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语文课堂幸福指数的“四个点子”
2012-04-29戎敏
一、引一引,唤起学生学习情趣
心理学有关研究表明:兴趣和愉快是人的最重要的两种积极情绪,能引起兴趣的情境往往也能引起愉快,而能引起愉快的情境,恰恰也能使人感兴趣。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如果课一开始就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所谓“课伊始,趣已生”则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因为课堂是孩子们语文学习和生活的重要阵地,它不仅是学科知识传播的殿堂,更是人性养育的殿堂。学生在课堂这个生活空间中,不仅仅是记忆的智能有机体,而且是有血有肉有灵魂的生命有机体,因而要为学生的自我觉醒、自我实现营造一个值得生活于其间的世界。而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它在于教师的激励、唤醒、鼓励,这一切的达成都需要情感的投入,所谓“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新课标也明确指出:教学过程应该成为学生一种愉悦的情绪生活和积极的情感体验的过程。学生在课堂上是兴高采烈还是冷漠呆滞,是其乐融融还是愁眉苦脸?伴随着学科知识的获得,学生对学科学习的信心是越来越强还是越来越弱?这一切我们教师必须关注。我们要让课堂充满人文关怀,成为人性养育的殿堂,并由此而提升幸福指数。
我在教学《小镇的早晨》一文前,首先满面笑容地和孩子们谈心:“同学们,每天早晨,我们都从不同的地方或步行或骑车或乘车来到学校学习,谁能用一句话告诉老师:你心目中的早晨是怎样的?”只见学生稍作思考,便侃侃而谈,有的说:“早晨的空气特别新鲜。”有的说:“一天之计在于晨。早晨,充满了生机,勤劳的人们特别忙。一天的开始,它是多么美好啊!”这时,我便激情导入新课:“是呀,同学们心目中的早晨都是美好的,那么,《小镇的早晨》又是怎样的呢?相信同学们读完课文后肯定会有新的收获。”接下来我和孩子们一起带着激动、愉快的心情朗读着、思考着、交流着,徜徉在文章的意境中,直到下课铃打响了孩子们还觉得意犹未尽。
二、 点一点,诱发学生学习情感
叶圣陶老先生在《小学国文教授的诸问题》一文中指出:“教育所以可贵,乃在能为儿童特设境遇使他们发生需求,努力学习,所以,国文教授也须为学童设立一种境遇,引起他们的需求。”在阅读教学中创设情境,就能让孩子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点燃智慧的火花,能让孩子的情感在语文课堂中自然流淌,让课堂充满人文情怀。
《再见了,亲人》这篇精读课文讲的是1958年最后一批中国人民志愿军离开朝鲜时,中朝两国人民依依惜别的感人情景。由于这篇文章所处的时代离学生的现实生活较远,为了能使学生在学习时投入到文章所创设的情境中去,我特意先找来电影《上甘岭战役》的片子和孩子们一起津津有味地观看;其次,在指导学生朗读时,采用插白点评激起学生的情感体验,让学生有感情的读好这篇文质兼美的文章。如朗读与大娘话别那一段。学生读:“大娘,停住您送行的脚步吧!”(我点拨:不!)学生读:“为了帮我们洗被衣服,你已经几夜没合眼了。”(我点拨:没有关系,孩子,我支持得住!)由于有了这样的激情点拨,学生读得很带劲,也较有感情。为了把这篇文章的学习推向高潮,当学生把课文读好以后,我便声情并茂地总结:“同学们,8年了,中国人民志愿军就要回国了,双方难免依依不舍。既然是话别,就应该是双方的,但课文只写了志愿军说的话。此时此刻,朝鲜人民肯定也有千言万语对志愿军叔叔说,对吧!”学生纷纷点头表示赞同。“那下面就请第一组的同学扮演大娘,第二组的同学扮演小金花……把他们对志愿军战士说的话写下来!等会儿我们真情演绎!”几分钟以后,孩子们推选代表,粉墨登场,激情“话别”。孩子们说得情真意切,那场面真的令人感动。我和孩子们都陶醉在那美好的气氛中。
三、演一演,满足学生学习体验
伟大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如果学生没有学习愿望,我们所有的想法方案和计划都会化为灰烬,变成木乃伊。”因此,要使学生喜欢语文,教师首先必须懂得儿童的心理,随时把握学生学习的最佳心理状态。据有关心理学资料表明:任何一个健康的心理都有一些需要,当满足了基本需要,一个更高的需要才能出现。同样,当学生满足了师生间的平等、自尊的需要,学生才会因此不断地提高自尊、自重的要求;当学生的情感需要得到满足,感到自身的价值,人格得到尊重、承认,才会轻松、愉快地投入学习、喜爱学习。在语文教学中,让学生进行即兴表演,是促进其对课文进行全身心感受的有效手段。在初步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表演,把抽象的语言文字转化为形象的表情、运动,提高的不仅仅是对课文的深入理解程度,而且是整体的语文素质。因为从教育心理的角度上看,教育目标可以分为三类,即:认知领域、情感领域和身体运动领域,而课堂表演恰恰能兼顾三者。因而,表演的过程有时就是学习语言最好的过程。
四、走一走,拓宽学生学习领域
“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因此,生活多广阔,语文学习的天地就有多宽广。新课标也明确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语文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我们要充分利用广阔的语文环境,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语文,并把语文的学习成果运用于生活实践中,树立大语文学习观,帮助学生沟通语文和生活的联系,即“得法于课内,受益于课外”。
《山行》这首古诗是唐代诗人杜牧的作品,描写深秋季节作者在山中行走时所看到的美丽秋景,表达了他对壮美的山峰、嫣红的枫林的留恋。学生们通过朗读、理解、感悟、背诵等方式学习了这首诗以后,在体会出古诗语言的精美后也同时感受到秋天的景色特别可爱。“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这两句诗竟成了他们课余的口头禅。针对这种情况,我抓住契机,积极鼓励孩子们到大自然中去寻找秋天。于是,他们纷纷走出校园,来到公园,走到田野里,寻找秋姑娘的足迹。一周以后,班上的“学习园地”中,既有他们亲手写的一篇篇精美的小短文,也有他们做的树叶贴画,也有的学生在贴画旁边编了小故事,班上的宣传委员还拍下了菊花的可爱的照片,点缀其间。每到课余时间,学生们只要看到自己的胜利成果,就会心花怒放。当看到他们恬然自得的神情,我就会情不自禁地想起《你是幸福的,我是快乐的》这首歌—— “你是幸福的,我是快乐的,让我们共同创造生命的轨迹……”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学校的任务,不仅在于传授学生必备的知识,而且也在于个人精神生活的幸福。” 在语文教学中,如果教师能用好这“四个点子”,与学生一起高唱语文学习的同一首歌,那么我们的语文课堂就能充满活力,真正提升幸福指数,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幸福成长。
(责编 韦 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