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炎平联合中药治疗手足口病复发30例临床观察
2012-08-03李惠英
李惠英
(昆明市儿童医院,云南 昆明 650110)
手足口病(Hand-foot-mouth disease,HFMD)是由多种肠道病毒(以肠道病毒EV71和柯萨奇病毒A16型多见)引起的常见传染病,以口腔黏膜溃疡及手、足、臀部等处发生皮疹为主要特征,多发生于学龄前儿童,可引起发热,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疱疹或皮疹,个别患儿可引起心肌炎、肺水肿、无菌性脑膜脑炎等并发症。2008年卫生部将手足口病列为国家法定报告的丙类传染病。本研究分析了喜炎平注射液联合中药治疗手足口病复发的临床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07年6月~2010年10月在本院儿科门诊就诊的60例患儿为研究对象,病程均在3d内。均符合2008年我国卫生部制定的《手足口病预防控制指南(2008年版)》中的诊断标准[1]。
采用随机方法将60例患儿分为治疗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治疗组30例中,男20例,女10例;小于1岁者6例,1~3岁者19例,大于3岁者5例;在托幼机构内感染22例(占73.3%),散居感染5例(占16.7%),不明原因感染3例(占10.0%)。对照组30例中,男17例,女13例;小于1岁者7例,1~3岁者17例,大于3岁者6例;在托幼机构内感染20例(占66.7%),散居感染7例(占23.3%),不明原因感染3例(占10.0%)。2组患儿的一般情况经统计学处理,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给予喜炎平注射液(江西青峰药业有限公司生产,国药准字Z20026249)静滴,2.5~5mL/次,1次/d。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联合中药口服,中药基本方为:金银花、蒲公英、夏枯草、板蓝根、生地黄、牛膝、知母、石膏、苦参、地肤子、灯芯草各9g,竹叶5g,甘草3g[2]。每日1剂,水煎服。2组均酌情给予退热等对症处理。5d为1个疗程,1个疗程后进行相关指标的比较分析。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8.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疗效标准与治疗结果
2.1 疗效标准 治愈:皮疹消退,无新皮疹出现,体温正常,无口腔疼痛,进食良好,患儿无其他并发症;好转:皮疹未完全消退,体温正常,能进食;无效:皮疹无消退或增多,仍发热,口腔黏膜充血,溃疡明显,进食受限,临床症状无改善。
2.2 治疗结果 治疗组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2组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2组临床疗效比较 n(%)
2.3 2组不良反应比较 治疗组有1例呼吸道症状如流涕、咳嗽加重;对照组流涕、咳嗽加重2例,腹泻呕吐1例。经对症处理均治愈,未见严重不良反应。
3 讨论
手足口病是世界范围广泛流行的传染病,其病原体类型很多,但均属微小核糖核酸病毒科,人肠道病毒属,包括柯萨奇病毒 A组16、4、5、7、9、10;B组2、5、13型及肠道埃可71病毒(EV71)型和新型肠道病毒,但最常见为16及71型。不同类型病毒感染,临床表现轻重不一,主要表现为手掌足底部皮疹和口腔疱疹,轻者可无并发症,预后良好,重者可并发心肌炎、中枢神经及多器官功能损害,造成死亡及严重后遗症[3]。临床上遇到的多为初次感染发作,二次复发患儿较少见。本研究观察喜炎平注射液联合中药治疗手足口病复发的临床疗效,以期为临床治疗提供帮助。
中医认为手足口病属于“温病”范畴,为疫毒时邪,内伤湿热蕴结,心火炽盛所致,治疗当以辛凉解表、清热利湿及解毒为原则。本基本方中,金银花、蒲公英、夏枯草、板蓝根清热解毒。生地黄清热凉血,牛膝引火下行,泻火通便。知母、石膏清除脾胃之热,苦参、地肤子、灯芯草清热解毒、利湿、清火。甘草润和诸药,诸药相合,起到清热解毒,清心泻脾,解毒利湿的作用。喜炎平注射液能增强中性粒细胞及巨噬细胞的吞噬功能,提高脾脏淋巴细胞密度,提高血清中溶菌酶含量,促进免疫球蛋白合成,提高免疫力;同时它还能降低毛细血管壁的通透性,减轻急性炎症后毛细血管的渗出,增强机体对病原体感染的应激能力。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组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而且未见严重不良反应,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1]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手足口病预防控制指南(2008年版)[S].
[2]吴文,张雪梅 .中西医结合治疗手足口病100例疗效观察[J].中国中西医结合儿科学,2009,6(1):518~519.
[3]吕晓菊 .手足口病防治进展[J].华西医学,2008,23(3):632~6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