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历史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2012-05-10蒙加茂
蒙加茂
摘要:教师充分发挥历史教学的特点,以史明智。教学要还课堂于学生,因材施教,加强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有效地培养学生,能让学生正确地掌握历史、运用历史。
关键词:创新教育思想;还课堂于学生;因材施教;以史明智
我从教二十多年,教了十几年的初中历史,踏踏实实地经历了应试教育的凄冷与火热,也轰轰烈烈地尝试了素质教育的辛酸与甘甜。回顾这段历史,始终觉得自己肩上的责任重大,始终在不断探索和总结中改进自己。因为我们在为国家的兴望和民族的振兴培养新型的人才。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途经,如何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历史学科特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素质是教育无法停止的课题。下面结合自己这些年来的教学实践浅谈一下认识。
一、树立创新教育思想,做博学的偶像教师
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首先老师要树立起创新教育思想。传统教育的老师奉行的是以知识为核心的教育模式,教学的注意力全放在了传授历史知识上,而学生的注意力也就只是停留在应付考试上。学生学习缺乏主动性,没有学习兴趣,没有求知欲,学生的创新思维受到极大的制约。创新教育,要以培养创造型人才为目的,为此教师要探究学生的学习兴趣、求知欲、对新事物的敏感性和未来的追求,着重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创新能力不仅包括学习能力,而且还包括创造和发展学习的能力。老师在历史教学中应树立起以创新为核心的思想,即创造教育的思想,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整个教学活动的中心目标。
创新教学的思想不是说树立就能树立的,它不是凭空想象的,而是建立在教师对历史学科的充分认识和理解应用的基础之上的。历史贯穿于古今中外人类社会发展的整个过程和人类活动的各个领域。历史学科的特点决定了历史教师必须具备系统的、渊博的、扎实的历史知识需要长期的学习、积累才能形成。因此,历史教师不能仅仅满足于自己学历取得时的知识水平,也不能凭借自己几十年的经验应对一切课堂教学,而要经常钻研教材,以便“温故而知新”。同时,还要经常了解史学研究的新信息和新成果,要站到历史学科和史学专著的高度来研究教材,而不能把自己的认知水平停留在与教科书相同的浅层次上,要弄懂、弄通教学大纲、教本,理清线索,完全掌握教材的知识框架。只有这样,才能在教学过程中做到居高临下、旁征博引、厚积薄发和深入浅出,使课本知识简约化、系统化和整体化。
二、以学生为主体,还课堂于学生
处在现代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发展与信息技术网络高速延展的今天,要求学生要不断地自我超越,这已经是社会的需要,是时代的需要。而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师权威型的课堂教学很显然和学生发展的实际需要之间出现了脱节,一言堂灌注式的教学不利于存在着个性差异的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更不利于现实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多方面人才的发展。因为传统的权威的一言堂,学生基本上是被教师看作是活的知识容器,教学活动中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学生的主体性被忽视、主动性和积极性甚至是被压制的,这样的课堂教学就严重地制约和影响了学生创造思维和能力的有效发挥。同时,为了应付各种考试,教师千篇一律地役使学生按既定的轨道运行,最终学生就成了选定工厂的产品,也进一步泯灭了学生的想象和创新意识。由此,实施符合时代发展需求的素质教育必须首先转变观念、与时俱进,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教师必须从教坛上走下来,放下架子,与学生建立相互尊重、相互学习的平等和谐关系,还课堂于学生以学生为主体,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兴趣爱好和需求的不同,尊重学生的独立人格。在教学实践中践行:一切为学生和学生的发展,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和方法,创造促使学生自主的积极的活动情景,使学生在愉悦的活动中实现自我锻炼和发展,不但拓展了视野、丰富了知识、增长了才干,而且激发、培养了学生创造思维和实践能力。提问是还课堂于学生最简单也是最有成效的一个方法。让学生多提问题,哪怕是提出一些不着边际的问题,教师不急于否定,要正确引导,学生能否正确提出问题,关键在于教师的启发引导,提出问题的本身也蕴含着创造思维的火花,多给学生一些提问题的时间和机会,真正还给学生质疑问难的天地,以激发学生积极探究知识的兴趣,从而提高创新思维能力。
三、因材施教,加强学习方法的总结引导
教学是教师和学生的双边互动。教师在教学实践过程中要以学生发展为目的,注意学生个体存在差异的实际,做到有的放矢、因材施教。古语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把方法指导贯穿于教学的始终,使学生自主地成为学习的主人,自己下水去游泳或拿着鱼杆钓鱼,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帮助者。学生在自己自主的活动中不但增长了见识,更重要的是在不断充分发挥自己的积极性、主动性。在实践中发展——解决问题的过程是培养了自己的独创精神和能力。学习方法也要因人而异,因时而异,教师要随时随地注意学生的学习动态和心理变化,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新的学习方法,帮助学生最快最好地掌握新的学习方法,促进知识的强化和巩固。
四、读史使人明智,在比较和联系中运用历史
“读史使人明智”,历史教学的最终目的在于通过历史把握现在,预见未来。一方面,学生可以运用所学的历史知识来分析现实社会政治、经济和生活中的一系列问题,加深对当今种种社会现象的认知和理解,并尝试对其发展趋势做出较为合理的判断和预测。另一方面,以历史的经验和价值观来剖析自我,客观地分析和理解自己人生道路上的成功与挫折,并进一步探索和调整自己的人生价值取向。完成这一历史运用的两种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比较和联系。关于比较,是历史教学中最常用的方法,不仅有利于历史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辩证看待问题的能力,并能通过比较认识事物的本质。例如,通过比较日本明治维新的内容和中国维新变法的内容,学生能从中国变法内容的不彻底认识到中国变法失败的根本原因是中国封建社会的腐朽和落后。关于联系,历史是过去的现实,现实是历史的发展。历史教学中,教师除了讲清知识点外,还要注意引导学生学会纵向(或横向)的联系,突出关联,讲出“发展”来。而历史与现实的联系对于学生正确地运用历史知识指导现实社会的发展尤为重要。例如,将中国清末闭关锁国的史实和今天的改革开放的成果联系起来,就能让学生对今天的伟大事业充满信心,从而树立起正确而远大的理想。同时,运用比较和联系更有利于对学生加强“以天下为已任”的爱国主义教育,以增强学生的民族责任感,进行忠于祖国,为维护祖国尊严和统一而不懈努力的爱国教育。
只有学生对历史知识充分理解,并能以史明智的基础上才能更好地发挥自己的创新能力,为新的时代注入新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