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师范生“顶岗支教—置换培训”模式探析

2012-04-29郑永江陈志菲

高教探索 2012年1期
关键词:模式

郑永江 陈志菲

摘 要:师范生的顶岗支教,教师的置换培训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教学能力,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根据“教学做合一”的思想和大学生认知发展理论,文章以“四方联动,两端对接”的“顶岗支教—置换培训”为例,探索师范生职前教育实习模式,分析教师职后培训的有效模式。

关键词:“四方联动,两端对接”;“顶岗支教—置换培训”;模式

随着新课改的推行和教师教育工作的深入开展,如何切实提升职前中小学教师的教学能力、班级管理能力和综合素质,以适应新形势下的中小学教育工作,成为高等师范教育亟需解决的问题。近年来,师范生的教育实习越来越受到师范院校的重视,其地位和作用也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顶岗支教—置换培训的开展有国家政策背景的扶持,是师范教育客观环境的体现,更是我国农村基础教育资源缺乏、师资亟待提升的现实需求。这种模式适应了大学生心理认知的发展规律,它不仅能有效锻炼师范生的教学能力,而且还能带动置换学校、地方教育的发展,是一种多方共赢的模式。本文以“四方联动,两端对接”的“顶岗支教—置换培训”模式为例,对高校师范生职前教育实习模式作一分析。

一、理论基础和研究综述

“顶岗支教—置换培训”是指有师范专业的高校在农村学校建立长期稳定的实习基地,通过选派师范生到农村中小学进行顶岗实习支教,选派教师进行实习组织指导,对基地农村中小学教师开展培训工作,来缓解农村学校师资不足,提高师范专业学生的多种能力,提高农村教师业务素质,实现实习和支教一举多得效果的实习方式。该模式正好将师范生培养和农村教师培训两端进行对接,搭建了一个共同体平台,不仅促进了农村教师队伍建设,而且积极推动了教师教育改革,实现了高师院校、当地教育行政部门、实习学校、实习生多方共赢。

(一)理论基础

本文的“顶岗支教—置换培训”模式以“教学做合一”的理论思想以及威廉·佩里的大学生认知发展理论为根基,同时后现代课程理论、实践论、教师专业发展理论、建构主义理论等的相关原理共同奠定了这一实践模式的理论发展基础。

“教学做合一”源自陶行知的教学理论。陶行知曾在《中国师范教育建设论》一文指出:“教法,学法,做法是应当合一的……事怎样做就怎样学;怎样学就怎样教;怎样教就怎样训练教师。”他又说:“要什么,学什么;学什么,教什么;教什么,就拿什么来训练教师。”[1]由此可知,陶行知倡导的是根据社会的实际需要来培养和培训教师。而“顶岗支教—置换培训”正是这样一个有效的师资培训模式,培养出符合社会、学校、学生等多方需求的合格的教师人才。

佩里的大学生认知发展理论是在实证研究的基础上,对大学生认知发展规律的总结,共梳理出了学生认知发展的三种水平、九个阶段。[2]当大学生处于二元性思维模式时,他们对于世界的认识大致处于“非黑即白”的水平。随着学生的认知水平不断发展,他们眼中的世间万物逐渐有了“灰色地带”的出现,甚至认识到“黑白灰”共存的情况,此时即佩里所说的“相对主义思维模式”水平。在认识到世界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后,大学生逐渐进入“承诺”水平,树立符合自身风格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根据佩里的理论,我们可以理解为大学生的认知发展是一个从清晰到模糊,再到清晰的螺旋上升过程,而在这一发展过程中真正能帮助大学生尽快提升认知水平的重要手段,也可以说是决定性的手段,我们认为正是社会实践。对于师资人才的培养也是如此。具体到本文提出的实践教学模式,只有将课堂所学理论与到一线学校进行顶岗支教实践密切结合,学生才能通过实践尽快提升认知水平,并塑造符合地方学校教学需求的个人职业风格、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实现人才培养学校和用人单位的无缝对接。

此外,建构主义教学理论、教师专业发展理论、后现代课程理论、实践论等理论也从不同的角度论证了实践教学对于培养复合型高素质师资人才的重要性,在此就不一一赘述。

(二)相关研究综述

研究界一般认为忻州师范学院于1997年开始实行的顶岗支教实习即是真正意义上的顶岗支教实习的形成标志。由此推算,顶岗支教实习工作开展至今有近15年的历史。然而,在这短短十余年的发展过程中,关于顶岗支教实习和置换培训的研究方兴未艾,越来越受到学界的关注。在现有的研究成果中,大部分的成果是依托具体的实践经验总结而来的,有的主要是对实习经验和实践模式的分析总结,如张仰奋、张淑清、刘红梅、张旺君、苏勇等的研究成果就主要体现在这方面。[3][4][5][6]有的成果是对顶岗支教、置换培训理论的归纳,吴琼、徐红、丁远坤、张璇等就围绕这一方面开展了研究和探讨。[7][8][9]还有的则透过这种实践教学模式提出了教学改革和教师发展的新思路,如张淑清、刘景宜、刘茗、王鑫、罗文华、张军等的成果。[10][11][12][13][14]此外,关于顶岗支教研究的综述研究也已有不少成果,详细描述了我国顶岗支教的研究现状。[15][16]这些研究文献不仅丰富了教育实践教学的研究成果,而且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

“四方联动,两端对接”的顶岗支教—置换培训模式吸取了上述成果,是一套能拉动社会多方力量、实现高校人才与地方学校需求全面对接的有特色的实践教学模式,能进一步丰富顶岗支教和置换培训的研究成果。以下对该模式的内涵、运行、实施效果等作一分析。

二、“四方联动,两端对接”顶岗支教—置换培训模式

(一)“四方联动,两端对接”的内涵

1. 四方联动

在高职教育中“四方联动”并不是个陌生的词汇。刘洪一在《“官校企行”四方联动“产学创用”立体推进——关于高职教育有效运行机制的思考》一文中曾有过这样的表述:“政府、高校、企业、行业(官、校、企、行)是中国高职教育运行体系中的四个相关体;四方的科学定位和建立有效联动的机制,是实现高职教育办学目标的关键……所谓“联动机制”,就是“官校企行”四方力量在发展高职教育的行动上达成了一致性。”[17]可见,联动机制即多方合力共同打造和培育符合企业和地方发展需要的高职专门人才,是高职教育积极倡导的教育教学机制。

本文所说的师范院校顶岗支教—置换培训实践模式中的“四方联动”,其内涵表述则有所不同。顶岗支教—置换培训模式的“四方联动”,即高等院校、教育行政部门、实习学校、实习学生四方在互动中形成合力,共同完成“顶岗实习—置换培训”的计划、组织、督导、考核与评估等工作,形成有力的合作机制,保证师范生实习工作的质量。就其本质而言,该模式的“四方联动”与刘洪一的说法是相通的,即寻找高职教育教学中关键的四个环节并建立起紧密、有效的关联机制,共同推进教育教学工作的开展。其中,高校与教育行政部门之间要共同制定实习与培训计划,共同管理和评价实习学生和置换培训的教师;高校与实习学校之间要共同管理和评价实习学生、实习指导教师和实习学校的指导教师;教育行政部门与实习学校要共同选拔参加置换培训的教师,共同管理和督导实习学生;高校与实习学生之间要共同完成岗前训练,共同完成对实习的最终考核和评定;实习学校与实习生之间要共同保证教学任务的完成,注重教学质量和实习的效果(见图1)。此外,在经费上,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和高校都要拨出专项经费开展教师顶岗支教—置换培训的工作,实习学校也要出资保证实习教学和置换培训工作的有序进行,而置换教师、高校指导教师和实习学生在顶岗支教—置换培训期间也要有一定的经费投入。从这个意义上来看,“四方联动”还指该模式运作过程中资金上的多方合作与联动。可见,只有来自“四方”的人员、经费、管理等都全面到位,才能保证顶岗支教—置换培训工作的有效运作和顺利实施。

2. 两端对接

关于“两端对接”,刘洪一认为“可以理解为校行合作,即学校按照大类专业(专业群)建设发展的需要,与地方产业(行业)形成战略合作关系”[18]。在“顶岗支教—置换培训”模式中的“两端对接”也有着类似的含义。我们可以将高校师资人才培养的目标与地方教育单位的教师人才需求进行对接,开展长期的战略合作。具体而言,我们这里说的“两端对接”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方面是指高校与地方的教育行政部门进行对接,它使实习支教、置换培训工作能在有力的政策和制度保障下顺利实施;另一方面则是高校与地方学校(主要是小学)的对接。其中高校与地方学校的对接又包含了两个层面的含义,一是高校的师范生培养目标与农村小学教师岗位能力的要求实现对接;二是高校设置的培训课程内容与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的需求实现对接。这种多方的合作、多层面的对接搭建起了一个共同体平台,不仅促进了农村教师队伍建设,而且积极推动了教师教育改革,实现了高师院校、当地教育行政部门、实习学校、实习生多方共赢。这为培养适应区域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技能型师资人才提供了有力保障。

可见,高校、行政部门、实习学校和实习生通过多方的联动,把教师教育合作共同体的成员紧密地结合起来,实现大学与中小学双方真正意义上的合作和对接,提供对方所需,相互弥补,实施教师的职前培养和职后培训一体化的教师教育,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和合作双方的发展,实现双赢。这正是“四方联动,两端对接”的内涵和价值所在。

(二)顶岗支教—置换培训模式的实施

“顶岗支教—置换培训”模式由高校组织师范生到实习学校进行顶岗支教,将实习学校的教师置换出来,到派出顶岗实习支教师范生的高校接受专业的学习培训。同时,高校教师与中小学老师共同开展教研活动,共同促进教学的改革和发展,成为学习、发展共同体。以广东某高等师范院校为例,该校组建了调研小组深入粤北、粤西和珠三角等地进行实地调研,然后根据地方的经济发展程度将支教、培训所在地分为偏远及欠发达地区、中等发达地区、发达地区,先后于2008-2009、2009-2010、2010-2011学年开展了师范生实习支教和置换教师培训工作,积极改善当地小学师资状况,提高教学质量。学校以培养学生就业能力为导向,建立融“实习、就业、教研培训”三位一体的实习基地,建立了“四方联动,两端对接”的师范生实习支教与置换教师培训运行模式。

根据各地不同的师资状况和培训要求,因地制宜地实行不同的操作方法,这是“四方联动,两端对接”的“顶岗支教—置换培训”模式在实施环节一个主要的特点。具体而言主要分为以下几种:(1)对于偏远及欠发达地区的教师采用“集中实习,送教下乡”的方式,即由高等师范院校安排师范学生到支教地区的学校顶岗实习,将支教学校的教师置换出来,由高等师范院校安排对后者在当地进行培训,同时兼管学生实习。如广东韶关南雄地区、梅州梅县地区的支教和培训工作就可以采取这种方式。(2)对于中等发达地区的教师,可采取“集中实习,封闭培训”的做法,即高校学生到当地顶岗实习,并将支教学校的教师置换出来,到高校进行封闭式的培训,如广东江门新会地区、清远清新地区可采取这种方式。(3)配合地方教育行政部门的要求和安排可采用“短期实习,封闭培训”的方法,即由高校临时选派一些成绩优异的学生进行顶岗实习,将支教学校的教师置换出来到高校进行一个月以内的培训。广州番禺地区即采用了这种方法,这既满足了一线教师的培训要求,又增加了学生的实践机会。(4)对于一些经济发达的地区,采用“分散实习,定点培训”的做法,即安排学生利用业余时间到支教学校当“助教”,帮助学校组织课外活动,同时安排高校专业教师到当地小学进行校本培训,广东佛山南海地区即属此类。

此外,该模式根据小学教师的教育背景,针对英语专业背景的教师实行高级培训,针对非英语专业背景的教师实行普及、基础培训。按照教师专业发展的不同阶段来分,对于处于适应期(从教5年以下)的教师,给予教学技能、技巧方面的重点培训;对于处于熟练期(从教5-10年)的教师,进行教学理念的运用和教学技能发展的培训;对于处于骨干期(从教10年以上)的教师,则以研修为主,培养教师的教研、科研能力。这些操作方法都有助于学员充分利用高师院校的各种资源。

(三)实施效果

在实施“顶岗支教—置换培训”的过程中,高等师范院校与地方教育部门通过顶岗实习支教和对置换出来的教师进行培训,把高校与实习基地的中小学校联系结合起来,开展合作。以广东某高等师范院校为例,该校于2008年底派出了一支以英语教育专业为主,融合音乐教育、美术教育、初等教育(中文)等专业学生的混合编队实习小组,到韶关南雄地区开展为期10周的顶岗实习工作,置换出了40多名转岗小学英语教师参加高校在当地举办的脱产学习培训。这就是上文所说的“集中实习,送教下乡”模式。2009年该校派出了由89人组成的顶岗实习小组,前往江门新会地区进行了为期4周的顶岗实习,置换出79名小学转岗英语教师到该校参加封闭式集中培训。这即是“集中实习,封闭培训”模式。此外,在梅州梅县、清远清新、广州番禺、佛山南海等地该校也进行了一系列的顶岗支教—置换培训实践教学工作。2011年11月,该校外语、音乐、美术等专业与广州市白云区38所小学合作进行了顶岗支教—置换培训,先后派出了81名学生到当地小学进行顶岗实习,置换出74名小学教师到该校参加3-4周的封闭式培训,周末对44名当地小学美术教师进行集中培训。近两年该校参加实习支教的师范生数逾600人,置换培训地方中小学教师达到了590人,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通过高校、行政部门、实习学校和实习生四方的联动,高等师范院校与地方行政部门之间、高校与地方教育实施部门之间顺利实现了无缝的两端对接。实践证明,“四方联动,两端对接”的顶岗支教—置换培训模式能在提高人才培养效果、提升高校教师教学能力、扩大社会效应等诸多方面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1. 促进教师教育培养质量的提高。一方面师范生的教师职业能力得到了全面锻炼,为实现“多能一专”的培养目标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另一方面,师范生对教师职业角色和职业价值的认知得到了较大的提高。多数顶岗实习学校环境都比较艰苦,实习学生在这种环境下更好地磨练了意志,锻炼了才干,增强了社会责任感,培养了自理能力并丰富了人生阅历。

2. 提高专任教师的一线实践能力,有利于“双师素质”的培养。“实习支教”工作的开展,高等师范院校的专任教师能参与到实习指导与培训中去,教师的一线实践能力得到了锻炼,为学院培养了一批既能胜任专业课教学,又能指导实践教学,又能上好培训课程的教学多面手。

3. 置换教师的培训效果良好,培训工作质量显著提高。通过置换培训,地方中小学教师的专业知识得到了较大的提升,他们对教材教法有了更深层的认识,教学思路更加宽广。如该模式实施后,南雄培训学员对课程教学的满意率为97.2%,83%的学员渴望延长培训时间或今后再参加类似的培训项目。

4. 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应,扩大了高等师范院校在社会的正面影响。2008年12月29日广东省师范生“顶岗实习支教,置换教师培训”研讨会在韶关南雄市隆重召开。会议研究、探讨了推进师范生顶岗实习支教,置换教师培训的模式和具体措施,推广了顶岗支教—置换培训工作的做法。

5. 该模式的实行和推广为高校和地方实习基地学校的教育改革、创新和教学升级,提供了许多难得的宝贵经验,也为全面提高农村小学教育工作提供了许多有益的启示。

综上所述,我们概括出该模式的“一”、“二”、“三”、“四”:一个动力,即实现互利与双赢,才能做到可持续发展;两端对接,即实现高等师范院校与实习学校的对接,以及高校与教育行政部门的对接,才能有效推进顶岗支教—置换培训工作的顺利开展,实现教师教育职前职后一体化;三家合作,即教育行政部门、高等师范院校和地方实习学校的通力合作是成功的前提;四方联动,即高师院校、教育行政部门、实习学校和实习生各方既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又做到密切配合,这是顶岗支教—置换培训成功和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三、结语

事实上,顶岗支教—置换培训模式是一种检验,既是对高校师范生教学能力和整体素质的检验,又是对高等师范院校教育教学工作的检验。应该看到,该模式成效显著,但也存在不足。要在今后的工作中深入推行该模式,扩大实施效果,站在培训一方的高等师范院校,还应注意以下几点。

1. 在日常教学中高等师范院校要为顶岗支教—置换培训工作的开展做好充分准备,做到大学课堂与小学课堂全面对接。首先是认真抓好校内综合实训,狠抓学生基本功;其次,利用专业教师到地方小学实践的机会带动学生到小学参加实践活动,切实提高学生的教学技能;最后,加强实习前学生教学技能的强化集训,如在学生正式实习前学院教师对学生进行教学技能强化训练,邀请一线的教师开设讲座,让学生提前进入教师角色,组织学生试讲。培训课程则由高校牵头,联合镇或区教办、地方小学、教学名师“四方联动”,共同开发和建设网络课程,通过网络的平台使培训课程发挥其更大的功能,促进基础教育的改革和发展。

2. 通过“四方联动”来调动社会各界的力量,保证顶岗支教工作顺利有效开展。如长期保持与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和地方学校的联系,加大到一线的实践和调研力度,增进对小学教师培训后的能力和教学质量的跟踪了解,随时掌握基础教育的师资状况,为顶岗支教—置换培训工作的开展做好充足的准备。

3. 制定工作计划,保证顶岗支教—置换培训工作有条不紊的进行;推行激励机制,让更多的学生加入到实习支教队伍,将工作覆盖面延伸到更多的市县,进一步推动基础教育的发展。

顶岗支教—置换培训不只是停留在实践教学方面,还涉及学院的管理体制、课程体系、教学模式的全方位改革,以最终促进教师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化。“四方联动,两端对接”的顶岗支教—置换培训模式在探索过程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今后将进一步摸索和完善,为推进教师均衡化发展和教师教育改革作出自己的贡献。

参考文献:

[1]陶行知.中国师范教育建设论[J].新教育评论,1926(1).

[2]牛慧娟.佩里的大学生认知发展理论对教学改革的启示[J].现代教育科学,2008(1):6-9.

[3]张仰奋.“实习支教,置换培训”——梅州农村中小学英语教师培训模式探究[J].嘉应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28(4):74-77.

[4]张淑清.顶岗支教师范生角色转换现状调查与分析——以忻州师范学院为例[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9,22(7):122-125.

[5]刘红梅,张旺君.推进高校师范专业学生顶岗实习支教的探索——以广东省的推进情况为研究背景[J].嘉应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28(6):71-75.

[6]苏勇.顶岗实习 置换培训——构建师范生教育实习与农村中学教师培训一体化新模式[J].教育研究,2009(8):104-107.

[7]吴琼.“顶岗实习、置换培训”模式的多赢效应[J].现代教育管理,2010(12):88-90.

[8]徐红,丁远坤.农村顶岗支教:培养科学教师的有效模式[J].孝感学院学报,2009,29(1):112-115.

[9]张璇.高师教育改革与农村基础教育发展的新尝试——对顶岗实习、置换培训实践的思考[J].继续教育研究,2009(1):28-29.

[10]张淑清.从顶岗支教实习学生的教学行为探究师范教育改革[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0,30(12):54-57.

[11]刘景宜.教师专业化发展背景下对教育实习的思考——有感于“顶岗支教实习”[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09(3):148-151.

[12]刘茗,王鑫.顶岗实习支教——师范生成长的必由之路[J].辽宁教育研究,2008(10):81-84.

[13]罗文华.顶岗实习置换培训——教师教育一体化的有效策略[J].中国成人教育,2010(22):86-88.

[14]张军.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扶贫顶岗实习支教改革研究[J].忻州师范学院学报,2010,26(2):4-5,12.

[15]任丽婵.教师教育改革——“顶岗支教实习”模式[D].临汾:山西师范大学,2009.

[16]索淑艳,张丽艳.我国顶岗支教研究综述[J].唐山师范学院学报,2010(2):127-130.

[17][18]刘洪一.“官校企行”四方联动“产学创用”立体推进——关于高职教育有效运行机制的思考[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9(3):115-120.

(责任编辑 于小艳)

猜你喜欢

模式
红十字骑士的死亡与再生
关于师幼互动的文献综述
从《后窗》看希区柯克作品的人性怀疑论
以市场为导向的经济管理模式转变分析
基于产业需求的数字媒体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高端饭店业产学研模式研究
永续债券探析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研究述评
中学数学创造性教学的模式与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