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海中永生 》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2012-04-29邓春玲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播放课件和二胡曲《二泉映月》,老师深情描述)
师: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1997年3月2日上午,一架安放邓小平爷爷骨灰的银色专机,飞向祖国的辽阔大海。今天,这位以自己的一生带领人民书写中华民族崭新历史的伟人,将完成他人生的最后一个篇章。
【设计意图:播放课件和二胡曲以及教师的深情描述,为学生创设悲伤的情境,拉近学生与课本内容的距离,为学习下文做好铺垫。】
二、精读感悟
(一)感悟“送小平”
1.师:飞机在高空盘旋,鲜花伴着骨灰,撒向无垠的大海,一代伟人从此永别人世。这时,你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请同学们轻轻打开课本,自由读第二自然段。
(学生自由读,汇报自己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
师:你知道什么是“呜咽”?什么是“痛悼”吗?你在怎样的境况下会悲伤地呜咽?请带着这样的心情读第二自然。
(指导朗读第二自然段)
2.师:伟人离去,大海呜咽,让我们把悲痛压在心底,睁大眼睛看看这一段所用的动词,你有什么疑问?
(学生提问:“鲜花伴着骨灰”的“伴”是不是用错了,应该用“拌”?)
师:这个问题提得真好,你们认为呢?(学生讨论,汇报)
师:邓小平爷爷离开我们了,我们只能把哀思寄托给鲜花,请鲜花代表我们去陪伴爷爷,让我们再次用读书声来送爷爷。
【设计意图:修订版新课标增加这样的话语:“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由此可见,课程标准倡导积极引导学生质疑问难。学贵有疑,学生这一疑问不但加深了对文本的理解,而且落实了课程目标。】
(二)感悟“颂小平”
1.师:奔腾不息的浪花将把小平爷爷的骨灰送往哪里呢?请默读第三自然段。
(学生默读,回答。随着学生的回答,教师出示第三自然段的排比句)
师:谁来读一读?并说说你为什么这样读。(引导学生感悟排比句的表达效果,表达的情感越来越强烈)
2.师:这奔腾不息的浪花还会把小平爷爷送往哪儿呢?
3.师:课前,老师给你们收集了邓爷爷生前的突出贡献资料,让我们来交流交流。
(学生交流。教师用多媒体展示我国城市、农村改革开放以来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介绍邓小平在其中的作用以及国内国际对小平的评价)
4.邓小平爷爷为我们祖国、为世界作出了巨大的贡献,现在奔腾不息的浪花把他的骨灰送往了万里海疆、香港、澳门、台湾、世界各地,各个地方的人民会怎样感激、颂扬他呢?(结合上面的事迹说)谁能代表祖国各地人民、世界各地人民,也像作者这样,采用一组排比句群来缅怀、赞颂小平爷爷?(课件出示)
也许人民会说____;也许人民会说____;也许人民会说____;也许人民说____。
5.师:是啊,小平爷爷的丰功伟绩说也说不完,让我们借助课文的语言来缅怀他。(学生深情读好第三自然段,试着背诵)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主要通过朗读、仿写来引导学生体会排比句的表达效果。同时,交流资料让学生了解祖国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感受邓小平的丰功伟绩。这样就把三维目标有机地落实在教学实践中,体现出语文教学的本色。】
(三)感悟“小平永生”
1.教师引读第四自然段。
师:说说你有什么感受?(初步感悟对偶句的魅力,再次读好这一句)
2.教师深情描述:“小平爷爷把和平、幸福留给了人们。从永不停息的涛声中,人们仿佛听到了小平爷爷那震撼人心的声音……(学生接读第六自然段)
3.师:老师不但听到了小平爷爷的声音,还听到了人们的声音,农民伯伯对小平说:“小平,多亏了你领导的改革开放,使我们有吃不完的粮食,穿暖穿好,看着黄灿灿的稻子,我们就想起了您。”你呢,你听到了哪里的人民对小平爷爷说了什么?
4.小结:是啊,千言万语都说不完人们对小平爷爷的思念与爱戴,他永远活在我们心中。(深情引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师:小平爷爷深情地爱着祖国和人民。他鞠躬尽瘁,日理万机,把毕生精力毫无保留地献给了祖国和人民。他生前留下遗嘱——捐献眼角膜给失明的人,解剖遗体供医学研究,这是他留给党和人民的一份多么珍贵的遗产啊!(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并背诵)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创造性地补充教材,不但理解了题眼,突破了难点,使小平的形象和学生对他的情感都得到了升华,还训练了学生的语言,达到了“把书读厚”的效果。】
三、回归整体,朗读全文
千言万语,万千情思,都说不尽邓爷爷的丰功伟绩,道不完对邓爷爷的怀念之情。邓爷爷永远活在我们心中,让我们再一次带着对邓爷爷的深切怀念之情把课文读一遍。
【设计意图:张田若先生说:“语文第一要读,第二要读,第三还要读。”这里回归整体再读,学生对小平就有了一个整体高大的印象。】
(责编 韦 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