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商业时代下的中国武术发展现状

2012-08-15

武术研究 2012年10期
关键词:少林寺中国武术武术

金 涛

(山西师范大学体育学院,山西 临汾 041000)

司马迁在《史记》中记载着:“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利,自古至今,始终就是人们生活中不可逃避的一个话题,也是人们最为关心的问题之一。在经济迅猛发展的当今社会,利,依旧是社会事物发展的重要体现。同样,在中国武术的发展过程中也难逃“皆为利来,皆为利往”。

2012年3月,首届中华武侠文化节在成都举行,而成都正在筹建中国首个中华武侠文化创意园,投资金额达到3亿元。首届文化节组委会主任蒲子谦曾言:“武林文化节不是要打架,这是一门生意”。

“利”字当头,万事开。早在二三十年前,中国武林门派就卷入了商业时代的浪潮之中,表演、开武校、办公司,武术产业链的日渐壮大,逐渐形成一个巨大的产业,正符合体育文化产业的要求。行走江湖最重要的不是武功的高低,而是迎合和创造消费者的需求。门派都是大公司,掌门都是CEO,这是当今武林的真实写照。

中国武术是一种文化,现在社会中的人们是否真是把武术作为一种文化来发展、来发扬呢?毋庸赘言,中国武术现在面临的困境,正是武术在寻求发展道路上所不可回避的问题。作为中国文化精髓之一的武术,也只有在虚拟的武侠小说中,才可以发展,也使得武术是那样的神秘,是那样的让人们痴迷。

1 文化传统:中国武术发展与传播的核心

中国武术是我国宝贵的一项文化大遗产,是一项彰显民族特色的身体运动。中国武术发展至今,其中的过度自信、盲目西化、缺乏创新、发展道路选择等等这些问题,值得我们静下心来去潜心琢磨,而我们在探讨中国武术在当代发展的得失当中,也应该吸纳、借鉴一种不可或缺的自省精神。当代中国武术发展过程中自省精神的缺失,未能真正地继承中国武术的深厚的文化内涵和集中国哲学精髓的技术。中国武术在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内外兼修、练养结合等优良传统不断地在被忽视,转而发展为走西方竞技体育模式,重点发展现代竞技武术。竞技武术逐渐变得一味注重武术“高、难、美、新”的外在表现,而渐渐远离中国武术内在的发展规律。这就导致了当代中国武术传统的丢失与缺憾。

众所周知,“一个民族一旦失去自己民族的文化传统,尤其是标志文化特质,体现文化灵魂的哲学思维传统,历史证明是很难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终究是要淘汰出局的。”文化如此,中国武术亦如此。中国武术在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开放的市场经济和商品经济发展的冲击,以及一轮又一轮国外竞技体育的侵略,其所承受的冲击可能是最剧烈并是严重的。但拥有古老文化传承的中国武术并未溃不成军,因为,中国武术内在文化的底蕴可以经历外在的冲击,武术在经历多次分化、调整和归属变化之后,独有的文化特质得以进一步巩固,成为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之核。中国武术即便在发展中暴露出诸多缺陷,但我们还是有理由坚信中国文化所具备竞争力,中国武术同样也可以具备这样的文化竞争力。

目前少林寺在欧洲的欧洲、非洲各国等地直接办了40多家文化中心。真正能将中国武术的内在文化精髓传递给世界各国各族人民到底有多少呢?中国武术作为一种身体文化,喜爱和关注中国武术发展的人们都在竭尽全力的将其推向世界,在武术走向世界的同时,真正使中国武术能在异域立足的力量还在其具备的文化力量。武术发展与传播的核心应是推介一种文化,推介古老的东方特有的文化。中国武术是通过身体运动作为载体来推介理念和文化。所以,我们在选择传播内容与道路时应理智思考。因为,“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特性,是一个国家特色的灵魂,也是一个民族特征的内涵。文化形成的独特魅力,是很难进行引进与模仿的,使得文化特性在全球经济竞争中具有强大的竞争力”。中国武术应有自己的文化品位,“保持中国武术独特的文化个性应该是我们发展中国武术文化的底线”。

我们要保持中国武术的独特文化之个性,就应建立与其他体育文化的“和而不同”,就必须使中国武术具有与其体育项目相区别开来的实质性内容。我们试图将中国武术推向世界,其实是在推介一种中国身体文化,而不是将武术同化为西方体育的形式,被西方体育文化所侵蚀甚至完全同化。

2 商业时代大潮中的中国武术

少林寺已经在全国范围内注册了国内29大类近100个商标,经营范围包括不动产、实业、建筑运输、教育与印刷等,特许授权企业使用。可见其商业气息的浓厚程度。早在1988年,少林寺就走上了功夫经济之路,少林武术文化传播公司、商标公司等等一系列的有关少林的公司相继出现,以及少林武术文化中心和武术官校在国内外的开建,这些都给少林走经济发展道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我们知道,在少林寺内的一个商铺租金七八十万元,商铺涉及药品、武术器械、书籍等等。截止2004年,少林寺住持释永信带队去美国演出就多达到1000场次,而一场演出收入高达10000美元左右;高额的回报可见武术在国外的受欢迎程度是何等之高。据《卫报》报道少林寺每年海外收入达1千万英镑;少林寺所代表的中国武术在世界范围内的商业影响力可见一斑,其为少林寺带来不可估计的商业回报。这是将武术当作一种产业而进行世界范围内的传播。

而武术产业作为我国体育产业的分支,一直以来都未受到应有的重视。早在20世纪50年代,中国武术产业就以武术影视为出发点来发展,而此类型的武术产业为中国武术以及武术文化的传播树立了一个榜样,其也取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与此同时,中国武术轰动一时的《风中少林》、由少林寺投资3亿的大型实景《禅宗大典》;中国武术竞赛产业——中国武术散打王争霸赛;中央电视台的“武林大会”——以“还原真实武林”为创意特色;河南卫视的《武林风》内蒙古卫视的《英雄榜》以及中国真正意义上的武术职业联赛—WMA等等。这些让人眼花缭乱的武术赛事,在武术产业推出不同的武术产品的同时,我们依旧要认清中国武术产业在当今文化产业大背景之下所面临的严峻形势。

3 认清本质,谋求中国武术的发展

我们在发展、传播中国武术的同时,如果真正认清了中国武术传播的目的,我们就会在武术传播方式、内容与途径的选择上作出正确的判断。内容和方式就是承载武术传播的载体,而载体在武术发展与传播当中则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一种思想文化影响了另一种思想文化,这种影响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总是依附于某种载体来完成的”,值得我们去深思。载体是一种文化传播的重要元素,如果这一元素没有了我们所需的文化思想在其中的话,那我们的选择就是没有意义,甚至是徒劳无功的。因此,中国武术在世界的推介应选择以武术套路为核心,以文化的推介为重点。因为,中国文化的要义都是蕴藏于武术套路之中的。如果要体验中国文化的真谛,通过武术套路的学习和体悟即可获得。孔子曾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当今社会,我们或许有些过于尖锐的指出武术发展过程中的“症结”,但这些出发点都是善意的,最终的目的都是为中国武术的发展而努力的。德国哲学家弗洛姆曾言:“只有完全意识到人类的处境及其危险性,意识到能实现人类的自由、尊严、创造性、理性、正义和以团结为目标的新的远见,才能把人类从几乎注定腐烂、失去自由和自我毁灭的边缘中拯救出来。”中国武术在今后发展中能克服种种缺陷,稳健发展是我们所希望看到的。但这并不代表我们指望中国武术与西方竞技体育进行高低比较,只希望中国武术能成为极具东方文化魅力的传统体育,纯洁的中国武术能使我们共同来感受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古老的东方文明给人们带来的熏陶与震撼。

如今,“少林”已成为中国武术极具代表的商标之一,中国武术文化中所内涵的体悟、修身、“天人合一”等文化思想逐渐被摒弃,取而代之的则是重利益以及锦标主义。中国武术的形式、精、气、神,逐渐被以利为中心的“少林”所代替、侵蚀。

中国武术在其发展过程中所呈现出的种种缺失、问题,与其历史原因有很大的关系。因为,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现代经济社会的迅速崛起,世界范围内的各国在政治、经济、文化上都进行着深刻的变革。而经济在每个国家发展的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只有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前提下,经济方能带动文化的向前发展;一国经济的强大,本国的文化才能在世界范围内有话语权,而一旦文化有了话语权,其国际的世界观以及价值观才可能被其他国家接受并不断得以认同,这是无可厚非的事实。

4 结语

当今社会,中国武术自身的形式和功能都发生了变化,其价值呈现出多元化发展趋势,武术价值功能的转变说到底是伴随着社会发展的而变化的,其归根结底是受经济的影响。武术是中华民族民族气节的一种延续,这是亘古不变的,不受任何环境所影响的。中国武术的内涵与特质是不可或缺的。如今,中国武术文化缺失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我们应深刻的去认识造成缺失的原因,我们只有厘清武术怎样借助商业这个载体,充分展示中国武术的真谛,展示武术中蕴含的传统文化,才能让世人在接受武术商业价值的同时,也能顺利地接受中国武术所内涵的文化价值,这才是中国武术在当代社会发展与传播的当务之急。

[1]张 炜.批评与灵性[M].上海:文汇出版社,2005:56.

[2]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编.中国的前沿:文化复兴与秩序重构[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12):59.

[3]王 岗,郭华帅.“文化立国”战略指导下的中国武术发展研究[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9(35):20.

[4]陈 伟.西方人眼中的东方戏剧艺术[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56,13.

[5]马文国.文化的流失:传统武术的痛楚[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6(2):55-57.

猜你喜欢

少林寺中国武术武术
宋 文彦博 楷书宿少林寺诗拓片
中华武术
近十年武术产业的回顾与瞻望
史料整理:认识中国武术的一条路径
武术
少林寺与政治的千年恩怨
我要去少林寺
清凉寺与少林传承
如何让学生掌握好武术中的寸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