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找寻信仰

2012-04-29李坚

鸭绿江 2012年12期
关键词:井冈山信仰革命

李坚,男,辽宁省作家协会会员,曾担任沈阳市大东区文化局局长。曾组织编撰《文化眼睛看大东》,出版过个人文集《献给未来的回忆》,发表了《围着文学取暖》等散文作品。

说老实话,革命历史题材的影视作品,特别是电视连续剧,可能是没时间吧,我很少看。完整看过的是《历史的天空》,还把徐贵祥的原著买来读完了。记得2007年7月,中央电视一台黄金时段播出电视连续剧《井冈山》,但一看这片名,我就换频道了。前段时间,有机会去井冈山学习一周。我们乘坐的客车上时常播放这部电视剧,我居然看进去了。在井冈山要买这套碟片,当地人说买不到了,上网下载吧。井冈山回来后,我认认真真坐在电脑前,把这部36集的电视连续剧全看完了。

井冈山位于湘赣边界的罗霄山脉中段。我们的车从平原进入山区后,在盘山公路上上下下颠簸了两个多小时才到达,我真正领略到了什么是群山环抱。想想过去交通不便,进入井冈山该有多难。

可能正是由于交通不便,井冈山植被保存良好,松杉浓浓的绿不必说,那井冈翠竹的挺拔、坚韧,特别令我们北方人感到新鲜。井冈山毛竹编成的竹席、竹凳等,历来是这里的生活必备品。现在用竹炭纤维生产出的毛巾使用起来柔软的感觉别样不同。当然翠绿只是井冈山的一部分,井冈山杜鹃的艳红是闻名遐迩的,上世纪七十年代的电影《闪闪的红星》把映山红唱遍中国,流传至今。

井冈山属亚热带气候,云雾流走在群峰之间,置身云雾中,我身心立刻放松下来,迎接井冈之美。井冈山地势险峻多瀑布,“玉龙潭”是一个典型的代表,从山顶到山底千余米,竟然有五个壮观的瀑布相连。碧玉潭、锁龙潭、珍珠潭、玉凤潭、仙女潭,潭潭有特点。仙女潭是五潭中形态最美的一潭,远远望去,仙女潭像极了身着长裙的少女挽着发髻,翩翩起舞。

井冈山主峰五指峰是第四版人民币一百元的主背景图,因此也被戏称为“最值钱的山”。井冈山遍布溶洞,历来是兵家藏龙伏虎之地。五指峰中一山洞因为太平天国和井冈绿林王佐队伍曾屯兵于此,而得名天军洞或绿林洞。与天军洞一谷相望的伏龙山洞,因为彭德怀率领的红军驻扎而取名游击洞。

井冈山是秀美的,井冈山的空气是温润的和富氧的,我特别喜欢早上到茨坪的天街走走,大口地呼吸清新、洁净的空气。郭沫若曾赞叹,“井冈山下后,万岭不思游”。

如果把美划分为自然美和人文美,自然美是大自然用时光雕刻的,而人文美却积淀了人类深邃的智慧探求。井冈山的自然之美虽然可以用“不让五岳”来形容,可是井冈山在徐霞客游记中没有相关文字记载。井冈山有些景致许多地方可以看到,但井冈山那曾经洒着革命先烈鲜血的精神追求却是独特不可复制的。陆定一说过:“井冈山二件宝,历史红,山林好。”井冈山现在成为全国二十个著名旅游景区之一的原因,正是因为它的人文情怀。全国各地每年近千万人上井冈山,更多的是追寻那个时代改变中国历史的风云人物的足迹,破解革命先驱的精神世界,让我们的内心受到启迪。五彩井冈山,更主要的是它鲜艳的红色。

在井冈山真正感知到的是信仰。毛泽东在1927年10月革命处于低潮期秋收起义,失败后引兵进入井冈山,当革命的“山大王”,走一条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新道路。井冈山的绿林好汉袁文才从最初怕被火并,最后心悦诚服的接纳毛泽东,袁文才对王佐说:“毛泽东是干大事的人。”后来袁文才甚至不惜把自己的干妹子“永新一枝花”贺子珍许配给毛泽东,以拉近与毛泽东的距离,可见毛泽东的魅力。井冈山的精神魅力到底是什么?毛泽东、朱德等一批仁人志士,许多是黄埔军校毕业的国民党军官,许多是满腹经纶甚至国外著名大学学成的大学毕业生,还有些是富家子弟。他们自己本可以生活得很好,即使在井冈山他们也可以投靠国民政府,依然可以过优裕的生活,但他们没有,这是不能用穷才革命、走投无路才造反来解释的,他们的确与“老婆孩子热炕头”的常人不同。他们选择了坚守,他们有自己坚定的共产主义信仰。他们坚信革命必胜,他们要打破旧的世界。

有信仰才能忍受艰苦。“红米饭、南瓜汤,挖野菜也当粮/干稻草软又黄,金丝被盖身上/穿草鞋背土枪,反围剿斗志旺……”这久违的歌声,在井冈山上听,触景生情,才理解了歌词的乐观、曲调的高昂。我在井冈山爬了朱德的挑粮小道。弯弯曲曲的小路上,我拄根拐杖,还走得浑身是汗,后来干脆脱掉上衣,光膀子爬了一个半小时才到达黄洋界营房。想想当年朱德与战士们枪林弹雨,同甘共苦,挑粮上山,那是怎样的情景啊。

革命在井冈山因信仰引发了革命先驱们最深刻最执着的思考。支部建在连上,实现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消除了旧军队的军阀习气,找到了军队存在的价值,设计军装、建红军医院、建造币厂,以及从这里起步的“三大纪律、八项注意”,把信仰凝成革命军队应有的精神气质逐步注进了每个战士心中。《中国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毛泽东在大山深处的茅坪八角楼灯光下,胸怀天下,探求革命胜利的道路,这是何等气魄。

信仰的坚定在井冈山用生命写就。宛希先、张子清、何超颖、武若兰等一批青年才俊把鲜血洒在了高高的井冈山上。他们是如此的优秀,二十多岁就成为了中国共产党最早的核心力量,我们为他们的牺牲扼腕。在井冈山二年零四个月的斗争,牺牲了四万八千人,只有一万五千人留下了姓名。小井红军医院旧址旁一棵青松下,一块墓碑刻着“魂归井冈山,红军老战士曾志”,这里安葬着聪颖貌美、离休后把每月生活剩下的工资全部交党费的原中组部副部长曾志的骨灰,她撰写的《一个革命的幸存者——曾志回忆录》讲述了一个井冈山走出来的红军女战士永不泯灭的信念。面对着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墓碑,我们深深鞠躬,不舍离开。他们的生命之火熄灭了,他们的精神之光却无时无刻不在照射我们的灵魂。

信仰是对某种主张极其相信和尊崇,并以此作为自己行动的标尺。《法苑珠林》卷九四有言:“生无信仰心,恒被他笑具。”塞缪尔·斯迈尔斯撰写的《信仰的力量》一书,讲述了实用主义和极端利己主义造就的,即使是再精致的个人主义者不能也不应该成为时代精英。能够激发灵魂高贵与伟大的,只有虔诚的信仰。在最危险的情形下,信仰支撑着我们,在最严重的困难面前,信仰帮助我们获得胜利。地球只有一个,井冈山走出来的胜利,是人类信仰力量的又一次见证。

历史永远不是自我呈现,而是后人追叙的。在井冈山我们探究着这里真实发生了什么。井冈山留给我们的太多太多。

在当下谈论信仰是个很奢侈的话题,但在井冈山我们真切地找到了信仰。

再见,井冈山,我还会再来的,再来扣问灵魂。

猜你喜欢

井冈山信仰革命
井冈山诗五首
与信仰同行
信仰之光
信仰
论信仰
致敬井冈山
油改水革命谁主沉浮
井冈山抒怀
革命人永远是年轻
粉红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