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制药技术专业“旺工淡学、岗位轮替”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2012-07-27沈莉
沈 莉
(黑龙江农垦职业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25)
1 人才培养模式设计
我院生物制药技术专业教学团队与地区医药行业协会、行业企业内有一定影响力的技术和管理专家组成调研团队,在深入生产一线、走访毕业生等多种形式调研的基础上,依照当前生物制药产业目标和现代制药技术内涵的变化、学生就业市场的变化、高职生学习和思维特点,按照“产、学、研一体化”的原则,总结出“旺工淡学、岗位轮替”的人才培养模式。
2 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
以行业为依托,职业岗位需求为指导,生物制药职业能力培养为宗旨,构建由药物发酵技术、药物制剂生产、分析检验技术为主线的课程体系,即“一平台、二方向、三模块”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体系。学校、企业相结合,共同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
3 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实现的途径和方法[1]
3.1 制订生物制药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高职生物制药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主要由以下几部分组成。
3.1.1 人才培养目标 在保证学生可持续、全面发展的基础上,从完成职业岗位(群)任务所需职业综合素质出发,培养德、智、技、体全面发展,适应现代化生物药物生产一线岗位需要,掌握生物药物的生产、质量控制、设备维护等所必需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技能,具有良好的职业素质和文化修养,面向医药行业,从事生物药物生产、质量检测、经营管理等岗位工作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
3.1.2 人才培养模式 根据黑龙江省医药企业生产“夏淡冬旺”特点,结合行业企业岗位需求,采取柔性化教学安排与管理,校企共同育人,实施“岗位体验—轮岗实训—顶岗实习”不间断的企业实践,确立“旺工淡学、岗位轮替”人才培养模式,实现专业技能、综合素质双线培养,学校与企业相结合、课内教学与课外训练相结合、实习与仿真模拟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3.1.3 职业能力分析(见表1)
3.1.4 课程体系构建 针对医药行业对人才在医学基础、药物学基础、微生物学基础和化学基础等方面的共同要求,构建“一平台”课程,按岗位需求分成生物药物生产和药品营销“二方向”,按职业能力培养要求分成生物药物生产、药品质量控制和药品营销“三模块”,按照“适用、实用、够用”的原则,遵循行业规律、高职教育规律、学生自身成长规律,确定培养岗位能力所需的核心课程,在此基础上构建“一平台、二方向、三模块”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体系。由此确定药物制剂技术、药品质量检测技术、微生物发酵技术、制药设备运行与维护、生化分离技术和实用药物学基础6门核心课程。
3.1.5 新的人才培养方案特点 在生物制药技术专业建设团队的组织下,实施“旺工淡学、岗位轮替”人才培养模式。按照“五共”和“四结合”的总体要求设计、实施人才培养方案,改革现行的一学期同时开设多门课、课程结束再实习的教学组织形式,实施多学期、分阶段、按模块的教学组织形式,将生物制药技术人才的职业化培养落到实处。具体如下。
第一学年:分成3个学期,采用“认知实习+理论学习、岗位体验、理论学习+职业规划”三段式开展教学,即第一学期(认知实习+理论学习),在进行专业基础理论学习前进入校内外实训实习基地进行为期1周的认知实习,使学生接受企业文化的熏陶。第二学期(寒假前后各3周)进行基于专业基本技能的岗位体验,使学生初步了解医药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的全过程。第三学期(理论学习+职业生涯规划),将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贯穿于专业理论学习中,并指导学生利用暑期开展社会调研,完成个人的职业发展规划。
第二学年:分成3个学期,采用“理论学习—生产实习—理论学习”三段式开展教学,即第四学期集中进行专项能力课程的学习;第五学期到医药企业进行2~4个月的轮岗实训,初步培养职业意识,明确努力方向;第六学期按专业方向进行岗位能力强化学习。
第三学年:采用“理论学习—顶岗实习”两段式开展教学,即第七学期进行生物制药技术专业综合技能课程的学习和训练;第八学期以企业员工身份到校外实习基地进行顶岗实习。
3.2 创造“旺工淡学、岗位轮替”的实践条件
较好的实训条件是保证新模式教学任务完成的基础。按就业岗位环境来构建,集讲授、信息收集、讨论、施行于一体的校内实训室。在充实、改善生物制药综合实训基地的同时,与哈药集团生物工程有限公司、哈尔滨三联药业有限公司等企业签订校企合作协议。同时,让学生利用节假日和课余时间参与社会服务项目、实际的生产任务,进一步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
3.3 建设专兼结合的优质教学团队
新模式教学对师资队伍质量和结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校内专职教师要迅速适应课程改革的变化,不断提高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没有兼职教师的参与,生产场景中的综合训练和比较分散的顶岗实习是不可能顺利完成的。因此,数量充足、质量优良、专兼结构合理的“双师型”教学团队是实施“旺工淡学、岗位轮替”教学的首要条件。
3.4 开发“工学结合”的项目化教材
课程建设与改革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核心,教材建设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关键,也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在生物制药技术专业建设中,我院根据黑龙江省区域经济发展要求和生物制药技术岗位群的岗位要求,参照国家职业资格标准,对学科课程体系进行了大胆改革,围绕职业岗位,整合优化相关课程,将临床概论、药学综合知识与技能课程有关内容整合成药学服务技术,微生物、发酵技术课程整合为微生物发酵技术,药物化学、药理学整合为实用药物学基础。
3.5 建立“旺工淡学、岗位轮替”人才培养模式的运行机制
学院生物制药技术专业“旺工淡学、岗位轮替”人才培养模式的顺利运行,需要相应的机制保障。为此,我院制药工程分院制定了相关规章制度、管理办法、工作条例等,如校企合作理事会工作条例,校企横向课题管理办法,兼职教师、客座教授选聘办法,学生顶岗实习教学管理暂行规定,毕业生跟踪调查和回访制度等。
表1 生物制药技术专业知识、能力和素质关系
4 讨论
4.1 提高职业教育理念是前提[2]
在整个教学改革过程中,提高职业教育理念是前提。教师通过在国内外进修学习、考察研讨、到药品生产企业调研、毕业生追踪回访调查等,逐步树立了高职素质教育和就业教育理念,为自觉实践人才培养模式奠定了思想基础。
4.2 “多赢”机制是保障
“旺工淡学、岗位轮替”牵涉到学校、学生、企业3方的利益。只有实现“多赢”,才可能持续发展。为此,在省重点专业建设的背景下,生物制药技术专业在共建实训基地,青年教师实践锻炼,开发课程内容和编写“工学结合”教材,教师培训,设备共享,申请横向课程,优先录用优秀毕业生等方面取得了极大发展。
[1]林东.高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实践与思考[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8(25):54-55.
[2]黄丽萍,张宝成,刘丽敏.中药制药技术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中医教育,2010,29(3):7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