APP下载

健身环境对群众体育锻炼者参与行为的影响

2012-12-31孙锡杰王红梅

武术研究 2012年10期
关键词:体育设施场所体育锻炼

孙锡杰 王红梅

(1.苏州科技学院体育部,苏州 江苏 215009;2.苏州市职业大学,江苏 苏州 215104)

群众体育关系人民的身体健康和生活幸福,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是一座城市幸福指数高低的重要指标,苏州市以“全民健身你我同行”为主题,开展了一系列丰富多彩的群众性体育活动,具有苏州特色的群众性体育品牌逐渐形成。在发展经济和在建设现代化城市的进程中,如何将健身活动与健身场所、生态环境、城市文化有机地融为一体,即构建良好的健身环境,是我们应当认真思考和研究的问题。本文通过研究健身环境对参与者行为的影响,以此来构建科学、完善、适合苏州市居民健身需求的体育场所,促进群众锻炼的积极性和热情,提高苏州市人民的身体素质和健康水平。

1 研究对象

以健身环境为研究对象,对苏州市区内的健身场所进行调查,对健身者进行深入调研。

2 研究方法

2.1 问卷调查法

课题组向苏州市体育局有关专家咨询、讨论和论证,对参与调研的人员规范和调研的具体方法进行了统一的培训,对社区和基层比赛的锻炼者发放问卷进行调研,共发放问卷500份,回收有效问卷486份。

2.2 访谈法

课题组成员与市体育局的有关领导、社区街道办事处的干部,公园、广场体育的负责人当面访谈,了解群众体育开展情况,根据研究目的和研究内容的需要设计调查问卷。

2.3 文献资料法

查阅近十年来国内外相关体育类的核心刊物,各种行为科学、社会科学及环境学等关于健身环境和体育行为的书籍,为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2.4 数理统计法

对收集的所有有效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进行比较、归类、分析、整理。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3.1 健身主体对锻炼场所的选择

表1 健身主体选择锻炼场所的调查表

良好的健身活动场所既是人们参加体育锻炼的保证,也是激发人们参加体育锻炼积极性的因素之一。从表1中可以发现,有43.9%的锻炼者选择在公园、广场进行锻炼,这反映出体育环境、氛围和健身设施对锻炼者的参与行为有很大的影响。公园、广场设有健身路径,活动空间大,有良好的体育生态环境,环境优雅,健身的人群多且锻炼氛围好,所以吸引较多的人前往锻炼。选择在社区的体育公共场所进行体育锻炼的占25.7%,先进社区的体育公共场所器材布置、周围绿化都比较好,社区中的居民很容易到达锻炼场所。锻炼环境因为人气而活跃、充满生机,具有生机的环境给人以积极向上,充满朝气,具有生命力的感人气息。因此,拥有良好氛围的锻炼环境符合锻炼者的心理需求,使体育锻炼活动持续进行[1]。

现代化的城市建设应考虑体育设施与景致、文化结合设计,城市规划建设的整体性意识要不断增强,城市体育场地设施建设与城市公园、广场、社区、绿地建设紧密结合,实现体育、休闲全方位一体化。

3.2 城市公园是城市居民重要的休闲娱乐和体育锻炼场所

随着苏州市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广大市民的健身需求日渐呈现多元化的趋势,休闲健身场所建设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城市公园将成为城市承担体育文化娱乐的重要场所。健康的生活离不开良好的生态环境和积极的体育锻炼。城市公园是城市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生态建设的自然属性、文化建设的社会属性和社会公益的经济属性。自然环境是进行体育锻炼依赖的条件,体育作为一种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密不可分,人们在进行体育锻炼的同时要接受自然环境赋予人的诸多感受与影响,因而体育的发展要考虑人与自然的和谐[2]。城市公园具有公共活动场所的特点,公园中建造了亭台楼榭,放置了石桌石椅,宽阔的绿茵草坪、林荫小道、清澈的水池等,为体育健身环境注入了生机和活力,优美的自然环境令人心旷神怡、人们感受着体育带给人们的欢乐,同时,还让人感到与大自然的亲近。

在城市公园的规划设计上,要突出“自然、运动、休闲、娱乐”的特点,注重生态、自然因素,追求人与自然的互动与融合,营造和倡导“在绿色中运动,在森林中呼吸”的现代生活理念。体育公园因地制宜,设计绿化、喷泉、水面等开放空间,可明显改善环境空气质量。树木绿荫如织,各种花草争奇斗艳,呈现出生态、自然的园林景观,在全面提升城市品位的同时,为广大居民提供了高品质的休闲健身场所。

3.3 广场体育建设要体现人文精神

具有2500年历史文化底蕴的苏州,文化繁荣发达、长盛不衰,是全国首批24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倡导全民健身、社会和谐、塑造人文精神的城市发展理念,追求人与人、人与自然协调发展,是苏州人和苏州城市永恒的价值目标。现代社会,文化已经成为城市发展的战略“轴心”,城市作为文化的重要载体,保持了绚丽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城市体育文化作为城市文化的重要的一个分支,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体育文化已经成为城市生活中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建筑之美在于人工美,将自然与人工有机的融为一体是当代建筑技术的理想目标之一,功能齐全的体育设施,不仅能烘托出体育健身场所的文化环境,而且让人一踏入健身场所就受到体育环境的熏陶,从而引起人们心灵的冲击和对体育运动的向往。同时,在不同项目区域,根据项目的特点,还要考虑进行适当的具有丰富内涵的体育雕塑、具有健身功能或体育意义的地面铺设等体育艺术精品的建设,以拓展体育文化环境的空间,丰富广场体育文化的内涵,提高城市文化的品位[3]。体育场所和健身器械的建设和安置应考虑广场的地势地貌,根据当地的地理条件、环境状况、绿化的特点开展多种多样的体育活动。正确有效地选择、创造和利用地形与地势开展体育活动,无疑会给体育活动者带来许多的健康利益和安全利益[4]。

其次,要科学的对健身广场进行合理的空间设计,例如将广场划分为体育文化功能区、单一锻炼区、群体锻炼区、文体娱乐培训区等,配套服务的运动超市、桑拿洗浴、休闲用餐、运动休闲吧等运动服务项目,各个功能区免受相互影响,使体育服务功能由单一到多元化发展,逐渐推动广场体育文化建设从松散型、自发型逐步向群体化、有序化发展,鼓励和吸引更多的群众踊跃参加各种文化体育活动,把健身广场建设成为一个融健身、娱乐、休闲于一体的健身场所。

3.4 社区健身环境布置的合理性

城市社区体育作为社区文化的亚文化,无论是对促进社区发展,社会稳定,还是对城市文化品位、市民的精神形象的提升都起到了重要而积极的作用。因此,社区体育健身环境的规划和设计应体现和谐性和可持续发展性。

社区浓郁的体育文化氛围具有吸引居民参与运动的强大魅力。有关资料表明,社区体育人口比例的高低与社区的体育文化氛围关系密切。因此,良好的体育文化氛围是评价优良的社区体育健身环境不可缺少的一项指标[5]。社区体育资源的空间布局要体现合理性,充分考虑社区人群的特点、背景及其对体育项目开展的影响,发展和布置一些符合所在城市社区文化特点的体育设施和运动项目。体育设施的安置要考虑到居民的活动范围和特点,将健身场所建设在社区的中部,充分提高居民体育生活的实际空间利用效果和锻炼的便捷性。社区体育设施的布置要选择阳光充足、周围环境好、无污染、无噪音的地方。

3.5 社区体育健身环境的设计

良好的生态环境一方面为居民体育活动提供舒适的场所,刺激人们的健身欲望,以满足人们在体育锻炼时亲近自然、回归自然的生理和心理需要,另一方面成功的景观设计具有美丽的想象和无穷的魅力吸引人们参加体育活动,所以社区体育锻炼场所的设计必须系统考虑,充分体现人与自然生态和谐,突出健康主体。依照社区的自然地理特征和住宅的实际情况设置体育场地与器械,遵循自然与现实实际相结合的设计方法,从视觉效果上使体育设施与周围环境和谐相处,创造出空气清新、环境幽雅的体育锻炼环境,变化多样的空间组合,以及灵活的空间布局。

表2 社区健身环境的合理性

从表2可知,人们对社区健身环境的合理性的调查问卷中可以看出,体育场所要体现为健身人群服务的宗旨,被调查人员中选择健身环境更加人性化占的比例最高为53.5%,随着人们健康意识的增强,越来越多的人们希望自己的健身意愿被尊重和理解。选择体育设施应满足不同人群的需要占47.2%,社区安排体育设施时不能只考虑老年人的健身需求,要兼顾不同性别、不同年龄段的人群,同时要精心规划、设计、设施的布局要合理、美观、贴近自然与周围的环境相协调。选择体育场所应更加贴近自然、美观的分别占到36.8%和26.8%,通过调查,锻炼者认为社区的健身环境和体育设施的完善对他们的锻炼行为的影响很大,对他们锻炼的心理效应有很大的影响。

体育设施是居民健身的物质基础,充足、美观的设施不仅能够给居民的健身提供方便,而且成为社区环境的景观,能激发居民健身的兴趣。因此,在对健身场(馆)、设备、器械的设置上既要满足居民健身的需求(场馆、器械的数量、种类),还要考虑与周围建筑设施、道路交通等的协调(场馆的区位);既要注重数量,也要把握质量(环保、耐用、新颖)。同时,还要考虑到设置器械的科学性,美观效应,吸引众多不同性别、不同年龄的人群积极参与。[5]

3.5.1 儿童、青少年健身环境的规划与设计

儿童、青少年的健身环境要根据他们的生理、心理特点和兴趣爱好来进行精心的布置和安排,根据不同年龄段的青少年的兴趣趋向,有针对性地设计调整体育活动的内容和形式,科学的选择体育器材与设计健身的环境。针对儿童身心特点,健身场所的场地应多选择明亮鲜艳的颜色和质地柔软的场地和器械,鲜艳明亮的颜色给青少年一种兴奋、刺激、积极向上的感觉,儿童活动中心设置儿童滑滑区、沙坑、障碍物攀爬等不同类型的活动空间。青少年社区体育活动多以喜欢娱乐型、冒险性、创造性、游戏性的体育项目,社区体育设施设计应巧妙丰富。

3.5.2 中年人健身环境的规划与设计

中年人迫于工作的压力和家庭、社会的责任,一方面照顾家庭,还要考虑工作,锻炼的时间相对较少,锻炼的时间段也不固定,锻炼的时间主要集中在周末、晚饭后、节假日,根据这些特点,社区体育组织和安排应以对抗性的集体项目为主,以篮球、网球、乒乓球、羽毛球等球类为主,场所多应安装灯光,给社区的中年居民提供晚上锻炼的方便。另外,中年人应积极地带动家庭成员进行体育锻炼,营造家庭体育的氛围,这样既可以陪同家人,又在运动中提高了身体素质,加深了家庭成员间的感情。

3.5.3 老年人健身环境的规划与设计

退休后老年人拥有大量的闲暇时间,寂寞感、孤独感会增强,他们拥有迫切的健康需求和重建社会交往圈的愿望。体育锻炼可以结交新朋友,锻炼过程中彼此相互学习、交流锻炼经验等,体育活动的过程使老年人感觉到有更多的人关心和照顾,能够向健身同伴倾吐自己的想法,在这个过程中达到他们保持健康、延缓衰老、扩大社会交往、消除孤独与寂寞的效果。老年人体育活动的内容具有简单性、集群性、娱乐性的特点,对器械、场地要求较低,社区应开展一些易于学习掌握、竞技性相对较弱的轻缓、柔韧的运动项目。如在调查的人群中,选择健身操、太极拳、舞蹈排位最靠前,其余依次是快速走、棋牌、气功、各种武术项目等。因此,活动场所应多开展老年人能交流的、趣味性大、轻缓的体育项目为主,配上合适的体育器材,运动过程中运动量要合理控制。

4 结论

良好的健身环境是激发人们积极参加体育锻炼的因素,公园、社区、广场等健身场所的健身器械的设置上既要满足居民健身的需求,还要考虑与周围建筑设施、道路交通、城市人文、社区文化、城市绿化协调一致,同时,还要考虑到布置器械的科学性,美观效应,吸引众多不同性别、不同年龄的人群积极参与,提高人们的健康素质。

[1]王飞雄,张 鲲,马连鹏.西安城市体育环境对居民体育生活的影响[J].辽宁体育科技,2007(4):9-11.

[2]姜 健.西北地区不同自然环境对当地农村群众体育影响研究[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11(6):658-661.

[3]卢 艳.城市广场体育文化建设初步研究[D].武汉体育学院,2009:15.

[4]孙 辉.我国城市体育自然环境建设与发展的研究[J].体育科学,2004(2):6-8.

[5]宋 杰,孙庆祝.城市社区体育健身环境评价体系的构建[J].中国体育科技,2005(4):99-102.

猜你喜欢

体育设施场所体育锻炼
怎样激发学生参与体育锻炼
听的场所
远离不良场所
商水县城关乡居民体育设施满意度调查研究
恋爱场所的变化
住宅小区体育设施规划与建设研究
中原经济区农村体育设施专项资金的审计思考
我国青少年体育设施现状及发展对策
体育锻炼不能放寒假
夏天体育锻炼“四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