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学定教提高语文教学效率

2012-04-29王云慧

文学教育 2012年11期
关键词:学定教学方式班级

内容摘要:高效课堂是新课程标准实施以来的一个热门话题。围绕这个话题出现的新理念、新教学方式层出不穷,让人眼花缭乱。我认为,要实现课堂教学的高效,关键是要解决好“教”与“学”的关系问题。

关键词:“教”与“学” 以学定教 教学效率

“教”是为了“学”,或者用陶行知先生的话说:“教师的职责不在教,而在于教学生学。”教只是手段,学才是目的,教师的一切教学行为都应以此为依据。只有本着“为了学生的学”的原则,才能够恰当地确立教学的目标要求,合理选择教学策略、方法,灵活地调节教学的内容和进程,使课堂教学的过程真正成为学生自主探究和主动发展的过程。怎样实现这个目的呢?我的理解很简单,就是要做到“以学定教”。

“以学定教”就是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恰当的教学方案。教师要重视自己的“教”,更要充分关注到学生的“学”,只有基于学生“学”的“教”才是合适的“教”,科学的“教”。可以这么说,“学”既是“教”的目的,也是“教”的基础。

“以学定教”是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体现。何为因材施教?朱熹《论语集注》引程颐的解释:“各因其材之高下与其所失而告之,故不同也。”而我们今天的许多教师却忽略甚至忘记了“其材之高下与其所失”,把学生的“学”抛诸脑后,只考虑自己怎么教。“以学定教”就是提醒教师,不要忽略学生,应当把学生的学情摆在相当重要的位置。也就是说,教师不仅要明确教材需要教什么,也要了解和关注学生需要什么,根据“材”制定“教”的方案才能够做到有针对性地“教”,有效地“教”。

“以学定教”也是生本教育思想的体现。生本教育是郭思乐教授创立的一种教育思想和教育方式,是为了让学生好学、学好而设计的教育。这种教育理念充分重视学生的主体作用,因为教师的“教”必须通过学生的“学”这个内因才能发挥作用。忽略学生的“学”,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就不可能得到充分的体现,“教”的作用就要大打折扣。尊重学生的主体特点,在学生自主性被充分调动的基础上教师加以适当地点拨,这样的“教”才让学生的潜能得到发挥与拓展,更好地实现教育的目的。但许多语文教师却不是“生本”,而是“书”本、“教”本,这样的语文课堂往往成为语文教师自己表演的舞台,学生却没有实际的收获。

著名教育改革家魏书生曾经反省自己上过的课:“有的课上得一塌糊涂,事后查找原因,重要的一条就是看的参考资料太多,考虑多方面婆婆的意见太多,以致进行教学设计时,忘记了学生的实际,而去适应各类教参及婆婆们的需要,结果课堂上昏昏欲睡,死气沉沉,自己越讲越不是滋味。”可见,忽略学生“学”的“教”必然不会是好的“教”。“以学定教”应该成为语文课堂教学的基本原则。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的选择都应以此为基本出发点。教什么,怎样教,都应在充分考虑学生“学”的基础上确立。

有一种提法我认为很生动地说明了“教”与“学”的关系,也是对“以学定教”的最生动的解释——“贴着学生教”。贴,靠近,紧挨。“贴着学生教”,也就是要靠近、甚至紧挨着学生的学情来教。

那么如何做到“以学定教”,做到“贴着学生教”呢?

一.教学内容的选择要以“学”情为依据。新课改强调“以学生为主体”,“以学定教”也同样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但不仅是强调课堂上给学生更多的思考、讨论、活动的时间,更是强调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都应牢记“以学生为主体”,也就是说从备课开始就要转变观念。教师应该从以往“只见教材不见学生”的备课模式中转变过来,既要关注教材、关注自身的特点,更要关注对“学”情的分析,在对学生的“学”情进行充分了解的前提下进行的教学,才可能真正做到遵循学生学习认知的规律,才可能真正满足学生对语文学习的需求。

对学生学情的分析,首先应该是学生目前已有的语文知识能力水平。语文教学的目的是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如果不了解学生目前的水平,这“提高”从何说起?所以,没有基于对学生学情分析的教学,必然是低效甚至无效的教学。

所以在备课之前,教师应该清楚地了解学生的情况,了解他们已经知道了什么,一篇文章他们自己能够读出哪些东西,他们还需要些什么。在了解这些的前提下,再结合自己对教材的理解确定教学重难点和具体的教学内容。

比如《归去来兮辞》,学生初中就学习过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归园田居(其三)》《饮酒(其五)》,对陶渊明已经有一定的了解,教师就没有必要对文章的背景做过多的介绍。课堂上可以先请学生来介绍,在学生了解的基础上再进行必要的补充。但毕竟是高中学生,可以基于学生对陶渊明生平的理解进一步让学生了解到,陶渊明虽然是田园诗人,有着“性本爱丘山”的志趣,但也是有过“猛志逸四海”的大志,有过“大济苍生”的愿望,儒家思想对他有着同道家思想一样深刻的影响,从而让学生了解他做出“归去来兮”的选择是如何地艰难。如果不问青红皂白地就将陶渊明的生平从头开始介绍,恐怕学生听得会烦躁厌倦,整节课就难以提起兴致。

再比如选修本《中国小说欣赏》第一课选自《三国演义》的《孟德献刀》。小说的教学一般就是梳理情节,分析人物,许多教师也是这么做的。但对于小说如何分析人物形象,到了高二,学生已经很熟悉了,如果再让学生从人物的语言、神态、动作来分析曹操或者陈宫的性格特点,即使给学生再多的时间去讨论去探究,学生这方面的能力不会提高,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也不会加深。考虑到这一点,这篇课文教学重点就不应放在人物性格的分析上,而要转换角度,可以从小说艺术上的巧妙之处入手让学生了解《三国演义》这方面的价值。比如曹操从一个勇敢无畏地去刺杀董卓的英雄变成毫不犹豫地杀了热情招待他的吕伯奢一家人,造成这个巨大的转变的原因是什么,还可以分析文中陈宫这一形象设置的意义。通过这样的教学安排,引导学生在了解文中人物形象特点的基础上对小说的艺术手法进一步探究,也许可以提高学生对小说学习的兴趣。

这样基于对学生“学”的把握的进行的“教”才会让学生学有所得。

二.教师的教学采用什么方法要建立在有利于学生的学的基础上。只要能够让学生得以发展,就是合理的好方法;学生得不到发展,哪怕教学手段花样再多,也只是教师在作秀,反而浪费学生的时间。

新课程倡导新的教学方式,提倡以学生自主、合作和探究为主。这种新的形式固然可能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去探索、去学习,并加强学生间的合作交流,但并不是万能的教学方式,而是要根据课文特点确定是否合适。

比如《烛之武退秦师》等文言文,至少疏通课文的教学过程就不可能也不必要合作探究,也许学生自学、有疑问查查字典,效率还更高。有些时候串讲法反而更合适,特别是学生觉得比较难的文言文,比如《苏武牧羊》。串讲过程中,除了解决疑难的字词、句式,还可以穿插对文章的内容、技巧的精要之处或疑难之处的点评。这种教学方式也许不符合新课改的理念,但却是适合文章特点、适合学生需求的。

教学方式的选择还应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水平。比如讨论法固然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也会使得课堂比较活跃,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但并不是对所有的学生都适用的。有的班级学生比较活跃,而有的班级学生比较沉闷内敛。活跃的班级比较容易讨论起来,而且在讨论中可能碰撞出思维的火花,而沉闷的班级恐怕就不容易形成讨论的热烈氛围。但另一方面,活跃的班级讨论者也容易“出轨”——超出讨论的话题范围而产生更加广泛的联想。所以,同样一篇课文在面向不同的学生时就要考虑是否采取同样的教学方式。而在学生语文能力差别较大的班级,同样是采用讨论法,布置讨论的问题也应该考虑到学生的实际能力而有所差别。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教师讲解、学生听讲的接受式学习不是唯一的学习方式,而学生自主活动的探究式学习也同样不是唯一的学习方式,因为每种学习方式各有长处和短处,运用得好都会发挥其他学习方式不能代替的功效,运用得不好也都会产生这样那样的问题。教师应从学生的实际能力和发展的需要出发选择多样的、合适的教学方式,进行有效的课堂教学。

美国教育家、被誉为“现代课程理论之父”的泰勒(Ralph Tyler)指出,确定教育目标是课程开发的出发点,目标是课程的灵魂。而目标的来源之一就是对学习者自身的研究。泰勒认为,对学习者的研究是经由两个步骤实现的:一是了解学生的现状;二是把学生的现状与可接受的常模作比较,从中找出差距。这种差距既是学生的需要,也是教育的需要,也即教育所要达成的目标。“以学定教”是符合泰勒的这种观点的。

总之,以学定教,基于对学生的充分了解确定教学目标,制定教学方案,从而提高语文课堂的效率,为的是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这方为教学之道。

王云慧,福建师大附中教师。

猜你喜欢

学定教学方式班级
班级“四小怪”
高校钢琴教学方式拓展的思考与实践
以学定教理念在初中数学课堂中的应用
如何构建和谐班级
不称心的新班级
高中数学高效教学方式与方法优选例谈
高中化学教学方式探析
以学定教,让练习课充满活力——以“分数乘除法练习”教学为例
探索不同教学方式 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以学定教”模式下有效编制“导学案”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