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质针结合系统康复治疗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的临床分析
2012-08-09农文军段朝霞安平吴玉花陆燕云徐秀红李彦清
农文军,段朝霞,安平,吴玉花,陆燕云,徐秀红,李彦清
肩-手综合征(shoulder-hand syndrome,SHS),又称反射性交感神经营养不良综合征,是脑卒中偏瘫患者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Darts等统计,其发生率约为脑卒中后偏瘫患者的12.5%[1],张淑云等更认为我国脑卒中后SHS的发生率可高达30%以上[2]。Subbarao等报道125例SHS患者,仅23%能完全恢复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远远低于脑卒中后不伴SHS患者[3]。临床表现为偏瘫侧肩痛、手肿及被动运动时疼痛加剧,迫使肢体处于病态姿势,最后变成固定畸形,关节活动永久性丧失,严重影响脑卒中患者的功能康复和生活质量。2009年以来,本科应用银质针结合系统康复治疗SHS,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9年6月~2011年5月在广西骨伤医院社区医疗服务中心治疗的脑卒中患者80例,均符合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定的脑卒中诊断标准[4],并经头颅CT或MRI检查证实。SHS诊断标准参照中国康复研究中心制定的SHS诊断要点[5]:脑卒中患者有单侧肩手痛、皮肤潮红、皮温上升,手指弯曲受限,局部无外伤、感染的证据,也无周围血管病的证据。
纳入标准:①生命体征平稳,神志清楚,配合查体;②病程<3个月;③年龄40~80岁;④均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①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可逆性神经功能缺损;②经检查证实神经功能缺损由脑肿瘤、脑外伤、脑寄生虫病、心脏病、代谢障碍等疾病引起;③病情恶化,出现新梗死或出血;④病前有明确肩或手外伤;⑤由肩周炎、风湿病、心肌梗死或丘脑病变等引起的疼痛及肩关节活动受限;⑥原发或继发精神症状、言语表达理解障碍;⑦未能坚持银质针针刺及体针治疗,无法判断疗效和资料不全等影响疗效或安全性判断。
按随机数字表法将80例患者分为两组:①观察组(n=40):其中男性22例,女性18例;年龄48~78岁,平均(63±7.50)岁;病程12~90 d,平均(48±9.60)d;②对照组(n=40):其中男性25例,女性15例;年龄45~80岁,平均(61±9.60)岁;病程 10~86 d,平均(46±9.80)d。两组在性别、年龄、病程方面无显著性差异(P>0.05)。
1.2 方法
1.2.1 基础治疗 两组均进行神经内科的基础治疗,包括控制血压、血糖,调节血脂,抗血小板凝集,神经营养药,对症治疗并防治并发症,辅以必要的营养支持。
1.2.2 观察组 采用银质针结合康复训练。选择患侧肩胛区、肩区及上臂为治疗区的针刺部位。首先,在疼痛明显的针刺部位常规皮肤消毒,每个进针点用0.5%利多卡因皮内注射局麻,垂直或斜针进针,每针距约为1 cm,直达肌膜附着的骨面,引出强烈针感为止,根据针刺部位选择不同规格的无菌银质针(中国软组织疼痛研究会监制),根据病情,布针12~24针,留针时在每一根银针的末端套上1个直径2.0~2.5 cm的艾球,并点燃加热,以患者能耐受为度,待艾球燃尽,针身余温消退后拔针,用2%碘酒涂针眼,覆盖沙布,术毕。3d内不接触水,以免感染。每周治疗1次,共治疗3周。
康复治疗:以指导患者训练为主,家属铺助为铺。①指导家属在患者摆放体位时应避免腕关节屈曲[6]。②肩、肘、腕各关节每次按摩30~50遍,每天2次;上肢各关节和伸肌群由远端至近端各拍打20~30遍,每天2次;手部、上肢等肿胀部位由远端至近端跨关节反复进行拿揉20~30遍,每天2次。③在上述治疗基础上,被动牵伸患肢向前、向上运动并尽可能坚持10~20 s。④病情好转能坐起时,可使患者屈肘、屈腕(背伸)、肩外展,患手掌心贴床面,上身轻轻斜靠,加压患肢进行牵伸练习。医师每天指导患者康复训练1次,每次60 min,嘱其家属协助自行训练,每次15~20 min,每天不少于2~3次。
1.2.3 对照组 采用体针治疗方法,以患者肩髃、曲池、外关、合谷穴为主,施以捻转补泻针法,留针20 min,每天1次,3周为1个疗程。康复治疗同观察组。
1.3 观察指标及疗效评定 以Fugl-Meyer评定法[7]评定上肢综合性运动功能:上肢活动评分<33分为严重运动障碍;33~43分为明显活动障碍;44~54分为中度运动障碍;55~64分为轻度运动障碍。参照卫生部“中医治疗肩-手综合征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的原则精神,结合本课题特点,以症状、体征及Fugl-Meyer评定法评分标准为依据,修订判断标准如下:①显效:患肢疼痛显著减轻,被动活动时可略有痛感,肿胀大部分消退,关节被动活动度明显改善,Fugl-Meyer上肢运动评分提高50%;②有效:患肢疼痛、肿胀等有所减轻,被动活动时疼痛明显,关节被动活动度改善不明显,Fugl-Meyer上肢运动评分提高25%~49%;③无效:患肢疼痛、肿胀等无明显改善,关节主动活动、被动活动仍明显受限,无任何改善,Fugl-Meyer上肢运动评分提高<25%。
以彩色超声多普勒测定患肢血流速度来判定血液循环,主要观测患肢尺动脉、尺静脉、桡动脉、桡静脉、中指指间动脉的血流速度。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11.0软件包进行数据统计分析,等级资料采用秩和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治疗前后用配对t检验。检验水准为α=0.05。
2 结果
2.1 Fugl-Meyer评分 两组治疗前及治疗后1个月Fugl-Meyer评分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治疗后3个月和6个月,观察组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01)。见表1。
表1 两组治疗前后近、远期上肢Fugl-Meyer评分比较
2.2 血流速度 治疗前后对照组的患侧上肢尺动脉、桡动脉血流速度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而观察组治疗后患侧上肢尺动脉、桡动脉血流速度明显大于治疗前(P<0.01),治疗后观察组血流速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治疗后两组患侧上肢的尺静脉、桡静脉和中指间动脉血流速度均高于治疗前(P<0.05),观察组治疗后血流速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见表2~表6。
表2 治疗前后尺动脉的血流速度比较(cm/s)
表3 治疗前后尺静脉的血流速度比较(cm/s)
表4 治疗前后桡动脉血流速度比较(cm/s)
表5 治疗前后桡静脉血流速度比较(cm/s)
表6 治疗前后中指间动脉血流速度比较(cm/s)
2.3 两组治疗后近、远期疗效比较 两组在治疗后1个月时有效率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3个月、6个月时观察组有效率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见表7。
表7 两组治疗后近、远期疗效比较
3 讨论
SHS于1994年被国际疼痛研究学会归纳为复杂的局部疼痛综合征(CRPS)Ⅰ型,即与交感神经介导性密切相关的疼痛,但其确切的病理生理机制尚不明确[8]。目前认为,SHS的发生发展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包括交感神经作用、周围性损害、神经源性炎症及中枢神经系统的改变。现在较为公认发病机制为交感神经-传入神经耦联形成恶性循环,有许多证据支持交感神经系统在SHS发生机制中起作用的假说[9]。SHS不但严重妨碍上肢运动功能的恢复,还使其残存的功能或已恢复的功能再次丧失。中医理论认为,气血瘀滞,脉络闭阻是导致本病发生的基本病机[10]。由于气血不能流通,津液不能输布而产生淤浊,郁滞则肿;邪阻脉络,不通则痛,属本虚标实之证。因此,SHS的治疗目的就是尽快减轻水肿,缓解疼痛,从而促进患肢的功能恢复。
银质针是由古代“九针”中的鍉针和长针发展而成,不同于传统的温针。银质针介导的热损伤疗法是一种微创手术,温热银质针疗法临床上治疗慢性软组织损伤已长达半世纪之久。王福根研究发现,其主要功效有消除炎症反应,增加局部血供和松解肌肉痉挛,从而达到解除疼痛的目的[11]。由于针刺刺激皮肤感受器,通过不经脊髓的轴突反射,冲动一方面传入神经元,一方面经同一轴突的另一分支逆行到小动脉壁,引起血管扩张;其次针刺刺激感觉神经末梢,使神经释放出小量P物质和乙酰胆碱等血管活性物质,引起血管扩张反应;再次,由于艾灸的温热作用,通过银质针将热传至深层组织,热向周围扩散,使小血管扩张,血循环增强,从而达到疏通经络,祛除疼痛的目的。由于血流增加促进局部致痛物质如5-羟色胺、缓激肽、前列腺素E等的排泄,使病变患肢肌肉产生明显的解痉和松弛,达到长期解除疼痛的目的。银质针结合系统康复训练治疗,突出了动静结合治疗SHS的特点,在银质针治疗改善交感神经功能、松解挛缩组织、改善张力后,再进行系统的功能康复训练治疗,是中西医结合治疗本症的有益尝试。
从近远期疗效观察分析,两组治疗后1个月时有效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而6个月时随访发现,观察组有效率为80%,对照组为50%(P<0.01),说明银质针疗法不但有较好的近期效果,更有远期的疗效。由于银质针将体外艾条燃烧产生的热量导入深部软组织,使局部组织温度升高,损伤组织产生一系列损伤修复生物学效应过程,从而产生好的远期疗效[12]。王诚宏等研究证实,长期改善血液循环是银质针疗效持续的重要原因[13],充分说明银质针治疗SHS,比普通体针更具有疏导经络,理血通痹等作用。
从Fugl-Meyer评定法评定上肢综合性运动功能指标分析:两组治疗前及治疗后1个月Fugl-Meyer评分结果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治疗后3个月、6个月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说明银质针治疗,不但能够促进患肢近期的运动功能恢复,而且远期疗效亦明确。
通过对两组治疗前后的患肢血流速度分析发现,在治疗前后,观察组的患侧上肢尺动脉、桡动脉的血流速度有显著性差异(P<0.01),而对照组的患侧尺动脉、桡动脉的血流速度无显著性差异(P>0.05),观察组治疗后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治疗前后两组的患侧上肢尺静脉、桡静脉和中指间动脉血流速度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从以上资料表明,两种方法治疗均取得疗效,但观察组的疗效更为明显,它不仅能增加上肢动脉血液的总供给量以改善血液循环,而且能够促进上肢的静脉血液回流,使水肿减轻,并影响到远端指间动脉血流速,使之相应增加,从而提高患肢的运动功能,为银质针治疗SHS提供理论依据。
本研究观察证明,银质针结合系统康复治疗脑卒中后SHS明显区别于体针治疗方法,疗效独特,能明显改善患者患肢运动功能,促进神经功能的恢复,有利于提高脑卒中患者的生活质量,降低致残率,为脑卒中后SHS患者运动功能康复增添一种安全、简便、有效的新技术,值得在社区医疗推广应用,对改善我国目前社区医疗资源配置不平衡的现状,具有重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同时对发挥中医技术新优势具有深远的意义。
[1]Darts SW,Petrillo CR,Eichberg RD,et al.Shoulder-hand syndrome in a hemiplegic population:5-yearretrospective study[J].Arch Phys Med Rehabil,1977,58:353-356.
[2]张淑云,张通,陈立嘉,等.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的危险因素分析[J].中华神经科杂志,2004,17(1):27-28.
[3]Subbarao J,Stillwell GK.Reflex sympathetic dystrophy syndrome of the upper extremity:analysis of total outcome of management of 125 cases[J].Arch Phys Med Rehabil,1981,62:549-554.
[4]王新德.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J].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6):379-381.
[5]缪鸿石,朱镛连.脑卒中的康复评定和治疗[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6:149.
[6]张建宏.脑卒中后肩部问题[J].中国临床康复,2003,7(5):712.
[7]桑德春,纪树荣,张樱,等.Fugl-Meyer量表在社区脑卒中康复疗效评定中的应用[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07,22(3):264.
[8]Pertoldi S,Di Benedetto P.Shoulder-hand syndrome after stroke.A complex regional pain syndrome[J].Eura Medicophys,2005,41(4):283-292.
[9]Janig W,Baron R.Complex regional pain syndrome:mystery explained[J].Lancet Neurol,2003,2(11):687-697.
[10]曾永蕾,孔红兵,王震,等.中药湿热敷配合针刺治疗卒中后肩手综合征30例[J].安徽中医学院学报,2007,26(4):28-30.
[11]王福根.腰腿痛病临床治疗方案选择[J].中国疼痛医学杂志,2005,11(2):109-113.
[12]侯京山,陈华,高谦,等.银质针在温热针疗法中热传导作用[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04,10(5):315-316.
[13]王诚宏,慈鸿飞,王哲,等.银质针刺疗法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下肢微循环的影响[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09,24(5):455-4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