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面神经垂直段的CT定位与解剖定位的比较研究

2012-07-31戴穹郑宇杰吕亚萍蓝永树

中国眼耳鼻喉科杂志 2012年4期
关键词:神经管颈静脉颞骨

戴穹 郑宇杰 吕亚萍 蓝永树

面神经管垂直段在锥隆起后方续于锥段(锥曲),在乳突后内侧从内上行向外下,经外耳道后面、颈静脉窝外侧,止于茎乳孔,故同乳突小房、外耳道后壁、颈静脉窝关系密切。无论是作乳突根治术还是乳突根治并鼓室成形术,无论是完璧还是开放式手术,都要凿开乳突、清除乳突小房,极易损伤面神经[1];面神经管垂直段下段与颈静脉窝及窝内的颈静脉球紧邻,造成该区肿瘤切除困难,促使临床医师采用面神经移位技术[2]及保留面神经管的面神经桥技术[3]等新技术,以保护听力和面神经的功能。所以术前必须正确定位面神经管垂直段,术中严加保护,做面神经减压时更需熟知其走行与位置关系。因此有学者[4-6]先后做过面神经颞骨岩内段走行、分部的观察和各部长度与直径的测量及面神经管垂直段同岩上窦乙状窦交点、岩部后面及外半规管间距的测量,希望通过颞骨表面标志来帮助确定面神经管垂直段位置。但有学者[7-9]认为,面神经管岩骨段变异较大,仅依靠一些骨性标志来判断面神经是不够的。传统X线片无法显示面神经管,普通CT也需选择不同角度扫描才能显示面神经管的局部[10],所以术前难以正确估计面神经管垂直段的位置。1989年螺旋CT问世,实现了容积扫描,因此可以实现多平面重组(multiplanar reconstruction,MPR)[11]。1998 年推出多层螺旋CT机后,扫描层厚更薄,大大提高了空间分辨力与影像质量,使对颞骨岩部内面神经管的定位与测量更为可信[12]。因此本研究利用多层螺旋CT多平面重组来确定面神经管垂直段的位置关系,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开颅取脑后的成年颅底标本15例,其中男性13例、女性2例。

1.2 颅底标本的扫描与测量 颅骨测量使用直脚规(精度0.02 mm),CT为GE公司 lightspeed VCT机,工作站:AW4.3,扫描层厚 0.625 mm,间隔 0.3 mm,pitch 0.98 mm,管电压 120 kV,管电流 200 mAS,球管旋转时间每周 0.8 s,矩阵 512 ×512,扫描视野(SFOV)25 cm,显示视野(DFOV)22 cm。

将颅底标本固定于64层螺旋CT机扫描床,以下眶耳线为基线进行CT扫描,扫描所获容积扫描数据经重建后传至工作站进行图像后处理。采用标准重建算法行多平面重建成像,在矢状位与冠状位以鼓索嵴平面确认面神经管垂直段起始部;于该层面横断位上测量面神经管垂直段起始部同外耳道后壁及外耳门后缘的直线距离;分别在矢状位上测量面神经管垂直段起始部至外耳道后壁距,在冠状位测量至外耳门后缘距,并将其测量结果同横断位上相同项目测量结果比较,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同样在面神经管垂直段下段测量其与颈静脉窝外侧壁的直线距离及与颈静脉窝前壁的投影距,横断位同矢状位、冠状位测量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故均选横断位进行测量(图1)。咬除扫描后的标本锥隆起以上的颞骨鳞部、岩部与乳突相应部位的骨质,自锥隆起向下咬除与磨除面神经管周围的骨质,暴露面神经管垂直段(图2),直接测量其与外耳道后壁、外耳门后缘、颈静脉窝外侧壁的直线距离及与颈静脉窝前壁的投影距,并比较两种测量方法所得结果。

1.3 统计学处理 使用SPSS 13.0统计学分析软件,采用配对t检验分析CT定位与解剖定位之间的差异。

图1.颅底标本扫描图像

图2.面神经管垂直段的解剖

2 结果

颅底标本两种测量的结果见表1。

表1 颅底两种测量结果的比较(mm)

3 讨论

面神经自脑桥发出,同中间神经、前庭蜗神经并行经颅后窝继经内耳门内耳道入面神经管,最后出茎乳孔分布于面肌。通常面神经管分为迷路段、鼓室段(水平段)、锥段与乳突段(垂直段)4段。垂直段于乳突窦入口下壁处、外半规管凸下方、锥隆起后方续于锥段,接近垂直方向下行开口于茎乳孔。此段虽称垂直段,但在多数人并不垂直而略向后外侧偏斜。作乳突根治并鼓室成形术(开放式手术)时必须凿开乳突骨质、磨除外耳道后壁,即使作关闭式手术或单纯乳突开放术,都要凿开乳突、清除乳突小房,极易损伤面神经[1]。本次测量数值可为手术医师提供参考。

螺旋CT的问世实现了容积扫描,由于采集的是容积数据,因此可以实现任何位置任何方向的重建,即多平面重组[11]。1998年推出 7.5层/s、2000年推出16层/s及此后各种档次的多层螺旋CT机,扫描层厚更薄且层厚灵活可变,提高了空间分辨力与时间分辨力,影像质量得以大大提高,故其测量值可信。有学者[12]做过面神经管鼓室段与迷路段以及鼓室段与乳突段同层显示的多平面重组的研究,表明了重组方法的可信性及面神经管径测量结果与解剖学测量的一致性。本次测量结果也说明CT测量的可信性,故CT扫描除可以帮助医师明确诊断外,也可帮助医师在术前明确面神经管垂直段或其他解剖结构的位置、制定手术方案,及在术中对这些结构的定位与保护,临床医师应充分利用这一功能特点。

[1]黄选兆,汪吉宝.实用耳鼻咽喉科学[M].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875-883,893-898.

[2]Whitfield PC,Grey P,Hardy DG,et al.The surgical management of patients with glomus tumours of the skull base[J].Br J Neurosurg,1996,10(4):343-350.

[3]Borba LA,Ale-Bark S,London C.Surgical treatment of glomus jugulare tumors without rerouting of the facial nerve:an infralabyrinthine approach[J].Neurosurg Focus,2004,17(2):51-55.

[4]鲍建瑛,李志宏.骨性面神经管的应用解剖[J].局解手术学杂志,1998,7(1):7-9.

[5]朱俊德,黄筑新.颞骨内面神经管的解剖测量及其临床意义[J].四川解剖学杂志,2007,15(2):11,34.

[6]陈陆馗,何理盛,吴喜跃.经岩骨后入路的应用解剖学研究[J].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2002,7(1):30-34.

[7]林爱龙,秦尚振,龚杰,等.神经导航下经岩骨幕上下联合入路中面神经管的解剖研究[J].第一军医大学学报,2004,24(6):659-661.

[8]林爱龙,秦尚振,龚杰,等.神经导航下内听道及面神经管的解剖研究[J].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2006,11(1):23-25.

[9]Day JD,Fukushima T,Giannotta SL.Innovations in surgical approach:lateral cranial base approaches[J].Clin Neurosurg,1996,4(3):72-90.

[10]刘森,崔克信,张在人.多层螺旋CT曲面重建显示颞骨内面神经管的临床应用价值[J].黑龙江医学,2004,28(11):822-823.

[11]Weiglein AH,Anderhuber W,Jakse R,et al.Imaging of the facial canal by means of multiplanar angulated 2-D-high resolution CT reconstruction[J].Surg Radiol Anat,1994,16(4):423-427.

[12]Watanabe Y,Sugai Y,Hosoya T,et al.High-resolution computed tomography using multiplanar reconstruction for the facial nerve canal[J].Acta Otolaryngol Suppl,2000,542:44-48.

猜你喜欢

神经管颈静脉颞骨
内淋巴囊分流术治疗颈静脉球憩室致类梅尼埃病样症状1例
耳显微外科颞骨解剖学习班的教学难点分析*
横窦狭窄合并颈静脉球高位对乙状窦血管血流动力学影响的数值模拟
河南地区成人下颌神经管分支的锥形束计算机断层扫描研究
孕早期妇女患病和用药与神经管缺陷的病例对照研究
颞骨解剖培训中分层次教学的必要性
慢性中耳炎术中脑膜裸露影响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
“双内听道”畸形CT表现一例*
叶酸
颅内压监测和颈静脉血气分析在重型颅脑损伤中的应用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