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化大繁荣背景下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建设研究

2012-04-29李广宁

成才之路 2012年18期
关键词:体育文化构建高校

李广宁

摘要:在当前的文化大发展的背景下,只有大力加强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建设,在发展形式上围绕党中央提出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要求,不断地进行改革、创新,才能为我国高等院校的校园体育文化的建设提供实践的舞台。

关键词:文化大发展;高校;体育文化;构建;对策

一、引言

党中央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并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这是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第一次由党的中央委员会全体会议研究部署文化建设与发展。高校校园作为贯彻执行《决定》的重要前沿阵地,如何落实、践行好《决定》,并把握好前进的方向,充分凝聚广大师生的集体智慧和力量,乘着《决定》的东风,加快推动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建设,是当前高校体育管理与教学工作所面临的重大机遇和挑战。

我国著名的体育人文社会学学者卢元镇在他的《体育的社会文化审视》一书中指出:“高校体育文化从广义上讲,是在高校现存环境中师生员工在高校体育教育、学习和活动等过程中,创造出来的物质与精神的所有内容。从狭义上讲,高校体育文化是指在高校教学环境下,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在各种体育活动中相互作用创造出的高校文化形态之一,包括体育精神、体育的价值观念、体育道德、体育行为和体育能力。”从文化的视角剖析的话,高校体育文化可以分为体育精神文化、体育制度文化、体育行为文化、体育物质文化等几个部分。

二、研究方法与对象

1. 研究方法

本研究运用问卷调查法、文献资料法、数理统计法和逻辑分析法,对部分高校的专家、教授进行咨询,了解校园体育文化建设方面的相关问题,据此编制《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问卷》。

2. 研究对象

本研究以江南大学的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现状为研究对象,调查对象主要为在江南大学17个学院就读的全日制本科各专业学生,发放问卷500份,回收493份。其中有效问卷467份,有效率为94.7%。

三、调查结果与分析

1. 江南大学校园体育精神(意识形态)文化发展现状情况分析

2011年,江南大学校领导大胆地提出了践行“校园体育精神”的口号。发起这一活动的初衷,是为了进一步激发广大师生的竞争精神,提倡创新、虚心、好学,不惧挫折与失败的坚忍不拔的顽强意志。因为站在管理者的角度,校领导深知高校体育精神文化是一所高校体育文化发展的核心所在。高校体育精神文化集中体现在全校师生对体育的认知程度、体育价值观念、参与体育锻炼与活动的行为习惯这几个方面。而且,良好的高校校园体育精神,在江南大学争创“国内一流,国际知名”高校的过程中,可以不断为提高学生健康体魄、健强意志、健全人格打下良好的基础。全校上下已经将培育体育精神纳入大学精神塑造与完善的核心内容。这主要是因为:一方面,当下高校事业发展面临竞争激烈、优胜劣汰、扶优扶强的现状;另一方面,好的学生就应具有自信、阳光、乐观、毅力坚韧、敢于拼搏、善于合作等素质,而这两个方面都与体育精神密切相关,一个高校的人文气质来自于学生的精、气、神。

然而,尽管学校从领导到广大师生对体育精神的文化的开展都很重视,但是问卷调查的结果还是不能令人满意,而且反映出学生对高校体育精神文化的观念还存在有较明显的偏颇和片面的认识。调查显示,有接近九成(89.7%)的学生对体育锻炼价值的认知还停留在初级的“强身健体”层面上;对于体育锻炼技能“强体魄”,又能“健身心”持肯定认识的人不超过四分之一(<25%,见图表1)。由此也可以说明,大学生在体育精神文化上的认识误区还是比较大的,必须引起高校领导和教师的足够重视。

2. 江南大学体育制度文化的发展现状情况分析

调查结果显示,在高校体育制度文化的建设方面,江南大学已较完善地建立和配备了从国务院、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到省、市行政主管部门颁布的各级各类成文的有关体育的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并且制定了基于本校资源和现有条件的体育运动组织和管理条例。然而,在具体实施上却明显存在一定的形式化倾向。例如在一年两次的大学生体质综合测评中,由于在对受测学生的身份鉴定与检查过程中一些相关规定执行不够严格,每次都出现有学生为其他同学替跑代测的现象,使得一部分学生(特别是大三、大四的高年级学生)失去了主动参加体育锻炼的内部和外部动力,并且滋生了一些专门以盈利为目的的校园“替跑一族”,即每到学校的体质测试阶段,校园里常常可见“代跑1 000米/800米”等的招贴小广告,并且还明码标价,使高校的诚信体系受到了严峻的冲击。与此同时,尽管学校主管部门近两年以部分院系为试点,制定了《江南大学体育俱乐部建设项目策划书》(征求意见稿),鼓励创建专门的学生体育社团,如篮、排球俱乐部,但无论数量还是质量还都存在不足,使得喜爱或热衷于其他体育项目的学生得不到较为公平的需求方面的满足,也影响了这部分学生对体育锻炼的热情。另一方面,尽管学校建立了较健全的体育竞赛制度,但开展的竞赛项目却较为单一,基本上以田径运动会(金秋体育节)和篮、排、足三大球赛为主,结果是亲身参与各类体育竞赛的学生人数很少,有85%~89%的学生只能以观众的身份来参与,不能真正达到面向大多数在校学生锻炼身心的目的。这说明不是江大校园体育制度文化不健全,而是制度、规定的执行上还很不严谨和完善,还有许多疏忽与漏洞。

3. 江南大学体育行为文化的现状情况分析

近两年,各学院、各专业经常开展各种形式的体育知识竞赛、体育竞赛、体育健身等活动。在各自赛事推动的基础上,还鼓励学生通过体育精神辩论赛等互动形式进行相互交流沟通,加强了各学院之间的合作,扩大了体育精神宣传面,同时也引领学生深刻思考弘扬体育精神的意义及实践方法,坚定了学生弘扬体育精神的信念。这样,能锻炼与培养大学生更加健康、科学的日常体育锻炼行为习惯,为获得健康的体魄和健全的人格,以更加饱满的热情和良好的精神状态迎接学习任务和新挑战打下良好的基础。

与此同时,学校也进一步加强了诸如常规校园体育教学与训练工作、晨跑制度的监督与管理、体育项目的技战术传授以及体育锻炼活动等与大学生校园体育行为文化密切相关的活动的开展。

但从对大学生的体育行为文化方面的调查数据来看,较为普及的、良性的、平稳开展的高校体育行为风尚尚未在江南大学形成。因为仅8.6%的学生经常参加学校组织的体育竞赛活动;而回答“平时从不自觉参加体育锻炼”的学生却占40.9%(见图表2)。国际上通常把“每周身体锻炼频率为3次以上,每次身体活动时间30min以上,每次身体活动强度达到中等强度”的体育活动参加者视为“体育人口”。从对大学生每次锻炼时间和每周锻炼频率的调查统计看,在江南大学校园中,达到公认的“体育人口”的人数还是相当有限,仅8.4%(见图表3)。这也反映出学校未能完成好高校体育行为文化的培养与推广工作。

4. 江南大学体育物质文化的现状情况分析

高校的体育建筑、体育场馆、体育器材与设施的完善程度及布局状况,校园里体育标志性雕塑及体育事件的宣传公告栏的设置情况,都是一个大学体育文化活动得以开展的空间介质。这些个体育物质文化介质,常常隐含着一个高校的办学理念、倡导精神和价值取向等,并会对日后大学生体育人文素养的形成起到一种无形的潜在的熏陶和影响。在占地面积约3 000亩的江南大学新校区,目前尚没有显著的并具有典型代表意义的体育题材的雕塑。许多专门的校园体育事件的宣传公告栏有时也会出现一两个月前的体育信息仍旧挂在那里的现象,信息更新频率及与其他校园文化活动的宣传推广尚缺乏较好的同步性。

调查中还发现,虽然江南大学新校区的体育场馆等锻炼硬件设施的条件比起老校区的条件大有改观,但有些场馆设施在初期的设计上未能周密地考虑到服务于广大在校学生及教师的日常健身锻炼这一高效体育物质文化的主要任务和功能。与此同时,在开放时间和收费上都有一定的局限性和门槛,有相当一部分的学生难以承受,使得好多体育场馆设施形同虚设,大大地影响了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同时,在某种程度上也影响了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建设。

四、发展对策

1. 进一步促进高校体育精神文化的深入普及与开展

江南大学的校园体育精神文化的建设还未能够深入人心地开展起来,其主要原因在于大学生在体育精神文化内涵方面尚有较大的认识误区。因此,学校领导和教师必须给予足够的重视。因为在很多情况下,体育参与的动机决定着过程与结果。

2. 进一步坚定彻底地贯彻与执行高校体育制度文化的宣传与推广

江南大学的校园体育制度文化的建设尽管已经取得了很显著的成绩,但是在各种制度与规定的实施与贯彻上还未能做到完善、彻底,进而未能对学生的体育锻炼观念和行为有效地进行规范和引导。而高校体育制度文化得以很好地贯彻落实是高校体育文化推广的制度保证,也是高校执行各项体育工作规章和进行体育文化推广及交流的组织保证。

3. 不遗余力地加强高校体育行为文化的构建与推广

江南大学在高校体育行为文化的建设方面,如校园常规体育教学与训练工作,晨跑制度的监督与管理,各种体育项目的技、战术教学与传授,以及大学生终身锻炼行为习惯的培养等与大学生体育行为文化紧密相关的推广活动还远未达到出色的境界。因此,学校主管部门务必抓住机遇,做好方案;主动实践,抓好试点;总结经验,成熟推广。

4. 充分挖掘与发挥高校体育物质文化现有的潜在能力

针对江南大学新校区的体育场馆等锻炼硬件设施的条件相比老校区的条件大有改观,但仍未能很好地服务于广大在校学生及教师的日常健身锻炼这一高效体育物质文化的主要任务的现实问题,学校体育场馆与设施的主管部门应该从有效地促使高校体育物质文化与高校体育精神文化达到有机结合的思维出发,加强大学园区体育锻炼场馆与设施的开放时间和收费上的合理性与服务性措施的建设,使所有体育场馆设施能够充分发挥它们原有的功能,最终达到提高广大师生参与日常体育锻炼的积极性,真正为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健康开展与推广提供良好的物质基础。

参考文献:

[1]卢元镇.体育的社会文化审视[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1998.

[2]王大为,林岚.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现状调查研究[J].当代教育

与文化.2009(4).

(江南大学体育学院)

猜你喜欢

体育文化构建高校
试析我国体育文化产业的发展
高校学生体育比赛与校园体育文化内涵建设研究
影响成都市新农村体育文化建设的因素分析及措施研究
环境生态类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构建游戏课堂加强体育快乐教学的探究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
共情教学模式在科学课堂的构建与实施研究
高校科研创新团队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