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疑,成就语文教学精彩
2012-04-29周晨霞
一直以来,我总感觉我们的课堂有太多的引导,太多的预设,虽然“教师是主导,学生为主体”的理念不时在脑中盘旋,但备课时,还总是习惯性地斟词酌句,设计好每一个环节,甚至猜测学生可能会给出的答案,不敢放手将课堂交给学生。困惑之中,我如饥似渴地翻阅大师们的课堂教学实录,强洪权校长《中彩那天》的教学深深吸引了我,一直以来的阴霾一扫而光,我欣喜地发现,课堂质疑,竟可以成就语文教学如此的精彩!
一、质疑,引领学生走向更深层的文本对话
我们的语文课堂,需要培养的是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无疑则无进” 。当教师把课堂的话语权教给学生,让他们说出心中的困惑,提出自己的观点时,我们才能真正实现教学的有的放矢、因材施教。眉毛胡子一把抓,面面俱到的教师“一言堂”,往往最后将什么也得不到。强洪权校长开课伊始就让学生自由读第1-9自然段,然后根据自己的想法提一个问题,比比谁的问题最能引起大家思考,甚至争论。这时候的学生,兴味盎然,争强好胜的心理让他们读得专心、读得用心,全没有了平时我们常见的那种应付式的走马观花、浮光掠影。从学生争先恐后的精彩回答中,我发现,他们与文本的对话是亲力亲为的,真正读到了文本的味道。
面对学生的质疑,强洪权校长说得最多的是“请读课文后再回答”“好的答案在课文之中”“从文中找答案”……这样明确的引领,让学生再次与文本展开深层对话,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了切实有效的训练和提高。我尝试着将这种方法运用到自己的语文课堂中,顺学而导,以学定教,便惊喜地发现:原来学生认真读起书来是如此的可爱,如此的机灵,如此的独到!
二、质疑,引领学生走向更深刻的情感体验
母语是有温度的。教学中,带领学生去读出蕴藏在字里行间的感情,碰撞出自己独特的情感体验,一直是我梦寐以求的美好境界。鼓励学生质疑,让我离这个教学目标渐行渐近。把读书、感悟、交流、练习还给学生,把激趣、启发、引导、点化留给自己,我发现,平等对话的生命平台焕发出了前所未有的光彩。
在教学《李时珍夜宿古寺》一课时,我围绕李时珍说的“我们修订好《本草》,万民得福,吃点苦也是值得的”这句话,引导学生提出质疑:李时珍只是吃了一点苦吗?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纷纷摇头否定,但是刚开始的粗略的阅读显然支撑不了他们的慷慨激昂。愤悱之中,我提醒学生可以再读读课文,他们立即如获至宝,迫不及待地一头钻进书中……五分钟之后,一只只小手陆陆续续举起来:“李时珍一心扑在编写《本草纲目》上,一心为了赶路,很辛苦”,“古寺荒凉、残破、危险,天作屋,地当床,干馒头充饥,生活苦”,“35岁时就开始编写了,时至今日,已经有15个年头,在这5000多个日日夜夜里,马不停蹄,苦”,“冒着生命危险品尝药草,苦”……我顺势追问:李时珍觉得苦吗?从而让学生深刻体会到主人公一心为民、以苦为乐的伟大胸襟。
生生质疑,师生质疑,让学生不断地在文本中来回行走,使其情感体验不断地自我丰厚,语文教学拥有这样深刻的课堂解读,夫复何求?窦桂梅老师曾说:对于语文教学而言,深而真的“感”永远比细而碎的“懂”更重要!
三、质疑,引领学生学会更有效的读书方法
崔峦教授指出:“课内时间有限,知识有限,母语学习应课内学方法,课外学知识。”把学生培养成为浩如烟海的文化宝库中驾驭自如的水手,轻松将知识捕揽入怀,是我们语文课堂教学的重要任务。强洪权校长在教学《中彩那天》时,在学生提出“车子该给谁”这一问题后,设计了一个辩论题,让学生注意把课文前后的意思联系起来读,并告诉学生这是一种很好的读书方法。学生在这种暗示下静心读书,达到了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境界。我觉得这是一种很好的阅读方法推介。当学生遭遇阅读障碍时,我们给学生的不是清晰明了的答案,而是获得答案的方法,思考问题的体验,让学生自己去探寻阅读道路上的风景,这过程要比结果美丽得多。
此外,阅读的基本功能是吸收和储备。那么,怎样避免苦不堪言的死记硬背,让学生快乐背诵,轻松积累呢?质疑也是一个很好的办法。在教学单元练习里的成语时,二年级的课文《水乡歌》给了我很好的启发,我借鉴课文问答的形式,让学生自编问题,互相提问,他们很快就记住了一组又一组的成语。然后,我再通过练习运用,及时地把它们转化为学生积极的语言积累。
学贵有疑,当学生带着疑问去读书,带着疑问去品味,而教师也能在关键处点拨、疑难处疏导、重点处强化时,这样的配合就必定可以激活学生原有的知识和经验,促进学生对课文的感悟和对语言的积累,激发学生的情感,进而最大限度地在质疑中开阔视野,在质疑中拓展思维,在质疑中形成能力。
(责编 刘宇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