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习作变成“喜作”
2012-04-29苏维平
阅读和写作历来是语文教学的一体两翼。阅读是人们的心灵之舞,是用另一只眼睛看世界,理应让人愉悦;习作是人的另一张会说话的嘴巴,是一种表达,一种交流。有人将阅读称为“悦读”,还阅读的本来面目,而习作又何妨改成“喜作”,还习作的本色本香呢?让习作成为“喜作”,笔者有以下几方面的思考。
一、将语文课堂磨得光光亮亮
众所周知,阅读是写作的基础,学生喜欢上语文课,才会对作文产生兴趣。
如指导学生用“不但……而且……”造句时,若干巴巴地从语法理论出发,说这是递进关系,后半句的分量需加重,学生的印象不深。我在教授这个句型时,先在黑板上画了个大大的“日”形,然后讲解道:“这是一座两层楼房,‘不但’(板书)住楼下,‘而且’(板书)住楼上。它的成句规律就是我们刚刚学过的那句诗‘更上一层楼’。”以下是关于这个句型的教学设计。
教师出示例子:妈妈不但会织毛衣,而且会织毛裤。
生1:我认为这个句子不符合要求。织毛衣和织毛裤难度差不多,后半句没有“更上一层楼”。
师:说得真好!这样造句不正确,这不是“更上一层楼”,这是“两间平房”。
教师出示第二个例子:叔叔不但爱看科技书,而且爱看小人书。
生2:这一句更不行,连“两间平房”都够不上,科技书比小人书难度大。
师:说得真好,请再看这一句。
教师出示第三个例子:爸爸不但会骑自行车,而且会开汽车。
生3:我认为这个句子符合要求。前半句,爸爸骑自行车,这是“一层楼”;后半句,爸爸会开汽车,层次更高了。
师:你分析得非常透彻。谁还能造一个这样的递进复句呢?
接下来的十几个学生的发言,都符合“更上一层楼”的要求。其中一位学生说得最好:“杨利伟叔叔不但会开汽车,而且能驾驶飞船绕地球转好多圈呢!”
二、将作文的训练落得实实在在
阅读课上,教师不仅要关注“写什么”(课文内容),更要关注“怎么写”(表达方法)。只要用心发现,细心揣摩,你会发现每篇课文都有好多个训练点。选择最符合学生实际的点进行随文练笔,不失为一种训练习作能力的好方法。
薛法根老师在执教《桂花雨》一课时,抓住母亲说的一句话“桂花还是家乡的香!”让学生进行仿写。两三分钟后,学生纷纷举手,薛老师挑选部分学生上台板写:“月亮还是家乡的明。”“星星还是家乡的亮。”“白兰瓜还是兰州的甜。”“牛肉面还是兰州的好吃。”“饭还是妈妈做的香。”“人还是家乡的亲。”……
最后,薛法根老师将每句话后面的“。”改为“;”,引导学生取了个题目《乡愁》,就形成了一首别有韵味的小诗。薛法根老师可谓匠心独运,扎实高效,学生不仅懂得了什么是乡愁,也学会了怎样表达乡愁。
三、将儿童的语言叙得芬芬芳芳
儿童是天生的诗人。儿童的语言也许缺乏成人的逻辑、成人的深度、成人的圆融,但那些童稚的话中往往流淌着汩汩的诗情。有人将儿童的语言盛赞为“缪斯语言”,确实,儿童的语言太有个性,太与众不同了。如一位学生的《喜欢与不喜欢》的开头:“人人都有自己喜欢与不喜欢的人或事。我喜欢央视‘实话实说’栏目里那个一脸坏笑的主持人崔永元,他在电视上一露脸,我心里就跟喝可乐一样惬意;我不喜欢上班会课,一到班会课,我就说:‘老师,我要上厕所!’”
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但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的习作语言越来越缺少童趣,原因何在?这得“归功”于教师的“精批细改”。 一位学生在习作《爷爷老了》中写道:“爷爷老了,说话漏风了,走路拄拐杖了,两颗门牙也‘光荣下岗’了。老了,真可怕!”
语文老师觉得这位学生的思想有点消极,就把习作的结尾改成这样:“老了没什么可怕的,就算只剩下一颗牙齿,也要让它成为铁齿铜牙。”这么一改,童趣没了,一篇好作文就这样被扼杀了。
四、将想象的翅膀展得宽宽广广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鼓励学生写想象中的事物,激发他们展开想象和幻想。”这对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特别是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看了周星驰的影片《长江七号》,我让学生们以长江七号为主角,发挥想象力进行习作,一位学生这样写道:
“‘哐当’一声,大事不妙!可恶的小偷又来了。爸爸一骨碌爬起来,向客厅奔去,只见客厅里狼藉一片,小偷早已逃之夭夭。这已经是小偷第N次‘光临’我家了,是可忍孰不可忍!于是,我缠着七仔说:‘长江七号老弟,求你了,再不想办法,我家就要被洗劫一空了。’
长江七号看我可怜,就送给我一本厚厚的占卜书。这本书可以了解过去,也可以预知未来。书中显示,这周星期三小偷还会再来。哈哈!太好了!我就在家里守株待兔,看他怎么逃出我的手掌心……
星期三晚上,如书中所示,小偷又来了,被我们逮了个正着,扭送进了公安局,接受法律的制裁。”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教育不在于教给学生多少知识,而在于唤醒、激励和鼓舞。”我们的习作教学,正行走在理想与现实之间,就让我们一起努力,致力于习作教学的创新与实践,让阅读成为“悦读”,让习作成为“喜作”,让学生们快乐学习,快乐表达吧!”
(责编 莫彩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