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如何正确对待学生的学习激情

2012-04-29刘正权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2012年11期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巧妙地导入、灵活的教法,可以拨动学生情感的琴弦,使学生透过情感积淀很自然地进入课文的氛围。学生一旦进入作者描绘的情境,对作品刻画的人物、抒发的感情、阐述的哲理便会产生一种共鸣。这时就极易出现一种不自觉的、强烈的、爆发性的学习激情。

记得我教学《天鹅的故事》(苏教板小学语文第九册),当我用激昂的语调范读“湖面上不时传来阵阵‘克噜——克哩——克哩’的叫声,就像那激动人心的号子:‘兄弟们哪,加油!齐心干哪,加油!’”一句话时,某某同学突然举起手臂,高呼:“哇!”全班学生被他这一举动弄得莫名其妙,随之都哄然笑了起来,所有学生的目光一齐对准了他,他自己也不好意思地站了起来。这时我将计将计,说:“某某同学,从你的声音里,我可以听出你十分高兴,十分激动,那你为谁高兴呢?为什么激动呢?”他深情地说:“我为天鹅高兴,因为天鹅不怕疼痛,不怕牺牲,用自己的身体连续不断地扑打着冰面,这是一个热火朝天的破冰场面,我是为他们的胜利而欢呼!”他的回答赢得了全班学生的掌声,他自己也开心地笑了……“那你能否则用激动、高兴的心情把这一段读给大家听一听呢?”我用期待的眼光看着他说。他这时似乎更来精神了,于是饱含激情地读了起来,他的朗读再次赢得了其他学生热烈的掌声。当我讲至天鹅“昂着头,挺着胸,在水里游动着,捕食着鱼虾”时,有些男同学情不自禁地在座位上表演起来。于是我采用了先读悟后表演的教法,当学生看到一些可爱的“天鹅”在前面“游来游去”时,他们也随之而动,全班学生都沉浸在天鹅捕食的喜悦之中!

对于课堂上学生的学习激情,我认为它是一种情感上的共鸣,是一种认真听讲,积极思考的表现。这时,作为教师就要处理好这种课堂上的偶然性“激情”。如上例,若处理不当,视“激情”为异端,一棒子打死,不但会伤害学生的自尊心,还会破坏班内良好的学习氛围。事实上,我认为这种情不自禁的表现反而能促进课堂气氛的活跃。正襟危坐、鸦雀无声的课堂无助于学生身心的发展。课堂中多一点“激情”,少一点批评,会使课堂气氛更加活跃,师生的双边活动更加融洽,便于学生创造性学习,使其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善待学生的学习激情,我认为要做到以下四点。

一、全面地认识这种“激情”

“激情”是对新型师生关系的呼唤;“激情”是对开放性课堂的呼唤;“激情”是对尊重学生个性差异的呼唤;“激情”是对培养创新精神的呼唤。

二、肯定地评价“激情”

当班内有的学生出现“激情”行为,即使会不经意打断我们教师的教学思路,给我们的课堂带来了一定的“意外干扰”,但教师一定要正确对待。因为作为教师,如若处之不当,给予其以严厉的批评,将“激情”错误地判断为“破坏”,这样就会给学生的心理造成一定甚至于严重的伤害。学生认为自己注意听了,认真记了,积极思考了,只是“不得已而为之”,并没有存心想给课堂添乱。如若这样,学生在今后的学习当中会时刻控制自己的“激情”,长此以往,会束缚学生个性的发展。

因此,教师要正确对待学生的这种“激情”,以肯定的评价让学生知道老师十分赞赏他的这种“忘我”行为,得到认可后的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又会迸发出更多的更有价值的“激情”,进而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

三、正确地引导“激情”

有时候学生迸发的“激情”可能是侧面的、肤浅的、表面的。这时我们教师要有耐心地“因势利导”,配以相应的巧妙的问题来化解,慢慢地学生的“激情”就会转化为正面的、深刻的、本质的。

四、有力地创造“激情”

如教学《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苏教板小学语文第九册)第二课时时,我让学生伴着音乐自由轻声读课文,并让学生找出“绿色课本”中有哪些精彩的内容。学生纷纷举手回答。我灵机一动,“谁愿意把你找到的精美词句写到黑板上来?”(用彩色粉笔工工整整地写)这一下学生可乐开了花,纷纷到黑板前饱含着“激情”写下了答案。学生写完后,我巧妙地点拨到:“大自然这本绿色的课本里,只有这些精彩的内容吗?”这时学生“激情十足”,纷纷举起手说:“叫我,叫我!……”课堂气氛再一次高涨。由此可见,一石激起千层浪,而这千层浪的激起贵在这“一石”,贵在我们教师去创造这种“激情”!

因此,我们要废除旧传统、旧观念,善待课堂上的这种“激情”。全面地认识这种“激情”,正确地引导这种“激情”,肯定地评价这种“激情”,有力地创造这种“激情”。这样,教师教得舒心,学生学得愉快,其乐融融!

(责编 张亚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