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教师到教育家
2012-04-29
第三章教坛的魔杖
15.铸语文教育“链”
(1)
2004年 10月,洪宗礼从泰州中学副校长的位子上退了下来。
四十四载的每一日,从家到学校再回家的生活轨迹结束了,而只需到新世纪花园居民小区一楼104室——江苏省中学语文教材编写组、江苏母语课程教育研究所上班即可。
他是这里的主帅——组长兼所长。
他聘用了一批志同道合、德厚才高的语界老教师一块儿做他牵肠挂肚的事业。
潮起潮落是大海的呼吸。
昨夜星光灿烂,那人生历史教坛之上的辉煌“演出”之潮退落了;而对语文的深度求索——无论是精编教材还是对世界母语教材研究,都在悄然而紧迫地拉开大幕,很像大海孕育着新涨的滔天大潮。
萦绕在洪宗礼大脑的主题词,是中国教育和语坛。他比以往任何时思考得都远都深,他对自己默默下令:一定在核心点上取得大突破!
为此,他提出“三封”:封口,不出去作报告;“封腿”,不外出参观;“封笔”,不接受宣传性稿约。有人好意策划、组织较高层级研讨会,还要打起他个人所谓学派的旗帜,却一次次遭到他的回绝。他说:“艺坛新星可造,教坛名家都是自然形成,揠苗助长适得其反,我这等年龄,干吗去赶这份热闹!”
时下,中国的教育令许多人深感揪心与无奈。
在相当数量的中学里,司空见惯的景观是“疲于奔命”的生存状态,“堆积如山”的学业债务,“长吁短叹”的心灵愁结。教师两眼一睁,忙到熄灯;学生脚一沾地,就不歇气。原本鲜活的生命,每日每夜进行着悲壮而惨烈的自戕性消耗:几多少年的花蕾过早枯萎,几多青春的火焰过快熄灭,几多师道之舟搁浅在职业倦怠的港湾。
改革开放初期,曾以恢复高考、派留学生、三个面向、设教师节等大动作独步一时、领跑中国的教育,已悄悄后退了;在中国大变革的舞台上黯然地隐居于冷角,似乎为在舞台中心激扬神勇表演着的主角——经济,甘心当一个微不足道的小小配角。
中国语坛也被社会性的应试大潮裹挟着。原本被西方国家弃如敝屣般的标准化考试,于20世纪90年代被我国当做宝贝拾了来,把对语文综合能力的考查,分解为注音、填词、标标点、辨成语等一个个知识点来考,尤其是阅读教学一步步进入怪圈:从理应考绕教转,到教随考变,怎么考就怎么教,形式五花八门的试题,把语文本质、人文底蕴掩盖了。如一个题:天空——(蓝蓝的、灰灰的、青青的、白白的)。标准答案是“蓝蓝的”,其他都错,荒唐至极!
如此标准化试题,窒息了语文的灵气,把生动活泼的语文教学框进了僵死枯燥的技术化模式训练的死胡同,致使不少专家名士扼腕再三,发出“误尽苍生是语文”的深沉慨叹。
中国语坛渴望迸发出突破性的改革思想。中国课堂渴望出现烙有中国印记的高效理念。
这些思想理念应该从中国教育实践中来,最能为实践接纳,能统领师生,掌握教坛,攻坚教学,升华课堂,并能昂起头颅与西方母语、世界教学对话。
不错,我们语坛也出现了少数大家,炼出了各自的“仙丹”,如于漪以“教文育人”为主张,以语言、思维、情感、人格为一体,创造了多功能、立体化无恒却有序的教学模式;钱梦龙则创造了“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训练为主线”的“三为主”的导读流派理论。这些从某一视界、某一方位向语文改革核心逼近的本土理论,已被广大的杏坛所认可,不失为当代中国语坛的珍宝。然而,这些大多源于20世纪70年代、80年代、90年代,新的时代、新的矛盾呼唤着新的理论导航。
还应提及的是,在这一个时段里,语界也不乏一些精辟的主张、前沿的思考、个性化的评析,但往往针对某一类教学、某一种课型、某一篇课文、某一式教模、某一个问题,属于那种零打碎敲性的研究,如同窥视一豹,或说眼,或谈腰,或言尾,或议皮毛,总缺少通身全体的考量和提纲挈领的洞明。
当代语文教育的大突破——破解语文教育斯芬克斯之谜,似乎这一个历史性大难题留给了洪宗礼等一批先行者。
他能堪此重任吗?
(2)
洪宗礼几十度春秋的学习、实验、思考、研究,为此做好了知识、智慧、理论、思维等多方面的积淀与储备。而改革开放、打开国门则为他铺就了宽阔的舞台。
大凡中外教育家的科研大突破不外有两种,一种是长时间默默耕耘于教育实践于前,重大的教育理论之花骤然开放于后;另一种是边苦心孤诣地耕作在教育实践园圃的同时,边聚精会神地收获科研的果实。
前者如孔子、孟子、朱熹、柏拉图、康德等,先是几十载教书,以后才走向著书立说或整理典籍之路。此类人物诚如《史记》所云:“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后者则如夸美纽斯、裴斯泰洛齐、杜威等人,践行与总结连体,实验共科研同炉。
而洪宗礼呢,吸纳了上述两种教育大家的精髓。他既像孔孟们那样,经历了较长时间的实践准备;又像杜威们那般,在实验中爬理念之坡,让理性于突破中助实验一臂之力。
他的研究视野很宽广,宽广到华夏百年语文史,甚至到全球几大语种几十个国家的语文教坛,加之有得天独厚的现代信息网络之力,可以说,他得到了以往任何一位教育大家不曾得到的时空之便。
很久以来,他的脑子里始终出现一个挥之不去的意象——链。
他的语文人生如一条“链”——语文教学研究、编写教材、中外母语研究恰像“链”上的三个连结的大环。
他的语文研究有三本代表之作连成的“链”——1986年出版的《中学语文教学之路》,1995年出版的《洪宗礼语文教学论集》,2008年出版的6卷《洪宗礼文集》。
他的语文教育观隐隐约约出现了一条“链”。刘国正、顾黄初在为他的《洪宗礼语文教学论集》作序里,已经明确提出:引导——历练——习惯——素养,是洪宗礼语文教育观的“主题词”及其教育“链”。但,这只是这条“链”开始的雏形。
像生物界有生物链、自然界有食物链、金融界有资金链、产业界有产业链、学术界有流派链、教育界有师承链一样,洪宗礼20世纪八九十年代完成了“五说”“双引”理论后,一直苦苦地寻找、建构着语文教学这条“链”。
这条链该是什么样的结构呢?
太简了,各要素及其关联难以包容。
冗繁了,像个杂货铺也委实难寻精华。
从副校长位子退下来的洪宗礼心静气闲了不少,更有空余沉潜下来,过滤自己几十年的教学活动,回映一堂堂典型课上师生互动双赢的情景,忆起学子们通过上课、读书、活动的锻炼,知识、能力的提升,学法、习惯的养成,语文学养的积垫。这些数以十计百计的学子呼之即出,他们乐呵呵地向自己说着语文,唠起人生,讲述着成长……
在洪宗礼多维的脑幕上翩翩而现——
初为人师时讲授的旧式传统课与改革后的诱思导学课叠印在一起;一节节观摩课与教师、学生的热烈反响交织在一起;语文课的变脸与教科研的探索融会在一起;自己对主编教材的解说辅导与教师朋友的问讯要求重现在一起;语文教学的系统、模式与其他学科教学的系统、模式展现在一起;学校语文教育与广阔的社会运用联结在一起……
他千百次地思考着,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由个到体,由近到远。
他一回回勾画着图样,常常勾了又画,画了又勾,再又画又写。
流光荏苒,转瞬已过三载。
洪氏“链”图业已完成。他身边的朋友认为不错了,可以拿出来发表了。他轻轻摇着头,说:“再推敲推敲,不急。”
他不急是假,审视是真。他一遍遍与研究所的朋友们逐字琢磨,向来所里办了事的外地同人征求对图的意见,晚上回到家里也让妻子、伴侣赵明珍帮着剖析完善。
他要这幅集自己语文教育核心理念的图,既有包罗万象之力,又含简明扼要之美,既有“教”的手段的主导式内涵,又有“学”的行为的主体性外延。
为此,他要对图上认定了的思想抛光,对图上体现了的精神打磨,对图上表示关系的连线梳理,对图上58个文字一一润色……
时间到了2008年6月,语文教育“链”建构图随着《目标:构建语文教育“链”》一文终于面世了。
下面,即为语文教育“链”建构图
像星空图、气象图、布阵图一样清晰了然,这张语文“链”图,竟将复杂万端的语文教育系统条分缕析地摆在人们的眼前。
这里囊括有三个层面(有的专家采用几何学及空间理论的三维度说,但是从便于理解着眼,我采取层面说):
其主干为内涵层面,即语文教育究竟开发(发展)哪些知识、本领、智慧、学养,其构成的内容又有怎样的序化排列。
语文教育“链”注明先后有知识技能、能力、习惯方法、情意与价值观念四个方面的内涵,总括为综合语文素养。
知识技能即“双基”,犹如树之干、楼之基,其重要性不言而喻。随着信息化时代的无限深化,“双基”的内涵也在无限地扩展着。传统意义上的语文知识和读、写、听、说的语文技能被大大地超越了。
超越在哪里?超越在动态化猛增的知识里和发展创造性思维力上。
能力则是与生活、语境、情境相结合娴熟掌握并运用语言文字的本事。这是知识技能的厚积及升华。
能力的动力定型化为习惯。
能力整饬成程序化为方法。
情意与价值观念则是人格人文的力量。
以上语文教育诸项内容合为人的综合语文素养。
如此多元的内容和综合素养通过何种语文教学行为、手段和办法获取的呢?“链”图上说明了第二个层面——途径层面。
途径层面太重要了。这如同人体供血靠心血管,植物需要的氧气靠叶片光合作用的途径,语文教育“链”展示的语文教育则通过“历练”“养成”“渗透”三种途径来完成的。
将学得的语文知识、语文技能转化为能力的途径是“历练”。
“历练”用得很准,有经历、阅历多而富于经验之意。它比“锻炼”厚重,比“磨炼”全面,比“训练”复杂。
“历练”恰到好处地明示了转为能力的过程,需要各类语境、各种情境、各个专题的科学演练。
而将语文“能力”定型为“习惯方法”的途径是“养成”。
“养成”,培养而成之意,有潜移默化的徐进,日积月累的渐成。用“养成”修饰习惯方法形成的态势准极了。习惯若能速成,肯定不会是好习惯;方法若能速得,也准不是什么好方法了。
在学习知识技能、历练能力、养成习惯、获取方法的同时,也和谐统一地完成了情感与价值观的同步发展,其途径是渗透。
水渗于物,光透于隙。“渗透”一词,再形象再贴切不过地表示了情感、价值观在语文教育过程中同步发展的形态。
语文教育“链”,对语文学习的内涵要素和实现其内涵过程中的途径要素之间,还有二者的关联问题,于是形成了第三个层面:关联层面,其由“语文实践”“定型化”“课内外沟通”“语言思维同步”构成。
揭示了关联,便于清晰而准确地找出要素之间的内在纽带,有力地说明“链”系统建构的严整和周密。把语文知识技能历练为语文能力,靠“语文实践”以关联;将语文能力养成到自动化的习惯方法境地,则有“定型化”加以关联;而知识技能、能力、习惯方法和情感与价值观念之间,采用“渗透:课内外沟通”“语言与思维同步发展”给予关联,上述关节的终极目标是语文素养的全面提升。
至此,一条历史性的人学(母语)之链,由洪宗礼多年沉潜精心铸造而就了。
在这条“链”上,人们不难看到:揭去学科神秘的面纱之后,袒露出语文教育周身全貌的体系架构,运行着语文要素鲜活的血液流程,切准了语文教学诸环各点相谐共振的脉搏,梳理解析了语文学科各类矛盾的症结及诊疗,找到了一条语文教育教学健康发展的规律之路。
这条语文教育之链啊,把原本纷乱无章的东西,在实践里沉淀结晶成条分缕析的珍宝;将混沌模糊的事物,通过理性思维的显影定格,一点点化作清晰可见、具体可感的整个体系;把千百年来鲜有高论、难有定论的母语教育,在检验、梳理、扬弃、审查、建构的系列劳作中,终于变为了一套可觅可知可循可用的章法。
这条语文教育之链实属原创性的理论。
原创性理论流淌着鲜活的生命,饱含着勃勃生机。
对旧秩序,它是极具廓清力的秋风。
对新征途,它是极具唤醒力的春雷。
当我们欢快地醉思在洪宗礼的发现与创造之中时,洪宗礼又背起了行囊,目视远方,匆匆上路了。
远方,又耸起一座峻高的大山等着他攀上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