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体育竞争平衡的经济社会学分析
2012-04-29张兵
张兵
摘要:竞争平衡作为团体职业运动经济学的基本理论,一直被认为是职业体育良性运行与否的重要标准。运用经济社会学研究思路,采用历史与比较分析法,将职业体育竞争平衡放在特定社会过程和社会结构网络中进行分析。认为:职业体育竞争平衡缘起于职业体育全球化前的经验性总结,带有明显的单一联赛考察视角和片面的经济性目标追求,并依托其考察对象的高水平,成为西方职业体育运行的重要理论基础,而当今职业体育全球化(信息化)发展、竞赛结构的拓展以及收入来源变化,对该理论提出了巨大的挑战。此外,作为先发强势职业体育经验积累产物的竞争平衡理论对后发职业体育运行模式的适用差。因此,结合我国职业体育实际状况,应强化我国职业体育的发展性,提倡非均衡发展战略以谋求超越发展。
关键词:职业体育;竞争平衡;缺陷;非均衡发展
中图分类号:G80—05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2076(2012)01—0006—06
Abstract:The competitive balance has always been considered as an important criterion of professional sports, which is a basic economics theory of professional sports。With economic sociology idea and the historical and comparative analysis methods,We study the competitive balance of professional sports on the specific social processes and social network structure。It has been thought that the competitive balance of professional sports originated from the empirical summary before the globalization of professional sports,with a clear one—sided perspective ofleague investigation andeconomic goals pursuit, andturned into the important theoretical basis of the western professional sports based on its high level of empirical investigation,But today it faced suchchallenges as:professional sports globalization (information technology) development,competition and income sources of the expansion of the structure changes, and its appliance is poor for ourprofessional sports。From our actual situation of professional sports,itshould promote unbalanced development strategy to strengthen the development of professional sports in China。
Key words:professional sports; competitive balance; defects;unbalanced development
从人类知识发展历程来看,经济学旨在促进人类社会发展,含有经世济民的的本源性理念。在主流经济学的论断中,资源稀缺是基本理论前提,诚如罗宾斯(2000)[1]指出的:“经济学研究的是用稀缺手段达到既定目的所引发的行为”。换句话说,在谋求推进人类发展的前提下,经济学需要借助或依赖于资源稀缺的理性手段,回答在现有条件下如何实现最终目标的问题。即经济学更多是关注如何达到经济目标的过程,研究稀缺手段在市场互相竞争与合作之间的配置问题。正是在这种理论导向下,以研探社会经济运行的目标及其实现过程的福利经济学走上历史舞台。在福利经济学研究视线中,有关竞争平衡的研究首推福利经济学的第一定理,即竞争均衡的经济是帕累托有效的。这一定理向人们提供了对于竞争性市场经济保持信念的智力基础[2]。职业体育作为一种竞技体育的市场运行模式,其包含归属市场体制的本质内涵。按照C·E·林德布鲁姆(2002)[3]的市场体制概念,职业体育则具有按照市场配置资源,协调职业体育相关群体利益的制度体系的内涵。按照市场方式运作,则要保障市场在竞争中实现效用最大化,一方面市场要充分挖掘竞争手段在稀缺资源配置中的价值,发挥市场价格、利润等媒介的作用,另一方面在协调相关利益制度安排上,又要兼顾市场竞争的公平性和效率性。正是在这种理念指引下,职业体育的竞争平衡理论得以产生,并成为竞争经济学的主流理论。在运行表征上,职业体育竞争平衡就要力图维持职业体育联盟内资源配置的平衡化,保证各球队实力的均衡,特别是球星的分布平衡。
回到现实,作为团体职业运动经济学的基本理论,竞争平衡一直被认为是职业体育良性运行与否的重要标准。不过,近年来北美职业体育联盟却呈现颠覆过往传统,球星分布更加集中的特征。如美国职业篮球联盟(NBA),就显现出凯尔特人“三巨头”的巨大成功,到热火队“新三巨头”的炙手可热,结果2010—2011赛季全明星赛的东部阵容中7名球员来自这两支球队,无疑考验着联盟传统运行理论根基。而当前的欧洲足球职业联赛中,也往往呈现一两支球队集中过多优秀球星的强势格局,如西甲的巴塞罗那和皇家马德里,德甲联赛的拜仁慕尼黑,意甲的国际米兰等。2010年第19届南非世界杯足球赛中,以巴塞罗那和皇家马德里两队为班底(主力阵容中拥有10名两队球员)的西班牙队一举夺魁,拥有多名拜仁慕尼黑球员(5名主力球员)的德国队也取得佳绩。上述现象揭示的特征显然有违职业体育竞争平衡。作为后发的我国职业体育也出现了相类似的状况,特别是恒大集团的介入更将问题进一步激发。继强势出击职业女子排球联赛,又高调打造广东恒大足球队,该队冲超成功后的重金引援,购买了数名国脚级球员,打破了原有中国足球联赛的竞争平衡,使得反腐打黑后的我国职业足球再次成为全社会广泛关注的焦点。面对现实挑战,有必要重新检研职业体育竞争平衡理论。本研究力图运用经济社会学研究思路①,将职业体育竞争平衡放在特定社会过程和社会结构网络中进行分析。在探究职业体育竞争平衡的理论渊源的基础上,采用历史与比较分析法,探究其存在的理论背景和现实缺陷,并结合我国职业体育发展实际,考察我国职业体育的竞争平衡问题。
1职业体育竞争平衡的理论背景及其缺陷
竞争平衡理论的源起要追溯到Simon Rottenberg(1956)[4]在探讨美国职业棒球联盟劳务市场的自由代理与储备条款时,最早认识到储备条款对保证球队间球星分布的积极作用,认为合理应用自由代理和储备条款可以减少或避免富有(具有大潜力市场)的球队获得更多最好的球员,从而有利于联盟中比赛结果的不确定性,保障竞赛的观赏性和联盟所有球队的上座率,进而达成球队收益最大化。随后Neale(1964)[5]从职业体育运动竞争与一般经济竞争的差异入手,提出运动竞争比运动垄断获利更多,认为职业体育联盟整体的经济企业性质,进而揭示职业体育运动在市场结构与运作模式上追求外部垄断和内部竞争平衡的特殊性质。Sloane(1971)[6]则在对Neale职业联盟企业性质定性质疑与批判的基础上,将研究视角回归单个职业俱乐部,提出俱乐部目标最大化的影响因素:比赛获胜、上座率、俱乐部经营安全状况、利润及税款等,并揭示球员平衡分配对俱乐部盈利的重要作用。而El—Hodiri &Quirk, J(1971)[7]则用数学建模方法分析和构筑了职业体育联盟的竞争平衡模型,即只有在不存在球员合同买卖或所有球队收入一样的情况下,球队的力量均衡才能与利润最大化假设一致。此后经过诸如Jennett, Nicholas (1984)[8]、Whitney J。 (1988)[9]、Butler, M(1995)[10]等人的发展,竞争平衡重要性倍显,竞争平衡缺乏意味着观众人数无法实现最大化,职业联赛不仅面临失去观众的长期风险,而且联赛不平衡还可能拉大联盟球队收入差距使落后俱乐部面临破产威胁、增加联盟运行风险,甚至导致联盟破产。职业体育竞争平衡也因此成为团体运动经济学的基本理论。西方职业体育中诸如运动员保留条款、工资帽、奢侈税、电视转播收入分配、门票收入分配、选秀等管理措施都是为了实现联盟球队的竞赛平衡,实现球队利润追逐目标的最大化。
通过对职业体育竞争平衡的理论沿革梳理发现:该理论的基本出发点是职业体育作为一种竞技体育商业化运行模式,其本源上就是追求经济效益的。因为偏离经济效益就无需在乎球迷的喜欢程度对职业体育俱乐部的影响,就无需通过平衡实力和提供不确定比赛结果来取悦观众。即职业体育竞争平衡理论将职业体育运行目标假定为完全追求经济利益,实现俱乐部或联盟的利润最大化。于是,有关职业体育竞争平衡就归结为经济学研究平台。在经济学原理关注视角下,职业体育的商业性运作和经济性特征显现。职业体育中的一切都可以通过货币(金钱)实现,从而脱离职业体育的社会文化性,并反映到市场运作中片面强调职业体育的市场运行机制,夸大职业体育的商业结果,强调货币媒介的功能至上论。在市场经济范畴内,价格规律是基本原则,价格货币化了社会功能[11];而在资源配置方面,则用资本(货币)的稀缺代替运动员、教练员等人力资源的稀缺。即价格机制偏离真正的稀缺。于是,货币媒介成为表征职业体育的核心,结果自然走向职业体育的经济层面,而掩盖了职业体育的社会性内涵。另外,在职业体育竞争平衡的理论前提下,各俱乐部成为具有一致性的彼此无社会关联的理性行动者,这实质上就剥离了职业体育运行中的社会性内容,掩盖了职业体育主体的行为受到诸如偏好、资源稀缺性的约束,社会制度和文化意义的显著作用 [12]。事实上,职业体育的运行不论是依托资源,还是发展目的,都是以人为基础的。从职业体育生产过程看,是依靠运动员、教练员、裁判员及相关经营管理人员的人际交往和交易行为来实现的;而其需求方面,短期是满足人们休闲和竞赛观赏需要,长期则是为了实现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即职业体育是以人为本的市场行为表征,偏离人的职业体育后果是可怕的。回到以人为本层面的职业体育就凸显其社会性,职业体育竞争平衡的经济性假设一旦偏离社会性就偏离职业体育生存的根基。
其次,职业体育竞争平衡理论依据于比赛结果不确定性对球迷吸引效应最强的论断,认为比赛紧张激烈的对抗程度是职业体育产品的核心,是消费者观赏比赛的利益所在,为了实现利润最大化的目标,需增加竞争的平衡和比赛结果不确定性[13]。事实上,在职业体育竞赛扩张和全球化背景下,也存在值得思索的问题。竞争平衡决定比赛胜负的不确定性,并以此吸引观众的前提是机械的、孤立的,是联赛观众数量恒定论的现实表征,认为如果竞争平衡就会有这么多观众,反之则会减少观众。在20世纪90年代前,单个俱乐部可以通过地域特征对球迷及相关利益群体进行服务限制,随着全球化的展开,职业体育的竞争平衡显现出非线性的趋势,原有竞争平衡(Simon Rottenberg)的单因素行为定性,无疑无法适应新时期的需求[14]。更为关键的是职业体育原有收入格局发生显著变化,现场球迷门票收入比重逐渐下降,电视(网络)转播收入成为球队收入的主体,此时球队所要获得的不仅是当地球迷的关注,更为重要的是赢得全球球迷的兴趣。而今信息化特别是网络科技的迅猛发展,球迷可以观赏职业竞赛水平和种类有了明显的变化,此时决定观众人数的更多是竞技水平的高低和区域认同感问题。诚然,体育比赛对观众的吸引一般来自3个方面:比赛结果的不确定性、对主场球队获胜的喜好、比赛的水平[15]。实质上,比赛结果的不确定性,目的就是为了保证职业体育竞赛的高水平,离开高水平即使再均衡再有悬念的比赛也无法吸引更多的关注。忽视球队水平提升的市场规模收益的巨大效用,竞争性平衡最大化和整个职业联盟利益最大化可能不是一致的目标[16]。这也昭示着:职业体育竞争平衡理论源起于信息化前单一联赛的考察结果,随着其考察对象的发展,必然呈现有别于传统的特征,从而导致理论的不足。
再次,职业体育联盟的原有封闭性逐渐出现裂痕。职业体育俱乐部的影响力早已突破地域限制呈现全球化趋势,而且一球队的竞赛早已突破单一联盟的局限,更多出现于联盟外球队之间的竞赛活动。如西班牙足球甲级联赛的巴塞罗那俱乐部不仅要参与国内的西甲联赛,还要参加欧冠联赛,甚至是世俱杯比赛。此时,对于西甲联赛而言,国内的竞争平衡可能会提高国内球迷的参与兴趣,但是结果明显不利于巴塞罗那俱乐部的欧冠联赛的竞技表现,无疑打压了西甲联赛整体的全球影响力。事实上,西方职业体育的经营管理人员已经注意到该问题[17],英国职业足球联赛为了应对复杂的比赛格局,90年代后竞争平衡发生了显著变化[18];而Mizak, Daniel等人(2007)[19]的研究也显示在全球化背景下,20世纪90年代后美国职棒大联盟的竞争平衡显著下降。究其原因在于原有的竞争平衡存在单一比赛假设性错误和观众机械定性问题,将理论引入机械论的误区[20]。
此外,职业体育竞争平衡理论依托职业体育市场体制,其成立的关键假设是完全竞争市场的假设。实际上竞争平衡是缺乏效率和福利的,完全竞争不仅是不可能的,而且是低劣的,它没有权利被树立为理想效率的典范。因为竞争均衡无任何超额利润存在,这直接导致竞争厂商的自我积累和自我投资不足,并间接引起它在货币和资本市场上的融资能力较弱[21]。沿承该假设的职业体育竞争平衡自然也带有静态分析弊端,漠视诸如公共品、外部性、垄断及信息不对称等带来的不完全竞争的现实市场常态和市场竞争的真实内涵,显现为:一方面职业体育竞争平衡关注视角落在每个俱乐部(球队)的静态球员(特别是明星球员)构成和财务收支上,而忽视球员真实的动态表现和财务运作的实际状况;另一方面对职业体育竞争平衡的评价则以竞赛成绩指标代替竞赛的真实内容和过程,淡化了竞赛水平指标的实际效用。其结果自然是用竞争平衡的理想结果来代替职业体育市场运行过程。诚如哈耶克(1991)[22]所指出:作为标准的不应是达到不可能达到的目标和毫无实际意义的理想,而是改进存在的状况。这无疑给职业体育竞争平衡理论埋下争议的祸根。
总体而言,职业体育竞争平衡理论缘起于职业体育全球化前的经验性总结,其带有明显的单一联赛考察视角和片面的经济性目标追求,并依托其经验性考察对象的高水平,成为西方职业体育运行的重要理论基础。而职业体育全球化(信息化)发展、竞赛结构的拓展以及收入来源变化,无疑莫大地挑战了职业体育竞争平衡理论。此外,作为先发强势职业体育经验积累产物的竞争平衡理论对后发职业体育运行模式的适用如何仍是值得考量的重要问题。
2竞争平衡与我国职业体育发展
2。1基于我国职业体育现实状况的竞争平衡适用性考量
国内有关职业体育竞争平衡的研究,仅仅是近几年的事情,远远落后于国外研究。张保华(2004)[13]、何文胜(2009)[23]、李江帆(2010)[24]等学者分别从竞争平衡的意义与价值、竞争平衡的制度创新以及竞争平衡评价等角度对职业体育竞争平衡进行了细致分析,对我国职业体育吸取和借鉴西方先进职业体育理念具有巨大的推动价值和现实意义。但是国内研究大多集中在职业体育竞争平衡是什么上,而对西方职业体育竞争平衡理念的理论前提及可借鉴性涉及较少。诚然西方职业体育取得巨大的成就,但其背后隐藏的诸如社会背景条件、追求利润最大化、单纯经济目标、自主经营制度体系等能否适合我国职业体育发展仍值得商榷,有必要进行审视和深思。因为,从经济学角度看,市场主体的决策或行为更多是由企业的行业地位所决定。在市场运行中,企业在行业中的市场份额不仅取决于本部门企业间的竞争,还取决于其他行业企业对自己的威胁,而行业间企业的竞争受到行业之间产品替代程度的约束[25]。跳出单一联赛的研究视角,对于我国职业体育而言,现实发展水平、目标取向和价值体现才是我国职业体育发展决策和运行模式选择的关键性因素,才是决定西方先进运行模式可借鉴性的基础。
职业体育竞争平衡是西方发达职业体育运行经验性总结。西方职业体育经历百余年的发展历程,在组织体系、运行管理,特别是竞技水平上都高出我国一筹。作为后发的我国职业体育,其发展方向指向先进发展国家,并谋求超越后者。实践中,却往往受到外部强势规则的牵引,以先发国家的运行模式为参照系,当然对于竞争平衡来说亦是如此。西方职业体育经济学的核心理念竞争平衡是存在特定的社会背景条件下,具有特殊规定性,如单纯的经济取向发展目标,先发领先地位和竞技水平的高水平。这显然是与我国职业体育现实发展状况不符的。其一,我国职业体育发展带有改善原有竞技体育体制的政府倾向,具有向竞技体育经济取向转变的意蕴,更包含适应社会发展满足自身生存需要的目的。一方面改变原有竞技体育单纯依赖政府财政支出的困局,实现政府减负,使政府可以集中精力发展关系民生的群众体育的问题;另一方面改变我国社会大众体育欣赏单纯依赖国外的局面,满足我国日益增长的体育欣赏需求。于是,我国职业体育发展谋求的是社会性基础上的经济性显现,追求的是社会文化性目标和经济价值目标的双重实现。片面推崇职业体育发展的经济性而打压其社会性发展,难免偏离我国体育事业根本任务要求,违背特定的社会历史和文化背景下两条腿走路的职业体育运行规律。其二,我国职业体育起始阶段的项目选择大多是非强势项目,如足球、篮球等,这些项目与世界先进水平存在巨大差距。若不认清该事实,则可能无法适应我国职业体育项目发展现状,盲目追求职业体育竞争平衡,机械沿用西方职业体育的竞争平衡理论,实质上是维持当前我国职业体育的低水平竞争平衡状况,使其成为“低技术锁定”的核心因素,显然不利于我国职业体育的发展。其三,当前我国社会大众欣赏的职业体育赛事主体仍然是西方先进的职业体育赛事,如欧洲足球联赛、美国职业篮球联赛等。从世界贸易角度讲,我国处于职业体育赛事的进口国地位,扭转这种局面的关键是迅速提升我国职业体育的竞技水平、观赏水平和社会影响力。试想在当前我国职业足球发展的低潮期,能够出现一支实力雄厚的球队,在称雄中超的前提下,夺取亚冠冠军,并可以抗衡欧美足球俱乐部,该球队对我国职业足球球市的提升是可以预想的,对中国足球的促进作用也是显而易见的。此外,国人对西方职业体育的了解,不论是欧洲足球还是美国职业篮球,都是在其非竞争平衡状态的结果。如意甲联赛的米兰三剑客时代,一枝独秀,称雄亚平宁,独步欧洲;NBA的乔丹公牛王朝、飞侠科比的湖人、“三巨头”的绿衫军,到“新三巨头”的热火。面对现实的状况,显然无理由要求我国职业体育片面实行竞争平衡理论。
鉴于上述分析,职业体育竞争平衡理论只关注于均衡状态及其决定因素,该理论抽象掉了非均衡状态下的发展问题以及走向均衡的路径,从而不能提供对均衡过程本身的分析。作为后发的我国职业体育,当前最为关键的是解决发展问题,即一方面提升竞技水平,另一方面又增强职业体育经营与管理水平。从这个意义上看,我国职业体育树立发展过程思维是非常重要的。
2。2我国职业体育不平衡—平衡—不平衡的非均衡发展战略
从解决我国职业体育发展的思路出发,我国职业体育要树立发展过程思维。因为职业体育发展过程理论真正要解释的不在于静态的竞争平衡状态本身,而在于均衡状态发展的趋势或过程。哈耶克(2001)[26]认为竞争之所以有价值,完全是因为竞争的结果是无法预见的,是一种发现探索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探索者不断寻觅着尚未被人们利用的机会,而均衡作为一种结果意义不大。我国的职业体育联赛起步较晚,尚处于探索阶段,相关问题的研究积极意义在于推动我国职业体育的健康发展。回顾我国近现代史,不论是社会主义新中国的成立,还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都是在非平衡状态下完成的。社会主义新中国的建立是在毛泽东同志的农村包围城市方针下,有针对性的在“点”上突破,并最终实现“面”上的均衡。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伊始,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就确立 “让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的非均衡发展战略,并贯穿中国改革开放的始终。上述历史事实即证明事物发展历程的不平衡到平衡,再到不平衡的规律。
在唯物论的理论体系中,事物的平衡有低层次的平衡和高层次的平衡之分,实现由低层次的平衡组合向高层次的平衡组合转化过程就是事物的发展过程[27]。在这个转化过程中,事物先由低层次的平衡→不平衡(某一方面进步了、或某一部分突破了)→高一层次的平衡(其余方面的递进的相互跟上)→再到不平衡→……更高层次的平衡。诚如,恩格斯(1971)指出的:个别的运动趋向于平衡,总的运动又不断破坏平衡,这是事物发展的一般规律[28]。回到经济发展过程,经济或者市场总是沿着非均衡—均衡—非均衡这样的路径运行的,一个特定的竞争均衡既是作为前一阶段运动的结果,又是后一阶段运动的前提。当然,对于我国职业体育的发展也应如此。
作为后发职业体育运行模式,在谋求超越实现后来居上目标理念的指引下,我国职业体育不仅应容许内部不平衡竞争状态的出现,而且应谋求发挥和利用竞争所带来的自我淘汰、自我更新、自我发展的动态机制。基于市场机制的中性,通过职业体育市场主体的逐利性,发挥市场资源配置的“寻优原则”和优选机制,打破我国职业体育现有低水平均衡,引领其向非均衡和高水平均衡发展。即不断地从内部使这个结构革命化,不断地破坏旧结构,不断地创造新结构,从而强调创新引起的“创造性破坏”本质性特征[29]。当前我国职业体育一度追求竞争平衡,却无法取得可观效果的局面下,摆脱发展滞后的唯一出路即在于内部创新,打破旧有均衡发展路径,回归和探寻非均衡发展战略。
2。3理性对待我国职业体育发展中的竞争不平衡
承认非均衡发展机制在拉动当前我国职业体育快速发展可行的同时,也要认识到非均衡发展战略的负面影响。该问题的关键是如何来规制职业体育竞争不平衡,是选择容忍竞争不平衡导致垄断和公共品供给缺失,还是选择加以引导,发挥不平衡引领作用的问题。显然后者更有意义。发挥竞争不平衡的引领作用,关键是在规范强势球队的同时将重心移向弱势者,引导和促进其向强势者看齐,从而实现向高水平竞争平衡转化。反之,墨守成规的维稳、促平衡,只会浪费和流失我国职业体育的大好发展时机,使其长期在低水平竞争平衡上徘徊。
3结语
西方职业体育运行模式和实践理念必须放在我国特定的社会背景中进行分析,我国职业体育的社会条件是什么,是社会转型与体制改革。在这个过程中,我国职业体育谋求超越发展和社会主义体育组织优越性的显现。加之,职业体育竞争平衡作为一种理论构建,在全球化背景下,难以解释真实职业体育市场运作,其局限性日益彰显。因此,在应对职业体育的全球化竞争背景下,以非均衡发展战略加速我国职业体育发展成为当前的首要任务,竞争平衡实践理念必需建立在我国职业体育发展水平达到甚至超越西方职业体育后方具有参照意义。
注释:
经济社会学是以社会学的视角观察和解释经济现象和经济制度的一门交叉学科,其研究思路和分析框架是社会学式的,即将经济现象看成是特定社会背景和社会结构的产物,从经济和社会的相互关系以及经济运行过程视角研究经济问题。其常用的分析方法有:结构功能分析法、历史与比较分析法等。
参考文献:
[1][英]莱昂内尔·罗宾斯。经济科学的性质和意义[M]。朱泱,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26。
[2]管毅平。“完全的市场”、“竞争的市场”与“完备的信息”三个假设之间的不一致性[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1998,(3):58—60。
[3][美]C·E·林德布鲁姆。市场体制的秘密[M]。耿修林,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2。
[4]Rottenberg,S。The baseball playerslabor market[J]。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1956,64:242—258。
[5]Neale,W。C。 The peculiar economics of professional sports: A contribution to the theory of the firm in sporting competition[J]。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1964,78:1—14。
[6]Sloane, P。J。 The Economics of Professional Football: The Football Club as a Utility Maximizer[J]。 Scottish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1971,17(2):121—146。
[7]El—Hodiri M。,& Quirk, J。 An economic model of a professional sports league[J]。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1971,79:1302—1319。
[8]Jennett, Nicholas。 Attendance, uncertainty of outcome and policy in Scottish League Football[J]。 Scottish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984,31:176—198。
[9]Whitney J。 Winning games versus winning championships: the economics of fan interest and team performance[J]。 Economic Inquiry, 1988,26, October:703—724。
[10]Butler, M。 Competitive Balance in Major League Baseball[J]。 American Economist,1995,39:46—52。
[11][德]N·卢曼。社会的经济[M]。余瑞先,郑伊倩,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75。
[12][美]斯梅尔瑟,[瑞典]斯威德伯格。经济社会学手册(第二版)[M]。罗教讲,张永宏,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9:6。
[13]张保华。美英两国职业体育经济分析[J]。体育学刊,2004,11(2):139—141。
[14]Martin B。 Schmidt, David J。Berri。 On the evolution of competitive balance: the impact of an increasing global search[J]。Economic Inquiry,2003,41(4):692—704。
[15]卢文云。竞技体育服务产品的生产特点与组织制度安排[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8,24(3):26—29。
[16]何培森。职业体育中几个问题的经济学思考[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05,21(3):5—7。
[17] Christoph BREUER, Tim PAWLOWSKI1,Arnd HOVEMANN,et al。试析欧洲足球冠军联赛中的“竞争平衡”[J]。体育科学,2009,29(4):3—16。
[18]Stefan Szymanski。Income Inequality, Competitive Balance and the Attractiveness of Team ports:Some Evidence and a Natural Experiment from English Soccer[J]。The Economic Journal,2001,111(2):69—84。
[19]Mizak, Daniel, John Neral, and Anthony Stair。 The adjusted churn: an index of competitive balance for sports leagues based on changes in team standings over time。[J]。 Economics Bulletin, 2007, 26(3):1—7。
[20]Salil K。 Mehrat, T。 Joel Zuercher。 Striking out“competitive balance” in sports,antirust,and intellectual property[J]。Berkeley Technology Law Journal,2006,21(4):1500—1545。
[21]吴开超。西方经济学者对市场竞争的利弊分析及其政策意义[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5):27—31。
[22][奥]F·A·哈耶克。个人主义与经济秩序[M]。贾湛,等译。北京: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91:94。
[23]何文胜,张保华,吴元生。职业体育联盟竞争平衡的测量与分析[J]。体育科学,2009,29(12):12—18。
[24]李江帆,张保华,蔡永茂。职业体育俱乐部体育竞争与经济收益关系研究[J]。体育科学,2010,30(4):21—25。
[25] Montobbio F。 An evolutionary model of industrial growth and structural change[J]。Structure Change and Economic Dynamics, 2002,13: 387—414。
[26][奥]冯·哈耶克。哈耶克论文集[M]。邓正来,译。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1:456—457。
[27]李达。唯物辩证法大纲[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8:187—190。
[28][德]恩格斯。反杜林论[M]。韦建桦,顾锦屏,译。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101。
[29][美]约瑟夫·熊彼特。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与民主[M]。吴良健,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1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