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青年书家——翁铭峰

2012-04-29徐铎

鸭绿江 2012年12期
关键词:习书书家书法

徐铎,1952年生于大连,1980年开始文学创作,以小说创作为主。迄今已经发表文学作品三百余万字,多次获奖。1998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中国散文学会,1996年起任大连市作家协会副主席。

第一次与翁铭峰近距离的接触,是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我和他一起到海南去参加全国旅游工作会议。会议在一个很有名的大酒店举行,会议大厅外面,置放着一张书案,书案上放着笔墨纸砚。因为有几位著名的书画家要入住酒店,这文房四宝是为他们准备的。会议主办者也邀请我们留下几幅墨宝。我喜欢舞文弄墨,但在如此场面上,我也不敢张扬。倒是翁铭峰走上前去,拿起笔来、认真地书写了起来。很多人凑上前去,看一看这个二十多岁的年轻人能写出什么样的书法来。我也走到了书案跟前……

只见翁铭峰的神情很淡定,他折好了纸,拿起笔来,一笔一画地写了起来。他写的是魏碑,挺典型的郑文龙碑风格。我没有想到这个与自己在一个单位工作,刚刚走出大学校门没有两年的大学生竟然能写出这样一笔地道的书法作品来。我能感觉得出来,翁铭峰并不是炫耀自己的书法,看他书写时的神情,那种投入而又专注的陶醉感,让人感到他神情专注,他是在享受书写。从那时候起,我便开始关注起了翁铭峰。

翁铭峰的父亲翁文和,是庄河的一个教师,后来,翁文和也当过小学校长。人们对于翁氏家族并不陌生,庄河的翁氏与翁同和出身同一族系。翁铭峰小时候读书时,翁文和发现,儿子的字写得有模有样。八岁那年,翁铭峰在父亲的指导之下,他开始学习书法。那时候没有别的选择,因为父亲喜欢赵孟■,就让他学习赵孟■,他就学赵孟■。别的孩子们玩耍的时候,翁铭峰竟然能静下心来,专心致志地坐在屋子里写字。

也许因为家族影响,翁铭峰的学习成绩一直很出色,字写得也很出色。一九八七年高考的时候,他以优异成绩考上了山东大学。

山东大学是一所国学氛围十分浓厚的高等学府。在大学读书时,他成了山东大学蒋维崧先生的学生,直接受教于孙坚奋老师。蒋维崧先生是我国当代著名的学者,也是书法名家。受蒋先生、孙坚奋老师的影响,翁铭峰的书法水平进步很快,在学校举办的几次书法展览中,翁铭峰的书法作品脱颖而出,引人关注,很快他就被选举成为山东大学书法学会的会长。与此同时,翁铭峰也与山东的书画大家于希宁、宗惟成,魏启厚等名家接触,也得到了他们的指点。这段岁月,翁铭峰不能忘记。这对于他日后的成长,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因为小时候写过赵孟■ ,他并没有沉浸在这个小天地里。赵孟■的书体结字精妙,书体严谨而潇洒。有的书家认为赵字书写流畅而润泽,这也与赵孟■本人的出身有关连。有人说赵孟■的那个时代是中国封建社会文化艺术最为精妙的时代,当时的书家书写时用的都是鼠须笔,所以他们才能写出那般精美的书体。中国书法博大精深,是一座文化的宝库。在大学读书时,这座宝库的大门已经为他敞开了,他有了更多的选择。

大学毕业以后,翁铭峰参加了工作,工作之余,他把自己的所有精力都投入到了学习书法 上。他有自己的学习宗旨,铭记着父亲的教诲,学习书法,一定要走正路,不能学习那些旁门左道。学习书法也一定要沉下心来,不能浮燥急燥,更不能狂燥。这对于一个刚刚走向社会,踌躇满志的年轻学子来说,是不容易做到的。

在金石滩国家旅游度假区办公室担任秘书时,工作十分繁忙。严厉的领导对于部下的要求十分严格。但是,对于翁铭峰,领导也是高看一眼,因为他那一手书写规范,字面整洁的风格,也让领导大加赞赏。翁铭峰在工作上勤勤恳恳,任劳任怨,他别无他求,别人在业余时间吃吃喝喝,他把自己的业余时间都用在了研习书法上。走出校门,他的天地更加开阔,视野也远大了。不再拘泥于一家书体之内。除了赵孟■ ,他也学习二王,一篇兰亭序,他不知临写了多少遍。不但临形,也经常意临。对于《郑文公碑》、《石门颂》、《曹全碑》、《礼器碑》、《多宝塔》等一些著名碑帖,他也是爱不释手,一有空闲,便执笔临习。他也甚爱苏东坡的《寒食帖》,他也不知临习了多少遍。他也爱米芾,在临习碑帖的过程之中,他也渐渐地感悟到了,他获取的进步不仅仅在书法之上,而更是在精神层面。仅仅把字写好了,这个精神构成也太简单了。在临习书法的过程当中,他潜移默化感受到了,他的性情也在发生着变化。那些盛行于社会的庸俗习气离他而去,他也能做到净化自己的精神,摈弃随波逐流之气。他把自己的业余时间,休息时间,全部用在了研习书法之上。

这一年,翁铭峰见到了自己的大学老师孙坚奋先生。师生说话间,说到了书法。孙先生说,在大连,有一位与我同出一个师门的师兄,他就是于植元先生。于先生在书法上也很有造诣,你有时间,可以去拜访他。

孙先生为自己的学生写了亲笔信,让翁铭峰去拜访于植元先生。

于植元先生接待了翁铭峰,他认真地看了翁铭峰的字,他给予了翁铭峰肯定,你走的路子是正确的,学习书法一定要走正路,走歪门邪道,是自毁前程。大连的书家因为受于先生的影响,走的都是临帖的路子,临帖讲究的就是规范,讲究法度,结字严谨而不拘泥,用笔潇洒,沉稳却不飘忽。

在一次全国性的展会上,国内著名书法评论家张瑞田先生看了翁铭峰书写的一帧行楷书作品,他认真地观看了许久,说了这样一句话,这是一个很有发展前途的书家,再努力几年,相信他一定会有作为的。

翁铭峰是书法的受益者,他专心致志地工作,业余时间也用在了研习书法上。他的人品,他的工作能力得到了领导和群众的首肯,经过测评,翁铭峰从一个刚走出校门不久的大学生,走上了部门领导岗位。

有的年轻干部一旦走上了领导岗位,会情不自禁地暴露出年轻人的特质,表现出扬眉吐气的轻狂。然而,翁铭峰是书法的受益者,对待工作,对待自己取得的成绩,他像自己学习书法时的心态对照反省自己。就像一个字的结体,哪里会有不足,哪里尚待改进。走到副处级领导岗位上的翁铭峰事务性的工作多了,接待任务也繁重了,但他一如既往不变的是,他对待书法的态度。无论工作有多忙,他也要抽出时间写上几笔。他一直分管文秘,参加主任办公富士通,他也承担了会议记录的工作。没有别的,他就是想锻炼自己的书写能力。多少年轻人因为有了电脑,而疏远了书写。书写是功能,书写也是启迪智慧的方式。虽然付出的多了一些,可他依然认为是偏得。

翁铭峰为人谦和,这也是研习书法所获取的一种人生态度。无论是对上级领导,还是对待基层群众,他都能做到一视同仁。许多人评价,在这个年轻干部的身上,体现的是儒家文化的中仁爱气质,与以德服人的行为方式。

2002年,金石滩国家旅游度假区举办了第一届沙滩文化节。翁铭峰主管的就是文化。他想到的就是举办一次文化活动,把市内的书法家请到金石滩来,让他们在一望无际的大海边,在金黄色的沙滩上挥毫泼墨,抒发自己的情怀。

在这次文化节上,大连市著名的书法家几乎全部光临了金石滩海滨,他们把自己的书情才情和诗情尽情地发挥了出来。大连市书法家协会主席张本义先生给予了这次文化节很高的评价,因为这是书法走进基层,与地区文化建设结合到一起的完美形式。大江东去,波涛洗尽古今愁。在这次文化节上,给人们留下最深刻的,就是这次书法家笔会。笔会结束了,书家们给金石滩这个地区留下了一笔不菲的文化财富。

2006年,市里决定把翁铭峰等一批优秀的年轻干部选派到美国去进修。这时候,正是翁铭峰的父亲身患重病,生活不能自理,他的孩子还小,需要有人照顾。没有办法,翁铭峰还是克服了困难,毅然决然地去了美国。在美国进修期间,翁铭峰一边如饥似渴地学习国外的先进理念和思想,他依然没有放弃书法,一边学习业务,一边研习书法。没有想到,身在万里之外,他依然寻觅到了知音。在美国洛杉矶,他遇到了定居美国的大连籍著名书法家于培智先生。于先生年近八旬,可他依然孜孜不倦地追求书法艺术。于培智与翁铭峰可以称之为忘年交,他们也成了莫逆之交。只要有空闲,翁铭峰就会前去拜访于先生,一起切磋书法艺术,一起谈谈习书心得。

在美国进修期间,于培智给翁铭峰引荐了几位移居美国的中国书法家。郑昨非先生,李雄风先生,郑毅强先生都是翁铭峰在美国才认识的书法家。中国书法已经被越来越多的外国人所认识。所以,中国书法有着世界性的影响。在洛杉矶不是翁铭峰一个人在学习中国书法,很多在洛杉矶的华人也在学习书法,甚至不少外国人也学习中国书法。翁铭峰产生了一个想法,能不能在洛杉矶搞一次书法展览。翁铭峰的想法得到了很多人的认同,于是,在大家的帮助下,书法展览办起来了,在洛杉矶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对于在西方传播中华传统文化,

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翁铭峰回国以后,组织上委以他重任,让他到得胜街道当了主任。过去,他一直在机关工作,这一次,他来到了基层。肩膀上的担子重了,因为他要面临的街道不再是从前的乡镇,也不仅仅是抓农业生产。如今,我们国家面临着城市化的进程,摆在他面前最为实际的工作就是动迁。把老农民居住了多少辈子的房屋和院落拆除了,还有他们的果园和庄稼地,真的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政府虽然不是“豆腐”,可共产党讲人性,也讲人情。在动迁过程中,翁铭峰晓之以情,动之以理,他的国学思想也给了他智慧,以仁爱去感化人,以德行去感染人。较好地完成了运行动迁任务。

在大李家街道担任党委书记时,他考虑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提高群众的文化素质。我们真的不能再用贫下中农的标准去衡量村民们。为适应城市化的进程,人们的文化素质也亟待提高。借着春节到来的时机,翁铭峰把大连著名的书法家请到了大李家街道,为村民们写春联,一起交流书法艺术,一起座谈。有的村民把十多年前,一位书法家写的春联拿了出来,叙谈往事。其实村民们也渴望着文化雨露的滋润,只是我们决策者们只忙于事务,而忽略了文化建设。

在推进城市化进程中,翁铭峰把文化建设也融进了整体工作之中去。大李家街道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也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翁铭峰来到大李家之后,他就关注城山头的开发利用。辽东的城山头与山东的城山头处于一条经线之上,这里是一座有着六百多年历史的古城,城山头附近就是著名的蛋砣子,上面栖息着各种珍稀鸟类。从金石滩走出来的翁铭峰对于旅游有着一份独到的感情,他下了一番气力,把整修城山头的情况公布于世,让更多的人知道城山头。城山头也真的成了世人瞩目的焦点,被游客们称为了金州古今八景之一的“城山晓日”。

在大李家,被忽略的事物还有很多。大岭子遗址,是一座汉城的遗址,被发现后,也一直没有挖掘利用。翁铭峰一直关注着大岭子遗址,他信心百倍,一定要在这遗址上再把从前的汉城恢复起来,使之成为一个旅游胜地。

除了工作之外,翁铭峰还是研习书法。从书法之中,他已经品尝到了益处,书法可以放松身心,可以减轻人的精神压力,更可以从书法之中获益,能得到更高的精神愉悦。有一名言,人品即书品。自古以来,一个品行不端的人恐怕写不出好字来。历史也验证了这一点。历史上的那些奸雄贼子,即便写得一笔好字,也无人赞赏。书法修炼的是心性,是人性。习书之人至少可以远离不净不吉龌龊之地。习书能净化自己,也能感染他人。

翁铭峰的人品和书品得到了中国书协的理事,大连市书协主席张本义先生的关注。他肯定了翁铭峰习书的选择和方法。在这方面,没有别的道路可走,只能从传统中吸取营养,书法离开了传统,它就成了无土之根。

长期的研习书法,翁铭峰也有自己的心得体会。师法古人,古人先贤都有自己的习书见地。有人评论翁铭峰的书法,认为他的结字平淡无奇,其实书者本人风云在胸。他崇尚一个平淡,崇尚一个不张扬。这与他习书道路有关联,二王的姿媚,赵孟■的圆熟,以及后来的许多名家,他们崇尚的就是一个古淡。后来,董其昌提出的“以淡为宗”。也是书家们延续了多年的习书之路。

2011年的春夏之交,在杭州的浙江省美术馆举办了“墨痕心迹”中国当代文人手札展。翁铭峰向世人展示了他书写的三页手札作品。虽然名气不如那些高士名人,但他的作品也引起了人们的兴趣和关注。展会期间,他还参加了研讨会。

在杭州参展期间,我和翁铭峰一道住在海军疗养院里。这里的风景如画,也巧,疗养院里正好有一间书画室,专门供来这里疗养的老干部和首长题词所用。翁铭峰兴致所至,他非要在这儿写写字,留下点什么东西。

当时我并没有理解,因为这儿什么人都来过,我们是不是有点班门弄斧。疗养院的负责同志也得知了我们是来参加展览的,他们也一再邀请我们一试身手。给他们留下一点墨宝。

瞧着他们情真意切,我们也答应了。当我看到翁铭峰拿起笔来的那一瞬间,我似乎读懂了他的内心,他并不是沽名钓誉,已经有几天没有习书了,他是借着这个机会,想动动笔,沾染点墨气。我没有翁铭峰那么专注,我把一带山水甲天下的“带”字写成了“代”字。离开杭州时,想起了此事,心中好不懊悔,丢人丢在了江南,丢在了中国文化传统最为厚实的地方。

我与翁铭峰在一起工作至今,因为有着相同的爱好,不知不觉中,已经走过了二十余年。这些年,我是看着翁铭峰一步一步成长起来的。一个能潜下心来研习书法的人,他似乎并不在意自己将来的书法水平有多高,我观翁铭峰,他将书法作为自己的精神支柱也好,作为兴趣爱好也罢,总之在他的人生当中,他与书法有缘。因为有了书法,他才有了寄托。面临着复杂纷纭的社会生活,面对着许多诱惑,作为一名年轻干部,需要自身的修养与习性。书法成了翁铭峰的人生伴侣,翁铭峰的休息时间就是习练书法。他不嗜烟酒,也绝无其他的偏爱,传统文人的琴棋书画,他占了书与画。

友人曾经与翁铭峰开玩笑,你如此偏爱书画,这会不会让你有所得,也有所失。

翁铭峰的回答也很得体,无论到了什么时候,工作是第一位的,而书法只是我的爱好。我不会喝酒抽烟,不会唱歌跳舞,在我心里,喜欢书法比起那些东西要好得多。

翁铭峰说到也做到了,凡是职权范围内的工作,他都安排得井井有条,从来也不给领导增添麻烦。而且他在工作上总是有突破,总是让人耳目一新。每一次与翁铭峰见面,他总是要提他的青云河项目。大连地区的淡水资源也太少了,可有一条蜿蜒而流经的河流那是多么的宝贵。所以,他一直在打造青云河项目。如果这个项目成功了,可以受惠于几个乡镇。也能给当地居民带来实惠。

在大连书法界,翁铭峰是一位出色的青年书法家。他的字好,品行端正,学识也好,他当选了大连市书法家协会理事,也是理所应当的事情。近几年,身在美国的于培智先生也回到国内来,他也专门与翁铭峰见了面。在翁铭峰的努力之下,于先生在大连举办了书法展。

想当年,于培智先生也是大连书法界的一位著名人士。他与于植元先生,与于涛先生并称为“大连三于”。如今,于植元先生和于涛先生相继去世,唯有于培智先生,他已经八十多岁了,可他依然精神矍烁,身体硬朗,他人生的真正支柱就是书法。

翁铭峰从前辈们的身上汲取了营养,老先生不仅是他书法的导师,也是他人生的导师。纵观翁铭峰其人,我发现他最大的优点就是善于学习。遇到了书法前辈和名家,翁铭峰总是向他们讨教,在笔会上,不管有什么样的书法名家出席,翁铭峰也把自己平时书写的作品展现在他们面前,聆听他们的意见。这对于他摈弃年轻书家的浮躁,很有帮助。翁铭峰的习书之路一直清晰正确,没有走过旁门左道。对于书法,他注重内修,而并非外延。

近年来,翁铭峰也一直钟情于有文化内涵的书家作品。自己习书的同时,他也如饥似渴地广采众家之长。广州的曹宝麟先生,吉林的丛文俊先生,他们二位是近年来在国内书坛影响很大的书家。他们二位作品,循古而不泥古,讲究结字,讲究用笔,气韵和贯,笔融神畅,而风规自远。翁铭峰自从喜欢上了二位先生,只要有机会,他就殚精竭虑地学习,如饥似渴地学习。金州新区是大连市的改革开放先导区,工作于基层的翁铭峰十分繁忙,几乎没有星期天,没有休息日。翁铭峰只要有了空闲,他就拿起笔来,临习丛文俊,或者是摩写曹宝麟。

人生需要目标,有人把级别职务当成了人生追求奋斗的目标。这也没错,人的理想与信念不尽相同,人生也不可能存在着一个选择。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中央提出要大力弘扬和发展文化事业,这就是告诫全党,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华不能丢失。传统文化与经济发展也是密不可分的,在工作实践当中,城山头不仅成了金州认定的古今八景之一,这里也成了投资开发的热土。青云河项目,也饱含着文化内涵,建成之后,也将成为大连地区的又一文化景观带。项目正在有序地向前推进,翁铭峰日出而作,日落却不息,他从来也没有早回家的时候。有时候会开完了,忙碌过后,他都要在办公室里安静一会儿,在书案前写几笔字,或者读几页碑帖。这已经成了他的习惯,一日不做,便觉得空虚。

大连市青年书学研究会成立时,翁铭峰当选了研究会的副主席。中国作家书画院成立时,鉴于翁铭峰的书法水平,他成了这个以文化底蕴深厚而著称的书画院特聘的书法家。

2012年,鲁迅美术学院选中了翁铭峰,要为他做一个书法展览。一心想促进这次展览的领导和老师们一致认为,在高等学府里,十分有必要做这样一个展览。鲁迅美术学院有近万名学生。他们都是学美术的,可他们欠缺的就是传统文化的教育。比如说书法,学美术的竟然有人不了解中国传统书法。美术学院想通过展览,对于学生多些传统文化教育。

说到传统,翁铭峰是个孝子,他是家中的长子。他结婚以后,一直与父母生活在一起。父亲一直患病在身,卧床不起,近二十年,与父母不离不弃。有时候工作繁忙,他照顾不上父亲,只能托付于母亲和妻子。父亲病逝的时候,翁铭峰悲伤至极。自古忠孝难两全,在父亲最后的时光里,他没能照顾父亲走完人生的最后一程,他深深地愧疚。相信父亲不会责怪他,父亲也看到了,儿子也实在太忙了。儿子不是为的自己,而是为了那几十平方公里土地上的苍生们。

近年来,翁铭峰也加强读书学习,注重自己的文学修养。他有意识地学习古诗文,也临习一些书札,练习题款作跋,在更高的层面上,表现书法的文化内涵。

文化圈里的人经常评价翁铭峰的书法。说起他的书法,我不想恭维和赞美,我想一个真正喜欢书法的人,他也不会在意那些虚名。这个世界什么都可以浪得虚名,书法也可以浪得虚名。但是,等到拿起笔来的时候,这支笔有多重……明眼人瞧上一眼,便可掂量得出来。我想,翁铭峰也不是几句恭维话语就能飘飘然的人,他是一个书家,一个真正的书家,他要的不是虚名,他要探求书法的真谛。纸上得来终觉浅,趁着正是好年华之际,他正一步一个脚印地躬行,沿着先贤们走过的这条古老的书法之路,这位年轻的书家走来了……

猜你喜欢

习书书家书法
书法
在研字习书中提升小学生的书法文化素养
书法欣赏
书法
杂说书家之性灵
情注翰墨 书法写就晚年
书法欣赏
郑建国书法作品欣赏
大美不言 大朴不雕——记青年书家郭汉亮
晚明书家邢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