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留一半讲台给学生

2012-04-29戴春慧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2012年11期

讲台,是教师“传道授业解惑”之所,象征着神圣和权威。一直以来,教师手持教鞭,主宰着讲台的全部。然而,新课程的钟声打破了传统教育的沉静,那些深深扎根于人们心底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模式已经落后于教育改革的要求。我们必须尝试着放下教师的架子,走下心爱的讲台,留一半讲台让学生展示自己,从而真正把语文课堂演绎成为属于学生的精彩舞台。

一、把选择的权利留给学生,让学生学得更自由

新课程呼唤教育的减负增效,强调课堂的事半功倍。因此,我们在精心预设课堂教学的时候,必须动一番脑筋、花一点时间考虑如何调动学生的积极情绪,使他们“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我们必须采用学生喜爱的教学方式开展教学活动。因此,我们不妨多听听学生的合理化建议,把学习选择的权利留给学生,这样不仅实现教学预设的目标,同时还有利于学生在轻松的学习中张扬自己的个性。例如,教学《负荆请罪》一课,我思考着如何将课上得鲜活而有特色。于是,我征求学生的意见。起初学生们以为我在开玩笑,但看到我满脸真诚、期待的样子,他们智慧背囊一下子打开了,纷纷出谋划策。最后,我选择了最具民意的课本剧表演的形式学习课文。在认真预习课文、深入感知人物、精心编排准备的基础上,学生们精彩地演绎了语文课的魅力,让课堂生动活泼且具有浓厚的语文味。

二、把展示的空间留给学生,让学生学得更自主

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人,教师不可淡化甚至替代学生的主体地位。但在教学中,我们经常发现教师不知不觉中“抢戏”,自己在讲台上慷慨陈词,学生却还是无动于衷。因此,我们要把展示的空间留给学生,让学生在台上展示自己,表现个人的才识。而此时如痴如醉的应当是教师,这才是新课程所追求的一种境界。例如,教学《最后的姿势》这篇思想性和情感性丰富的课文,光靠教师的范读和煽情是难以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的,因为他们缺少那种真实的经历。课上,我充分利用汶川大地震真实的视频、照片、资料拉近文本与学生心灵的距离,进而结合重点句子“张开双臂,护住学生,成了他生命中最后的姿势”,让学生先在小组内谈谈自己的理解,接着我便把讲台交给各小组。而事实证明,此时的讲台成为语文课堂上最令人感动的地方,学生的情感在这里得到了尽情的放飞。

三、把质疑的勇气留给学生,让学生学得更自觉

新课程倡导学生质疑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正所谓“不生疑问不学习”。当前的语文课堂缺少的正是学生对问题的多角度思考和个性化认识。因此,帮助学生树立质疑求异的勇气是多么重要的一件事情,而将这份勇气落实于自觉的行动又是一项艰巨的任务,但相信凭借我们教师的智慧和能力必然能收获期待中的效应。例如,教学《鹬蚌相争》时,为了更好地体现学习的自主性和趣味性,加深对故事寓意的感悟,我让学生模仿表演鹬和蚌相持的情景,重点模仿语言和语气。在交流评价时,有位男生胆怯地望着我,欲言又止。我随即鼓励他大胆地说出自己的想法。他的回答出人意料,他认为鹬和蚌一啄一夹,互不张嘴,各不相让,所以说的话一定是含糊不清的。是啊,多么细微的发现、多么合理的见解,既然是模仿就要突出一个“真”字。这样的质疑让语文课堂闪现出智慧的火花!

四、把成功的喜悦留给学生,让学生学得更自信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励。”教师的直接激励,固然能很好地调动学生参与语文课堂的热情,而学生取得成功后的喜悦所产生的间接激励效应,却能更好地为学生注入自信和力量。教师不必吝啬为学生送去成功的权利,学生所取得成功的大小并不是最重要的,关键在于能为学生的进一步学习乃至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情感基础,能为学生今后的学习生活拥有积极的、阳光的、和谐的心态。例如,教学《三打白骨精》一课,为了促使学生全员参与,让那些平时很少受到关注和拥有成功体验的学生,也能找到自己的位置,我让学生们自由组合把课文排练成课本剧。从实际操作的效果来看,最能放得开、模拟得最逼真、给人印象最深刻的是那些学习成绩一般却活泼好动的学生,他们的表演能力远远超出我的想象,令人不可思议。这时,老师的赞扬和同学们的掌声为他们送去了自信和力量,激励着他们向着更高的目标奋斗。

总之,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只有起点,没有终点,是一段漫长的历程,也是一个永恒的主题。分一半讲台给学生,让成功的课堂有我们的一半也有他们的一半!

(责编 韦 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