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挖掘诗词自身魅力学诗词

2012-04-29何晓华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2012年11期

古诗词文字精练,内涵丰富,意境深远,是浓缩的生活、流淌的音乐、写意的图画,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华。因此,古诗词一直是小学语文教材中一个很重要的内容,小学生必须要朗读、背诵一定数量的古诗词。但是诗词教学却始终不能吸引学生关注的目光,诗人的喜怒哀愁在学生们的心里激不起半点波澜,每次上课,孩子们的脸上写满了无趣。

孩子们不爱学古诗词的原因,分析起来,大致有两方面:一是古诗词自身造成的,它含蓄隐晦,学生对它的理解有一定的难度;另一方面是我们的课堂教学,其模式单一。诗歌的教学变成了诗歌知识的教学、变成了诗歌的分析,诗歌作品自身的感人力量在教师自我陶醉的分析中,随着横飞的唾沫消失了。学生非但没有在教师的讲解中受到熏陶,反而产生了厌恶、反感,进而排斥,甚至逃避。学习兴趣是学生学习的最主要动力,或者说几乎是唯一动力。为此,教师要充分挖掘诗词魅力之所在,使学生产生兴趣,时刻对诗词学习处于一种新鲜好奇的感觉中。这样学生就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主动地进行学习,不断提高学习效率。

一、挖掘诗词的意境学诗词

教学中,我们要抓住古诗诗中有画的特点,把“诗”与“画”有机地结合起来进行教学。亚里士多德说过:“想象力是发现、发明一切创造活动的源泉。”古诗词具有简洁、篇幅短小而意蕴丰富的特点,仅仅通过接触语言来学习古诗,学生对古诗画面美的理解将会是笼统的、模糊的。学生要充分了解诗中的意境、诗句的言外之意,就要靠自己的想象补充和领悟,以构想诗词的画面。

1.抓住诗词容易理解想象的情境进行绘画。例如,学习《浪淘沙》这首词,学生们很容易根据“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在头脑中形成一幅万里黄河弯弯曲曲挟带着泥沙,狂风劲吹、浪涛滚滚如同来自天涯的情境,一下子就明白了“如今直上银河去,同上牵牛织女家”这句诗的意境。此时,让孩子们根据诗意,合情合理地为诗配画,看看谁画得好。孩子们的兴致一下子被提起来了,他们简单的几笔就画出了黄河与天很近,好像可以直接到天上去的感觉。根据这一感受,学生马上想到“黄河之水天上来”的壮观。这样做不但发挥了学生想象和绘画才能,帮助学生领悟古诗的意境和情境,而且提高了学生学诗的兴趣。

2.对很有画面感,但意境难以理解到位的诗词进行想象绘画。中国古典诗歌讲究“立象尽意”,即诗人将感情注入客观景、物,而不直接地表述,所以就有了“诗是无形画,画是无声诗”的说法。像王维的《山居秋暝》、杜甫的《登高 》都很有画面感,但学生对意境却很难理解到位。如教学古诗《暮江吟》时,学生对作者笔下的江畔景色的感受总不到位,江水、残阳、弯月、露珠,在学生的心中是那么的平淡无奇,怎么也组合不了一幅美景,当然作者鸟脱樊笼的欢欣也就更难体会到了。这时可让学生动手来画一画,先是“江水夕照图”,后是“月露相映图”。人人创作,个个品味,学生必能对诗中所描绘的景色留下深刻的印象,并能逐步领悟诗人通过景物所表达的内心感受。

在古代诗歌教学中,如果让学生先大胆地画出诗歌画面的轮廓,进一步理解诗人的情感,那么孩子们的学习就会更加有兴趣。

二、挖掘诗词情感学诗词

中国古典诗词就是古代人们抒发情感的一个最为有效的工具,诗歌的本质是抒情的。陆机在他的《文赋》中说:“诗缘情而绮靡。”严羽在他的《沧浪诗话》中也说:“诗者,吟咏性情也。”我们今天阅读中国古典诗歌史上留下来的那些洋溢着真情的伟大诗篇时,无不感到这种真挚的情感给我们带来的审美愉悦和震撼人心的力量。“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诗的过程也是欣赏诗歌的过程。学生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读多了,自然成诵,化为心中之本。

1.让学生在理解诗词情感的基础上朗读。古诗文是一种凝练的语言,它节奏鲜明,韵律和谐,读起来琅琅上口。但要让一个八九岁的学生出声诵读,力求读得清晰、准确、有节奏,读出诗文的韵律美还是有点困难的。为了让孩子能有兴趣朗读,在学诗的过程中一定要让学生在理解情感的基础上进行朗读训练。如,“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有着浓重的思乡情结,我们让学生找到理解的突破点“故乡明”,理解到诗是表现思乡之情的。这些游子诗抒发着各不相同却又极为相似的故乡之情,它不追求奇特新颖的构思,更不要精工华美的辞藻,只是用深情的语句,写出远客思乡的殷殷深情。通过理解再读,更能激起学生学习诗词的兴趣,以至于在学的过程中孩子们都很乐于开口大声诵读。

2.让学生进入诗词的情境中,指导朗读。俗话说:“熟读唐歌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品读古诗文时适当地配上合适的音乐,指导学生声情并茂地诵读,使静止的画面与声音形象地融为一体;再引导学生进行适当的想象,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之感,产生情感共鸣。此时我们可要求学生自己和自己进行比赛,先读一次,让同桌听后进行评价,再自己挑战自己,看看自己能不能比上次读得更好。教师要让学生充分地诵读,适时地进行表扬、肯定,让学生在读中体会到自己的进步,找到学诗的快乐。

3.在与诗词产生强烈共鸣的基础上,让学生进行朗读比赛。如古诗《赠汪伦》,前两句诗叙事,后两句诗抒情。根据这一特点,我先让学生想一想汪伦对李白的感情;然后,引导学生读好“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读出李白对汪伦的感谢,读出朋友之间的深情,读出友人离别时的幽怨;最后,让学生当堂朗读表演,把自己当作李白,读出深情厚谊,看谁能表演得更感人。孩子们的兴致一下子就被调动起来了。

三、挖掘诗词的乐感学诗词

诗是凝固的音乐,我国古代的诗词,自产生之时起,就和音乐结下了不解之缘。因此,在诗词教学时可以根据这一特点,同时进行音乐欣赏,帮助学生体会诗词的情境,把握诗词的情感内涵,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语文。

1.把诗词套进学过歌曲中进行演唱。在小学音乐教材中有许多很好的歌曲,孩子们对自己喜欢的曲子天天唱个不停。学诗时,在孩子们大概理解了诗的意境后,我让孩子们把诗词套进自己喜欢的曲子中唱一唱,孩子们会非常踊跃。如学了《望洞庭》后,有的孩子就会把它套进《蒙古小夜曲》中唱一唱。把课文与音乐有机地结合起来,这样让学生在音乐中欣赏优美的意象,激发他们的兴趣,赏析诗歌的意境,从而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感情投入,气氛活泼愉悦,在歌声中轻松地掌握了这首诗。

2.用打节拍、快板的形式学诗词。我国古典诗词的音乐美的表现是多方面的。声调的和谐、音节的流畅等,都是古典诗词音乐美的表现。根据诗词特有的节奏,在学习《清平乐·村居》这首词时,我让学生动手打节拍,用快板的形式读出来,孩子们个个读得不亦乐乎。

四、挖掘诗词的优美语言学诗词

我国古典诗词的语言极为精练,内蕴丰富,言简意赅。为达到字字珠玑的境界,古代诗人呕心沥血。杜甫的“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卢延让的“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贾岛的“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等都是古人炼字的明证。

教学时,教师可以适时利用这一特点进行一些仿写。清朝的陈沆要坐船,可是船已开,艄公要他做一首诗必须有十个“一”字,才肯回来渡他。他脱口而出:“一帆一桨一渔舟,一位渔翁一钓钩。一俯一仰一场笑,一江明月一江秋。”学诗后,我让学生也试着用数字写一首诗。有的学生只用了三分钟便写了一首:“一桌一椅一教室,一位教师一粉笔。一指一教一点通,一分耕耘一收获。”

教师只要充分挖掘诗词魅力之所在,使学生产生学习的兴趣,就能打开诗歌教学“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局面,让学生乐于学习。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感知能力、理解能力、想象能力、创造能力将会得到训练。久而久之,还能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掌握学习的主动权, 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了。

(责编 韦 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