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沙漠里的爱情》:人性与兽性的较量

2012-04-29赵安平

文学教育 2012年11期
关键词:社会环境悲剧人性

内容摘要:沙漠里发生了一段人与兽的爱情,从和谐美好一步步走向死亡的悲剧。巴尔扎克通过《沙漠里的爱情》凸显其人性论,反映当时不良的社会环境和畸形的人性关系,折射出人性的强与弱。

关键词:人性 爱情 悲剧 社会环境 批判现实主义

《沙漠里的爱情》是批判现实主义大师巴尔扎克在表现资本主义社会人性的虚伪、邪恶的一篇杰作。小说以拿破仑远征埃及为背景,仅通过一人一兽反映其人性论,但人与兽究竟是否产生了爱情?卒读小说,最终爆出的一场表明了人性对兽性较量的胜利。但细思量,却原来是人性还远不如兽性!

《沙漠里的爱情》讲述的是人性与兽性较量的四个场景:

一是人性惧慑兽性。小说讲述的是一个普罗旺斯籍的法国士兵远征埃及的时候成为了俘虏,被阿拉伯人带到了远离尼罗河瀑布的沙漠。普罗旺斯人机智地逃脱了阿拉伯人的控制,却在沙漠中感到了无助和恐惧,在坚持与放弃的犹豫徘徊中,上天帮他做出了抉择。他找到一个遮阳避雨的山洞,洞外还有几颗结着椰枣的棕榈树,但同时也发现里面竟然还生活着一只雌豹!普罗旺斯人很害怕,矛盾的心理在一心想着如何用刀枪去杀死它,可是实在又担心起也许非但致死不了它反而还要受制于它,这样恐惧与怯懦使他转念于如何逃离它。

二是兽性迷恋人性。在极度的恐惧中,普罗旺斯人反倒冷静了下来。于是在人兽对峙中,普罗旺斯人急中生智,因为现在不是他“斗勇”的时候,所以就与这只雌豹展开了一场惊心动魄的“斗智”。当雌豹朝他走来时,普罗旺斯人实施了“美男计”,果然“豹子惬意地竖起尾巴,目光变得柔和了;待法国人第三次有目的地献媚时,她发出猫咪表示快感的呼噜呼噜声”。至此,“普罗旺斯人明白爱抚多么重要,于是抚摸得越发起劲,要迷惑和麻痹这位威严的交际花”。兽恋人竟至于此!看来,如果说普罗旺斯人是处于“力所不及”,那么此时的花豹则陷入了“情何以堪”!

三是人性感念兽性。普罗旺斯人知道了雌豹迷情于此后,他一面继续施展“美男计”,一面仍不忘如何逃离这险境。虽然,雌豹在美男的爱抚下,“仰起头,伸长脖子,以平静的姿态表达她的陶醉,这样来嘉许她的奴隶的才干”。不过,普罗旺斯人依然矛盾着,担心着,“他一会儿向沙漠投去探索的目光,寻找救命的人,一会儿又看着他可怕的女伴,窥视她靠不住的仁慈”。因为“她饿了可怎么办?……”所以,尽管如此,即使在人兽的调情最浓烈时,他也“一只手握住匕首,还想着扎进这只轻信的花豹的肚子;但他担心她最后挣扎时他也随即送命”。恐惧,使他不敢贸然付之行动。有道是“惹不起躲的起”。终于,他“指望着等她一睡熟,便撒开双腿,尽快逃走,另找一个地方过夜”。但是,亡命途中的“法国人跌入旅行者谈虎色变的流沙之中”,但在生命危在旦夕的时刻,“豹子用牙齿咬住他的衣领;她用力向后一跃,像用魔法似的将他拔出深渊。”。“啊!娇娘”普罗旺斯人感念于花豹的救命之恩,此时才觉得是“成了生死与共的朋友”。

四是兽性不解人性。历经这场生死劫难之后,面对美男,尽管“她的兽性因他而变得温和了”, 而且普罗旺斯人看空中的老鹰也引起了它的强烈醋意,但“他不能解释这种令人难以置信的友谊的原因”,并时刻保持着警惕,“他有如网上的蜘蛛,不得不密切注意着,一旦有人在天际的范围内经过,不能错过得救的机会”。所以,在人兽恋中,人恋兽,提防着;兽恋人,陶醉着。但是,把它当成人,用人的思维去理解,就很容易产生误会。所以,“他俩友谊的结束和一切伟大爱情的完结一样,是由于误会!”这个误会应该是人对豹的。当他在意识模糊、半梦半醒之间用人的最自然的思维去认识兽表达爱的方式时,他所感受到的仍然是生命威胁。此时他们的爱情是不存在的,因为普罗旺斯人从来没有真正放弃过生命,或者说放弃作为人。他随时保持清醒。期待有士兵看到他做的旗子,期待离开这里,那就必然要离开他的花豹。当他看到花豹并没有怨恨他时,他才真正发觉自己的“错误”:错怪了花豹的爱当做恨。在这样的错误中错杀了它,但这错误也仅限于他觉得他杀了一个人,一个爱他的人。但这对雌豹来说,它是真正地不解人性了,难道这真的应验了它“爱之深”,却招致了他“恨之切”?人性呀,雌豹不解!所以,当普罗旺斯人匕首扎进她的脖子,她翻滚起来,一面挣扎,一面却还是毫无恼怒地望着她的美男。是的,雌豹至死不解!

读完小说写人性与兽性较量的四个场景,我们发现,普罗旺斯人与花豹的爱情是时有时无的。如果这份爱情能够得以永久,那么除非人放弃做人或者豹有了人性。所以,巴尔扎克只能写出人性对兽性较量的胜利,而不是失败。为什么?

在巴尔扎克的全部作品中,他擅长塑造为贪婪、仇恨、野心等强烈情感所控制的人物,这在《沙漠里的爱情》中普罗旺斯人身上也得到充分的表现。因为在小说里,巴尔扎克决不是单纯地在写人性与兽性,而是借着人性与兽性来反映现实性,这才是批判现实主义所应有的特质。

初遇雌豹时的惧慑,接着施以美色,美色迷恋了雌豹,但普罗旺斯人对这个“娇娘”也到达了贪婪其“美色”的程度,直至产生一种莫名的占有其“美色”的野心。开始面对死神的来临,普罗旺斯人与雌豹最初的接触是以同时为兽开始的。普罗旺斯人用兽的方式对花豹进行爱抚,这时的人是没有任何幸福感的,有的只是花豹对人体的生理需要。所以,普罗旺斯人为了活着,竟然以其虚伪的爱情的方式,把自己降至为兽类。于是,兽性迷恋于人性。当然,此时的士兵与花豹是同时为人了。所以,在爱情的世界里,我们却看到了兽类反倒上升具有了人性。而具有了人性的花豹,在普罗旺斯人看来,欣赏它的美与欣赏女人的美就没什么区别,于是,他就用揣度女人心理的方式去想象他的花豹。但是,最终在人兽较量的时刻,人性的自私,早把爱情抛弃的干干净净,取而代之的是用一把仇恨的匕首扎进她的脖子。如果说普罗旺斯人对他的花豹是误杀,那么花豹何以能够为了自己的所爱,纵然一死,却并没有怨恨于他?至此,我们有理由这么说,花豹的爱情境界至高无上。当望着没有怨恨于他的花豹时,普罗旺斯人竟虚伪到了“我真恨不得牺牲一切,牺牲我那时还没有到手的十字勋章去让她起死回生啊”! 而且,在小说中还出现了普罗旺斯人这样的内心独白:“打那以后,我在德国、西班牙、俄国、法国打过仗,我象一具尸体走过不少地方,但我看哪里都不能和沙漠相比。”忏悔吗?只能说但愿如此吧。

巴尔扎克通过小说《沙漠里的爱情》,在创作中以花豹的死为告终,揭露了这种出卖灵魂、丧失人性的悲哀,以期达到呼唤人性的复归。而巴尔扎克的高超却在于,他用兽性来呼唤人性,是有反讽意义的;同样,巴尔扎克的伟大也在于小说内涵的丰富性,因为在看似人兽较量中,让我们去清醒地看到了现实,并且透过现实加以暴露,从而表现了作品的批判性。

所以,如果我们再回头看小说悲剧的结局,难道悲剧的发生仅仅是士兵对花豹的误会吗?不!透过普罗旺斯人,我们从当时所处的社会进行分析,那时法国正处在资本主义制度确立、工业革命已经展开的时期。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人们的道德观和价值观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滋生了唯利是图的拜金主义和金钱至上的腐朽思想,人与人之间温情脉脉的关系早就被异化成金钱关系。因而,畸形的时代里,可以说普罗旺斯人血液中流淌着的是自私自利。所以,在这生死关头,误杀?其实是一种贪婪虚伪的借口,其灵魂深处始终隐藏着一把带着人性弱点的匕首,最后就是图穷匕现,这样小说对现实的批判性也表现得极其淋漓尽致。

其实,巴尔扎克通过他的作品又在清楚地告诉我们,什么是兽性大发?兽类即使有兽性大发,也还没有泯灭自我牺牲;人类一旦有了兽性大发,欲望的洪流就喷涌而出,其自私自利性所卷起的色欲、财欲、权欲等汹涌澎湃。做得出,也做得绝!

所以,虽然《沙漠里的爱情》写出了人性对兽性较量的胜利,但在人性胜利的沙漠里的爱情悲剧中,我们看到了巴尔扎克对现实的批判。所以,我们读这篇小说,即使简单地把它看作是人性与兽性较量,但至少在爱情里,从人性的虚伪与兽性的纯洁看,人性还远远不如兽性。

这就是伟大的作品提供给我们的无尽思考。

赵安平,江西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大二学生。

猜你喜欢

社会环境悲剧人性
伟大的悲剧
“狗通人性”等十一则
逼近人性
泄洪的悲剧不能一再上演
人性的偏见地图
环境教育与未来教育发展的趋向
初中古诗词教学的几点尝试
从《无名的裘德》看哈代的悲观意识
浅析社会环境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
猫的悲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