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层次及其培养策略

2012-04-29祝士明毛亚男

职业技术教育 2012年13期
关键词:本科高等职业教育硕士

祝士明 毛亚男

摘 要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已经形成了涵盖专科、本科、硕士、博士四个层次的相对完整的体系。专科层次主要为企业培养高技能型人才。本科层次主要分为应用型本科和师资型本科,应用型本科教育注重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师资型本科注重加强学生“双师型”能力建设。硕士层次包括专业硕士学位、中职学校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和全日制职业技术教育学专业硕士生教育,应明确各自的培养目标、采用灵活的教育教学模式,加大实践教学环节。博士层次含专业博士学位和职业技术教育学专业博士生教育,应针对该领域重大实际问题,着力提升学位申请者对本领域的实际贡献,激发创新性成果的涌现。

关键词 高等职业教育;专科;本科;硕士;博士;教育层次

中图分类号 G718.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2)13-0038-06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自20世纪80年代诞生至今,在层次、规模和质量等方面均取得了巨大成就,已经形成了涵盖专科、本科、硕士、博士四个层次的相对完整的高等职业教育培养培训体系。传统上的高等职业教育主要指专科层次的职业教育,而本科、硕士、博士层次的高等教育隶属普通教育系列。事实上,应用型本科、专业硕士和职业教育学硕士、专业博士和职业教育学博士不仅属于普通教育系列,同时也属于职业教育范畴,因为相对于普通教育而言,其培养目标更注重职业岗位需求和实际工作过程中应用能力的培养。因此,从广义上来说,高等职业教育应包含专科、本科、硕士、博士四个层次。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1997年修订的《国际教育标准分类》(ISCED),将整个教育体系分为七个层次,其中第五层为高等教育的第一阶段,包括专科、本科和硕士层次,第六层为高等教育的第二阶段,主要是博士层次,第五层和第六层又分为A、B两个系列。其中A系列强调系统理论知识的学习,主要是指普通教育系列,包含专科、本科、硕士、博士四个层次;B系列强调技能训练,主要指职业教育系列,同样也包含专科、本科、硕士、博士四个层次。因此,广义上的高等职业教育层次结构不仅符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关于高等教育的分类标准,而且适应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要求,能够满足社会经济对高等职业教育各个层次人才的需求。对广义上高等职业教育层次及培养策略的研究有利于我国职业教育体系特别是高等职业教育体系的构建。

一、专科层次的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策略

我国专科层次的高等职业教育诞生于20世纪80年代,以短期职业大学的产生为标志。在30多年的发展中,专科层次的高等职业教育经历了从产生、探索到调整的不断发展过程。伴随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专科层次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也逐步确定。2005年《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明确指出,职业教育要“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数以千万计的高技能专门人才”;2006年《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第二条明确规定,我国专科层次高等职业院校“要培养出一批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这一培养目标定位为专科层次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指明了方向。

截至2010年,我国专科层次高职院校数量达到1246所,在校生数量达到966.18万人[1],涉及532个专业。学者们比较认同的观点是,专科层次高职教育对应国家职业资格三级,主要培养生产一线的高级工和服务一线的高级技能型人才。专科层次高等职业教育规模的大发展,基本适应了国民经济发展对高技能人才的数量需求。但总体而言,专科层次的高等职业教育质量还没有达到预期目标。目前我国已经成为世界制造大国,但距离制造强国还有很大距离,其主要原因之一是高技能人才严重不足。在我国产业大军中,高级工所占比例只有5%左右,而发达国家高级工比例占产业大军的30%以上。因此,提高我国产业大军中高级工的比例,特别是提升高级工的质量,是建设制造强国的主要对策之一。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专科层次高等职业教育肩负着重要的历史使命,要走以提升质量、以极大满足社会经济发展需要为目标的内涵式发展道路。

从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专科层次高职教育的质量建设是最主要的问题:第一,培养内容还不能完全适应职业岗位的需求。专科层次的高等职业教育,无论是培养方案的制定、课程的选择、教材的编写、教学过程的组织与教学活动的进行,一般由高职学院独立完成,缺乏行业企业的参与,造成课程的选择和企业的需求不能完全对接。第二,教材建设还不完善,教材内容的组织与编写不能完整体现职业工作过程。第三,在课程学习过程中,依然实行三段式培养模式,即基础课——专业课——实习实训课的阶段式课程学习模式。这种学习模式往往造成理论学习与实际技能培训相脱节。同时,普遍重视课程的学习和毕业证书的颁发,对进入职场所需要的职业资格证书相对重视不足。第四,有效的校企合作培养模式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学生的招生、就业与企业没有完全建立对接关系,学生就业后到企业从事的工作和所学的专业对口率不高。

为有效解决上述问题,专科层次高等职业教育要紧紧贯彻“培养高技能型人才”的目标,采取以下培养策略:第一,建立行之有效、具有可操作性的政策和实施细则。1996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对职业学校和企业的责权利进行了明确规定,但由于没有详细的实施细则,使得职业院校和企业没有具体实施的依据和条款,使得法律条款难以真正贯彻执行。因此,中央和地方政府应进一步建立相应的配套条例或实施细则,明确规定各方的权利、责任和义务,在政策层面给予保障,使《职业教育法》能真正得到贯彻执行。第二,按照有关法律法规,加强行业协会制度建设,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在职业学院的不同专业与相关企业建立良好合作关系。逐步实行“订单培养”,请企业参与到“订单培养”的各个环节,包括专业设置、课程建设、培养方案制订、教学计划编制、教材编写、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学生顶岗实习以及就业岗位安排等,规定职业学校、企业专家技师、课程专家参加的人数比例,并及时根据市场动向和企业意见调整或修改教学内容,实现高职学校人才培养和企业需求的“无缝对接”。第三,在培养方案制订和课程学习过程中,将三段式学习模式逐步向“渗透式”学习模式转化。因为职业教育的专业对应一组职业岗位群。所以,在制订专业培养方案时,可以借鉴“宽基础,活模块”[2] 课程学习模式,“宽基础”通用学习模块,在此基础上根据不同职业岗位建立不同的“活模块”,每一个“活模块”对应一个职业岗位的学习内容,在技能学习过程中学习相关的理论知识,将理论学习与实践训练融为一体。第四,融学历教育与职业资格教育于一体,建立一套灵活的职业资格证书考核体系,毕业生不仅要取得毕业文凭,同时要取得对应职业的职业资格证书,为就业做好准备。

二、本科层次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策略

本科层次的高等职业教育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末期,其主要任务是为中等职业学校培养师资,被称为“职教师资型本科”,如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的培养目标是“为职业教育培养培训专业课师资”,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的培养目标是“以培养职业教育师资为主要任务”,广东技术师范学院的培养目标是“为全省各级各类中职和高职院校培养师资”。近年来,应用型本科教育得到了迅猛发展。应用型本科高校是以本科教育为主体,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特征的一种新型高校,主要培养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第一线的应用型人才[3]。其主要特征是与地方、行业发展需求密切相关,为所在区域的经济社会发展服务,注重学生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以胜任职业岗位需要为主要目标。因此,根据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和特征分析,应用型本科教育应属于职业教育范畴,属于本科层次的高等职业教育。

目前,职教师资型本科教育主要存在以下问题:第一,社会对本科层次高等职业教育普遍缺乏认同,部分本科层次的职业技术师范学院也有更改校名的想法和做法。第二,职业技术师范学院数量偏少。截至2010年,全国中等职业学校(包括普通中等专业学校、职业高中、技工学校和成人中等专业学校)共14401所,在校生人数达到2231.76万人[4]。中等职业教育的大发展,迫切需要大批合格的高水平师资。然而,目前我国只有8所本科层次的职业技术师范院校为中等职业学校培养师资,远远不能满足中等职业学校对师资的需求。第三,普遍缺乏“双师型”教师,“双师型”教师的培养一直是个难以解决的问题。第四,学生培养质量问题。普遍存在偏重于理论教学、技能训练和考核相对不足的问题,还没有真正实现学生毕业既获得学士学位证书,也获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第五,普遍面临经费不足、设备比较陈旧、更新相对缓慢的现实问题。

针对以上问题,可采取如下培养策略:第一,大力发展本科层次的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在国家宏观政策指导下,结合地区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需要设置学校,根据不同地区、不同领域、不同专业特点的需要设置专业,确定培养目标。第二,加强与企业的合作,为培养“双师型”教师奠定基础。职业技术师范院校的教师应定期到企业接受顶岗培训,学习最先进的技术与技能。其中承担文化课的教师要了解职业工作过程,专业课教师应具有一定的企业实践经历,实习实训课教师必须是在企业工作一定时间,并具有技师或高级技术职业资格证书。第三,努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将知识、能力和情感培养并重,重视学生职业能力尤其是关键能力的培养,确立以能力为本位的理念。在制定培养目标时应处理好知识与能力的关系,专业能力与其他能力的关系。不仅要对学生进行技能训练,更要使学生懂得技能的原理,培养学生的知识和技术迁移能力,学习和领会新技术的通用能力,实现专业能力向关键能力转变。第四,在国家政策和资金支持条件下,加强校办企业的建设。加强学校与企业的合作,充分利用企业的现有设备实现对学生技能训练的目的。

应用型本科面临的主要问题是:第一,培养目标有待进一步明确。一些应用型本科院校对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培养认识尚不到位,往往将普通教育模式直接照搬过来,教学内容缺乏应用性和实践性,没有从自身优势及地方特色来确立具体而详细的培养目标。第二,专业设置往往脱离学校实际条件,缺乏详细的调研论证,热衷设置热门专业,而缺乏对自身现有条件的认识。第三,师资队伍有待完善。由于应用型本科院校成立时间较短,学生数量增长较快,造成师资数量和质量相对不足。第四,专业教学和市场需求尚不适应。由于各方面因素限制和传统观念影响,应用型本科院校教学依然存在重知识、轻能力,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使人才培养与市场需要有较大差距,学生的能力结构尚不能完全适应未来职业需求。

针对上述问题,应用型本科院校应采取以下培养策略:第一,明确培养目标。培养目标是人才培养的出发点,也是教育教学活动的归宿。应用型本科高校应紧密结合区域社会经济发展需求和学校实际情况,着力培养应用型人才,在教育理念、人才培养模式和管理运行机制等方面均体现应用型特色,根据办学目标、服务对象、社会需求、生源特征及办学条件,确定人才培养目标。第二,以自身特色为基础,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设置专业。专业设置首先要考虑自身条件,其次对人才市场的需求情况进行调研,明确所设置专业的发展前景,充分考虑人才培养的未来适应性。同时坚持专家决策与社会参与相结合的方式对专业设置进行论证,并定期对专业建设情况进行检查评估。第三,强化师资队伍建设。一是做好师资队伍建设规划,做好本校教师的在职培养培训;二是做好教师招聘工作;三是加强与企业的合作,聘用一定比例的“双师型”企业师资。第四,努力改革教学方法、手段与教学组织形式,加强对教育教学的评价。倡导并实施基于能力导向的理论教学、基于综合技能与创新导向的实践教学和基于素质导向的开放教育。其中基于综合技能与创新导向的实践教学要求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综合能力及创新能力、创新意识,构建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的实践教学体系,突出学生应用能力、职业技能的培养与训练。

三、硕士层次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策略

硕士层次的高等职业教育主要包括专业硕士学位、中职学校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和全日制职业技术教育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硕士研究生可分为学术型和专业型两种。学术型侧重于理论研究,重点培养科学研究人员、教师等。根据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的定位,专业学位是具有职业背景的学位,培养特定职业高层次专门人才,主要特征是培养职业应用型人才。因此,专业硕士学位应隶属于职业教育范畴。目前,专业硕士学位已有MPA、MBA、教育硕士、金融硕士等39种。2000年我国开始招收中职学校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每年招收约1000名,学员来自中职学校教师,主要目标是为中职学校培养高层次师资,隶属硕士层次的高等职业教育。1998年我国开始招收职业技术教育专业硕士生,到2012年,全年共有28所高校招收职业技术教育学专业硕士生,其毕业生大部分到教育机构,特别是职业教育机构从事职业教育研究工作。上述三部分硕士层次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基本满足了社会对硕士层次职业教育人才的需求。

专业硕士学位教育和中职学校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教育作为高层次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目前面临的主要问题有:一是学员的上课时间难以保障;二是理论学习偏多,实践环节相对不足;三是教学方法尚不能适合在职人员学习的特点;四是教学质量评价有待进一步加强。

针对上述问题,可以采取以下培养策略:首先,专业硕士学位教育应合理安排教育教学时间,采用灵活的教学模式,使学习者能够根据实际情况有效学习。其次,加大实践教学环节,特别是针对学员从事实际工作的需要,合理架构教学内容。再次,教学方法应体现在职人员学习的特点,提倡问题引导、师生互动、案例教学等多种学习方式,促进教学效果的提升。最后,由于专业硕士学位教育已有10多年的历史,应进一步加强对其评价和监控,有效实施质量控制,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

全日制职业技术教育学专业硕士生培养面临的主要问题是:第一,培养目标相对单一。综合分析28所招收职业技术教育学专业硕士生高校的培养目标得出,主要目标是培养教育教学特别是职业教育研究工作者,缺少对专科层次职业院校师资培养的功能。第二,课程设置偏重理论、轻实践。课程主要包括“职业教育原理”、“职业教育课程与教学论”、“比较职业技术教育”、“职业技术教育研究”、“职业教育管理”等,普遍没有开设职业工作岗位实践课程。第三,硕士生大部分来源于教育学院或师范类学院,本科专业多为教育学等文科背景,普遍缺乏理工科背景,缺乏实际工作经历,甚至没有见过企业生产设备,很难理解企业职业工作过程。

针对以上问题,宜采取以下培养策略:首先,将培养目标分为三类。一类是培养职业教育研究人才,为职业教育研究活动提供人才支撑,称其为“学术型”硕士;二是为专科层次高职院校培养教师,称其为“师资型”硕士;三是为企业培养人力资源管理者和培训师,称其为“培训师”硕士。其次,改进课程设置结构,采用模块化课程结构。课程结构分为公共基础课程模块和职业课程模块两大部分。公共基础课程模块是本专业的基础课程,包括英语、职业教育原理、职业教育课程与教学等,是所有研究生都必须学习的公共基础课程模块。职业模块是根据未来从事职业设置的,不同模块代表不同方向,分为“学术型”模块、“师资型”模块、“培训师”模块。“学术型”模块生源可以来自所有本科专业,除学习通用模块课程外,要增加企业实践环节,使学生熟悉职业工作流程,为以后的研究工作打下基础。“师资型”模块一般应从工科背景的本科毕业生中招生,除公共课程外,还要学习对应专业的硕士生专业课程,并到企业顶岗实习半年以上,学习本专业对应的职业实际操作技能,并获得技师级职业资格,毕业后到高职院校任专业课教师。“培训师”模块生源可来自所有专业本科毕业生,在课程设置上除公共课程外,还要到企业顶岗实习半年,并开设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等方面课程。最后,加强管理监督,做好本专业招生规划,依据社会经济发展需求制定招生计划,并做好评估和监督工作。

四、博士层次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策略

博士层次高等职业教育主要包括专业博士学位和职业技术教育学博士研究生教育。专业博士学位旨在培养适应特定行业或职业实际工作需要的具有创新能力、创业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博士层次应用型人才。专业博士学位目前有口腔医学博士、教育博士、兽医博士、临床医学博士、工程博士五种,每种又分为若干个领域。从2012年开始,清华大学等25所学校开始招收工程博士专业学位博士生,每个学校招收1~3个领域。依据以上目标和特征分析,专业博士学位属于职业教育范畴。职业技术教育学专业博士于2001年开始,华东师范大学在教育学一级学科博士点的基础上设立了职业技术教育学专业博士点,标志着我国博士层次高等职业教育的开始。2006年,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天津大学获得“职业技术教育学”专业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并开始招收职业技术教育学专业博士生。目前,全国共有10所高校招收职业技术教育学专业博士生,这表明我国博士层次高等职业教育进入一个稳定、持续的发展阶段。

专业博士学位在我国只有几年的历史,是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现实的迫切需求诞生的,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及鲜明的实践和职业导向特性。其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学员的学习时间不能得到充分保障,教学过程尚偏于理论教学,实践性和应用性体现还不充分,毕业论文和职业工作结合程度有待进一步提升。

针对以上问题,宜采用以下培养策略:首先,合理安排专业博士学位学生的学习时间,除课堂学习外,应充分发挥现代教育技术的优势,构建学习网站和学习资源,充分发挥网络优势,促进学习效果的提升。其次,针对各自领域的教育目标安排教育内容,使学习内容密切结合实际应用,有效促进未来实际工作效果。最后,在毕业论文选题和写作过程中,应针对本领域重大实际问题,充分反映学位申请者的贡献及创造性成果,特别是提倡培育与激发创新性成果的涌现。实行双导师制,一名为高校导师,一名为企业事业单位实际工作能力强且具有高级职称的技术人员。

职业技术教育学专业博士生培养存在以下问题。首先,培养目标描述比较宏观,在教学实施过程中难以把握和实施。其次,在课程设置上,同硕士层次设置有类似的课程,普遍缺少职业工作过程的实践课程。最后,毕业论文创新不够,培养质量有待提高。

针对以上问题,应采用以下培养策略:第一,重新认识培养目标。博士层次的职业技术教育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要求“从宏观角度出发,瞄准职业教育的前沿性问题,关注世界职业教育的现状和发展趋势,站在全国职业教育研究的制高点,研究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重大问题,为国家职业教育行政机关进行教育决策提供理论依据,在参与起草国家职业教育发展规划和职教重大科研规划中扮演重要角色。主要培养高层次的职业教育理论研究者、职业教育实践工作优秀人才”[5]。第二,改进课程设置。博士层次的课程要在硕士层次基础上进一步提升课程内容的深度,增加职业教育前沿理论知识学习的比重;加强学术交流活动,增加聘请国内外职教专家讲座的力度,把握职业教育的本质和精髓;增加博士生企业实践环节,深入了解职业活动的工作流程,为职业教育理论研究提供实践基础。第三,努力提升教育教学质量。一是严把入学关,招生应重点考核考生的学术水平和创新能力,重点考察硕士期间的学术成果、科研成果及培养前途。二是改革教学方法,将创新能力培养融入教育教学的各个方面。将集中讲授、课堂讨论、专题发言、实践调研等融为一体,加大平时学习成绩比重,重视高水平学术论文的发表。三是加强对论文质量的管理,建立完善的监督管理机制。严把毕业论文质量关,重点考察创新点的意义和价值,加大毕业论文的盲审比例和查重力度,促进高水平人才的培养和创新性成果的不断涌现。

参考文献

[1][4]中国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10年教育统计数据[EB/OL].http://www.moe.edu.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6200/list.html.

[2]蒋乃平.有中国特色的职业能力内涵——“宽基础、活模块”课程模式再论之九[J].职业技术教育,2008(4):45-49.

[3]吴晓义.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发展定位、指导思想与校本特色[J].广东培正学院学报,2008(1):16-20.

[5]祝士明,杨爽.职业教育运行机制的发展趋势[J].职业技术教育,2008(1):18-20.

The Levels and Training Strategies of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in China

ZHU Shi-ming, MAO Ya-nan

(College of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Education, Tianjin University, Tianjin 300072, China)

Abstract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in China has already formed the education and training system which has four integrated levels covering junior college, undergraduate, master and doctor. The junior college mainly focuses on improving teaching quality and cultivating high-skilled employees for the enterprises. The level of undergraduate is separated into two types which are application-oriented and teacher cultivation-oriented. The former should enhance practice teaching links and the latter should enhance the cultivation of students “dual-qualification” abilities. The level of master includes professional master degree, the study for a master degree of secondary vocational school teachers at their posts and the full-time master of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education, which should make clear their training goals respectively, adopt flexible teaching modes and enhance practice teaching links. The level of doctor contains professional doctorate degree and the education to the doctoral students of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education, which should take great pains to promote the degree applicants academic contribution to this field and stimulate the emerging of creative achievements, etc.

Key words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junior college; undergraduate; master; doctor; education level

猜你喜欢

本科高等职业教育硕士
昆明理工大学工商管理硕士(MBA)简介
如何写好硕士博士学位论文
基于现代学徒制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
浅谈表演本科教学中创造力的培养
论中国画本科学习
高职院校“三个空间”就业体系构建研究与实践
纺织行业职业结构变迁对高职现代纺织专业人才培养的启示
浅议民办本科院校大学生就业工作
浅论我国高等专科职业教育发展现状及对策探讨
浅谈慕课在高校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