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刘云霞散文二题

2012-04-29刘云霞

鸭绿江 2012年12期
关键词:雪中送炭音乐

刘云霞,新中国同龄人。1968年高中毕业下乡务农,1969年抽调公社政工组从事新闻报导工作,1972年回城当工人,1977年恢复高考后方读大学。70年代末开始尝试诗歌,散文创作,在《鸭绿江》《中华诗词》《深圳诗词》《环球诗声》《常青诗刊》发表作品两百余首,为中华诗词学会、深圳诗词学会、香港诗词学会、全球汉诗学会会员,2008年出版诗歌集《水滴集》。在金融系统工作二十余年,现退休定居深圳,任《长青诗刊》编辑。

音乐——滋润心田的清泉

在我们生存的世界里,有各种各样的声音:风声、雷声、雨声、涛声、乌鸣声,各种动物的吼叫声,机械的轰鸣声……,这些声音像一股股洪流,时时刻刻在伴随着我们,在包围着我们。有的声音我们喜欢听,有的声音我们拒绝听,但有一种声音深深地吸引着我们,那便是音乐。任何一种声音都没有音乐那种震撼灵魂的力量,任何一种艺术都没有像音乐这样调动起生命的整体感受。

音乐是人类心灵对各种天籁有选择的模仿。首先是辨别音色,形成音阶,然后,在音阶的变化中组成旋律,无论是欧洲的五线谱,还是中国的工尺谱(简谱)都是一个逐渐形成的过程。音乐的各种曲调诞生于人类丰富的社会活动中。在刀耕火种的远古,先民们唱着歌,日出而做,日落而息,那歌便是唱了两千多年而经久不衰的《诗经》。《诗经》以整齐的四言形成,便于记忆的歌咏,风、雅、颂、涵盖了民俗,历史及祭祀等典章制度,所有内容都容纳在一定的音乐形式中。

音乐的文化性决定了它必然是依赖自然而存在的事物,音乐的题材亦是受到不同自然环境的影响。奥地利作曲家莫扎特的《维也纳森林》,奥地利作曲家小施特劳斯《蓝色多瑙河》,冼星海的《黄河大合唱》,古老的黄土高原上一声清脆的《兰花花》,东北二人转的流行等等,都是人们的情感寄托于自然的体现。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风情催生了一方音乐,一方音乐也孕育着一方乐器的生成。欧洲的文化是钢琴的摇篮;蒙古包、轱辘车,风吹草地现牛羊的大草原,注定了是马头琴的天地,黑土地,红高粱以及大风飞扬的黄土高原,就有火辣辣的锁呐声回荡着;而杨柳岸乌篷船,小桥流水绕人家,杏花春雨的江南,永远是二胡生生不息的土地。

音乐,在同宇宙自然紧密联系,也是相通于其它艺术的枢纽,比如文学。一八一四年的一个夜晚,一个酷爱音乐的年轻人走过维也纳街头,因为他家境贫寒买不起钢琴,只好到一所小学去练琴,当他看到一个衣衫褴褛的小孩正在叫卖一本书,他掏出身上仅有的一点钱买了那本书,一看竟是歌德的诗作《野玫瑰》。他一遍又一遍地读着,身心被诗的意境融化了,一股清新而亲切的旋律从灵魂的深处飘出来,一曲《野玫瑰》诞生了,这就是被称为歌曲王子的舒伯特,他写的《野玫瑰》名曲成为世界音乐殿堂中的瑰宝。

欧阳修的《秋声赋》就是用语言文字描述了自然的声音。《春江花月夜》等诗作,都是对音乐 的阐释和注脚。

音乐是一种生命的激情,是人心灵情感的迸发,是命运的激响。贝多芬,阿炳虽是耳眼有缺陷的残疾人,但他们都留有震撼世界的声音,因为他们的音乐是心的音乐,是启迪,是生命。所以,我们听音乐也要用心去听,无论是和风细雨式的摇篮曲,还是暴风骤雨式的交响曲都要用心去聆听,用心去感受。我在高中读书时,听过瞎子阿炳用二胡拉的《二泉映月》的录音,这是世界上最生动的音乐之一,缦缦悠扬的旋律如缓缓流淌的泉水,在冥冥之中萦回曲折的流淌,这映照着月光的泉水,从一个孤独寂寞的心灵中流淌出来,犹如饱含着悲凉和辛酸的心迸发出的深长的叹息,那一声声低泣,那一声声哀叹,那一脉脉无奈,是对坎坷凄凉一生的感叹。听了这样的音乐,心灵无法不随之颤抖。

2000年,我在美国世贸地铁站里听到了一曲《二泉映月》,凄楚的乐曲吸引我走近了这个拉二胡的人。是我们的同胞,年龄大约四十多岁,他双目微闭,目无旁人,用心的拉着,丝毫没有走调,我听他拉了三首曲子,《二泉映月》的音简如泉眼滔滔咽漫,《病中吟》的曲调如泪水缓缓流出;《良宵》的节拍如思念浓浓笼罩,一种无奈,一种悲凉、一种沧桑,听得我泪流满面。

一段动人的旋律,能抵得上千言万语,好的音乐营造而成的美的壮观,美的深遂,已经到了文字无法描绘的境界。所以对许多歌曲我百听不厌。当我第一次听到《我爱你,塞北的雪》就被深深地打动,“我爱你,塞北的雪,飘飘洒洒漫天遍野……,”广裘壮美的塞北大地,银装素裹,千里冰封,万里雪飘。那象征着塞北人豪爽柔情的雪飘飘洒洒,这是一种生命之美。“你把生命融进土地,滋润着返青的麦苗,迎春的花叶……,”我看到那洁白的雪,毫不犹豫的将自身倾情献给大地,滋润着万物复生,草原青草丰盈,牛羊肥壮,绿油油的秧苗在风中翻着碧浪……山山水水变得无比秀丽。

音乐,召唤我们进入美丽的怀抱,涤掉人世间的污秽,尘垢,把心灵净化。生活中不能没有音乐,有音乐的世界是个温馨的世界,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股股值得寻觅的音乐 ,就像流淌的一股股清泉,当我们用心去感受一首乐曲时,我们的心灵深处便 会流淌着悠然的声音,那便 是潺潺的泉水,这清泉流过心田,我们的心田便一畦一畦的绿了。

乐做雪中送炭人

生活中每个人都需要帮助,有人乐于锦上添花,有人乐于雪中送炭。相比二者,我更愿意做雪中送炭人。

提起雪中送炭,在我的生活中曾有一段难忘的记忆:儿子不到一周岁时,我去商店买布准备给他做棉袄。去柜台开好票排队交款时,发现钱包不见了。我的头嗡的一下子就大了,因为刚开工资(每月24元),加上布票,粮票,油票,糖票,鸡蛋票全部放在丢失的钱包里。那时丈夫在外地读大学,这是我们娘俩一个月的生活所需,我不知道这一个月该如何过,我跌跌撞撞回到单位,见到同事,眼泪刷地一下子流出来。大家知道情况后都来安慰我,第二天一上班,几乎每个人都带来了东西,有高粱米,玉米面,大白菜,土豆,萝卜,白面,大米,鸡蛋……。那时,什么东西都是凭票定量,谁家都不宽裕,尤其大米、白面、每月每人才各一斤。当时,我心里真正体会到了什么是雪中送炭,这正如断崖处伸出的援手,雪夜中送出的温情,这美好的人性的甘泉,流过我心胸的绿野,温情的花朵,开遍我记忆的山岗,我感恩我曾获得的炭火的挚情,我感恩在我生活的困境中伸出的无数可爱的援手。而在他人有难时,我也会向需要者将援手慷慨地伸出,不求感恩,不求回报,不求立德,只愿心中得到满足和快乐,使生活变得更有意义。

震世文豪托尔斯泰曾说过:“上帝有三个住处,其一是天堂,其余是在慈善者以及富有同情心的人的心里。”这是对辉煌坚固的人性之美的讴歌。雪中送炭不仅仅是物质的,更有精神的,可以是对陌路人的一个笑容,可以是对朋友的一声关爱,可以是对失意人的一声鼓励,可以是生活中一切一切,常常像火车路轨的转折点,倾覆与顺利仅差之毫厘。

美国著名诗人李莱,很得儿童喜爱,在一个夏天的下午,他从家里的台阶上走下来,有一个驼背的小男孩带着满脸的泪水跑到他面前,用颤抖的声音问:“李莱先生,你见过有驼背的军人吗?”李莱看看这个小男孩,坚定地回答“当然见过。”李莱转过脸,看到房子那一头有不少小孩子扛着玩具枪或拿着木刀木剑,正在玩打仗的游戏,就立刻提高嗓门大声说:“当然见过,但是不多,你要知道驼背的军人不但是最优秀的,最勇敢的,而且是最难找到的。”小男孩立刻破涕为笑。没有华丽堂皇的语音,没有气壮山河的壮语,但确像黑夜里一盏明灯,晨曦中的一轮旭日,为别人的病疾揩净面颊的泪珠。这种雪中送炭的语言、思想、超越了雪中送炭的物质作为。

岁月长河,旅途苦长,人生当有履雪夜的际遇,雪夜里总有赠予炭火的温情。炭火殷红像雪夜里盛开的人性的金色花朵,炭火烘热像永不涸竭的人性的暖流,。同情者热泪融化了大地上的积雪,慈善者的心灵创造出美好的春光。

雪中送炭的温情,人性真挚的流露,于朋友于陌路,甚至对于对手,都能收到感悟赠予的奇歌。

啊,朋友,在你锦绣的园林里,我不必去添一束小花

啊,朋友,在你生命的雪夜里,我会毫不犹豫地送去炭火。

猜你喜欢

雪中送炭音乐
奇妙的“自然音乐”
雪中送炭
音乐从哪里来?
圣诞音乐路
雪中送炭
音乐
只为5‰的雪中送炭
商务旅行
雪中送炭
雪中送炭 感恩资助:康世恩助学基金资助的二十位同学的来信摘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