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村官”计划持续发展的分析与思考
2012-04-29赵慧芬
赵慧芬
摘要:“大学生村官”是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力量,也是党政机关培养和储备后备人才的重要来源。自2011年开始,“大学生村官”3年的任职期陆续届满,“大学生村官”计划的可持续性已成为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通过实地调研,考察了现任“大学生村官”工作、生活、思想状况、乡村干部和村民对“大学生村官”的评价,在深入分析“大学生村官”现状、遇到问题的基础上,考虑“大学生村官”对期满离岗后的规划和愿望,提出了一些思考和建议。
关键词:“大学生村官”;调查分析;持续发展;郑州市
中图分类号:F325.4文献标识码:C文章编号:0439-8114(2012)15-3372-04
Analysis and Thinking of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College Student Village Officer” Program
ZHAO Hui-fen
(College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Hen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Zhengzhou 450002,China)
Abstract: The “College Student Village Officer” program is the main support of the new socialist countryside and the important source of reserve personnel that the party and government organs need to develop as well. Since 2011, as the 3-year's tenure of “College Student Village Officer” has come to an end gradually, whether the program is sustainable becomes an issue worthy of being studied. With all the questions, the situation of the present “College Student Village Officer ” in work, life and ideology, the judge to them by the local village officers and villagers were investigated. On the basis of the deep analysis of the “College Student Village Officer” current situation and problems they meet, some reflection and suggestions were put forward, considering the student villagers planning and desire after the expiry.
Key words: “College Student Village Officer”; investigation and analysis;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Zhengzhou city
大学生当“村官”,可以增加农村智力资源,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重大意义,同时也可以缓解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压力。自2008年3月全面启动选聘大学生到村任职工作以来,共有130多万名高校毕业生自愿报名应聘,截至2010年5月,全国各地已有20万名“大学生村官”,“大学生村官”成为了一个较大的社会群体[1]。
“大学生村官”计划历经几年,许多地方实现了一村一名“大学生村官”计划,首批的“大学生村官”也面临着3年期满。“大学生村官”在基层的工作、生活、精神面貌如何,遇到哪些实际问题,村民和当地村干部对“大学生村官”的工作如何评价,“大学生村官”期满离岗后准备向何方流动,带着这些问题,项目组进行了实地调研。
1样本的选择和研究方法
1.1样本的选择
选择郑州市作为样本调查地是基于3个方面的考虑,一是项目组承担了郑州市“大学生村官”的调研任务;二是河南农业大学是全国第一个成立农村发展与管理专业(“村官”专业)的大学,可以得到“村官”专业大学生的协助,并且可以了解准“村官”的思想动态;三是河南是农业大省,郑州市是其省会,地处中原,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1.2研究方法
1)问卷调查法。设计了3种问卷:①大学生问卷;②村干部问卷;③村民问卷。共发出问卷500份,调研涉及郑州市100个乡(镇)180个村的300名大学生村官、100名村民、100名村干部,收回有效问卷308份,数据能较好地反映郑州市的“大学生村官”现状。
2)个体访谈法。在问卷样本中随机抽取5%进行个体访谈,深入了解一些“大学生村官”的具体工作感受、遇到的困惑、今后的打算以及对“大学生村官”计划持续健康发展的建议。
3)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为了提高调查研究的深度,做了一些量的描述和质的分析,将调研的数据与文献资料相结合,得出结论,进行思考。
2调研结果及分析
2.1现任“大学生村官”状况
2.1.1“大学生村官”的构成郑州市选聘的“大学生村官”中,具有本科学历的占70%,研究生及以上占10%,大专占20%;从专业知识结构来看,所占比例从高到低依次为理工类(23%)、经济类(22%)、文史和农学类(各14%)、社会管理类(13%)、政治类(5%)、其他(9%);从政治面貌来看,中共党员占57%,共青团员占42%;从户籍地来看,46%来自城镇,54%来自农村。
2.1.2“大学生村官”的工作情况“大学生村官”基本上由县一级政府选任分配到乡(镇),然后由乡(镇)统一管理,他们的编制在乡(镇)政府。从工作定位看,“大学生村官”在村党支部、村委会领导下开展工作,主要工作责任有3方面,一是负责实用技术推广;二是政策解读和法律知识的传播;三是对乡村教育工作、乡村文明等进行倡导与管理。
从调研情况看,选聘的“大学生村官”一般担任村团支部书记、村主任助理、文书、出纳、妇女主任、治保主任等职,兼职的情况比较多,如团支部书记兼主任助理,或出纳,或妇女主任。从“大学生村官”所做工作的具体内容看,以被动性工作为主,60%以上的“大学生村官”主要在村里整理档案、传达文件、宣传政策、做村务文字工作,22%的“大学生村官”从事计划生育和收费工作,16%的“大学生村官”从事创业项目。
“大学生村官”对工作普遍比较敬业,约80%的“大学生村官”每周在其所任职村庄的工作时间达到5 d,其他“大学生村官”每周在村庄工作不够5 d的主要原因是被借调到乡镇的其他部门。
2.1.3“大学生村官”的思想动态及自我评价大学生担任“村官”的主要动机不一致,33%的“大学生村官”是为了在农村干一番事业;29%的人是由于社会就业压力大,作为暂时过渡或“跳板”;23%的人是为了公务员或研究生考试等方面的优惠政策;其余15%是跟潮流,听从别人的意见。
当问到“大学生村官”任职期满后的去向时,大约65%的人选择考公务员或者考研究生,只有17%的人选择续聘,另18%的人选择回城市就业或者创业。当问到对目前工作状态是否满意时,24%的“大学生村官”表示满意,49%的人不太满意,14%的人不满意。不满意的原因主要有:感觉作用发挥不够,其工作内容大都是一般事务性工作,很少涉及村务决策等关键领域;个别村组织对“大学生村官”重视不够,为其提供的锻炼成长机会较少,影响其工作能力的正常发挥等。当问到做“村官”使自己的哪些能力得到锻炼时,排名前3项分别是处理实际问题(49%)、人际交往(49%)和公文写作(22%)。
2.1.4村民对“大学生村官”的评价和期望本次调研中,多数村民支持大学生当“村官”,支持的原因包括“大学生村官”素质高、思想新等;部分村民(5%)对“大学生村官”角色持否定态度,理由包括“大学生村官”不能安心扎根于农村、不能适应农村的工作环境、能力不足、阅历少、所学专业不对口、不能与村民建立良好关系、理想主义色彩浓。在走访的村民中,40%认为如果在生产、生活方面遇到问题,愿意主动请教村里的“大学生村官”,20%的村民表示不愿意请教“大学生村官”。村民对“大学生村官”角色的期望主要集中于经济发展和农村教育两个方面(占调研人数的56%)。
2.1.5村干部对“大学生村官”的评价被调研和访谈的村干部中,55%的人支持“大学生村官”,认为“大学生村官”较好地发挥了作用,原因包括“大学生村官”素质高,具有新农村建设要求的知识结构,“大学生村官”思想新,有较强的适应能力和沟通协调能力等。他们认为影响和决定“大学生村官”发挥作用的外部条件是村干部与村级班子是否对“大学生村官”放手使用、使其参与决策和管理,以及县(市、区)、乡(镇)政府的重视和支持力度等。
2.2“大学生村官”遇到的普遍问题及原因分析
2.2.1思想摇摆不定,“跳板”心理严重现任“大学生村官”中,37%的人选择考公务员,28%的人选择考研究生,说明多数“大学生村官”不愿意长久在农村呆。这和当“村官”的动机密切相关。大学生选择到农村担任“村官”的思想动机呈现为多元化特征。既有迫于严酷就业压力下的现实选择,也有政府优惠承诺的宣传推动;既有为从政打基础的目的,也有为家乡做贡献的想法。这种多样化的思想基础和选择动机,使得“大学生村官”们的思想容易摇摆不定。当工作顺利时,意气风发,一旦遇到矛盾或者条件艰苦,则选择逃避。特别是原本当“村官”就是出于无奈之举或者权宜之计,如果没有合适的引导,很难使他们长久服务农村[2]。
2.2.2缺乏引领农村发展的知识技能调查显示,懂得农业实用技术的高校毕业生很少,农学类专业“大学生村官”只占14%,大部分“大学生村官”在农村专业不对口,缺乏农村、农民需要的实用技术和农村工作的知识背景及经历,尽管所学专业知识比较牢固,但在农村的实际工作中却用不上。农民比较注重眼见为实,最渴望的是致富,最盼望的是增加收入。“大学生村官”仅凭一腔热情投身农村,如果没有过硬的实用技术对农民进行示范和指导,又不能引入资金、项目,很难获得农民的信任和支持。
2.2.3角色转变不及时大学生从繁华的城市进入农村,从学校到社会,从无忧无虑的学生到琐事缠身的“村官”,需要快速转变角色,但一些“大学生村官”的角色转变比较慢,如生活不习惯、工作无从下手、与当地干部协调困难等,使得工作难以深入开展。影响其角色转变的主要原因,一是村中社会关系复杂(46%的人认为)。农村工作琐碎、利益纠葛纷繁,“大学生村官”很难在短期内适应;二是“大学生村官”自身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如缺乏社会经验,生活适应能力差,大学时所学知识与实际运用差距大等,使得“大学生村官”在角色的转变与适应上出现困难;三是个别村干部对于大学生的到来一方面积极欢迎,另一方面又担心这些“高级”知识分子日后会取而代之,不重视“大学生村官”的建议,使得“大学生村官”不自信,有挫败感;四是部分村民认为“大学生村官”华而不实、不稳定,“村官”的身份不被认同。
2.2.4农村生活条件较差具体表现在住宿、饮食差,交通出行不便,网络通讯不发达、娱乐活动少。42%的“大学生村官”认为“交通出行不便”是最大的问题;25%的认为“饮食不习惯”是最大的问题。交通等条件的制约影响到“大学生村官”的精神生活,在偏僻的村子里,他们很难结识到新朋友,这不可避免地造成他们情感的空白,生活的孤独。
2.2.5相关政策不够健全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大学生村官”创业制度不完善。许多“大学生村官”感叹资金缺乏,信用社贷款不能给予足够的支持,由于存在合同期,金融机构在贷款时有所顾虑。二是“大学生村官”合同期满后的保障制度不健全。“大学生村官”的任期为3年,3年后,对考公务员和考研究生的学生有一定的优惠政策,但对于想留在当地基层继续从事农村事务的学生,保障力度却不够,在住房、落户、福利等方面缺乏相应的措施保障。未来的不确定性让“村官”们顾虑重重,阻碍了“大学生村官”扎根基层的意向和行动。
3“大学生村官”计划持续健康发展的几点思考
自2011年开始,“大学生村官”3年的任职期陆续届满,对“大学生村官”来说是去是留比较迷茫和沉重,如何留住愿意服务农村的现有“大学生村官”,同时又吸引更多的大学生源源不断地补充空岗迫在眉睫。
3.1引导和安排好“大学生村官”期满出岗后的流动
“大学生村官”不是公务员,带有志愿者的性质,期满出岗后工作流动是否顺畅,直接影响到在岗“大学生村官”的工作热情和准“村官”们的选择。对期满出岗的“大学生村官”应该给予一定的优惠政策,但不能把出路都包下来,应有序流动[3]。
3.1.1向乡(镇)公务员直接流动农村需要高学历的青年才俊,但农村目前的条件比城市尤其是大城市艰苦很多,这是不争的事实。没有足够的发展空间、良好的经济、文化等条件吸引,“大学生村官”计划很难长久实施。任何长效机制的形成都需要两个方面,一是建立规范、稳定的制度体系;二是要有出于自身利益的组织和个体去推动和监督制度正常运行。在千军万马过“独木桥”(考公务员)的今天,应因势利导,加大“大学生村官”考录公务员的优惠力度,对于处于城市边沿的乡(镇)公务员,不妨直接从熟悉农村情况的“大学生村官”中进行选拔,以此增强“大学生村官”们的希望和动力,鞭策他们辛勤工作,更好地服务农村,使“大学生村官”这项工程能持续下去。
3.1.2建立乡(镇)服务中心,将“大学生村官”转化为社区工作人员由于历史、土地资源等影响,政府机构和咨询、服务等单位分散在不同的区域,村民办一些证件和事情,往往需要跑几个地方,有的相距甚远,一件小事有时需要花费几天时间。为了方便村民,政府应牵头建立农村社区服务中心,聘请专职人员为村民提供党建、生产经营、公共事业、社会保障、公共信息、卫生和文化体育等方面的服务,“大学生村官”是乡镇服务中心最合适的员工人选。
3.1.3帮扶就地创业随着“毒牛奶”、“瘦肉精”、鸡蛋苏丹红、“地沟油”等事件的频频发生,人们对食品健康越来越关注,绿色食品的源头是农村和农业。绿色农业越来越受到政府和公众的支持和欢迎,也迎来了发展的契机。一些商家看准了农村的发展前景,纷纷投资农业。在目前大学生就业压力大的情况下,帮助期满离岗的“大学生村官”在农村创业不失为一个好办法。同时,期满离岗的“大学生村官”也是引领农民发展绿色农业的理想人选。政府信贷政策应向“大学生村官”进行倾斜,以帮助其解决创业资金不足的问题,政府还应协调工商、土地、电力、税收等部门,开辟绿色通道,帮扶他们早日创业成功。
3.1.4建立“大学生村官”自由退出机制根据任期目标责任制,对考核合格又愿意留任的继续聘用,并根据服务年限及业绩提高福利待遇,享受当地住房、落户等福利;对到期退出的切实落实优惠政策,制定降低税收等措施鼓励企业录用有农村工作经历的大学生;对能力弱、考核不称职的按聘用协议予以免职,并取消相应待遇。以此加大“大学生村官”的责任感,消除他们的后顾之忧。
3.2改善农村基层环境,为吸引优秀人才创造条件
工作和生活环境是吸引人才的重要条件。乡村基层组织要树立“人才是第一生产力”的观念,在工作中给予“大学生村官”更多的理解、信任和支持,尽快让“大学生村官”担任实职,给予他们更多参与处理村里重大事务的机会,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在村支“两委”换届时,动员“大学生村官”积极参与“两推一选”、“公推直选”,使其早日进入决策层,为他们早日成才提供条件。同时,也要关心“大学生村官”的生活与情感需要,改善住宿条件,尤其要改善网络设施,方便“大学生村官”通过网络获取信息、与外界进行交流。要定期召开座谈会,及时了解“大学生村官”的思想动态、工作进展和身体状况,及时给予心理辅导。多举行娱乐活动以及和附近村庄的联谊活动,充实他们的业余生活,让他们能更好地、轻松地、快乐地在农村奉献自己的青春与智慧。
3.3完善选聘机制
应完善选聘机制以减少“大学生村官”的“跳板”现象。进一步细化选拔对象的基本条件、专业要求,优先录取有农村生活经历的大学生,特别是本地籍或本村毕业的大学生,以避免水土不服的情况;拟选聘的“大学生村官”所学专业要与当地经济发展优势相关,具有农业专业知识,符合农村实际发展需要;选聘过程中进行职业生涯测评,从心理素质、实际能力和择业观念等方面考察报名的大学生是否适合“村官”工作;对于拟选派“村官”任职的村或社区也应摸清专业需求等情况,便于有针对性地安排大学生到村任职。
3.4建立健全教育培训机制
调研中发现,“村官”普遍缺乏引领农村发展的知识技能,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是地方政府与高校联合,提前进行教育培训。首先,在各高校搭建教育平台,增设系统的相关选修课程,让有志于服务农村的大学生提前得到学习和培训机会。其次,改革培养模式,引入实践环节。农民大多以种植业和养殖业为主,缺乏的是技术,希望“大学生村官”能为他们带来致富的信息和技术。而一些“大学生村官”在知识储备上恰恰缺乏农学知识和农民急需的实用技术。高校在对“大学生村官”培养的过程中,应在教学方案和课程设置上进行有针对性的调整,使“大学生村官”尽可能拥有农学专业背景,贴近当地发展优势和农民实际需要,以保证“大学生村官”计划拥有持久的生命力。第三,加强岗前培训,提升专业技能。上岗前的教育培训是做好大学生到村任职工作的重要一环,地方政府应联合有条件的高校,在“大学生村官”上岗前进行阶段性的集中培训,向他们重点讲解“三农”工作的方针、政策,介绍新农村建设的情况和乡风民俗,传授开展农村工作的基本方法,帮助他们掌握一些农村急需的技术,如动植物种养技术、食品保鲜与加工技术等,并介绍一些致富项目,参观一些新农村建设中好的典型等,以开阔准“大学生村官”的眼界,丰富他们的知识和阅历[4]。
此外,还要健全各种保障制度,建立分类培养机制,鼓励和引导“大学生村官”坚持走与实践相结合的成长道路,树立行行建功、处处立业的择业观,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发展方向。要实施严格的管理制度,完善“大学生村官”的工作考核机制,将“大学生村官”的职务晋升、工资待遇和工作绩效相结合,将考核结果装入个人档案。总之,各级组织应尽可能激发“大学生村官”在农村干事创业的热情,根据具体情况引导“大学生村官”分别向社会管理型、创业富民型、专业技术型、党政后备型等方向发展,以实现自己的价值。
参考文献:
[1] 牟广东,唐晓清.改进“大学生村官”管理制度的调查[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2(2):145-148.
[2] 徐明生,吴贻玉.“大学生村官”服务新农村建设障碍性因素系统分析[J].教育与经济,2011(2):19-21.
[3] 卢芳霞.农村专职社工:浙江“大学生村官”的新出路[J].当代社科视野,2011(3):29-34.
[4] 范金凤,韩伟.大学生村官计划实施现状调查与思考———以湖北省洪湖市为例[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132-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