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杨朔三年困难时期散文之瑕疵

2012-04-29王发平

文学教育 2012年11期

内容摘要:文学作品应真实地反映现实生活,正确处理生活与艺术间的关系。三年困难时期在我国历史上是一个特殊时期,杨朔这一时期的散文创作,未能较好地反映生活的真实面貌。文章通过作品剖析,指出了散文中的瑕疵及其成因。

关键词:散文创作 虚假构思 成因剖析

杨朔是当代一位有成就和独具风格的散文作家。他的许多散文,像一轴五彩缤纷的历史画卷,形象地描绘了我们伟大祖国的时代风貌,并能把我们生活中的本质的美的事物富有感染力地再现出来,滋润着读者的心田,给我们以丰富的美感,他的散文往往用精深的思想红线把生活海洋中散乱的珍珠,穿缀成闪光的项链,抖动一下,珠光晶莹,美不胜收。杨朔一直试着用写诗的手法来写散文,并终于探索出一条自己的创作道路,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因而他的散文一直为广大读者所津津乐道。

许多学者在研究杨朔散文中,大都注重杨朔散文艺术风格的探讨,很少对他的散文在反映现实生活方面作过研究,特别是三年困难时期杨朔散文的思想内容。因为作品的内容反映生活真实与否,立意的高低,都与作家的指导思想和世界观有密切的关系,况且三年困难时期是一个特定的时代,在这个特定的时代更能反映出作家的认识水平和思想境界。其次,任何文艺作品,都是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统一,较好的思想内容用与之适应的艺术技巧表现出来,方才是上乘之作。如果一味追求艺术的完美,不管内容的真实与否,那作品也就没有存在的价值。本着这个目的,本文就杨朔三年困难时期散文的思想内容谈一些粗浅的看法。

一九五七年至一九六○年是我国国民经济最困难的时期。这一时期,由于一九五八年“大跃进”和“反右倾”的错误,另一方面加上当时的自然灾害和苏联背信弃义撕毁合同,我国国民经济陷入了困境。这一时期,思想理论战线突出的表现是左倾思潮泛滥。纵观这时期杨朔的散文,很难发现这种时代的侧影和时代的色彩,要说也有某些时代的烙印的话,那就是在他的一些散文中,或多或少地受当时左倾思潮的影响,也有浮夸的成分,当时国家的不幸、人民的灾难,在杨朔的散文中,根本没有反映,相反在他的笔下,现象像鲜花一样美好,形势像仙境一样迷人,生活像蜜一样香甜。如果我们用实践来检验他那时的作品的真实性如何,就不难发现,在他的文章的优美言词里藏着虚假,他那精湛的构思中渗有欺骗。

且看《莲莱仙境》,这篇散文写于一九五九年。作者回到了阔别二十多年的莲莱故乡,抒写他所见的家乡人民仙境般的生活和家乡人民艰苦创业的精神。但我们仔细阅读这篇散文,就会发现在他仙境般的生活描绘下面有着虚假的成分,这种违反生活真实的虚假成分就连作者本人在写作过程中都有所流露,但作者笔锋一转,企图掩盖起来。作者在二十多年未见的老姐姐家里作客,当老姐姐知道“我”住在县委机关时,叫“我”第二天吃晚饭。作品这样写道:

我怕她粮食不富裕,不想来。她说:“来嘛!怕什么?”便指大笸箩晾的麦子笑着说:“你看,这都是新分的,还不够你吃的?去年大跃进,就不错,今年小麦的收成比往年更强,你还能吃穷我?”

不妨作一点粗浅的分析:既然作者写的是故乡仙境般的生活,该说生活是很富裕的,但当他的老姐姐请“我”吃一顿晚饭的时候,“我”竟然担心粮食不足,这说明作者对当时的现实生活真情是十分清楚的,因而他的担心是很有理由的。当然,对于二十多年未见弟弟的老姐姐来说,为了掩饰现实,就是家里再困难,难道不能让弟弟吃一顿饭么?所以她也只能故作慷慨地说了那么一段话。但作者对此只作了粉饰,作品写道:

我不禁说:“你们的生活不错啊!”

老姐姐漫不经心笑着说:“是不错嘛!你要什么有什么。”

这只是搪塞之语,并非人之真情实感!三年困难时期我国人民生活并不是很富裕的,这是历史所承认的。一九六二年在北京召开的七千人会议上刘少奇在所作的报告中也说明了这一点。他说:“实事求是地说,我们在经济方面是有相当大的困难的”,“就是说人民的吃、穿、用都不足。”

杨朔曾对友人这么说过:“生活是创作的源泉,生活亦是诗意的源泉,我们时代的生活本身是美的,所以作品就只该给人以美的享受。”这无疑是正确的,但是我们还应该说,这种美的享受,必须是来自于生活的真,只有在生活真的基础上,使之“更高、更强烈、更有集中性、更典型、更理想”,这样才会有“时代的感情”,使“每个人心里都感到,但还不明确,还捉摸不定。你捉住了这种有代表性的共同感情,把它写出来,使每个读的人立刻感到这就是他的感情……这样的作品有时代的感情,一定能和人民结合一起,写的感情永远不死,即使时代变了,那种作品照样打动人心。”(《〈三千里江山〉写作漫谈》)这确是经验之读,但对照杨朔三年困难时期的散文创作,不禁使人有些失望。

再看作者一九六○年写的《迎春词》,在作者的笔下,六十年代的祖国大地正像初春一样,到处开着鲜艳的花朵,如此繁花似锦:

你到矿山上去,下到象重楼叠阁一样的大坑道里,你会看见生产突击手用惊人的速度把风钻突进矿层,随后装上炸药,一声爆炸,那矿层就会开花。

你到钢铁厂去,那火红飞舞的钢花,真会使你误认做天安门上空节日晚上的焰火。

无论你走到祖国的哪个角落,无论你碰见的是哪个民族,更无论是男女老幼,你都会发觉他们的脸上总是挂着笑,笑得好象一朵花。

在这宏大壮阔的场面里,我们确实看到了我国人民决心改变祖国一穷二白面貌的精神,以及战斗在各条战线上的劳动人民为了祖国的繁荣而热火朝天的干劲,我们读后无不使人受到鼓舞和激励,在这个意义上说,作品确实反映了劳动人民的精神面貌。殊不知,由于当时思想路线上的失误,党的领导干部过高地估计了人的主观能动作用,忽视我国当时的客观状况,造成了我们当时的困难。在这种热火朝天的后面,作者并没有看到事物的本质,而只看到了现象。这个时期,我国的国民经济状况真实面貌怎样呢?我们看看历史的记载:“第一,粮食产量急剧下降,相反人口增加。第二,基本建设规模宏大,投资不仅为当时的农业基础无法负担,而且也脱离了工业基础。在挤了农业、轻工业、文教卫生和人民生活情况下,仍难以继续。第三,通货膨胀,人民生活下降……”(郑德学、朱阳主编《中国共产党历史讲议》下册P145)古人说得好“意犹帅也”由于作者没有认识到事物的本质,因而作品的立意是低下的,显然作者违背了创作的原则。

综上所述,我们不妨说,三年困难时期杨朔的有些作品,没有反映我国当时现实生活的真实面貌,在人民生活比较困难、国家处于灾难的时候,作者在此上面涂上了一层明媚的色彩,点缀了一朵朵美丽的花朵,他的优美言辞中藏着虚假,精湛结构中浸有欺骗,在作者精美剔透般的散文的碧玉上留下了一斑难以洗刷掉的瑕疵。但我们说它毕竟不能抹杀作者散文创作的全部成就,对此我们要用正确的态度去对待:第一,由于五八年“大跃进”、“反右倾”以来,左倾思潮泛滥,党内从中央到地方民主生活遭到破坏,夸大主观意志,不注重调查研究,实事求是,这种不良的风气势必在思想战线造成混乱,而这种错误的指导思想不能不影响到杨朔的创作。在这种情况下,杨朔这一时期的创作不免有粉饰太平的痕迹,这是历史应负的责任。第二,作家要强调深入实际,善于从大量生活现象的细致研究和对生活本质的深刻洞察中提炼出感人的意境,意境提炼的高度深浅,主要决定于作者在生活中站立的思想高度和对生活发掘的深度。但是杨朔没有做到这一点,他没有在当时繁荣的现象后面找出本质的东西。当然一九五六年以后作者从事外事工作,大多时间在国外工作,回到祖国,总是被祖国大热的斗争生活场面所感染,甚至连作者也恨不得加入到这个行列中去。但由于作者缺乏调查研究,所以这一时期作品的内容并非是真实的。总之,我们对杨朔这一时期散文的评价,既要看到历史的因素,也要看到作者思想上的不足,这样才能对杨朔这一时期的散文之所以失败找出真正的原因。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说文学作品来源生活,但它比实际更典型、更集中、更概括,失去了生活的真,美也就失去了价值。

王发平,陕西宝鸡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汉语言教学及语言文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