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环境对师生关系的影响
2012-04-29睢瑞丹
内容摘要:网络环境是人们以网络为平台、以电子方式进行信息交流的虚拟生存环境。师生关系是指教师和学生为完成一定的教育任务,在教育过程中通过直接交往和联系而结成的相互关系,包括彼此所处的地位、作用和相互对待的态度等。它是学校中教师与学生之间基本的师生关系,是教育过程中最基本、最重要、最复杂的人际关系,是支撑教育大厦的基石,人类的教育活动都是在师生关系中展开并完成的,师生关系的状况直接影响到教育质量的高低和学生的健康发展。然而,网络环境的到来干预着人们原有的生活世界,人类的生存环境也被这数字化的空间所决定。教育作为人类特有的一种社会现象,自然难逃网络的深刻冲击,这种冲击对学校教育领域是全方位的。当网络技术应用于教育时,除了引发教育技术的革命,还引发了教育中人与人的关系、教学内容、教学的组织形式、教学方法等的变化。
关键词:网络环境 师生关系 变化
网络环境的到来干预着人们原有的生活世界,人类的生存环境也被这数字化的空间所决定。教育作为人类特有的一种社会现象,自然难逃网络的深刻冲击,这种冲击对学校教育领域是全方位的。当网络技术应用于教育时,除了引发教育技术的革命,在教育过程中的师生关系也受到了一定的影响,产生了一系列新的变化,这种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网络环境下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对师生关系的影响
信息社会,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这种变化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种是电化教学,以计算机作为工具传授知识。在这种情况之下,学生完全摆脱了操纵-依附式的师生关系,没有了不必要的顾忌和畏惧心理,自由控制学习进程,学生在教育中的主体性被充分地体现出来。在计算机面前,学生可以自由选择相应的软件作老师,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学习时间、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对不好理解的内容可以重复学,对感兴趣的内容可以加量学习。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和学生不需要面对面交流,学生也完全摆脱了控制与被控制的师生关系,没有了不必要的顾忌和畏惧的心理,完全自己控制学习进程,因此,学生在教育中的主体性被充分地体现出来。
由此可见,网络环境下,教师已不再是学生进行学习的唯一知识源,学生可以通过多种途径获取知识,如电视、网络等,学生可以不需要老师讲课就能获取新的知识。正像国际二十一世纪教育委员会的报告中所讲的:“教师在学生的学习经验中渐渐失去了第一主角的地位。”同时,报告中又强调“在传授人类积累的关于自身和自然的知识方面以及在开发人类创造力方面,教师将始终是主要的责任者,始终起主导作用”。值得注意的是,在网络教育中,学生可以自主地获取各类知识信息,这虽然使学生的自我意识日益凸显出来,但也可能使他们对知识、信息的学习成为一种自我表现的手段。也就是说,在网络环境中,学生表现出对学习知识的主动性、创造性,只是为了张扬“自我”,为了追赶潮流。他们在学习知识时,不再是为了知识本身,而是为了满足追赶高科技的虚荣心。如何使学生充分认识到网络媒体是学习的手段而不是目的,需要教师及时的指导。
(二)网络环境下学生生活方式的变化对师生关系的影响
在网络环境中,学生不再局限于学校和家庭,面对丰富多彩的网上世界,再把学生封闭在课堂上、学校里已不可能。任何一名学生都可以在互联网上发布信息,与世界各地的人聊天、交流情感,从世界各地的资料库中调取各种信息。可以说,互联网的出现使学生的生活方式突破了时空的限制,对学生来说,身坐家中就有了一个取之不尽的知识宝库,足不出户就可以和世界各地的人谈天说地,打破了人类互动中熟人和陌生人的界限,但又可以自由控制交流的进程,互联网上,不分谁尊谁卑,大家以平等的身份出现,依靠共同的兴趣去建立和发展彼此间的交流和合作,因而扩大了交流范围,增加了知识来源,增添了生活情趣。
学生生活方式的变化,使原本就缺乏交流的师生关系更加没有了互动性。教师无法随时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这就严重阻碍了正常教学工作的顺利进行和学校德育工作的开展。教师无法发挥人格感染力和品质示范的作用,不利于学生人格的健全和完善,使得教师在影响学生行为方面起的作用大大减弱。因而,在未来的教育中,教师应该积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人际交往,多与学生沟通,以自己完善的人格去影响学生人格的形成。
(三)网络环境下学生思维方式的变化对师生关系的影响
信息社会,学生的思维方式发生了改变,比如,对计算机的操作可以培养操作者从全方位的角度细致的去观察问题,以一种严谨的科学态度去研究问题、解决问题。我们知道计算机的运用过程是程式化的,这样可以锻炼操作者的逻辑思维能力,而且,在操作中要对计算机屏幕上出现的所有信息都要全面细致的观察和分析,遇到问题时需要试用不同的方法,通过不同的途径去解决问题,这种情况需要既全面又具体、有创造性的看待问题,这就使学生养成一种以全局的、系统的方式来看待和分析问题、勇于探索的思维方式。
因此,学生思维方式的变化对教师来说是一种挑战,需要改革传统的传授事实性知识为主的教学模式,采用一种开发学生智能为主的新型教学模式。因而,教师就要转换思维方式、树立创新意识、发展创造性思维、有意识的去训练自己的创造性教学能力。所以我们说只有具有创新精神的教师才会用自己的创造性人格去影响学生,采用富有创新的思维方式去训练学生,才能培养出21世纪的创新型人才。联合国科教文组织第33届国际教育会议总报告员查尔斯—赫尔梅在《今日的教育为了明日的世界》的报告中指出,教师的任务是唤醒未被知晓的沉睡中的能力,使得每个人都能分享到人们完全能够发挥自己才能的幸福。
(四)网络环境下学生价值取向多元化对师生关系的影响
网络社会,大众传播媒介相当地普及和发达,信息传播速度惊人,内容全面、丰富,信息的价值取向不稳定,这就导致了学生的价值取向多元化的趋势。学生价值取向的多元化对师生关系产生重大影响。目前,学校教育的一个普遍现象是师生关系的疏远和冷淡,使教师的教育效能减弱。大多师生之间除了维持最低程度的工作关系之外,根本无法形成为满足一般交往和情感需要的人际关系和心理关系。出现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学生价值取向多元化的倾向使师生关系发生了离异,作为渴望独立自由,向往民主、平等的学生来说,他们获取信息的渠道是平等的,而大多学生又往往以新的价值观新的行为方式来标新立异。如果教师再以年龄和知识方面的优势来定势对待学生,这就无形中压抑和限制了学生的观念和行为,必然引起学生的反感和反抗。这就需要教师调整对待学生的态度和方式,改变原来的心理定势。
面对这种冲击,教师还应该淡化自己的权威形象,把自己和学生放到平等的地位,通过积极的引导、启发和对话,帮助学生自主选择正确的价值取向,最终走上正确的价值选择之路。
(五)网络环境下师生交往方式多样化对师生关系的影响
在网络教育中,通过网络平台,师生之间的交流方式完全可以摆脱时空的限制,利用QQ群、E-mail、论坛等方式,可以随时随地、无拘无束地进行沟通交流,师生之间的交流方式呈现多样化。当然,尽管网络教育拉近了师生之间的空间距离,满足了人们渴望交流的愿望,然而这种交流始终是隔着网络媒体进行的。在网络课堂上,虽然学生能通过屏幕看到教师的一举一动,但是却不能感受到面对面交流时的情感体验。
由此可见,网络环境对师生关系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当前网络环境下学校教育的一个普遍现象是师生疏远和关系淡漠,尤其是高等教育更为突出。很多的教师和学生之间除了维持冰冷冷的、最低程度的工作关系和组织关系外,根本不能形成为满足一般交往和情感需要的人际关系和心理关系。一些在校的大学生反映在大学期间,除了与任课教师在课堂上发生联系以外,课下没有与任课教师有过任何形式的交谈和交往,甚至有些学生根本不知道任课教师姓甚名谁。之所以会出现以上情况,我认为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学生价值取向中反权威的倾向,使师生关系发生离异。青年学生正处于强烈追求独立的心理发展阶段,狂热地追求自由、平等,往往以新的价值观、新的行为方式的代表自居。采用消极的态度对付教师的教导,从而使教师在教育活动中的效能减弱。二是学生中的民主性倾向使师生关系向民主平等的方向发展。教师往往以年龄、知识方面的优势,定势对待学生,无形中压抑和限制了学生的观念和行为,必然引起学生的反感和反抗。这就需要教师调整自己对待学生的态度和方式,改变原来的心理定势,更多地发挥心理权威的作用,淡化行政权威的作用,建立起以平等为基础、以合作为基本特征、以民主贯穿于师生关系各个方面的新型师生关系。
注释:
①张香兰. 论网络社会师生关系的重建[D].山东:山东师范大学, 2000级硕士论文.1.
②张萌,张勇.信息社会对师生关系的影响及教师角色的正确定位[J].陕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1):18.
③张萌,张勇.信息社会对师生关系的影响及教师角色的正确定位[J].陕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1):18.
④鲁洁,教育社会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
睢瑞丹,新乡学院教育科学系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