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治疗手足口病的常用口服中成药制剂

2014-02-25孟现民申理张永信董平

上海医药 2014年3期
关键词:手足口病肠道病毒临床应用

孟现民+申理+张永信+董平

摘 要 手足口病近年来在国内时有流行报告,而临床经验证明传统中医药治疗手足口病有显著疗效。为了充分继承和发挥祖国传统中医药的优势、丰富医学理论建设以及为中成药制剂治疗手足口病的临床实践提供参考,本文就用于治疗手足口病的常用口服中成药制剂及临床研究数据作一总结和介绍。

关键词 手足口病 肠道病毒 中成药 口服制剂 临床应用

中图分类号:R286; R978.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533(2014)03-0015-04

Clinical application of common oral Chinese

patent drugs for the treatment of hand-foot-mouth disease

Meng Xianmin1,2*, Shen Li1, Zhang Yongxin3, Dong Ping1**

(1. Shanghai Public Health Clinical Center, Fudan University, Shanghai 201508, China; 2. School of Pharmacy,

Fudan University, Shanghai 201203, China; 3. Huashan Hospital, Fudan University, Shanghai 200040, China)

Abstract There are several reports about hand-foot-mouth disease being epidemic in China recent years. It has been confirmed in clinic that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s of significant benefit to the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hand-foot-mouth disease, and many articles on Chinese patent drugs for hand-foot-mouth disease have been published. In order to fully inherit and promote the advantage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enrich its medical theory and provide a reference for the clinical practice of Chinese patent drugs for the treatment of hand-foot-mouth disease, we summarize some clinical results from articles on common oral preparations of Chinese patent drugs that are effective for hand-foot-mouth disease in this review.

Key words hand-foot-mouth disease; enteric virus; Chinese patent drug; oral preparations; clinical application

手足口病(hand-foot-mouth disease)是由新型肠道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在我国《传染病防治法》中被归为丙类传染病,多见于5岁以下人群。近年来,随着手足口病流行次数的增多,该病逐渐得到人们的重视和关注。经过多年的临床实践,医务工作者积累了大量中医药治疗手足口病的经验与资料,并逐渐形成了共识。2010年国家卫生部发布的《手足口病诊疗指南(2010年版)》中即纳入了传统中医药治疗指导原则,将手足口病治疗用中医药分为6类,每类均列出了推荐的中成药品种。此外,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也针对手足口病发布了《中医药治疗手足口病临床技术指南(2012年版)》,将手足口病按传统中医理论分为4种辨证类型,要求根据辨证分别用药。近5年来,有关手足口病临床治疗的中医药文献亦大量涌现,为中医药临床治疗手足口病提供了有力的支持。为了充分利用和发挥祖国传统中医药的优势,本文结合国家卫生部门发布的相关诊疗指南,就具有手足口病治疗作用的口服中成药制剂作一归纳和概述。

1 手足口病及其主要病原体

手足口病多见于学龄前儿童,患者和隐性感染者均为传染源,主要通过消化道、呼吸道和密切接触等途径传播,传染性强,常见全家发病,并时常有局部暴发性流行的趋势[1]。近年来,手足口病流行时有发生,其中不乏较大规模的流行。此病感染初期的临床典型症状为低热、流涕、食欲下降、口痛、呕吐和腹泻等,同时口腔黏膜和皮肤可出现疱疹或溃疡,以手足肌肤和口咽部疱疹为主要特征。轻症手足口病多呈良性自限性过程,但2岁以下婴幼儿、5岁以下儿童患者易伴发严重的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甚至发生致死性脑病、肺出血或心肌炎猝死[2]。

手足口病的病原体以柯萨奇病毒A组16型和新型肠道病毒71型最为多见,其他如柯萨奇A组4型、5型、9型、10型和B组2型、5型、13型等也可导致手足口病症状。这些病毒都属小RNA病毒科肠道病毒属、核酸类型为单链RNA,可从患者的多种体液中分离获得。若病毒经由淋巴结进入血液循环、以至波及全身如中枢神经系统等器官或组织,则可诱发病毒血症或重症器官感染[3]。

2 手足口病的中医辨证与中成药选用

中医将手足口病归入瘟疫范畴,为湿热侵袭脾肺、外发四肢、上熏口咽、发为疱疹。婴幼儿属稚阴稚阳之体,症状尤其严重[4]。中医药在治疗手足口病方面己积累了不少经验,实践证明其具有显著的疗效。从2010年起,国家卫生部门发布的各有关手足口病诊治指南均列出了治疗药物,其中包括可以选用的中成药(表1)。

根据国家卫生部门发布的各有关手足口病诊治指南,手足口病应按普通型和重型分类辨证。普通型手足口病包括脾肺湿热证和湿热郁蒸证,主要表现为手、足、口等部位出现丘疹、疱疹、溃疡以及发热和倦怠等,治法以清热解毒、化湿透邪为主。重型手足口病包括毒热动风证、心阳式微证和肺气欲脱证等,有多种器官并发症状如高热不退、手足痉挛、四肢水肿等,治法主要为解毒化湿、熄风定惊,但对部分危重型患者需以益气固脱、回阳救逆为优先治法[5]。

用于治疗手足口病的中成药可分为口服制剂和注射液两类,普通型患者多使用以清热为主的口服制剂,重型和危重型患者则需使用具有解毒和回阳功效的注射剂。清热解毒类口服制剂主要有金莲清热泡腾片、抗病毒口服液、金振口服液、蓝芩口服液和小儿豉翘清热颗粒等,具有解毒和回阳功效的注射剂主要有喜炎平注射液、热毒宁注射液、痰热清注射液、醒脑静注射液、参附注射液和生脉注射液等。这些中成药制剂的功能辨证特征以化解湿热为主、兼顾清热解毒。有文献指出手足口病的“病位在脾”,故此病的中成药治疗也以清热解毒为主、同时包括多种功效类别,使用时应根据患者的湿热轻重施治:湿大于热者,以化湿为主;热重于湿者,以清热为主[6]。

3 治疗手足口病的主要口服中成药制剂的疗效

口服中成药制剂使用方便,患者依从性好。目前,治疗手足口病的口服中成药制剂主要用于轻症患者,以金莲清热泡腾片、抗病毒口服液和金振口服液等为主。

金莲清热泡腾片主要含有金莲花、大青叶、石膏、知母、地黄、玄参和苦杏仁等[7],其中金莲花、大青叶等为主要组分,功能主治以清热解毒为主,另有止咳祛痰功效。体外药理学试验显示,金莲清热泡腾片对柯萨奇病毒A组16型和肠道病毒71型均有一定的抑制活性[8]。临床研究证实,金莲清热泡腾片治疗手足口病的疗效确切,治疗手足口病普通型患者疗效显著、特别是对手足口病普通型邪犯脾肺证的疗效肯定[9]。与安慰剂对照组相比,金莲清热泡腾片治疗组患者的中位退热时间由70 h以上大幅缩短至16 h、中位口腔溃疡和手足疱疹消退时间也由70 h以上下降至32 h,总病程和热程的持续时间均值都减少了50%以上,甚至体表其他部位的皮疹消退时间缩短亦有统计学意义,且用药期间不良反应不明显,血常规及生化检测未见异常。此外,金莲清热泡腾片还具有抗其他病毒的作用,对以病毒为主要致病原的疱疹性咽峡炎和口腔炎等也有明显的治疗作用:研究显示,金莲清热泡腾片治疗组的咽喉红肿、发热、咽痛等症状的总缓解率达90%以上,而单用利巴韦林或西瓜霜喷雾剂治疗组的总缓解率为70% ~ 80% [10-11]。另一项对72例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患者进行的研究显示,与单用利巴韦林组相比,加用金莲清热泡腾片治疗组患者的发热、咽痛和皮疹等各症状的消退时间平均减少了1 d[12]。

抗病毒口服液的主要组分为板蓝根、石膏、芦根、地黄、郁金、知母、石菖蒲、广藿香和连翘等,部分制剂或院内制剂还增加了金银花、大青叶等组分[13]。抗病毒口服液含有氯原酸、黄芩苷、大黄蒽醌和连翘酚等具有清热祛湿、凉血解毒功效的化学成分,对风热病症有效。体外试验证明,抗病毒口服液能明显降低由细菌内毒素引起的发热家兔的体温,有效抑制动物病毒性肺部感染模型的病理进展[14]。董巧丽等[15]的研究显示,抗病毒口服液治疗手足口病的疗效显著,联合使用抗病毒口服液和利巴韦林喷雾剂治疗患者的退热、口腔疱疹消退和四肢疱疹消退时间均较单用利巴韦林组显著减少(依次减少1.7、1.7和2.9 d),且与单用抗病毒口服液组相比也有病程缩短的趋势。与化学药物联用在有关抗病毒口服液治疗手足口病的文献报道中占有极大比例,同时亦可见抗病毒口服液与其他中成药制剂联合用药的报道[16]。许多临床研究均表明,抗病毒口服液可以明显提高部分单用药物的疗效,这可能与中成药能够提高免疫力、间接增强机体的抗病毒能力有关。

金振口服液由羚羊角、平贝母、大黄、黄芩、牛黄、生石膏、青礞石和甘草等中药组成,普遍认为具有解热、消炎、抗病毒、抗菌以及祛痰止咳作用[17]。谭丽琴[18]报道,金振口服液具有退热、退疹和镇咳作用,联合利巴韦林喷雾剂治疗手足口病对这3种症状的有效率可分别由单用利巴韦林组的50% ~ 60%提高至85% ~ 95%。该作者在文中还称金振口服液具有中枢神经系统炎性因子抑制作用,其作用机制为抑制中枢神经系统内的前列腺素合成、降低脑脊液中第二信使递质的浓度而减少热量产生,同时抑制5-羟色胺等炎性因子的合成与释放。金振口服液治疗手足口病时起效较快,不良反应轻微。

蓝芩口服液的主要组分为板蓝根、黄芩、栀子、胖大海和黄柏等,主要功效为清热解毒、利咽消肿,临床上主治急性咽炎以及实热所致各种病症。选取金黄色葡萄球菌、甲型溶血链球菌、肺炎球菌等7种常见感染致病菌进行体外连续稀释抑菌试验,结果表明蓝芩口服液在不同稀释浓度下对这些细菌均有显著的抑制作用[19]。研究显示,对儿科手足口病患者在退热、补充水分等多种对症治疗的基础上再给予蓝芩口服液治疗,他们的退热、疱疹消退和皮疹消退的平均时间分别为2.1、3.1和4.4 d,与单用利巴韦林治疗组相比有显著统计学差异,且较单用蓝芩口服液组的平均时间3.2、4.9和5.8 d也有一定程度的减少[20]。

小儿豉翘清热颗粒由连翘、淡豆豉、薄荷、荆芥、栀子、大黄、青蒿、赤芍、槟榔、厚朴、黄芩和半夏等组成,主要功效为清宣解表、清热解毒、消肿化痰[21]。儿科手足口病患者(年龄6 ~ 12个月)在口服利巴韦林的基础上加用小儿豉翘清热颗粒治疗5 ~ 7 d,体温恢复正常和皮疹消失的时间明显缩短,发热时程治疗有效率由76%提高至89%、治疗总有效率由76%提高至90%,且未见不良事件发生[22]。

安宫牛黄丸和紫雪丹(新血丹)具有解热、镇静、消炎的作用[23]、特别是清退高热的功效显著,目前主要用于重型手足口病治疗。

4 结语

口服中成药制剂应用广泛,服药依从性高。随着中医药研究的不断深入,中医药在抗病毒治疗领域发挥了巨大的作用,近5年来的大量临床实践已证明了其疗效。治疗手足口病的主要口服中成药制剂的组方具有相对规律性,大多含有金莲花、板蓝根、黄芩等组分,而这些组分因具有显著提高免疫力、间接增强机体抗病毒能力的作用,故可提高联用的抗病毒和解热镇痛类化学药物的解热、消炎的治疗效果。治疗手足口病的中成药的主要功效包括抑制肠道病毒感染所引起的炎症过程、抗病毒和解热,与抗病毒药联用可以发挥多途径作用的特点,明显加快患者至症状消退的时间。总之,中成药治疗手足口病的临床疗效确切。我们在临床诊疗手足口病时应坚持中、西医结合,以提高临床治疗水平。

参考文献

[1] 赵成松, 赵顺英. 手足口病的流行概况和应对策略[J]. 中国实用儿科杂志, 2009, 24(6): 419-421.

[2] 张永信. 感染病学[M].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9: 82-83.

[3]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手足口病诊疗指南(2010年版)[EB/OL]. [2013-09-01]. http://www.nhfpc.gov.cn/yzygj/s3593g/201306/6d935c0f43cd4a1fb46f8f71acf8e245.shtml.

[4]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中医药治疗手足口病临床技术指南(2012年版)[EB/OL]. [2013-09-01]. http://www.satcm.gov.cn/web2010/zhengwugongkai/yizhengguanli/yiyuanguanli/2012-06-11/15757.html.

[5] 王雪峰. 手足口病的中医药预防与治疗[J]. 中国实用儿科杂志, 2009, 24(6): 421-423.

[6] 段子斐, 苏永华, 胡玉芝. 手足口病的中医治疗[J]. 中医儿科杂志, 2008, 4(1): 51-55.

[7] 许秀娟, 谢秉湘, 李志梅. 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金莲清热泡腾片中靛玉红的含量[J]. 海峡药学, 2011, 23(2): 234-238.

[8] 林秋凤, 冯顺卿, 李药兰, 等. 金莲花抑菌抗病毒活性成分的初步研究[J]. 浙江大学学报(理学版), 2004, 31(4): 412-414.

[9] 韩志敏. 金莲清热泡腾片治疗手足口病(普通型)临床研究[D]. 成都: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12: 46-48.

[10] 瞿艳红, 朱堂杰. 金莲清热泡腾片治疗疱疹性咽峡炎的疗效观察[J]. 长江大学学报(自科版), 2013, 10(9): 35-36.

[11] 于祥, 董春阳. 金莲清热泡腾片治疗小儿疱疹性口腔炎61例疗效观察[J]. 中国中西医结合儿科学, 2012, 4(3): 241-242.

[12] 瞿艳红, 朱堂杰. 金莲清热泡腾片治疗小儿急性上呼吸道感染72例[J]. 中国药业, 2013, 22(12): 160-161.

[13] 谭家风, 黄薇薇, 李三红, 等. 抗病毒口服液药效学研究[J]. 中国药科大学学报, 2001, 32(5): 388-391.

[14] 张建民, 庹玉玲, 关晶. 抗病毒口服液的抗病毒作用实验研究[J]. 北京医学, 2008, 30(7): 445-446.

[15] 董巧丽, 柏金秀, 杨小巍. 抗病毒口服液治疗手足口病普通病例的疗效观察[J]. 儿科药学杂志, 2012, 18(6): 27-29.

[16] 霍玲玲, 冯建科, 王小龙. 清开灵口服液联合抗病毒口服液及利巴韦林注射液治疗手足口病的疗效观察[J]. 甘肃医药, 2013, 32(2): 100-102.

[17] 陆权, 鲍一笑, 王薇. 金振口服液有效性和安全性的多中心、随机对照临床研究[J]. 中国实用儿科杂志, 2010, 25(5): 383-386.

[18] 谭丽琴. 金振口服液防治手足口病的初步临床观察[J]. 中外妇儿健康, 2011, 19(6): 300-301.

[19] 许兴全. 蓝芩口服液的体外抑菌作用[J]. 现代医药卫生, 2007, 23(3): 423.

[20] 孙冰, 韩云坤, 张新朝. 蓝芩口服液治疗手足口病普通患儿的疗效观察[J]. 当代医学, 2012, 18(14): 139-141.

[21] 方瑜. 小儿豉翘清热颗粒治疗小儿疱疹性咽峡炎的临床疗效观察[J]. 吉林医学, 2012, 33(23): 5008.

[22] 方柯南, 秦亚黎. 小儿豉翘清热颗粒治疗手足口病疗效观察[J]. 当代医学, 2011, 17(35): 60.

[23] 王金华, 叶祖光. 安宫牛黄丸研究现状[J]. 中国中药杂志, 2004, 29(2): 119-122.

(收稿日期:2013-10-09)

猜你喜欢

手足口病肠道病毒临床应用
肠道病毒71型感染所致危重症手足口病的诊治分析
多种肠道病毒引起手足口病细胞免疫功能比较
奥司他韦口服联合阿昔洛韦乳膏外用治疗手足口病的临床效果观分析
浅析涌泉穴
360例小儿手足口病护理体会
渭南地区道地药材沙苑子应用研究
EV71-CA16肠道病毒荧光定量RT-PCR诊断试剂盒的研制
浅谈肠道病毒EV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