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深入研读文本 丰盈学生思想

2012-04-29王金才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2012年11期

爱因斯坦认为:“学校应该培养具有独立思想和独立行为的人。”语文教学肩负着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重任,要想学生遇到问题时能够进行独立的思考,具有自己的观点,教师首先应该不迷信权威。备课时大量阅读,尽量收集与课文有关的资料,哪怕是细小的问题也不放过;凡是能收集的资料都要进行比较、研究、找出其中的共性和个性,并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形成自己的观点,充实和发展自己的思想。在语文教学时要能用辩证的眼光去看待文本,全面深入地解读文本,细细揣摩课文的精妙之处,品味文字背后的精髓。

一、研读文本,让历史认知回归真实

历史的价值在于客观,让我们能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但由于史书是后来补写的,出于统治阶级的需要和个人的思想倾向性,有时会掩盖历史真相。作为语文教师没有本事去上溯时空,还事实以本来面目,但可以引导学生用辩证的眼光去看待历史事件,让孩子们掀开历史光鲜的幕布,追寻其本真的客观价值。苏教版五年级下册《秦兵马俑》以优美的文字描述了秦兵马俑不仅规模宏大,而且类型众多,个性鲜明。结尾写道:秦兵马俑形象地展示了中华民族的强大力量和英雄气概,这在古今中外的雕塑史上是绝无仅有的。如果不深刻的了解历史,学生就会把秦兵马俑和敦煌莫高窟的雕塑以及外国的著名雕塑进行对比,从而不由自主地产生出强烈的民族自豪感。我们不怀疑祖先们的聪明才智,心灵手巧,更不会质疑中华民族伟大的创造力。但是文中兵马俑的艺术价值只是制作的附带价值,课文没有还原它的原本价值。实际上,秦兵马俑的制作和敦煌莫高窟以及外国著名雕塑对于艺术进步的意义不可相提并论。秦兵马俑是秦始皇陵墓的组成部分,为了建造始皇墓,当时动用了几十万囚徒和农民,在监工的辱骂、殴打下加上缺衣少食,死伤人员无数。可以说是秦始皇为了一己之私,劳民伤财,牺牲无数普通民众的性命为代价,除为今人留下了“第八大奇迹”的谈资外,没有留下任何的精神遗产和实用价值。

反观敦煌莫高窟的建设,始源于佛门人士的自愿开凿,后经历朝历代,无数人士志愿建设和维护,留下了这座佛教艺术的宝库,为我国古代史的研究提供了珍贵的史料。通过比较,我们对秦兵马俑的自豪是否显得有些过于盲目?还原文字背后的沧桑,让学生感受浮华文字所描述的自豪的同时,了解一些历史的真相。借助于收集课外资料,把文本读厚,让学生明白古代帝王为了私欲而对人权的摧残和对生命的漠视。为此,秦兵马俑的意义才不仅仅局限于艺术范畴,还可以启迪学生对人性的思考,对人权和生命的尊重,拓展学生思考的广度和深度。

二、研读文本,让推崇科学回归理性

随着科学的发展,社会在不断进步,人民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地变化,人们在享受科学带给我们的便利的同时,情不自禁地产生了对科学的推崇,认为随着科学的发展,人定胜天,人类无所不能。其实科技是把双刃剑,可以为人类带来福音,也可以将人类推向毁灭。语文课本中精彩的描述能够让学生快速地了解我们所生活的世界,但是文本中对于科学的过度推崇,就需要教师运用智慧去帮助学生去辩证地看待,让学生懂得科学应该为人类发展的终极目标而服务。

例如,苏教版四年级上册《奇妙的国际互联网》介绍了互联网的特点以及给我们带来的便利。文本对互联网极尽推崇,认为互联网传输方便快捷,缩短了时空距离;网上内容丰富,知识信息,无所不有。网络难道真的像课文所说的那样对我们益处巨大吗?事实上,网络对人类来说是有利也有弊的。学习课文之后,我布置了一篇作文《互联网的利与弊》,让学生自主查阅资料,开展调查研究,完成作文。有学生在作文中谈到互联网的好处:“邻居王奶奶是个退休教师,老伴过世了,儿子在美国做医生,自己一个人生活。在一次体检中,查出脑萎缩,儿子闻讯从大洋彼岸飞回来,让妈妈每天用话筒把录音录在电脑里面,借助QQ传给他。由于每天和儿子对话,老太太的精神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在前天的体检中,脑居然不再有萎缩的趋势,这是奇妙的国际互联网带给我们的奇迹。”也有学生指出其弊端:“我星期天做作业的时候,总是控制不住自己,情不自禁总想上网,于是打开电脑,津津有味地看起《喜羊羊和灰太狼》。”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在语文教学中借助阅读、体验、调查、了解,让学生懂得对于科技的一味推崇,认为科技无所不能是不可取;明白遇到问题要学会辩证的思考,正确的取舍,只有具备独立的思想,才不会沦为思想上的奴隶。

三、研读文本,让学生学会独立思考

国家的强大基于人民的思想自由。马克思主义认为:“人在本质上是自由的,或者说自由使人之为人,有别于动物。”由此可见,自由是人类的根本权利。人类是不受束缚的存在,为了追求自由而努力。纵观人类的发展史,就是人类为思想自由,言论自由、活动自由而不懈努力的历史,正因为秉承“若为自由故,两者皆可抛”的信念,才使得人类的行动不断从自由王国走向自由王国。语文教学必须开启人的心灵,点亮学生独立思想的火炬,使得每个学生的头脑都是一颗发光的太阳,让他可以和同伴交流自己独特的思想,新颖的观点,分享彼此的智慧,获得思路的启迪;而不是让学生总是经年累月地不停复制别人的观点,使得他们的头脑变成别人思想的践行基地。只有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引导学生进行独立思考,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问题、考虑问题,进而养成独立思考,特立独行的习惯,才会在将来应用语言文字或者工作实践的过程中另辟蹊径,富有创造力。

苏教版五年级下册《司马迁发愤写〈史记〉》中写到:“司马迁因为替一位将军辩护,得罪了汉武帝,入狱受了酷刑。”教师通过和学生一起课文拓展阅读,查阅史料。引导学生明白将军李陵兵败诈降是事出有因→李陵率五千兵马抗击匈奴八万人马。身陷重围,虽经过几天厮杀,灭敌万余人,但援兵迟迟不至,最终被叛徒出卖,突围失败而诈降,想等待时机回归故国。而大臣们为了奉承汉武帝,集体失语。只有司马迁凭着史官的良心,揭开事情的真相,向皇帝直谏。陈述了三点理由:1.李陵是国士(优秀人才);2.李陵功劳足以告慰天下,被俘是走投无路;3.不是真降,是伪降!结果触怒皇帝,被捕入狱!当时面临三种抉择1.伏法当诛;2.以50万钱赎命;3.接受宫刑(阉割男子生殖器,太监)。

师:司马迁没有钱来赎身,为了完成《史记》司马迁选择接受了宫刑。残酷的肉刑,不仅给肉体造成了无法弥补的伤害,也是对精神和尊严的粗暴践踏,司马迁感到受到了极大的侮辱,悲愤交加!悲什么?愤什么?

幻灯:行莫丑于辱先,而诟莫大于宫刑。(引导学生理解)

悲:自己的悲惨遭遇→《报任安书》

愤:统治者的昏庸。

师:“士可杀而不辱,”悲愤之下,几次想自杀但想到《史记》未完成,打消了这个念头,他是怎么想的?

生:他想:“人总是要死的,有的重于泰山,有的轻于鸿毛。我如果就这样死了,不是比鸿毛还轻吗?我一定要活下去!我一定要写完这部史书!”

品读感悟

出示“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

师:正因为有独立的思想,坚定的目标,顽强的毅力,司马迁又开始写作《史记》,从文中的哪句话可以看出?(“想到这里,他尽力克制自己,把个人的耻辱、痛苦全都埋在心底,重又摊开光洁平滑的竹简,在上面写下一行行工整的隶字”。)

(品读“耻辱、痛苦”)板书:忍辱负重

司马迁虽遭受酷刑,但问心无愧;虽饱经屈辱,但壮心不已。让学生能够从令人心酸的字里行间品味到社会的发展需要不同的声音,时代的进步需要智者的眼光。马寅初先生在建国初期曾主张人口计划生育而遭到批判,但社会的发展证明马先生的建议是利国利民的。教学类似的文章,我们可以让学生收集资料,引导学生进入更广阔的天空,促进学生在自由的天空下独立思考,让思想变得丰盈。

(责编 张亚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