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语文综合性学习资源的开发

2012-04-29顾黎鹃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2012年11期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了“综合性学习”这一新概念。这一新的理念告诉我们,语文综合性学习应该开放语文课程,沟通听说读写,沟通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沟通课内课外,沟通校内校外,沟通书本学习与生活实践,让学生在真实的生活中、可感的现实中习得语文,学到更多更珍贵的东西。在这样的理念引导下,语文综合性学习就有了丰富的资源、精彩的活动和独特的收获。

语文综合性学习扩大了语文学习的阵地,也因此拥有了丰富的学习资源。笔者认为,只要是适合学生年龄特点的、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内容,能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能让学生真正学语文、用语文的内容,都可加以开发和利用。其中,以课本为切入点,将课本作为语文综合性学习的资源来开发,使课内与课外、课本学习与生活实践、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有机地结合起来,是最经济有效的资源开发。当然,关键的是教师要在对教材整体把握的基础上进行科学设计,使传统意义上的课本真正成为开发学生综合性学习的一份宝贵的“再生性资源”。

一、开发沟通课内与课外的资源

提高学生语文能力,仅靠课堂教学中吸收内容有限、数量有限的语文信息,接受时间有限、方式有限的技能训练,是远远不够的。因此,教师要尽力为学生提供课外阅读的条件,指导他们将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和方法灵活地迁移到课外阅读中,使课内外阅读有机地结合起来,大大拓宽学生学习语文的空间,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和自觉性,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与语文教材配套的《自读课本》就是一本很好的课外阅读教材。在课堂教学中,可相机渗透,点拨学生去阅读书中与课文相关的文章。如学习了课文《可爱的草塘》后,推荐学生自学《野荷塘》一文,运用课堂上所学的“读懂一篇课文”的方法来自读,体会荷塘的美丽景色,感悟荷塘少年的美好心灵。学习了《赤壁之战》《田忌赛马》《晏子使楚》一组课文后,指导学生自学《鸡毛信》《樱桃树》《孙膑和庞涓》《海军名将邓世昌》等文章,运用课堂上所学的知识来理清文章的思路,领悟人物的品质特点。

当然,学生的课外阅读仅限于这本《自读课本》也是不够的,教师还要做有心人,平时善于积累有关材料,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如学习了课文《跳水》后,介绍学生自读托尔斯泰的另一篇文章《炮打鲨鱼 》,进一步体会事情的发生、发展和结果同人物之间的联系与变化有着密切关系的道理。学习了课文《海上日出》后,指导学生搜集各种写日出的文章进行阅读,欣赏不同情况下的日出景象。

随着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学生获取信息的途径明显地拓宽,让学生利用各种视听媒体查找有关资料,并在此基础上整理出与课文内容相关联的信息,这个过程也是一个很好的课外阅读过程。如我在教学毛泽东的《长征》诗时,课前布置学生搜集有关长征的资料,整理出红军“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四渡赤水”,以及爬雪山、过草地等故事情节进行交流(讲述故事、观看录像等)。通过这样的课内外结合的阅读过程,学生更好地理解了充满千奇百险的长征,理解了长征中毛泽东超人的谋略和高超的指挥艺术,从而也就很好地理解了《长征》诗本身的磅礴气势和蕴涵其中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二、开发沟通课本学习与生活实践的资源

语文综合性学习也应该姓“语”,是语文学习活动而非其他学科性的综合实践活动。我们追求的目标应该是“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应重在感性的把握。教师要遵循学生学习语文的客观规律,在开展综合性学习时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要避免因为“综合”而脱离了语文本身。

如学习了课文《只有一个地球》后,我们开展了以“考察家乡的山水风光”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学生可以去调查家乡青山绿水悠久的历史文化内涵,也可以去调查家乡人民对青山绿水的环保意识和环保现状,更可以去设计对家乡青山绿水的开发与建设的宏图。然而,活动的目的并不在于此,而在于让学生了解语文与生活的关系,培养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学会在生活中运用语文去理解、去表达、去交流。譬如,学生在看到家乡的青山绿水而感到欣慰之时,也为一些建筑物、树干上的“×××到此一游”的字样和某些“死角”脏乱差的环境卫生感到气愤,更为家乡的水资源和森林资源遭到破坏而感到深深的惋惜。我抓住学生的这种情感,引导他们用笔写下心中的所思、所想,写下自己的气愤、呼吁或者建议等等,投寄给有关管理部门或新闻单位。这时,写作就成了学生抒发情感的自我需要。在不知不觉中,学生经历了从学到做,从读到写,从课本到实践的语文学习过程。

三、开发沟通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资源

语文综合性学习内涵广泛,可以构建起与其他各学科的“知识链”。沟通与其他课程之间的联系,有助于学生从更广泛的、跨学科的背景上去学习、去探索新课题,深化对自然、社会的认识,从而使语文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

如教学一年级语文教材中的《春风吹》一课,可联系自然教材中的《春天》、音乐教材中《春天在哪里》,安排在同一阶段进行教学;同时,可将自然教材《春天》的课后练习“试一试,给春天涂上美丽的颜色”与语文中的朗读、背诵课文内容结合起来;然后以“认识春天”为课题开展综合学习活动,请学生回顾语文、音乐、自然、美术课上学到的内容,讨论春天有哪些特征,引导学生以唱歌、绘画、朗诵等形式加以反映,并启发学生用学过的数的概念归纳出活动中共认识了多少个有关春天的特征。这样的一次活动,把春天的有关知识都联系了起来,构成了春天的立体图景,学生得到的关于“春天”的收获是丰满的、多彩的,远远超过了单一学科的教学效果。

再如,语文课本中有许多关于“长征”的课文,我们可以开展以“长征”为主题的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语文课本中相关联的教材有《金色的鱼钩》《飞夺泸定桥》《草地夜行》《马背上的小红军》《旗手的责任》《长征》等,与社会课程相关的有《红军不怕远征难》,与音乐课程相关的有《二月里来》《盼红军》和根据毛泽东诗谱写的歌曲《长征》,综合学习活动有机地整合了社会、音乐等课程,通过演讲、唱歌、朗诵、绘画、课本内容表演等形式,让学生全方位地学习了关于长征的知识,延伸了学生在语文课上的所学。语文综合性学习渗透在教学的方方面面,它离不开社会、生活和自然,更离不开与其他课程的结合。

四、开发沟通语文课程与信息技术的资源

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学科教育已成为它的用武之地。网络信息技术的运用,能极大地优化教学结构,提高教学效率,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形式也不再是一句空话。运用网络信息技术,可真正实现学习范围的开放性;运用网络信息技术,可真正实现学习过程的交互性;运用网络信息技术,可真正实现学习方式的多向性。所以,沟通语文课程与网络信息技术的整合,是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又一片芳草地。

如圆明园当年的辉煌景观和珍贵的历史文物已被那罪恶的火焰化为了灰烬,无法再现,这对学生理解课文《圆明园的毁灭》的内容,了解圆明园的辉煌来说是一个无法弥补的缺憾。然而,利用网络的优势就可以弥补一些遗憾。网上有关圆明园的许多知识,与课文内容直接联系的有园内景观的文字介绍和图片资料,有不同风格的民族建筑和西式建筑,还有园内收藏的珍贵文物:青铜礼器、名人书画、奇珍异宝等;与课文内容间接联系的有圆明园宏大的规模以及历代皇帝对圆明园的修建情况等等。学生通过对网上这些知识的阅读,通过对这些信息的分类与整理,对圆明园当年的辉煌有了比较感性的了解,为学习课文奠定了知识基础和情感基础。沟通语文学习与网络信息技术的整合,克服了传统教学知识结构线形的缺陷,使信息呈现出多形式,符合现代教学的认知结构,为学生提供了开放的学习范围、学习过程和学习方式,从而真正提高了学生的语文能力。

(责编 刘宇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