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乙二醇干扰素、利巴韦林联合治疗慢性丙型肝炎的疗效
2012-06-30朱计芬钟惠玲刘细玲许瑞荣
朱计芬 钟惠玲 刘细玲 许瑞荣
慢性丙型肝炎是由HCV引起的一种持续性、进展性、隐匿性疾病,如果不能及时的进行抗病毒治疗,在20~30年后会渐渐发展成为肝硬化,甚至可能发展为肝细胞癌。近年来,研究发现,聚乙二醇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是治疗慢性丙型肝炎的标准治疗方法[1]。HCV基因型的差异是影响疗效的主要因素。干扰素和细胞表面的特异性α受体相结合,触发细胞内复杂的信号传输通道,并激活基因的转录,调节多种生物效应[2]。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9年1月~2011年12月来我院进行治疗的68例慢性丙型肝炎患者为研究对象,男48例,女20例,年龄20~69岁,平均年龄36.9岁。患者均符合:患者血清抗HCV检测结果阳性,HCV-RNA阳性, 在6个月内未曾接受抗病毒药物及免疫调节药物治疗,无丙型肝炎以外其他与肝病相关的疾病,注射前检查甲功、ANA均正常,戒酒、戒毒半年以上,无其他精神疾病等。
1.2 方法 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皮下注射PEGα-2b注射液,1.5μg/kg,1次/周,同时口服利巴韦林800~1000mg/d。对照组患者皮下注射普通干扰素,隔日一次,同时口服利巴韦林800~1000mg/d。在治疗的过程中根据患者的白细胞总数或者中性粒细胞数下降的情况,适当加用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进行治疗。
1.3 疗效评价标准 参照《丙型肝炎防治指南》[3],对疗效进行评价如下:(1)早期病毒学应答(EVR):治疗12周时血清HCV-RNA定性检测阴性 (或定量检测<最低检测下限);(2)SVR:治疗结束随访至少24周时,定性检测HCV-RNA阴性 (或定量检测<最低检测下限)。(3)无应答(NR):从未获得EVR以及SVR的患者。
1.4 统计学方法 本组数据采用SPSS 13.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均数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患者在经过48周的治疗以后,观察组19例患者获得早期病毒应答,13例患者获得SVR,2例患者无应答。对照组10例患者获得早期病毒应答,6例患者获得SVR,18例患者无应答。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的病毒应答情况(n%)
HCV基因型与肝功能变化的关系:治疗前50例(73.5%)患者肝功能异常。治疗后11例(16.2%)患者肝功能异常,其中,观察组有5例(14.7%)未恢复正常,对照组有6例(17.6%)未恢复正常,两组患者肝功能异常率比较,χ2=0.1,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在世界各地,约1.7亿人感染丙型肝炎病毒[4],占世界总人口的3%,中国HCV的感染率约为3.2%,约3800万人感染HCV[5]。目前公认的最有效的治疗方案是PEG-IFN联合利巴韦林,约50%的患者能获得SVR。还有相当多的患者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不能耐受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标准治疗或疗效并不好,他们属于难治性丙型肝炎患者。影响疗效的因素很多,包括HCVRNA定量、CD4细胞、BMI等。干扰素使一种细胞因子受体结合干扰素的细胞膜,诱导多种抗病毒蛋白质,阻碍病毒核酸和蛋白质合成,抑制病毒。干扰素和细胞表面的特异性α受体相结合,触发细胞内复杂的信号传输通道,并激活基因的转录,调节多种生物效应。包括抑制细胞增殖,抑制感染细胞内的病毒复制,并具有免疫调节作用。干扰素和利巴韦林联合应用是治疗慢性丙型肝炎的标准治疗方案,但不同的患者对干扰素治疗的反应差异较大,30%~60%的慢性丙型肝炎患者经治疗后不能达到持续病毒学应答[6],并且没有获得持续病毒学应答的患者正在逐渐累加,将成为肝硬化、肝癌的高危人群。研究表明,HCV基因型的差异是影响疗效的主要因素,两组患者在经过48周的治疗以后,观察组19例患者获得早期病毒应答,13例患者获得SVR,2例患者无应答。对照组10例患者获得早期病毒答应,6例患者获得SVR,18例患者无应答。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CV基因型与肝功能变化的关系:治疗前55例(80.9%)患者肝功能异常。治疗后11例(16.2%)患者肝功能异常,其中,观察组有5例(14.7%)未恢复正常,对照组有6例(17.6%)未恢复正常,两组患者肝功能异常率比较,χ2=0.1,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将聚乙二醇和干扰素共价键结合,可以提高干扰素的药代动力学,防止蛋白酶降解,降低肾小球滤过性和免疫原性,由于相对分子质量,物理和化学性能,稳定性,血清半衰期延长,并且可以实现病毒继续抑制影响,提高药物疗效。
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治疗慢性丙型肝炎在临床上已达成共识。但是普通干扰素由于血清半衰期较短。血药浓度波动大,副作用较常见。病毒学持续应答率约为20%~40%[7],且复发率较高,约为20%。对于有些患者无效。主要表现为基因1、4型,难治性丙型肝炎。用聚乙二醇(PEG)的惰性、无毒、水溶性等良好的特性,将聚乙二醇和干扰素共价键结合的特性可以提高干扰素的生物活性,可以防止蛋白酶的降解,降低肾小球滤过和降低免疫原性。由于分子量较大,血清中的半衰期长。血药浓度波动小,减少药物的毒副作用,提高药物的治疗指数。综上所述,聚乙二醇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治疗慢性丙型肝炎的疗效确切、安全,及时发现药物不良反应并采取适当措施,能够确保患者完成治疗疗程。
[1]Suppiah V,Moldovan M,Ahlenstiel G,et al.IL28B is associated with response to chronic Hepatitis C interferon-alpha and ribav irin herapy[J].NatGenet,2009,41(10):l100-1104.
[2]Tanaka Y,Nishida N,Sugiyama M,et al.Gcnome-wideassociationfⅡ28B with response to pegylated interferon-alpha and ribavirin thera py for chronic hepatitis C[J].NatGenet,2009,41(10):1105-1109.
[3]周宝桐,范蕴明,李德明.两种聚乙二醇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治疗1b及6a亚型慢性丙型肝炎的疗效[J].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2010,32(3):321-323.
[4]贺振河,姜光红.重组干扰素α-2b、病毒唑、苦参素治疗26例慢性丙型肝炎疗效观察[J].当代医学,2010,16(6):144-145.
[5]周立夫,李刚,王旭.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与利巴韦林联合治疗慢性丙型肝炎疗效[J].中国当代医药,2010,17(23):63.
[6]于淑丽,张照华,吕卉.聚乙二醇α-2b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治疗慢性丙型肝炎72周随访观察[J].中华肝脏病杂志,2007,15(3):231.
[7]陶剑,刘俊,普冬.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治疗慢性丙型肝炎患者的疗效[J].中华肝脏病杂志,2011,19(9):683-6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