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论盐文化传播
2012-04-29李朗陈卓文铭生
李朗 陈卓 文铭生
摘要:近年来,国内的专家学者主要运用历史文化学、历史人类学、人类文化学、社会文化学、民俗文化学等学科的理论和方法对盐文化进行了深入系统的研究,但未涉及盐文化传播领域。在盐文化研究与传播研究的广阔领域里,盐文化传播研究是一个新兴的学科分支,是跨学科知识交叉融合的产物。该文以传播学的视角来审视盐文化和盐文化传播现象,探询盐文化传播丰富的传播主体和多样化的传播途径及传播策略,希望能够为盐文化研究的学术观点创新、学科体系创新和科研方法创新,为繁荣发展盐文化的研究贡献力量。
关键词:盐文化;传播主体;传播途径;传播策略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864(2012)01—0060—06
盐文化传播是指盐文化的传递。也就是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通过有意义的符号信息传递盐的物质文化、精神文化的一类具有社会性、共同性的人类行为和活动的总称,它涉及盐文化的物质载体、精神内容等信息的传递、交流、交换与扩散。盐文化的产生起源于盐的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活动,而盐文化的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活动又催生了盐的精神文化内容。对盐文化传播的研究有多种多样的视角,国内学者大多从历时性的角度对盐文化传播活动发生和发展的历史演化进行了初步的考察,本文拟从共时性的角度对盐文化的主要环节和要素进行梳理和分析。曾凡英先生在《盐文化的内涵与特征》中对盐文化的传播内容进行了详细而系统的阐述,将盐文化的传播内容确定为盐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①。本文则主要从传播学的角度,考察盐文化的传播主体、传播途径、受众与传播方式等要素。
一、盐文化传播主体的多样化
盐文化传播主体是盐文化传播信息内容的发出者、传递者,是对盐文化传播过程产生直接影响的集合。盐文化传播主体具有多样性。
首先是众多来自于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和盐务管理机构的致力于盐文化研究的专家、学者们。他们运用历史学、人类学、文化学、社会学、民俗学等人文学科的理论和方法,“研究人类社会发展演变中,围绕盐而产生的各种社会历史现象,揭示盐背后的文化内涵、文化现象和文化事象,即盐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②。他们的研究主要从史学的角度来剖析与盐相关的文化现象与文化符号,对盐业技术发展史、盐业经济发展史等基础理论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一些学者还将盐文化的研究领域扩展到与人类文化生活密切相关的盐业与城市发展、盐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盐文化对饮食文化的影响、盐产品的应用开发研究等应用层面,将盐文化研究作为一个学术整体去建设、完善和发展。他们通过学术刊物、学术著作① 和学术论坛、学术会议等方式将有关盐文化的研究成果发布出来。他们的研究成果不仅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和学术价值,更重要的是,学者们对于盐文化的探讨与论证。他们对于盐文化的发掘、恢复、传承、弘扬,客观上起到了传播盐文化精髓的作用,但这种盐文化传播的传播范围仅限于研究盐文化的精英群体,传播内容呈现出学术化、专业化的特点。
其次是封建盐业家族的后裔。他们通过家谱(族谱)等真实记录和回忆录、小说等文学形式,不仅向大众展示了封建盐业家族鲜活的生活和兴衰历史,也生动地向我们再现了与盐相关的民俗文化、语言文化与建筑文化、饮食文化。例如,因盐兴市的自贡市珍藏有盐业发展史上著名的四大盐业世家的家族家谱(族谱)。出生于盐业世家——“王三畏堂”的左联作家王余杞,以自传体的形式写就的长篇小说《自流井》。作者以亲身生活经历, 以纪实性的笔触描绘了自己家族的兴衰,并从产盐区域、产盐种类、盐井种类、灶户种类、采卤方法、制盐方法、运销岸别、运输方法、盐商组织、工人种类、工人生活等方面还原了古老而鲜为人知的盐业文化历史,多角度、多侧面地向我们描绘了盐业技术发展史、盐业经营史和盐商生活史,并展现了独特的盐场生活场景和祭祀、宗祠月会等乡土民俗和方言土语,丰富了盐文化的内涵。
再次是在世的老盐工。他们在劳动实践中创造出了井盐生产技术和艺术,发明创造了许多井盐生产的工具。他们通过口述历史或制作制盐工具模型的方式,传播古老而悠久的盐文化,成为盐业历史发展的亲历者和见证人。
二、盐文化传播途径的多样化
盐文化传播借助的途径有许多种类。不同的传播途径具有不同的特点,它们对盐文化传播方式、方法、广度和深度的影响有所不同,但它们都在盐文化的传播中,特别在盐文化的传承和弘扬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一)大众传媒是盐文化传播的首要途径
一是专业期刊和专业书籍作为盐文化传播的一个主要载体,在盐文化研究的专家、学者之间传递专业化的盐文化理论和盐文化研究的最新成果;二是一些大众文学作品中也蕴含着丰富的盐文化信息。诗歌、小说、戏剧等文学作品向人们展现了不同时代的盐业生产与生活场景,描绘了盐文化与当时的政治、经济、风俗、人情方面的种种交互关系。大众文学作品采用浅白、通俗的话语,形象、生动的描述,向其目标受众即普通百姓传递盐文化,这种传播方式适应了各个层面受众的文化素养水平和文化接受习惯。对于普通受众来说,通过这种大众化的盐文化传播途径和方式,比专业期刊和学术书籍起到了更好的传播效果。三是随着“读图时代”的到来,人们开始通过影像来了解盐业的历史。近代中国,在“大力发展井盐生产的同时,要大大宣传井盐”① 的指导理念下,我国著名科普电影创始人、中国电影教育先驱孙明经先生已经萌发了通过影像资料来传播盐文化的科普知识的主动意识:1938年4月,他在对自贡盐井的科学考察过程中,拍摄了127幅照片和电影科考纪录片《自贡井盐》,比较完整地记录了当时自贡的地质地貌、井盐生产、盐业管理以及盐业运输的情况,为后人留下了弥足珍贵的有关盐文化的视觉历史资料,为我们普通百姓了解盐商、盐工生活的历史和制盐技术提供了直观的途径。2007年8月,中央电视台“探索发现”栏目推出了由中国盐业总公司、文物出版社联合摄制的大型系列纪录片《咸说历史》。该片在“娱乐化”理念的指导下,采用故事化的叙事方式和“情景再现”的表现手法,真实展现了中国不同盐种分布地区的波澜壮阔的盐史,讲述了盐与社会、经济、文化、对外交往,传递着丰富的盐文化。以盐作为其文化背景与题材资源的电视剧,不仅传播盐文化,也不断建构、丰富、发展着盐文化,向更多的受众传递盐文化和盐业发展的历史。四是网络已经成为盐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随着计算机应用的普及和现代通信技术的发展,社会已进入了网络时代,由于网络具有传播信息的多样性、传播范围的广泛性和传播对象的互动性等特征,不论是专业的盐文化研究的文字内容,还是与盐文化相关的纪录片、戏剧、电视剧等影像资料,都能够通过网络迅速传播到世界各地。它已经成为盐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
(二)现今遗存的盐业会馆、宗祠、盐商大宅等盐业建筑和生产设施、遗迹是盐文化传播的另一途径
作为盐文化积淀符号的盐业会馆等建筑和遗迹,受到盐文化的深刻影响,记录着盐文化基因,微缩了各个时代社会形态与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它不仅凝聚了智慧与技术,更向人们传播了盐文化的形成历史与分布区域等知识,让我们了解盐文化传播与地域气候、自然资源的相互影响,为我们还原了不同历史阶段的盐业技术和制盐工艺、器具,展现了盐商、盐工鲜活的生活场景和生产场景,向人们传播盐文化中蕴含的特有的、古老的民俗文化。在盐文化影响下的盐商大宅楼台亭阁、水榭云廊,体现了博大精深的建筑理念,建筑式样强调长幼、尊卑,更重要的是它向人们传递了近代盐业盛况。如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国古代第五大发明”和“世界石油钻井之父”,世界钻探深井的始祖和活化石,世界上唯一现存的历史文化遗产,“活着的恐龙”——遂宁大英卓筒井,只要人们一听到卓筒井或者看到卓筒井就能感受到井盐深钻汲制技艺。
(三)通过与盐业相关的饮食来传播盐文化
与盐业相关的饮食的典型代表是“盐帮菜”,有代表井盐的自贡“盐帮菜”;代表海盐的扬州“盐帮菜”和盐城“盐帮菜”。它们都来自于盐场,来自于盐业生产、经营群体等特定的人群,与盐官、盐商、盐工以及盐业运输、盐业后勤保障等生产、经营人员直接或者间接相关。这些“盐帮菜”丰富了盐文化的内涵,承载了盐文化精髓,见证了盐文化的发展并传承着盐文化。一是“盐帮菜”店名及装修与装饰、雅间的命名,丰富并发展了盐文化。在自贡“盐帮菜”比较有代表意义的店名有“蜀江春”、“阿细”、“盐商菜”、“私家菜”、“南国宴”等,基本上每一个店名都有一个盐的传奇与故事。自贡的盐帮菜馆,装修上使用仿古的门、窗、桌、凳,广泛收集与盐有关的器具、古字画、老照片用于店堂装饰,雅间也用自贡开凿的井名来命名①。在全国各地,以“盐帮菜”名义开设的连锁店如雨后春笋般,推广并传递盐文化。二是菜品的命名、烹调的技法、品质、口感、风味等方面,都包含了丰厚的盐文化内涵,通过菜品的推出与人们的品尝传递着盐文化。如自贡“盐帮菜”最具特色的食品是牛肉。过去,自贡盐场以牛为动力推车汲卤,据《四川风物志》记载,清光绪时常年维持在2万头左右,随着有病的与退役牛的宰杀,在自贡盐场,牛肉也就越来越多。“水煮牛肉”过去是盐工们的“大众菜”。由于便宜,盐工们往往将牛肉切成薄片,放在锅中一煮,然后蘸麻辣碟子吃,既经济又可口②。“水煮牛肉”传递着过去自贡产盐盛景与盐工们的生活;“猪血泡”③ 的怪吃即代表过去盐商生活的奢华。三是盐帮菜的名厨和烹饪大师在高层传播着盐文化。名厨董俊康在日内瓦国际会议上做的一道香酥鸭,倾倒了电影大师卓别林;陈建民大师上世纪中叶把盐帮菜传到了日本上流社会;刘锡禄豆花更在日本成为雅俗共赏的美味④。
三、盐文化传播的发展策略
如何让盐文化真正深入民众的生活?如何拓展盐文化的传播空间?笔者认为,可从盐文化的传播对象、传播媒介以及盐文化资源的保护和挖掘等方面,来进一步提升盐文化传播的品质,促进盐文化产业的发展。
(一)拓展盐文化传播对象,从“小众”走向“大众”
当今盐文化传播的内容,过于精英化、学术化;盐文化传播的范围,还局限于对盐文化开展研究的专家学者以及政府部门。就普通大众来讲,他们对于盐文化的理解还是片面的、孤立的、零碎的。大众,是盐文化意义的接受者、传承者;同时,他们也应当成为盐文化传播活动的主动实施者,成为盐文化传播的重要驱动力量。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要实现盐文化的传承与强势传播,必须将盐文化传播的对象从精英分子扩展到社会大众,将精英化的“盐文化传播”大众化。为了让盐文化成为普通大众能够共享的文化,在盐文化传播过程中应注意以下两点:
一是传播内容的平民性、接近性,传播方式的通俗化、娱乐化。从传播学角度来讲,传播者的传播必须满足受传者的需求和兴趣,才能够获得较好的传播效果。盐文化的传播内容可大致分为十一个类别:盐文化的历史探秘(与盐文化有关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等)、盐业科技、盐政、盐业经济、盐文化与社会生活(涉及健康生活、吃穿住行等)、盐业与地方文化(城市、建筑、民俗等)、盐业遗迹考察、盐业人物、盐文化文学经典(与盐文化相关的文学作品、作者作家、思想观点等)、盐文化艺术、盐文化的开发利用等。不同领域的盐文化研究专家可以将不同领域的盐文化精髓通过再加工后传达给大众。在选择传播题材时应充分考虑普通大众的理解力、倾向性,注重心理和地理的接近性,拉近受众与传播内容的距离;在传播方式上,可采用故事化、评书化、悬念化等通俗化、娱乐化的叙述方式;在传播过程中,注重情节的铺垫、悬念和矛盾冲突的设置,注重语言符号和非语言符号的浅显性和生动性,注重画面、音乐的辅助与铺垫作用,以满足大众的审美情趣和心理体验,充分调动受众的参与热情。通过传播内容与传播方式的改变,将过去精英知识分子之中传播的“雅盐文化”转变为普通大众传播和分享的“俗盐文化”。
二是根据受众“分层化”趋势,针对不同的受众群体采取差异化的传播策略。随着中国工业化、信息化和城市化的发展,受众分化为精英小众、文化大众和普通大众三个层次。在文化消费方面,不同层次受众群体的需要和趣味会呈现出多元化的面貌。为了适应这种分化,盐文化的传播也应该改变过去的精英化传播路线,在“大众传播”的基础上,根据不同层次受众群体的文化素养水平和文化需求而采取不同的传播策略。
盐文化传播策略的拟定,需要我们针对不同层次的受众群体进行受众调查,了解他们的接受动机、态度和行为,了解盐文化传播中受众的状态反应,了解受众对于盐文化传播的观点、意见和建议;同时,我们要展开盐文化传播效果的相关研究,了解受众对盐文化传播内容的兴趣、认知度,通过效果研究和传播实践不断修正和改进盐文化传播策略。在将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在受众调查、传播效果调查和分析的基础上,再提出分层化、多元化、科学性的盐文化传播战略,以适应不同层次受众群体的审美情趣和心理体验。
(二)开发盐文化传播的媒介资源,优化传播文本,进一步提升盐文化传播的活力
理论上,盐文化传播可资利用的大众传媒资源和传播文本是无限的,但实际上,盐文化传播对于传媒资源的利用还极其有限。为了实现盐文化的大规模传播,就需要改进盐文化传播的媒介生态,大力开发盐文化传播的媒介资源,优化传播文本。
一是继续深入挖掘传统平面媒体和电子媒体的传播价值。平面媒体上的盐文化传播,受众需要通过对文字和图表的阅读和欣赏来达到认知的目的。因此,盐文化传播的传播内容应注意“民间化”、“生活化”,与盐文化有关的传说、典故、人物、史实、民俗、风尚都可以纳入其中;传播文字应浅显易懂,表意清晰;画面应色彩丰富、形象逼真。利用电视媒体进行盐文化传播,需要策划制作更多大众喜闻乐见的电视栏目(节目),形成观众的约会意识,起到普及盐文化知识的作用。现在的盐文化传播电视节目主要以电视新闻报道和专题片、纪录片、电视剧的形式出现。除了以上几种形式,可利用电视讲坛、电视谈话节目、电视宣传短片等丰富的节目形式来进行盐文化的传播。电视讲坛可借鉴央视《百家讲坛》栏目的成功做法,邀请盐文化研究的特定领域有造诣的权威专家,选择大众感兴趣的题材和内容进行故事化、戏剧化的讲解,将盐文化知识去“精英化”。电视谈话节目则邀请与盐文化相关的人物或研究者作为嘉宾,让他们与现场观众就盐文化领域的方方面面进行探讨,解答观众感兴趣的问题,加强互动性。通过主持人、嘉宾、观众的共同参与和直接对话和直观、立体、形象的视频片断,在生动活泼的氛围中实现盐文化人际传播与大众传播的有机结合。电视宣传短片应从生态、环境、人文、历史各角度,全面而精炼地展示盐文化厚重的底蕴,并起到盐文化旅游的宣传作用。
二是利用网络媒介优势拓展盐文化传播的空间,实现盐文化传播和盐文化产业发展的相互促进。加速盐文化传播的大众化与普及化进程。网络上关于盐文化传播的内容散见于极少的盐文化传播的专业研究网站和文化旅游网站,传播内容呈现出零散化、碎片化的特点。就盐文化传播而言,我们对于网络媒体的利用远远不够。由于网络媒体的多媒体性、海量性、时效性、全球性、互动性等特点,我们应该充分利用这种新媒体,对现有的盐文化资源进行筛选、整合,建立大众可共享的“盐文化传播数据库”和“盐文化网上博物馆”,扩大盐文化的知名度和覆盖面。此外,开发盐文化数字产业,以创意为动力,将各种与盐相关的文化资源与最新数字技术结合,开发与盐文化相关的影视动漫、旅游纪念品等相关产品,将盐文化传播和盐文化产业发展结合起来,实现盐文化产业的数字化升级。
(三)加大盐文化相关资源的保护力度,盐文化的基础研究与应用开发研究并重
一方面,我们应加大对盐场的生产工具、器物造型、风土民俗、遗址、雕塑、文化典籍等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力度,妥善保存一切富有盐文化含量的文化遗存,在城市建设、房地产开发、工业建设、农村建设等方面,避免对盐文化资源的破坏。政府应将盐文化保护区的设立纳入城市建设规划,在保护盐文化物质文化遗产的同时开发盐文化旅游项目、发掘盐文化旅游的新景点,实现盐文化保护和盐文化传播的双重作用。另一方面,我们应加强盐文化资料的收集、整理与保存工作,将收集到的有关盐文化的文字、图表、照片、音像等资料通过数字化和信息化系统建设,提高盐文化传播资料的信息化和社会化服务水平。在开展盐文化的研究中,在加强基础研究的同时,更要加强、突出应用开发研究,将盐文化的传播与盐文化产业发展、地方经济建设紧密结合,以“产学研”相结合的方式促进盐文化和地方城市经济的发展和繁荣。
(责任编辑周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