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语交际有效互动的教学策略
2012-04-29姜东英
众所周知,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要在双向互动的语言实践中进行。双向互动是口语交际训练的核心。现今口语交际教学中,教师们也能认识到互动的重要性,但是因为操作方法不当,很难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在口语交际训练中进行有效互动是培养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关键,笔者在此谈几点具体的做法。
一、巧设互动支点
一堂成功的口语交际课在围绕贴近生活的话题或情境展开口语交际活动的过程中,总会有几个令学生感兴趣的互动点,吸引他们积极参与,乐意表达。这些互动点有的根据话题内容精心设计,特意激起交际的矛盾冲突;有的根据口语交际过程中的即时交流,教师灵活果断地拓宽交际角度,变单一的交流为双向或多向参与,使学生产生强烈的表达愿望,碰撞出智慧的火花。
1.在交际的矛盾冲突中互动
特级教师于永正执教《爱鸟》时,十分巧妙地设计了3个矛盾冲突,使整个口语交际教学过程变成了师生全员参与的互动过程。首先,于老师装扮成猎人,故意在学生面前鸣枪打鸟,这一行为激发了学生迫不及待地就爱鸟、护鸟这一话题发表意见。接着,于老师又以不了解鸟儿对环境保护有哪些作用的姿态出现,这一情境的创设再次激起了学生的交际激情,他们结合阅读与生活积累,列举了鸟儿对大自然和人类的种种好处。最后,于老师以猎人的身份做出觉醒后的砸枪行为,又引发了学生围绕如何使用及对待猎枪的讨论。于老师针对学生的爱鸟之情设计交际的矛盾冲突,每一次冲突都紧扣情感起伏点,让学生充分、尽情地表达心声,真正做到在互动中提高交际能力。
2.在交际的角度单一处互动
口语交际话题是决定口语交际教学是否成功的重要因素。对于一些非交往类、非议论类的口语交际,如演讲、推介等话题内容,因其在交互性方面本身就存在着交际性功能弱的缺点,需要教师动脑筋,变单向输出式的交际路径为多向互动的交际场景,为交际主体和交际对象之间打开多扇对话的窗口。
特级教师刘仁增指导学生进行口语交际“推荐一本好书”时,在学生简单地介绍书的主要内容或表演精彩片段推荐好书后,增加了一个“随机提问,即时回答”的环节,让其他学生就自己听简介、看表演的过程中产生的疑问进行现场发问,推荐的学生负责解答,这样就创设了一个诱发学生兴趣的互动点。刘老师还把“各小组分别推荐一本好书”这一环节进行了设计:(1)通过自荐、选拔的方式推选出各组的参评评委,组内其他成员为副评委;(2)评委组织成员选出最受欢迎的书,交流理由,评委总结意见上台发言;(3)各推荐组就评委意见自由说明,以说服评委;(4)学生评价评委或提出建议;(5)学生充当记者采访获胜组,台下学生随机提问。原本角度单一的独白类交际因为增设了多个互动点,学生之间展开了多种形式、多个对象的口语交际,全体学生都参与到交际互动中,真正引发了学生的内在表达需要。
二、传授互动方法
德国著名教育家克拉夫积极倡导“范例性”教学,十分强调“好的例子”“典型的例子”“特别清楚的例子”的举一反三的作用。小学生阅历浅,知识经验不够丰富,有些口语交际的话题对他们来说很陌生,语言表达、及时问答的能力比较弱,因此教学中的典型示范很重要。教师适时的引导与示范,可以帮助学生习得口语交际过程中的生生、师生互动的具体方法。
1.适时提示,渗透方法
口语交际训练中的互动通常表现为生生或师生之间的合理应答。“应答”就是通常说的“接话”,即在认真倾听的基础上,对所吸收的信息进行分析、判断并及时作出应对的过程。教师要通过适时点评,使学生在互动中学会肯定或否定对方的意见,学会表达自己的观点,学会根据对方的观点提出有针对性的问题,要求对方给予回答。
福建的张林静老师教学“大家都来帮帮他”时,学生就“值勤队员小华看到本班同学小龙迟到了该不该记”发表意见,讨论的深度只是停留在简单的“该记”与“不该记”的层面上,张老师以一句“用上‘为什么该记或者为什么不该记’继续问”把学生引向深入提问,推动了交际互动的深入进行。当学生听了对方的观点不知怎么办时,张老师马上提示:“你同意他的说法吗?把你的看法告诉他。”类似的启发式话语开阔了学生的思维,使学生懂得了如何与他人接话与应对。
2.巧妙引导,示范方法
小学生的模仿力很强,直观形象的示范能使他们从中学到、悟到交际的语言、方式和态度,特别是互动前的示范。比如模仿记者进行采访是口语交际教学中经常采用的方式,低年级学生在扮演小记者前就需要教师细心引导,教给他们方法。笔者曾经在“我是小画家”口语交际活动中,这样示范引导:
师:小朋友们画了这么多漂亮的画,东东电视台知道了也赶来采访。谁愿意接受记者采访?(师戴记者证,模拟采访。)
师:小朋友们好!
生:(齐答)记者阿姨好!
师:你们画了这么漂亮的画,真了不起啊!咦?这幅是谁画的?(生回答略)
师:我能采访一下你吗?请问,你画的是什么呀?你为什么画这幅画呢?(生回答略)
师:你不仅画得好,说得也特别棒。
(师生互相感谢,道别。)
师:你们觉得我的表现怎么样?如果你们是小记者,你们会有哪些问题要问呢?
生1:你画了多长时间?
生2:你画这幅画的时候有没有得到别人的帮助?爸爸妈妈有没有给你提建议?
师:那好,谁愿意当小记者来采访这些画的作者?
以上的教学过程不但教给了学生记者的礼仪、态度,还教给了他们互动采访的具体方法,特别是不拘泥于固有思维的引导,给了学生创新互动方式的示范。
三、促进技能提升
成功的口语交际训练离不开合适的话题、生动的情境、有效的互动。而这三者的密切结合归根结底是为了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这不是单纯的言语能力,而是一种融听说能力、交往能力等为一体的综合性能力。教学中,学生在角色变换的同时,需要激活多种情感,以适应不同角色的表达需要,在灵活运用交际语言的过程中,实现言语思维的创新。
1.在互动中学会角色转换
学生在进行口语交际练习时,是以双重身份参与的:一是他的真实身份,即学生;二是他的交际角色,即在特定交际情境中扮演的那个角色。培养学生的角色意识有助于他们自然、迅速地融入交际情境,展开交际互动。
以主题演讲口语训练为例,要使学生之间发生实质性的互动交流活动,可以创设比赛的教学情境,在创造良好的交际契机的同时实现多重角色的成功互换。全班学生可以分成若干组,分别赋予参赛选手、评委、拉拉队、观众、小记者等角色。整个比赛过程随情境变化,口语交际的对象随之改变,对学生运用口语交际的要求也不同。如拉拉队和参赛选手之间的交流,采用呐喊鼓劲的方式,交际语言要具有鼓动性;选手和评委交流要委婉得体,使自己的语言尽量打动评委,当然也可以据理力争;选手接受小记者采访时,应当仪态大方地分析自我,并与其他选手作相应的比较……由于学生在不同场景中担任着不同的角色,互动的交际话语不断变化,这样的训练使学生的角色转换能力不断增强,更能适应日后真实的社会交际活动。
2.在互动中关注语言发展
口语交际教学的根本目的是提高学生的语言技能和交际素养,实现这一目的离不开真实的双向互动的语言实践。只有在互动中关注语言发展,才能使学生获得真正意义上的技能提升。教学中,我们可以提供一定的表达范式来确保学生习得语言,借助科学规范的练习将语言表达规律内化,形成语言直觉和较强的语感。如在引导学生介绍自己“用不同的图形画成丰富多彩的图画”时,提供句式:(1)我用_____(什么图形)来作画,可以画出_____。(2)我喜欢画画,给_____(什么图形)加上几笔,就变成了_____。教师在学生说清楚、说明白的基础上,再要求学生把所画事物的颜色、动作等写进句中,学生依据原有句式作添加,表达愈加具体形象。此外,我们还可通过“暗示点拨”或“直接告诉”的方法规范学生的语言表达。如当学生用词不当,要用古诗“教育”同学粮食来之不易时,教师可提示:“你们是同学关系,‘教育’这个词换成什么更合适?请再考虑一下。”当学生描述同学“挺身而出”劝说因冲动而打架的伙伴时,显然是对“挺身而出”不理解,教师可以适时插话讲解:“打架是不良行为,上前制止需要有勇气,但这不是和坏人作斗争,用‘挺身而出’不合适,可以改为‘迅速上前’。”这种建立在发展语言基础上的互动使学生的语感不断增强,口语交际能力获得真正的提高。
口语交际有效互动的目的就是让学生掌握交际的方法,形成交际的能力,我们要让学生在承担有实际意义的交际任务中,实践双向或多向互动,经过多角度、多层次的交际碰撞,掌握丰富的表达技能,获得口语交际能力真正的提高。
(责编 莫彩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