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文化差异的视角看中国威胁论的产生
2012-04-29武佩好
内容摘要:从文化差异的视角看,西方的“中国威胁论”产生是由于西方研究中国文化的方法与范式的错误、对中国“龙”文化的误读、对中国传统价值观的误解、对中国现行“韬光养晦”外交战略思想的曲解等因素造成的。
关键词:中国威胁论 误区 误解 曲解 误会
西方“中国威胁论”的产生有意识形态、地缘战略等各种原因,但也不排除文化差异的因素。本文将从中西文化差异的视角,对西方的“中国威胁论”的产生原因做些说明。
一.西方研究中国文化的方法与范式的误区
西方人看待中国文化,充满着傲慢与偏见,西方研究中国的方法和范式存在以下主要误区:1.用西方自己的文化传统类推中国文化传统。西方人爱用赞成制衡、鼓励竞争的个人本位思想类推中国人赞成中庸鼓励孝贤的群体本位思想,结果就类推出中国人也会走极端、嗜张扬的错误结论。2.用西方大国崛起的历史经验类推法类推中国。西方大国崛起的历史,往往是扩张、征服和掠夺别国的历史。“崛起必通过战争,战争才能崛起”的思维观念在西方尤其是在美国已经根深蒂固。3.用“西方中心论”的惯性思维方法认识中国。在西方中心主义者看来,北大西洋沿岸民族率先完成人类的启蒙,成了人类的先导,其它民族要么被看成“威胁”,要么是被怜悯或被掠夺的对象,现在的中国显然属于“威胁”者。当前作为东方最大发展中国家的中国综合国力逐步增强,国际影响力日益扩大,对欧洲中心主义、对美国的霸权地位造成了极大的挑战,这就自然让西方国家难以容忍。4、西方对自己文明的“自恋”。西方国家将西方文明看作“普世文明”,而把非西方文化包括“中华文明”看成是世界稳定的威胁和世界冲突的根源。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塞缪尔·亨廷顿就公然将中国的文明看成西方文明的对立物,认为西方面对的主要敌对文明是儒教文明和伊斯兰教文明。这完全是一种“非我族类,其心必异”的狭隘心理。
二.西方“龙”对中国“龙”的误读
龙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被赋予了很多的涵义。除了象征龙神、龙王、帝王外,龙在民间则是一种吉祥和顺利的化身。龙在西方所表达的内涵则与中国截然不同。在西方文化中,龙则是贪婪、残暴、专制的禽兽,是邪恶的化身。在中世纪,dragon,是罪恶的象征,圣经故事中恶魔撒旦就被认为是“the great dragon”。可见,东方与西方对于龙的理解有极大的差异。而这种差异性往往自觉不自觉地影响着西方对中国的看法。
三.西方文化对中国传统价值观的误解
与西方文化重分别、讲对抗不同,“和谐”一直是中国传统文化追求的最高境界,中国以和为贵的“和合”精神体现在民族与国家之间的关系上,主张天下一家,热爱和平,反对侵略。自古以来,中国文化对外来文化的容忍吸收,对不同区域文化的融合统一,都是世人皆知的事实。“和而不同”的文化观在今天仍然是中国对待异质文化的基本理念。
而西方文化信奉的则是“零和”的理念。西方认为双方博弈,一方得益必然意味着另一方吃亏,一方得益多少,另一方就吃亏多少。之所以称为“零和”,是因为将胜负双方的“得”与“失”相加,总数为零。在零和博弈中,双方是没有合作机会的。可见在西方文化的字典里,不同文明间是“你输我赢,你死我活”的,西方人很难接受、认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合”、“共赢”,西方人以自己的外交价值观来看待一个温和善良、与邻为伴、与邻为善的中国,是极不公允的。
四.西方对中国现行“韬光养晦”外交战略思想的曲解
“韬光养晦”是指行事低调、谦让。这是我们中华民族历来倡导的一种人生美德和哲学思想,不可等同于“阴谋”“钻营”等处世伎俩。目前,“韬光养晦”仍然是我国重要的对外战略方针,强调我们应保持低调,谦虚谨慎,不称霸,不搞对抗,集中精力抓好经济建设,一心一意谋求和平发展。
可是,由于西方国家一些人对华固有的政治战略偏见和跨文化交流中出现的误解与隔阂,西方对中国的“韬光养晦”完全曲解了。例如,美国《中国军力报告》中就将“韬光养晦”翻译为“hide one's capabilities and bide one's time”。有的西方人将“韬光养晦”解释为“一种为人的策略”,“在时机尚未成熟时,最好先隐藏自己的才能,等待合适的机会”。其对应的英文表述是“to conceal one's fame and ability”;“temporary retirement to bide one's time before going on the offensive”。这样,在西方人眼里“韬光养晦”就被联想演绎出了所谓“等待时机”、“东山再起”之意。
武佩好,运河高等师范学校中文与社会系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