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农民职业技能基地化培训模式的构建与实施

2012-04-29陈遇春程伟

职业技术教育 2012年13期

陈遇春 程伟

摘 要 我国农民职业教育经过数十年的发展已初具成效,但也存在诸多问题,并不能满足当前培训新型农民和职业化农民的需要,因此亟需创新农民职业教育培训理论。在杨凌示范区实地调研的基础上,从社区化教育的思想和虚拟培训组织理论以及成立农民职业教育非营利性组织的视角出发,构建出政府、学校、企业及民间非营利组织全面参与,以促进农民提升致富本领、促进农业经济繁荣和农村社会全面进步为目标的农民职业技能基地化培训模式,该模式在实施中要创新管理体制,注重培育民间非营利职教组织和涉农职教研究机构。

关键词 基地化培训模式;杨凌示范区;虚拟培训组织;职业化农民;非营利性组织

中图分类号 G72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2)13-0079-05

一、问题的提出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我国农民职业教育培训已初具规模,政府上下联动推动农民职业教育培训的格局初步形成,农民职业教育培训机构的多元化和民营化不断发展,不同类型农民职业教育培训机构的分工与协作关系正在形成,竞争与择优机制不断加强,农民职业教育重点日益突出,职业技能培训模式日趋多样化,培训体系和能力建设逐渐得到重视,其效果也逐步显现。但是,我国农民职业教育培训目前的特点是多家参与、多条途径进行,培训往往流于形式、培训效率低、效果差,农民职业教育培训体系缺乏快速集成供给的能力和协调整合各类培训资源的机制[1]。农民职业教育供不应求与供求脱节的矛盾、教育培训形式相对单一、重复浪费现象总体上仍然比较严重,培训单位很少关注培训效果及后期跟踪服务。另外,农民职业教育培训管理体制也存在诸多弊端,如农民职业教育制度化和法制化建设仍比较滞后,没有独立的市场化、产业化的教育培训管理机构,这些问题的存在要求必须对农民职业教育的理论与实践有所突破和创新。

二、杨凌示范区教育资源分析

杨凌示范区是我国唯一的国家级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以下简称示范区),区内拥有1所农业高等学校(西北农林科技大学)、1所国家级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杨凌职业技术学院)、一个职教中心、多所中等职业技术学校以及5000多名农业科教专家。这些丰富的教育资源成为发展涉农职业教育的重要基础。同时,杨凌示范区省部共建的体制优势和示范带动功能定位等都为发展涉农职业教育创造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在杨凌,现在已经形成了现代农业创新园、国际科技合作园、现代农业企业孵化园、标准化生产示范园等示范新区,并依托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科技推广模式,在青海、甘肃、宁夏等省区新建了一批科技示范推广基地。2011年8月,全国现代农业科技创业孵化联盟在杨凌成立,这是首个全国性农业领域企业孵化的非营利性自主联盟,联盟发起单位42家,包括各类孵化器企业、风险投资机构、农业科研院所、农业企业、专利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等。

目前,在杨凌示范区内初步形成了以杨凌职业技术学院为牵头单位,纵向上建立了“中等职业教育—高等职业教育—专业硕士学位”相衔接的职业教育体系,在横向上各教育机构充分发挥其特点和优势,举办各类涉农专业特色教育,初步形成了高校、高职、中职、技校、职教中心相互支持配合的“五位一体”多元化办学结构。不同类型与层次的农民职业教育,专业设置不同,培训内容不同,培养目标不同,如依托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村官培训工程”和“农业新科技推广工程”,以及杨凌职业技术学院的“新型农民培训工程”等。而杨凌示范区职教中心有近30年的办学历史,拥有现代化的解剖实验室、生化实验室、组织培养实验室、微机室、多媒体电教室等。既能开展学历教育,又能开展短期培训。从教师来源结构看,示范区内农民职业教育师资主要来源于三个渠道:高校教师、专业技术人员和有经验的一线工作人员,分别满足不同类型和层次的农民职业教育需求。从农民职业教育的投入分担结构看,由政府、学校和农民三部分来承担。

杨凌示范区内职业教育资源丰富,有开展大规模农民职业教育与培训的潜力,经过多年的实践探索,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农民职业教育体制不顺,条块分割,教育资源分散,各自为政,以营利为目的,管理松散,利益为先,协调乏力,培训与市场缺乏关联,投入不足,培训管理不完善等问题依然存在,培训潜力并没有充分发挥出来。杨凌素有中国的“农业硅谷”之称,但是传统的农民职业教育培训模式和落后的科技推广体系却导致许多新技术、新成果只是专家学者实验室里的展品。新技术、新成果“灯下黑”、“走不出杨凌”的现象,一度成为“农业硅谷”杨凌的尴尬。因此亟需进一步整合示范区内各类教育资源,使之发挥集约优势,并在农民职业教育的理论与实践上有所突破和创新。

三、构建农民职业技能基地化培训模式的理论基础

(一)农民职业技能基地化培训模式的含义

所谓农民职业技能基地化培训模式即依托杨凌示范区内的资源优势,通过区域资源分析评价,并对示范区内各类教育培训资源进行整合,使其发挥资源的聚集和集约效应,在对农民职业技能培训需求调研的基础上,构建出政府、学校、企业以及民间非营利性组织等的全面参与,以促进农民提升致富本领、促进农业经济繁荣和农村社会全面进步为目标的区域内集约化、多样化、规模化,多形式、多层次、全方位的农民职业技能培训的新形态、新阵地和新课堂。农民职业技能基地化培训模式包括教育培训主体对象、教育培训质量监控系统、教学体系、保障体系、反馈体系等一系列资源和活动在内的总称。

该模式的构建与实施能够克服地方政府划地为牢、分割式的农民职业培训弊端,能够体现政府公共服务职能与职业教育规律的融合,能够满足陕西及西部地区农村劳动力转移和新型农民培育的多层次、多类型的职业技能培训需求。农民职业技能基地化培训模式的构建与实施不仅为政府提供了农民培训的新路径,能够解决农民职业教育实施过程中常见的供需脱节矛盾,还为我国当前培养新型农民和职业化农民,促进农民就业与农民增收提供了理论指导和实践范式[2]。通过农民职业技能基地化培训模式的构建与实施,在向把杨凌示范区建设成为国家级农业职业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区和农业职业教育师资培训中心,并最终成为国家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一面旗帜的道路上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二)构建农民职业技能基地化培训模式的指导思想

1.教育社区化思想

德国社会学家滕尼斯于1881年首先使用“社区”这一名词(一般译为“共同体”、“团体”、“集体”、“公社”等),当时是指“由具有共同习俗和价值观念的同质人口组成的,关系密切的社会团体或共同体”。一个社区至少包括以下特征:有一定的地理区域;有一定数量的人口;居民之间有共同的意识和利益,并有着较密切的社会交往[3]。我国的社区教育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初期,是在国家实行改革开放后,总结原有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相结合经验的基础上,借鉴国外社区教育的经验,从国内不同地域的实际出发,通过试点逐步发展起来的。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中国工业化、城市化进程明显加快,社区教育正在不断发展并逐步走向成熟。一方面,社区居民逐渐认识到社区教育的价值,产生了一定的参与要求。另一方面,城市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了许多亟需解决的问题,如城市人口不断膨胀、农村剩余劳动力不断涌入城市、人口老化日益严重等。仅仅依赖以协调管理为特性的社区组织形式以及学校教育来解决上述问题是远远不够的。国际国内社区教育实践经验表明,只有实施面向社区成员,以促进人的发展为原则的多样化的社区教育,才能满足和解决人们多样化的教育需求和社会问题[4]。从社区教育内部看,成人教育、职业技术教育的发生、发展,能够说明教育社区化的必然性。可以说社区教育是构建终身教育体系的理想途径之一,能够满足基本的学习需要。社区教育在教育连续性、社会适应性、教育手段多样性,以及教育与社会各部门的合作方面都较好地适应了这些原则要求,能够实现区域内教育资源充分共享,人人享受社会教育资源,因此在构建终身教育体系中具有不可低估的重要作用。现代社区与社区教育——教育社区化的思想,正是构建农民职业技能基地化培训模式的理论基础。

2.虚拟培训组织理论

虚拟培训组织是针对企业员工培训提出来的,是在知识经济背景下为虚拟企业提供培训服务的学习型组织,其将接受培训的员工视为内部顾客,侧重于学习和培训的有效性,通过远程网络、信息共享等技术支持,根据企业目标和内部顾客需求来提供培训,旨在提高虚拟企业的核心竞争力[5]。以此为借鉴,建立虚拟农民职业教育培训平台,借鉴虚拟培训组织的理念和做法,面向区域内外所有农民,将一定区域内的教师资源和课程资源运用战略联盟原理进行整合,通过远程网络、信息共享等技术为该地区农民提供培训服务,使他们学到新的技术和管理方法,改善其生产经营效果,同时在日常生活中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提高其文化素养,成为新型农民和职业化、专业化的农民。

3.成立民间农民职业教育非营利性组织的思想

目前,我国农民培训模式主要有三种类型:政府主导型、企业主导型、非营利性组织主导型[6]。各地的实践探索虽然已经取得了显著成效,但由于缺乏对农民职业教育培训的规律性研究,因此不可避免地存在诸多共性问题,如大多数实践模式仅仅局限在经验和案例层面,缺乏推广性和普适性,对政府的依赖程度高,没能充分发挥企业、团体、学校尤其是农民本人的积极性,在建立非营利组织主导型的农民培训模式方面涉足较少,未能产生满足农民需要、体现农民职业性技能培训规律的模式和方法。

农民职业技能基地化培训模式的建立,即以非营利组织主导型培训模式为切入点,成立民间农民职业教育非营利性组织。民间农民职业教育非营利性组织实行董事会制度,拥有法人治理结构,实行公司制管理,并且建立一整套评价与反馈机制,起到综合协调、整合资源的作用。民间农民职业教育非营利性组织能够统筹优化区域内教育资源,能够服务农民利益,按农民需求培训,负责把政府的钱和农民的钱用好。民间农民职业教育非营利性组织通过统筹各类资源、对教育资源公开招标、研究农民需求和市场需求信息,有针对性地为农民服务,为行业提供指导;通过为企业、政府、行业提供指导服务,收取一定服务费、咨询费;通过申请项目课题和收取一定会费来维持自身的运行;通过使自身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需要,获得生存发展空间。

四、农民职业技能基地化培训模式的构建与实施

(一)建设目标

农民职业技能基地化培训模式的构建需整合当地众多教育资源,以防止各行业、各部门教育培训机构条块分割、分散重复培训造成资源浪费及培训供需脱节的现象,形成职业化的农民职业教育培训合力。依托杨凌优质的教育资源,在整合资源、深化改革、创新机制的基础上,组建杨凌现代农民职业教育基地(集团),创新农民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模式和人才培养模式,根据农业现代化和城镇化的发展需要,造就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一代新型农民,造就拥有一技或多技之长的专业型农民和职业化农民,形成学历教育与职业教育相互贯通,中职教育与高职教育上下衔接,结构合理、形式多样、灵活开放、自主发展的现代农业职业教育体系,提高职业教育服务现代农业发展、新农村建设和新型农民培训的能力。使杨凌成为百万新型农民培训基地、涉农职业院校专业实训基地和师资培训基地。

(二)建设任务

1.大力整合现有资源,组建杨凌现代职业教育集团

杨凌示范区拥有丰富的教育资源,要按照立足杨凌示范区,辐射整个西部地区,面向全国的思路,将区域内教育资源实现实质性整合。通过联合区域内的高等学校、职业院校、行业协会和企业组织等,组建杨凌现代职业教育集团,构建覆盖城乡的现代职业教育服务网络体系。通过以杨凌职业技术学院为牵头单位,纵向上建立“中等职业教育—高等职业教育—专业硕士学位”相衔接的职业教育结构体系,横向上各教育机构充分发挥其特点和优势举办特色教育,最终实现聚集效应。将培训从单一的农业科技培训扩展到生产、生活、生态等更广阔的领域,培养的农民创业能力、领导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等,大力开展职业化农民、创业型农民等新型农民的教育与培训。

2.构建职业化农民职业教育培训师资队伍

构建职业化农民职业教育培训专家团队、组织培训团队和运营团队。专家团队一般由三部分人群组成:通过战略联盟,以职业化农民教育培训为契机,优化配置杨凌示范区乃至全省、全国的知名专家资源,通过一定程序进入培训专家系统;高校教师或企业和生产一线技术人员;充分发挥本土科技能人了解农村、熟悉农业、贴近农民的优势。专家团队通过集中教学、网络教育或生产现场面授等形式,解决生产实践中亟需解决的问题,同时普及科学文化知识。组织培训团队可由政府职能部门和相关教育学会或农业学会等非营利性组织组成,也根据需要负责安排培训课程、检查培训效果和提供培训后跟踪服务。运营团队则依据市场经济规则,本着双赢、多赢的原则,面向社会聘请具有经营意识、市场策划能力和科技成果转化能力的人员组成。

3.搭建农民职业技能培训信息平台

借助现在网络技术手段搭建农民职业技能培训信息平台,开辟专门农民职业技能培训网站,包括国家政策信息系统、农民教育培训系统、专家咨询系统、科技推广系统、农产品市场信息系统、创业项目系统、投融资信息系统、法律咨询服务系统以及综合信息服务系统等。其中每个系统下面又可以划分子系统。如农民教育培训系统可以包括专家子系统、培训专业子系统、培训课程子系统以及培训质量监督与考评检测系统等。农民职业技能培训信息平台要有专门工作人员负责,并及时更新信息。信息资源经过整合、处理后发布到网站,以缓解我国广大农村地区信息孤岛状态,满足农民对各种信息的需求,为农民决策提供全方位参考和依据[7]。

(三)组织实施

1.创新管理体制

组织实施农民职业技能基地化培训模式,首先,要成立示范区“农民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联席会”,作为示范区内统筹管理各类教育资源的决策机构,联席会负责协调教育、财政、人事、社保及相关行业部门,解决农民职业教育发展所面临的教育资源分散、供需脱节等矛盾,从管理体制上确保各类教育资源充分调动、统筹协调和优化配置。其次,要建立相应的以政府为主导的农民职业教育工作办公室,主要负责区域内农民职业教育重大项目安排和重点项目建设,以及制定相关政策等。在联席会体制下,通过建立相应的发展工作委员会、建设委员会、评议咨询委员会等实施投入、建设和管理职能,以有计划、分层次、注重系统性、全面性和有效性的教育培训替代号召性、群众性、应急性的培训,以整体提高职业化农民科学文化素质需要的知识和技能教育替代应急的、临时的、随机的和零散的农民技术培训。

2.加强民间职业教育非营利性组织的培育和建设

民间职业教育非营利性组织也是推动农民职业教育综合改革与发展的重要力量,不容忽视。因为这些组织往往汇聚了大批具有强烈社会责任感的精英。团结和凝聚这支力量参与农民职业教育综合改革与发展显得十分必要。通过调动其积极性,以项目为支撑扶持民间职业教育力量发展,促使其参与到农民职业教育综合改革与发展中来,主要负责信息跟踪与反馈,绩效评价、职业教育科学研究、职业教育发展咨询服务等职责,为民间职业教育非营利性组织发展创造条件,为农民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服务。

3.延伸农民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任务,培育涉农职业教育研究机构

农民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不仅是要举办一些学校、培养一批人才、积累诸多经验,还有必要在推动农民职业教育综合改革与发展大框架内,建立和培育农民职业教育研究机构,进一步将这些办学实践经验进行升华、延伸,将其建成涉农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智库”。如通过开展涉农职业教育咨询,为农民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提供政策、信息、方案等各种咨询服务;通过开展涉农职业教育研究,对农民职业教育综合改革与发展面临的诸多理论与实践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形成研究报告、发展建议等,为政府决策提供参考;通过开展涉农职业教育评价,对办学绩效进行评估,为农民职业教育发展提供反馈信息,及时作出调整;通过开展农民职业教育后续服务与就业、创业指导,承担起农民职业教育面临的“教育后”重要任务,架起科技与农民之间的桥梁,帮农民迈过致富“最后一道坎”。

参考文献

[1]朱启臻,杨汇泉.谁在种地——对农业劳动力的调查与思考[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162-169.

[2]课题组.农民的培训需求及培训模式研究[J].经济研究参考,2005(35):1-5.

[3][4]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第三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272.281.

[5][7]刘建兰.利用高校资源建设虚拟职业化农民教育培训平台的构想——以湘西北地区为例[J].中国农业教育,2009(5):62-64.

[6]陈遇春.当代中国农民职业教育研究[M].杨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出版社,2005:88.

Construction and Implementation of the Base-oriented Model for Training Farmers Professional Skills

——Taking Yangling Agricultural Demonstrative Area as an Example

CHEN Yu-chun1, CHENG Wei2

(1.Innovative Experimental College, Northwest Agriculture and Forestry University, Yangling Shaanxi 712100;

2.Department of Training, Yanan Executive Leadership Academy, Yanan Shaanxi 716000, China)

AbstractAfter decades development, the farmer education has already obtained great achievements in China, but it still faces with many problems, which cant satisfy the current needs of training new and professional farmers, so it is an urgent need to innovate the theoretical system for farmer vocational education. Based on practical investigations in Yangling Agricultural Demonstrative Area in Shaanxi province,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community-based education and the theory of VTO and building NPO for farmer vocational education, the base-oriented model for training farmers professional skills was built, and its features include: comprehensive participated by all stakeholders such as government, schools, enterprises and non-profit organization, and taking the enhancement of farmers enriching abilities, economic prosperity of agriculture and social progress of countryside as the objective.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model should try to innovate management mechanism and pay attention to cultivate non-governmental organizations and agriculture-related research institutes.

Key wordsbase-oriented training model; Yangling Agricultural Demonstrative Area; virtual training organization; professional farmer; non-profit organiz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