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众里寻它千百“度”

2012-04-29周智森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2012年11期

听了不少课,常常也在思考,现今的语文课该怎样上才能上出品位,上出好课,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呢?我就从以下几点谈谈自己的体会。

一、引领要有“度”

新课标中提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但在课堂教学中,“平等对话”并不是一种容易把握的情形,如在《哲学家的最后一课》教学中,有位教师是这样和学生展开对话的:

师:这位哲学家给他的学生们上的最后一课是什么内容?(生答:去旷野里除草)

师:他的第一个学生认为怎样除草好?(生答:用铲子铲)

师:他的第二个学生认为怎样除草好?(生答:用火烧)

师:那他的第三个学生认为怎样除草好呢?(生答:撒上石灰)

师:那第四个学生呢?(生答:斩草除根)

……

教师用一个又一个的线性问题牵引着学生的思维。学生被动地读着书,被动地思考着,没有自己独特的见解。课堂的互动消失了,张扬主体精神的对话没有了。

同是这篇文章的教学,我是这样引领的:先引导学生朗读课文,然后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你对文中学生们除草的方法有何评论?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他们并没有受书本的影响。比如有一个学生说,用铲子除草,虽然费时、费力但环保啊,不污染土壤呀;有的提出了,可以用机器除草;还有的学生说,石灰除草是一种很好的方法… …此时没有空洞的说教,没有强制的牵引,但是学生却不局限于语文本身的学习,能把科学知识融入自己的理解。

一个优秀的引领者,首先应该扮演好“平等中的首席”这一角色,把握好“牵引”和“对话”之间的度,这样才能在课堂上与学生展开热烈的对话,在无形中引领。

二、生成要有“度”

精彩的课堂离不开“预设”,也不能没有“生成”。“生成”“对话”是新课标实行以来,用来描述课堂教学的两个高频词。尤其是“生成”,更是成了检验课堂教学有无创新的一个重要指标。

但“生成”又像一把双刃剑,把握不好可能会伤了自己。在有些课堂上,教师盲目追求“生成”,竟让一些不着边际的高谈阔论成了香饽饽。这是对课堂生成的一种误解。事实上,并不是所有的“生成”的苗头都值得教师借题发挥的。

听了一位教师教学《鹬蚌相争》一课时,课堂上学生质疑“蚌夹着鹬的嘴,它们怎么开口说话”。教者抓住这一“意外”的提问,大张旗鼓地组织学生进行了热烈地讨论,最后又让学生对文章进行修改并写信与编辑叔叔对话… …当学生在解读过程中,提出“蚌夹着鹬的嘴,它们怎么开口说话”这个生成性问题时,教师忽视了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过多地纠缠于一个无足轻重的细节的真实性上,让学生又是说,又是写的,丧失了引导学生领悟文本蕴含的价值取向和文化内涵,并从中受到启发和教育的大好机会。

我在教学《莫泊桑拜师》一课时,学生突然提出这样的一个问题:莫泊桑的老师为什么分几次指导莫泊桑?他为什么不一次就把写作的技巧全教完呢?这是我在课堂预设中所没有的,但转念一想,这个问题不正是引导学生加深对福楼拜了解的很好时机吗?于是就请那位学生和其他学生一起再把莫泊桑三次拜师的语句好好读读,想想有什么新的发现。通过充分的思考,学生们发现福楼拜的每次指导都是有目的的,都是写作中需要注意的某个方面,而且是由浅入深的指导。这样,一位好老师的形象在学生潜心研读与思考中丰满起来。

精彩的“生成”,看似“信手拈来”,实际上是一位教师综合素质的显现。面对学生的“灵光一闪”,如果我们能及时把握,合理点化,相信他们的理解会步入一个全新的境界。

三、拓展延伸要有“度”

语文的外延是社会生活,教师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和阅读经验,自觉地开发和利用语文课程资源,把语文的触角延伸到课外。

在教学《真情的回报》一课,结课时我是这样拓展延伸的:

师:学了这一课,我们懂得了诚实、勤奋的劳动可以换来难忘的关怀与爱意。在现实生活中有没有人间真情呢?

(学生交流,并汇报)

师:同学们说得很感人,人间自有真情在。请拿出你们的笔… …

教师恰到好处的引领延伸,学生情真意切的发言,让我们的课堂变得更加美妙、生动。

四、学生思考要有“度”

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要注意精心设疑,让学生思考有深度。课堂提问是教师组织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一个好的问题应具有能统领全文、思维容量大等特点。

例如,我在教学《二泉映月》时,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听着,听着,阿炳禁不住……”读到这儿,我让学生想想:“为什么阿炳只能把这积淀已久的情怀倾吐给这茫茫月夜呢?”看似简单的提问,实际上统领全文。学生要完整地回答这个问题,不仅要读下面的文字,更要联系前文阿炳那苦难的童年、不幸的遭遇;还要通过这个大问题抽丝剥茧,从而理解阿炳有什么样的情怀。带着这样的疑问,学生在教师给予的时间内细细品读,深入思考,从课文中读出了阿炳对光明的向往,对命运的不屈,对二泉优美景色的赞叹。随着课堂讨论的深入,学生的思路也越来越清晰,情感也越来越丰富,再来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自然是水到渠成了。

总之,“度”是质和量的统一,只有把握好教育教学过程中每一个环节的“度”,才能营造一个和谐的课堂。

(责编 张亚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