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一束
2012-04-29
第二届郁达夫小说奖揭晓
第2届郁达夫小说奖日前在杭州揭晓,蒋韵的《行走的年代》、东君的《听洪素手弹琴》分获中篇小说奖和短篇小说奖,另有6部中短篇小说获提名奖。由浙江作协《江南》杂志主办、富阳市政府协办,以弘扬郁达夫文学精神为主旨的郁奖是每两年评一次、针对海内外华文中短篇小说佳作而设的文学奖,强调“实名投票、评语公开”的透明评奖制。该奖参评作品来自审读委成员、国内文学刊物、国内高校当代文学研究机构、小说类学术团体、海外文学评论家及文学组织、网络等途径推荐。本届郁奖终评委由陈建功、李敬泽、刘震云、麦家等国内著名作家、评论家、文学编辑组成。获得第2届郁达夫小说奖的作品是:中篇小说奖:蒋韵《行走的年代》。中篇小说提名奖(按得票数排序):鲁敏《惹尘埃》、方方《刀锋上的蚂蚁》、张翎《阿喜上学》。短篇小说奖:东君《听洪素手弹琴》。短篇小说提名奖(按得票数排序):苏童《香草营》、盛可以《白草地》、甫跃辉《巨象》。据悉,本届郁奖颁奖典礼将于12月7日(郁达夫诞生日)在富阳举行,获奖作品名单、得票数及终评委评语将在明年第1期《江南》杂志和相关网站上公布,获奖作品集将由浙江文艺出版社出版。
●首届林斤澜短篇小说奖颁奖
首届林斤澜短篇小说奖日前在温州市东南剧院举行颁奖典礼,刘庆邦、邓一光获“杰出短篇小说作家”奖; 蒋一谈、阿乙、张楚获“优秀短篇小说作家”奖。中国作协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李敬泽,中共温州市委副书记王昌荣,《人民文学》杂志主编施战军,林斤澜先生的女儿林布谷出席颁奖礼并讲话。刘震云、刘醒龙、麦家、曹文轩、李青、郑晓林等作家、评论家,以及温州市领导卓高柱、郑朝阳、余梅生等分别为获奖作家颁奖。温籍作家林斤澜先生是当代文坛公认的“短篇圣手”,以他名字命名的“林斤澜短篇小说奖”由《人民文学》杂志社、温州市人民政府共同主办,每两年评选一次,颁奖地永久设于温州,旨在表彰当代汉语短篇小说作家的卓越成就,重申短篇小说写作的文学价值和短篇小说写作对于民族语言与生活的责任。该奖项也是目前全国唯一以短篇小说为评选对象的文学大奖。
●第六届老舍散文奖在京揭晓
日前,第六届老舍散文奖在京揭晓。阎纲的《孤魂无主》、陈奕纯的《月下狗声》、毕淑敏的《马萨达永不再陷落》、韩小蕙的《面对庐山》、雪小禅的《风中的鸟巢》等10位作家的10篇作品获奖。从获奖作者的身份上看,老将宝刀不老、新人锐气逼人是本届散文奖的一大特色。《孤魂无主》作者阎纲年逾八旬,文笔却依然犀利老辣;马语、王十月、雪小禅、凌仕江均是近年的后起之秀。值得一提的是,此次老舍散文奖颁奖采用了网络颁奖的新形式,这也是迄今为止国内文学奖首次革新传统颁奖形式,网络颁奖得到了新浪网读书频道的合作与强力支持,借助互联网强大的影响力通过直播面向所有网友公开颁奖。颁奖过程邀请了评委阎晶明、张颐武、石钟山、徐坤,获奖作者毕淑敏、王十月、雪小禅、耿立等嘉宾在线参与颁奖。
作品信息
●莫言推出新作《我们的荆轲》
莫言在获得诺奖后的首部新作《我们的荆轲》近日由精典博维出版,这也是莫言首部剧作集。莫言很早就与话剧结缘,他的处女作就是话剧,巧合的是此次莫言摘得诺奖后的首部新作也是剧作集。《我们的荆轲》收录了《我们的荆轲》、《霸王别姬》、《锅炉工的妻子》三部剧作及莫言关于《我们的荆轲》的访谈,还收录了大量精彩的话剧剧照。《我们的荆轲》是以现代人的视角重新审视、解读荆轲刺秦王的故事。该剧作以一种全新的视角,全新解读那段熟悉的历史。荆轲将不再是舍生取义的侠义精神,而是一举成名的心态。《霸王别姬》同样是历史故事新说,莫言在该剧中将刻画人物的理念运用至极致,向读者展示出一个为爱而生为爱而死的虞姬。《锅炉工的妻子》是一部现实题材的剧本,也是三部剧中唯一还没有和观众见面的,讲述了一个女知青在社会变迁中的多舛命运。在《我们的荆轲》中,莫言说:“舞台的魅力无穷,写话剧乐趣无穷,我下部作品是话剧,剧中的人物与我朝夕相处已经好久了。”
●王小妮推出首部长篇小说《方圆四十里》
中国华侨出版社日前出版了王小妮的长篇小说《方圆四十里》,这部小说是王小妮创作的首部长篇小说,描写了从1975年夏到1976年春,一场四季轮回的时间里,在遥远的北方,风景秀美的锦绣公社中知青与农民的生活。王小妮曾亲历知青年代,乡村生活写来栩栩如生——劳作、打架、偷狗、对回城的期盼、招工、投毒、告状……最细微的知青生活细节中,也埋藏着王小妮对青春和自然风物的眷恋和充满矛盾的深情。该书每一小节犹如一幅速写,看似笔法随意不拘,实则字字凝聚作者对特殊年代的反思。在《方圆四十里》中,王小妮沉着而冷静地描绘出一代知青的生活底色和历史氛围。小说写作手法特别,文字分成细碎的一片一片,许多人事在自然里同时发生,纷至沓来,似乎作者不愿给它们过多的束缚,而希望它们能自然生长,郁勃茂盛,而不至于杂乱,如枝条之于树干,每一个故事都有它自己的线条,时而扬出,时而敛入,在这种有序的凌乱中完成。小说情感的把握也让人冷静而又动情,有一种“悲悯”的情怀。文笔细致深静,有很多方言,使人物形象更为生动,是一部优秀的长篇小说。
●金仁顺中短篇小说集《松树镇》出版
金仁顺最新中短篇小说集《松树镇》日前由新星出版社正式出版,《松树镇》文稿包含了作者15篇中短篇小说,如《在敦煌》、《神会》、《梧桐》、《三岔河》、《桔梗谣》、《秋千椅》等。金仁顺是一个很擅长写短篇小说的作家,无论是写爱情还是写社会,都让人回味无穷。爱情是金仁顺小说的惯常主题。或许当你读了这本小说集,你不禁会问:这是爱情吗?在金仁顺的笔下,人物总是把握不住自己的爱情对象,一切都好像在转眼间发生着意想不到的、令人担忧的变化;那些爱情最后总要变成另外一种更尖锐、更隐秘的感情,令人深思和反复回味。金仁顺曾出版小说集《爱情冷气流》《玻璃咖啡馆》等,散文集《仿佛一场白日梦》《时光的化骨绵掌》等。曾获庄重文文学奖、春申原创文学作品奖、小说双年奖等。
●都梁新作《大崩溃》审视豫湘桂战役
《亮剑》的作者都梁以“豫湘桂战役”为背景,用3年时间创作了一部抗战题材作品《大崩溃》,小说于本月出版。都梁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大崩溃》这部全景式的军事小说首先要回答的问题是:抗日战争是在什么情况下爆发的?当时的日本政府是否像某些史料中披露的那样,蓄谋已久地从“七七事变”起就打算对中国进行一场全面战争?当时的中国政府在战前都做了些什么战争准备?在战前与战争期间,中国军队处在一种什么样的状态?都梁为什么要写豫湘桂之战?都梁说,他关注这段历史已经很多年了,“抗日战争进行了8年,其中在正面战场上中日双方进行了22次大会战,但中国军队还没有哪一次会战像豫湘桂战役这样败得如此之惨,我当然要找一找原因了。”都梁的疑惑是,按常理推断,1944年的中国军队应该比1937年战争爆发时要强大得多,英美等国家的参战减轻了中国战场的压力,日本的陆海军已在太平洋各地区遭到重创,美国《租借法案》的大批军火改善了中国军队的装备,美国第十四航空队和中美联合空军也已经夺取了部分或大部分制空权,“我们中国军队为什么在即将胜利的日子被打得一败涂地,差点连陪都重庆都丢了?它的原因何在?”在他看来,他这部《大崩溃》就是用历史小说的形式来寻找这些答案,“在《大崩溃》这部小说里,我会把自己多年来的思考用文学形象及文学描述进行某种表达。在当今中国重新崛起之际,在研究我国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地缘战略等问题时,重新审视这段历史,得出其中的历史教训,在今天仍然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作家声音
●莫言自称长项是写打油诗
今年的诺奖获得者莫言日前接受采访时说:“从2005年开始拿起笔来,学写字。为什么突然对书法感兴趣的原因还得从一次活动说起。因为当时我要去日本北海道访问,带着一个记者代表团,想准备两件给日本北海道市政府的礼物,然后就想求几个书法家,找了教育部的几个朋友,求书法家写字,后来求不来,人家要价很高,后来我的朋友说,那你自己写吧,然后他们就给我扛来纸,拿来笔,让我开始写,我一直断断续续有一搭没一搭地慢慢练,后来慢慢地竟然有了一些名气,现在求我写字的人越来越多。不过这么多年也写得太多了,我们高密县的厕所的字没准都是我写的。男、女,所有的人都找我写,我父亲说你别乱写,你写多了就让人笑话了。现在看来这个爱好又变成一种负担了,天天来应付求字的人,我又不愿意写别人现成的字,什么“厚德载物”、“宁静致远”,老想写一点新词,比如说,文学馆要搞一面紫砂墙,好像要镶嵌上好多紫砂壶,他们让我写一篇跟紫砂、跟茶有关的,还要跟文学有关的,于是我就写了一首打油诗,拿起笔来:一把紫砂壶,二两明前茶。独坐一斗阁,思绪到天涯。因为我在高密房子上面有个阁楼,现在阁楼上放有一张书桌,这阁楼就叫“一斗阁”。后来作协的一个领导来找我,他的笔名叫“焰火”,我刚开始想写“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但是写错了,一下写成“星星之花”了,那我就将错就错就编了,变成了:星星之花原上开,引得凤蝶联袂来。莫道会馆地面小,高朋满座皆贤才。如果说我有什么长项的话,就是喜欢写打油诗。在农村,村里的很多农民都有这个才能,我们村子里面有很多一个字不认识的人,都能出口成章,字字押韵。所以从小就跟他们学,看来将来可以以写打油诗为生,没准儿过两年出本打油诗集。
●余华认为《兄弟》是部“放肆之作”
近日,作家余华在复旦大学演讲。虽然相关海报在讲座前一小时才贴出,开场时会场依然坐满了慕名前来的师生,几乎人手一本不久前新版的《活着》。有学生抱着一大摞余华作品:“我最喜欢的当代作家就是余华。他很有个性,文字非常有生命力!我是读了他的一系列作品才开始真正喜欢文学的。”2006年,洋洋洒洒四十几万字的上、下部《兄弟》出版,作品讲述了李光头与宋钢的兄弟情,引发了截然相反的评论。有人认为《兄弟》是一部庸俗化的小说,读完上部如果说还可以,下部简直就是“堕落”;也有人称赞《兄弟》是现实主义反应的一种趋向,上下两部用怪诞指向了同样的现实,所谓的“争议”只不过是审美习惯的差异。虽然《兄弟》产生了巨大争议,当被问及自己最喜欢的作品时,余华仍毫不犹豫地表示,《兄弟》是他最满意的作品:“作家写书是一种感觉。当时就有非写不可,不写不快的感觉。而且《兄弟》是不可复制的,只能在那个点写,如今我是再也写不出来了。我对这部‘放肆的作品很满意。”在余华看来,文学不一定有标准:写作者没有标准,读者也没有标准,批评家的标准也不一定是标准。“我想,任何一部作品,我们可以喜欢它,但它不应该成为标准。文学不是流水线上生产出来的,而是创作出来的。”在写《兄弟》时,自信满满的余华也并未料到作品会引起各种议论的声音,他笑言:“自以为肯定是大片的赞扬”,却也表示在读过各种评论后收获了大量对今后写作有益的养料,“那时才知道,原来别人是这么看我的作品的”。
●欧阳江河称写作不依赖灵感
欧阳江河日前在接受采访时说,古代诗是农耕文明的产物,古代的词汇被古人精心琢磨过之后,本身就具有了天然的诗性。相反,我想做另外一件事情,我愿意扩大诗的词汇范围,在写作中尽量把不优美的词语纳入诗域。徐冰用最不艺术的建筑废料做装置,让资本向它致敬,有人要花几千万买这个东西,它卖的就是艺术原创力和想象力。我在写诗时,也是一样。我尽可能把反诗歌的材料,放进诗的构成和范畴里,使之具有诗的力度、光辉、能量。越不诗化的词语,我越喜欢用。诗歌是建构的产物,不是词语的产物,这是比较古老的说话。以前我们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我不赞同这样的说法。诗歌最重要的东西是在写诗过程中慢慢确立起来,它是写作本身的产物。它是一个综合的东西,跟语言、意象、画面、词语、心灵感受等等有关。我写作不依赖灵感,甚至是克服灵感、和灵感较量的过程。写作是一个漫长的沉淀过程,但是有些东西也要漂浮起来。我的诗歌形式单调,但是诗中的力度是独特的。在写作中,我留意保持语言完美与半成品的比例,保持它的体温、呼吸感。写作呈现的是它的发生,诗应该是思想的活体,活的文本。词会呼吸、有脉搏跳动,好像刚刚烤出的面包一样散发着热气。
海外文坛
●曼特尔凭借《死尸示众》再获布克奖
英语文学界最重要的文学奖2012年度布克奖日前揭晓,60岁的英国女作家希拉里·曼特尔凭借“都铎三部曲”第二部《死尸示众》再度获得该奖项,2009年她的三部曲第一部《狼厅》已经获得过布克奖,这也是布克奖43年历史上首次小说续篇得奖。奖金5万英镑。曼特尔的获奖创造了多项纪录,她是布克奖历史上第三位两度获得布克奖的作家,其他两位分别是澳大利亚作家彼得·凯利和南非作家JM.库切,更重要的是,曼特尔是布克奖历史上首位两度获得布克奖的女作家和英国作家。在接过今年布克奖之后,曼特尔开玩笑说:“第一个布克奖我等了20年,然后马上又来了第二个。”今年布克奖评委会主席彼得·斯托瑟德爵士称曼特尔是“最伟大的现代英语作家”,他认为,《死尸示众》的成就完全超过《狼厅》。相比《狼厅》,《死尸示众》的故事更加浓缩,故事集中发生在1535年的9个月的时间内,经过这些历史事件之后,历史上伊丽莎白一世的母亲安妮·博林被关进伦敦塔,最后于1536年以通奸罪被斩首,小说中的亨利八世也顺利迎娶第三任妻子西摩。《死尸示众》是部很难写的小说,因为小说中的那段历史在英国几乎家喻户晓。所以斯托瑟德说:“曼特尔重塑了我们近代英国历史上最重要的一段时期。我们这位伟大的英语作家可能复活了我们最熟悉的一段英国历史。”这是一段关于性与权力的宫廷斗争历史,在英国历史上有着重要地位。
●2011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新诗和传记出版
2011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托马斯·特朗斯特罗姆新诗和自传,由著名汉学家、诺奖评委马悦然翻译成中文。最新诗集《巨大的谜语》和诗人回顾人生早年的唯一传记《记忆看见我》由世纪文景近日推出。《巨大的谜语》是特朗斯特罗姆1990年中风之后的作品,中风之后的诗人基本丧失了说话的能力,但仍能用左手写诗和弹钢琴。这部诗集围绕着死亡、历史、记忆、大自然等主题,除自由诗和散文诗外,还采用日文俳句的格律,言简而意繁,有很强的音乐性,一如既往的独特隐喻。传记文章《记忆看见我》大约写作于诗人60岁时,诗人形容自己的人生犹如一颗彗星,有头有尾,最明亮的是童年和青少年,而最密集的核心是决定生命最重要特征的幼年。全书犹如被通透明亮的阳光照亮,在回忆的光束之下,向读者娓娓道来:人生的神秘,童年的奥秘,好奇心,以及如何逐渐地走向诗歌创作的道路。
●沃莱·索因卡称尊重莫言勿盲崇
非洲首位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沃莱·索因卡日前在常熟理工学院第七届“书香中国”读书月专题报告会上表示,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是对中国当代文学的褒扬和鼓励,他为中国人民感到骄傲,但同时要理性看待“莫言热”现象,“不应过于声势浩大的崇拜一位作家”。索因卡坦言自己还没有阅读过莫言的作品,但他表示,诺贝尔文学奖评委会是十分权威、严肃的,它对作品的甄选超越种族、国界和政治等因素,而是以文学作品本身的艺术性和创造性为准则。“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表明国际社会对中国当代文学的重视和肯定,我对莫言表示尊重,为中国人民感到自豪”。针对当下中国随莫言获奖而出现的诸多“消费莫言”现象,索因卡认为这是转型期社会不可避免的尴尬现象,当年自己获诺奖,家乡也有大规模庆祝,但这些让他感觉“有所不适”。他认为,诺奖是对作家角色的一种认可,如此而已。“期待作家能在社会生活中拥有恰当的位置,国民不应该把一个作家声势浩大的神圣化,而是要让作家回归文学本身”。沃莱·索因卡现年78岁,是著名的剧作家、诗人、小说家、评论家。1986年获诺贝尔文学奖,成为第一位获此殊荣的非洲作家。
●高中教师获得法国龚古尔奖
作为法语文学最高奖的龚古尔奖日前颁给了一位高中哲学老师杰罗姆·法拉利,获奖作品是《罗马衰落的教训》,而这部小说具有相当法国现实性,反映了具有分离倾向的科西嘉岛严重的社会暴力和罪恶问题,作者之前曾在科西嘉任教一段时间。就在去年,龚古尔奖颁给了48岁的法国高中生物老师阿莱克西·热尼和他的处女作小说《法国兵法》,不过杰罗姆·法拉利的职业尽管是高中老师,但他从2007年就开始出版作品,至今已出版5部小说。杰罗姆·法拉利的这本《罗马衰落的教训》其实跟罗马帝国无关,讲述了一个发生在科西嘉岛上的故事。一位研究哲学的年轻人和老朋友一起在科西嘉岛上开了一个酒吧,他们希望那里能成为友谊和平静生活的避风港。但醉酒、性和腐败随之而来,这给他们的理想计划带来了阴影。这部关于科西嘉暴力的小说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具有分离倾向的科西嘉现状,只有30多万人的科西嘉拥有全欧洲最高的谋杀犯罪率。
●《瘟疫与霍乱》获法国女书奖
55岁的法国男作家帕特里克·德维尔以所著小说《瘟疫与霍乱》,11月5日赢得了该国头号女性文学奖——费米娜奖。《瘟疫与霍乱》是德维尔的第十部小说,此前已于夏天获得了FNAC小说奖,同时进入了今年龚古尔奖和勒诺多奖的决选。该书取材于历史上的真人真事,以法瑞细菌学家亚历山大·耶尔森的生平为素材。耶尔森生于瑞士,后入法籍,本为路易·巴斯德的学生,却不安心学术,冒险出洋,做了前往远东的随船医生,登岸越南,并在印度四处游历,涉足植物学和天文学,种橡胶树,建气象站,骑大象探险,孟买和广州也留有他的足迹。1894年,香港爆发鼠疫,耶尔森设法进入疫区,寻找病原。罗伯特·科赫的门生北里柴三郎在此主持工作,瞧不上这个欧洲混子,多方设限,但耶尔森仍然设法接近病尸,从北里团队忽视的肿大的淋巴结脓液中,分离出鼠疫杆菌,次年制成血清,一举将鼠疫死亡率由九成降至百分之七,从而药史留名。耶尔森性格孤僻内向,不喜抛头露面,甚至以巴斯德命名自己发现的鼠疫杆菌,终与诺贝尔奖无缘,1943年客死于越南芽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