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如何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思维

2012-05-26

群文天地 2012年7期
关键词:数学教学能力

宋 健

摘要:新课标下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思维,可帮助教师减少盲目进行教学方法或内容的尝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同时对教师教研能力以及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的提高具有指导作用。

关键词:数学教学;问题思维;能力

随着新课标的实施,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学生在提出问题方面表现出很大的局限性,一方面大部分学生问题意识淡漠,不善于思考和主动发现问题;另一方面,学生提出的问题质量不高。这与学生本身的素质和数学能力有一定的关系。但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教师的启发式教学运用的不够。据相关调查,只有21%的学生认为教师经常启发学生提出问题。初中学生的认知和思维水平还很有限,而可塑性又极强,教师的启发和引导对他们问题意识的培养起很大的作用。因此,培养学生的问题思维和意识就变得非常迫切。

一、应用“螺旋递进式”问题模式,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教育心理学的理论启示我们,在课堂上,要使学生的学习具有内驱力,将会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激起学生学习数学的内驱力的有效方法就是创设问题情境,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诱发质疑猜想,激发好奇心和发现欲,使学生置身于渴望得到问题解决的情境中。新课程理念下数学问题解决教学以数学问题为中心,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探究、创新的环境和机会。问题解决的活动过程往往呈现螺旋发展的态势,原有问题的解决会产生新的问题情境,为进一步的学习又提供了契机。所谓“螺旋递进式”的问题模式,也就是根据问题解决活动的发展态势,由问题引入知识,再由知识产生问题,通过进一步解决问题再产生新的发现,或者引起对前面问题的质疑,倒回来重新思考,因此把它看成是一个螺旋式的逐渐递进的过程。可见,这种问题模式重视以问题驱动教学,不仅要在新课导入部分创设问题情境,而且把数学问题贯穿于课堂始终,通过不断引发新的数学问题,使解决问题与提出问题携手并进,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层层深入的探索精神。

案例:在学习了等腰三角形以后,教师首先给出了一道常规题:已知等腰三角形的腰长为12,底边长为14,求周长。

学生很快说出了答案。接下来教师让学生自己编问题。

生1:已知等腰三角形一边长为3,另一边长为6,周长是多少?

生2:应该分两种情况讨论,如果腰长是3,则周长=3*2+6=12;如果腰长是6,则周长=6*2+3=15。

师:两种情况都成立吗?

生3:第一种情况不成立,因为三角形两边之和必须大于第三边,所以腰长不能取3。

师:回答的非常好。所以在分情况讨论的问题中,一定要注意数的取值范围。那么,大家現在可以思考,如果等腰三角形的腰长为x,底边长y最大不能超过多少?最小不能低于多少?

教师由常规问题出发,引导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探讨,并产生新的问题,由此逐步深入,层层递进,通过这种“螺旋递进式”的问题模式,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二、提供参与实践操作的机会,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动手操作是学生智力活动的源泉,更是抽象思维的一种重要辅助行为,实际的操作活动能够带动学生的思维,使其初步进入理论思维的阶段。在数学教学中,加强学生的操作活动,使他们的眼、手、脑、口并用,不仅可以加深他们对数学要领的理解,帮助他们掌握有关的算理,而且可以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自觉性,引导他们主动探究知识,促进他们主动发展,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造力。我国新课程标准要求开展初中数学实践性活动,它是通过学生亲自实践、主动探究、自主学习,来获取知识、发展能力的一种开放式教学方式。这种教学方式是以问题为纽带带动知识,活动的开展为问题的发现、知识的产生以及问题的解决提供了良好的空间,使课堂教学实现由平面、单向向立体、多向转变。让学生成为教学活动的主动参与者,学生在做的过程中通过亲身体验,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和积极性,才能深层次的思考,发现更多的问题。学生通过观察、经历、体验等活动,就能真切感受到数学知识存在的必要性和必然性,才能更好的理解和应用,逐渐提高问题解决能力。

案例:在学习了相似三角形的性质以后,教师安排了如下实践活动:提出问题,如何测量操场上旗杆的高度?

实践操作:学生分成若干合作小组,利用现实中具备的条件,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在思考过程中发现一系列问题,小组在交流探讨中设计好操作方案并利用恰当的时间进行实践活动。结果解释:小组成员汇报活动过程和结果,具有代表性的方案有以下三种: (1)先用卷尺测出人的身高,再分别测出人在阳光下影子的长度以及旗杆影子的长度,利用相似三角形的性质即可求出旗杆的高度。 (2)找一根标杆,用视线调整其位置,构造相似三角形,测相关距离,求的旗杆高度。 (3)找一面镜子,利用镜子的反射原理,构造出相似三角形,通过测出相关距离,求的旗杆高度。

总结:教师首先对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大胆猜想和创新思维表示肯定和鼓励,并通过对不同方法进行比较和分析,深化学生的思维品质。

教师结合所学内容和学校的环境条件,给学生布置了实践和应用型的研究性课题。学生经过分组和策划,利用现有的工具,动手进行实践操作,获得真实的数据,并通过各种途径解决了问题。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而且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应用意识。

三、构建问题交流方式,给学生创设良好的“问题空间”

数学问题的交流包括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在思考和交流中解决问题,也包括教师启发学生产生问题意识并自主提出问题,师生互动进行交流。新课程强调以提出问题、发现问题为教学切入口,这种教学是建构性的,即不是为学生提供答案,而是根据学生的需要提供“援助”和搭建“脚手架”。这样的教学环境常常具有知识的生成性和探索问题的开放性以及手段的多样性。因此,教师要在课堂上尽可能的根据不同的情境提供多样化的问题交流方式,给学生足够的问题空间,空间越大,学生越能自由的、不受约束的表达自己的见解,而且也能给不同学生发言的机会,活跃课堂气氛、提高课堂效率。

(作者单位:贵州省毕节市七星关区第七中学)

猜你喜欢

数学教学能力
你处理困难的能力如何?
你的换位思考能力如何
你的沟通能力很好吗?
不会飞的鸟
数学教学中引发创造性思维的技能探究
例谈数学教学中辩证唯物主义的渗透
对数学教学实施“素质教育”的认识
基于学生主动学习意识培养的数学教学方法研究
注重交流提升数学学习广度和深度探讨
数学教学中“量感”的教学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