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林寺与政治的千年恩怨
2015-08-19
495年,少林寺以“僧人寺”为名建寺时,在其西北的白马寺已经存在了300多年,僧人寺无论从地位还是名气上讲都无法与白马寺相提并论。32年后,印度名僧菩提达摩莅临僧人寺传授禅法,“禅宗祖庭”的雏形逐步显现。因其地处少室山密林之中,达摩把僧人寺改名为“少林寺”。
621年春天,秦王李世民与王世充在少林寺西北25公里的轘州作战。轘州原称柏谷坞,是隋文帝赐给少林寺的庙产,被王世充据为己有,并命侄子王仁则据守。4月27日,少林和尚联合轘州司马赵孝宰,里应外合,活捉王仁则并将之送给秦王李世民。三日后,李世民派官员至少林寺进行颁赏,这就是“十三棍僧救唐王”的历史真相。
少林寺这个“下意识”的举动,不但夺回了庙产,更是取得了让未来皇帝青睐的效果,而后者给寺院发展带来的千载难逢的机遇让少林寺原来想都不敢想。从此,少林寺对政治有了新的认知。一直到后来的宋、元、明、清,少林寺一直与朝廷保持着紧密的联系:元朝时少林寺住持由皇帝钦命;明朝时先后有8位皇子到寺内出家;清朝时很少有墨宝存世的康熙皇帝来到登封为少林寺题写了匾额,乾隆皇帝还留下诗作《宿少林寺》石刻石碑一通,至今仍保存完好。
明代,少林寺还出了一个与“十三棍僧救唐王”齐名的“小山和尚战倭寇”的壮举。“尚武”的理念在少林寺蓬勃发展,在与其他寺庙的竞争中,少林寺凭此“核心竞争力”一骑绝尘。
然而成也政治,败也政治。让少林寺遭到灭顶之灾的是民国时期的军阀混战。1928年3月15日,司令部驻扎在少林寺的吴佩孚部建国军樊钟秀在与冯玉祥部石友三的交战中被击溃。攻下司令部的当日,石友三纵火焚毁法堂,次日更是将几乎所有殿堂尽付一炬,千载少林寺之精华,悉遭浩劫。
从1928年至1982年,是少林寺历史上最为沉寂的54年,先是战火的蹂躏,然后是10年浩劫,十几个僧人靠几十亩薄地勉强维持,度过了艰难岁月。然而,少林寺的基因和文化注定了这是一个不会就此沉沦的寺院,仅仅一部电影就让它重新恢复了光华。于是赵朴初来了,普京来了,罗格来了,游客来了。他们来干什么?吸引赵朴初老先生的是少林“禅”文化,吸引普京的是少林寺的“尚武精神”,吸引罗格的是东方神秘的佛教文化,而吸引游客的则是少林寺背后数不清的故事和深不可测的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