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杂感随记

2012-04-29夏冬红周春生

文学教育 2012年11期
关键词:春生老太婆惰性

夏冬红 周春生

一个故事的演绎只是为了一个道理。当孩子们贪玩而不安心学习时,李白家门口的老太婆又要开始磨针了。老太婆永远地坐在那儿,只是一件道具。

孩子们对道理的理解,当然也是人生的积累。一个成人,他会知道许多的道理,但是,他们又是活在哪些道理里呢?对于人生,往往只需要一个道理,关键是要看这个道理是否溶入了你的血液。只有经历,只有生活,才能消化道理,才能成为你的血液。我不知道,我第一次听“磨针”的故事,是否有过思考,但可以肯定,没有一点感动。我的学生也没有一点感动,情感上集体哑火,甚至,我都没有发现他们有过思考。对于故事的荒谬性也未闪现怀疑的金光。当然,李白也没有怀疑老太婆。诸如为什么要磨针啦?要一根针非得要磨吗?你不是说要珍惜时光吗?而你又浪费了多少时间呢?又浪费了多少材料呢?幸好李白没有这么理性,要不然他也不会“扶摇直上九万里”了。假如张衡家门口也有这样一位老太婆,恐怕又要演绎另一个故事了。

不管怎么样,故事缺乏了感动性,而感动应是消化道理的良方。虽然感动是主客观的互动,如同审美,但我们最起码不能把故事当成说教,未免索然无味了。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是一句哲理诗。解读此句,确有“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味道,“旁观者清”在这里只是连带出现而已。苏轼要赋予此句什么样的内涵,有考究癖的学者,一般会结合历史背景以及作者的思想轨迹,罗列、分析,最后的结论也就相当确凿了。对于小学生来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这八个字的理解已是相当费口舌,哲理引导似有牵强附会之感,更重要的,这与他们的生活实际没有太大的联系。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这应是一个很好的铺垫,把我们带入了“认识”主题。庐山是一个综合的存在,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庐山,不一样的游客,不一样的庐山。如果单方面地去认识,犹如群盲摸象,难识真相。

把学生带入“认识”主题,与他们的生活密切联系起来,“不识”之谜底是次要的,“不识”之迷惑是需要解决的。如何认识事物,这是帮助小学生成长的一个命题,也本诗的哲理性之所在。事物具有多面性,认识力求全面性,只有“远近高低”,才能有一个综合,也才会趋向于“真”面目。

奇文共欣赏,对于一个阅读者来说,领悟作者语言的创造,感受语言之美,拍案叫绝之际也无异于一种再创造。一句话一旦时尚起来,众相模仿,很是流行。口口相传,似觉不厌,但文字又有别于语言,二次相见,鲜味顿减,即使嫁接,也多为引用之效,如果频频借用而据为己有,那已是相当令人生厌了。

小学生作文,用“千篇一律”来形容,有时是不为过的。“在我的脑海里,有许许多多的事已渐渐淡忘,但有一件事至今还记忆犹新”,但凡“难忘的事”,多半皆是这样的开头,凡写星星,必要眨眼;凡写柳树,必会搔发;蝴蝶也必然会翩翩起舞的。模式化的语言,看似精彩,实则毫无生机。这样的句子,人人都用,每次都用,不但助长了学生的惰性,于语言的创造,更是有百害而无一利的。

人类最难克服的是惰性,最爱做的事是创造。多么有趣的矛盾!创造的艰辛和创造的成果决定了人们的选择。我们不能怪学生坐享其成,成人犹如此,何况小学生?但身为教师,我们应明确其中之利害而引导学生于创造正轨。

如何引导学生写出自己的语言,实在是个难题,不管怎样,首先要鼓励学生的语言创造,赞赏他们的与众不同,有时还要打击“盗版”。其次是指导,眼中求美,心中存真,多用修辞,拒绝假大空。在与“千篇一律”为敌的道路上,宁要新奇险,不恋老“美人”。

夏冬红,周春生,安徽省安庆市宜秀区白泽湖乡中心小学教师。

猜你喜欢

春生老太婆惰性
段落(2)
离散分布对惰性基弥散燃料传热的影响研究
狼与老太婆
运动多枯燥 惰性需克服
刺破天空的“忍者飞镖”——美军神秘的新型惰性制导武器
曹春生作品
从善如登
电视坏了
曹春生
老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