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用增长极理论分析“天府新区”的开发和建设

2012-04-29杨富兰

商场现代化 2012年23期
关键词:比较优势

[摘 要]增长极理论被认为是区域经济学中经济区域观念的基石,是不平衡发展论的依据之一,它认为:一个国家要实现平衡发展只是一种理想,在现实中是不可能的,经济增长通常是从一个或数个“增长中心”逐渐向其他部门或地区传导,因此许多经济落后的国家和地区差异较大的国家或地区依据增长极理论制定了经济发展战略。在“天府新区”的开发和建设中我们仍然可以应用和借鉴这一理论,来指导西部增长极的实现,本文将简要介绍增长极理论在“天府新区”开发和建设中的应用。1 背景 2 内容 3 作用 4 产生条件 5 主要优点

[关键词]增长极理论 天府新区 比较优势 具体思路

一、增长极理论

经济增长极理论是20世纪40年代末50年代西方经济学家关于一国经济平衡增长抑或不平衡增长大论战的产物。增长极理论最初由法国经济学家佩鲁提出,许多区域经济学者将这种理论引入地理空间,用它来解释和预测区域经济的结构和布局。后来法国经济学家布代维尔将增长极理论引入到区域经济理论中,之后美国经济学家弗里德曼、瑞典经济学家缪尔达尔、美国经济学家赫希曼分别在不同程度上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这一理论,使区域增长极理论的发展成为了区域开发工作中的流行观点。

1.增长极理论的主要内容

增长极理论主要观点是,区域经济发展主要依靠条件较好的少数地区和少数产业带动,应把少数区位条件好的地区和少数条件好的产业培育成经济增长极。它的基本点包括:一是在地理空间表现为一定规模的城市;二是必须存在推进性的主导工业部门和不断扩大的工业综合体;三是具有扩散和回波效应。扩散效应是指增长极的推动力通过一系列联动机制不断向周围发散的过程。扩散作用的结果,是以收入增加的形式对周围地区产生较大的乘数作用。回波效应,又称极化效应,是指迅速增长的推动性产业吸引和拉动其他经济活动,不断趋向增长极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首先出现经济活动和经济要素的极化,然后形成地理上的极化,从而获得各种集聚经济,即规模经济。在发展的初级阶段,极化效应是主要的,当增长极发展到一定程度后,极化效应削弱,扩散效应加强。

2.增长极理论的局限性

任何理论都不是完美的,都会存在的一定的局限性,这也就要求我们在用理论指导实践时,必须要考虑到这些因素才能更好地指导一个地区经济的科学发展。我们知道,如果增长极的扩散效应大于回波效应,就会带动周边地区经济共同发展。然而由于积累性因果循环的关系,回波效应往往大于扩散效应,导致增长极地区越来越发达,周边地区越来越落后,形成地理空间上的二元经济,使地区经济差距扩大,甚至形成独立于周边地区的“飞地”。因为增长极的发展,具有相对利益,产生吸引力和向心力,使周围地区的劳动力、资金、技术等要素转移到核心地区,剥夺了周围区域的发展机会,使核心地区与周围地区的经济发展差距扩大,对周围区域产生的负效果,比如说增长极的发展会导致外围地区资本筹集困难,会使外围地区人才缺乏,经济发展受到极大制约,会导致外围地区贸易状况恶化。

二、“天府新区”形成经济增长极的比较优势

成渝经济区被视为继珠三角、长三角和京津冀之后带动中国经济增长的“第四极”。与其他三个增长极不同,深处内陆的成渝经济区是我国未来发展潜力最大的一个区域,它不仅是西部大开发基础条件最好的区域,还是我国扩大内需的主战场,是一个在中西部地区具有非常大的影响和很强带动能力的区域。而成都的“天府新区”作为经济区的核中之核,不仅需要进一步扩大城区的规模的经济总量,更重要的是提升支撑现代经济发展的功能并实现质的飞跃,培育支撑经济区现代经济发展的新动力。

立足四川省经济发展的战略走向,根据四川省经济社会发展转型的现实需要,“天府新区”的定位是,构建西部科学发展的先导区、西部内陆开放的重要门户、城乡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产业高地、国家科技创新和产业化基地以及国际化现代新城区。建设“天府新区”,就是转变发展理念,创新发展方式,促进城市互动,实现优势互补,提升发展层次,使之成为国家新一轮改革的先行先试区,西部大开发引领示范区和西部经济发展高地的核心承载区,成为西部地区最为强劲、最具活力的经济增长极。与重庆的“两江新区”相比,建设“天府新区”有哪些优势能够成为经济增长极呢?

一是成本优势。“天府新区”可吸取和借鉴先行者积累的经验和知识,从而少走弯路,节省时间成本和资金成本,加之“天府新区”气候适宜、物产丰富、人文多姿,吸引了大量高级人才、基础人才等外来人员居住,具有移民文化的杂交特色,思想意识和文化知识可以互补与融合,人才流失率低,是西部地区“人才洼地”。二是政策优势。“天府新区”有中央及上级部门政策上的某些优惠和扶持以及利益倾斜, 国家新一轮改革试点,在一些符合条件的地区开展综合配套改革试点,通过试点探索,积累经验,通过局部示范、以点促面,可以为“天府新区”提供有益的借鉴。三是机制优势。“天府新区”可完全按新的规则和轨道运行,建立全新的决策机制、用人机制、监督机制、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而发挥机制优势的关键是解放思想,改革创新。四是区位优势。“天府新区”地处岷江、沱江冲积平原和涪江冲积平原,是四川省乃至西南地区唯一以平原为空间载体的经济区,有利于形成大规模的产业集聚,有利于形成深度分工的城市网络。五是产业优势。成都是全国特大中心城市之一,全省政治、经济、科技、文化中心,中西部地区科技、金融、商贸中心和交通、通信枢纽,西南地区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和科技创新基地。六是人才和科技优势。“天府新区”拥有工程物理研究院、核动力研究院、中科院成都分院等上百所科研院所,以及四川大学、电子科大、西南财大、西南交大、成都理工大、川農大以及西南科大等一批优秀的高等院校,除每年有一批大量的优秀毕业生外,专业人才丰富和基础人才充足,还聚集了数十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科研基地,拥有大量的重点研究院所和企业技术中心。同时各类职业院校和培训中心,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大量的一线操作性人才;在生物医药、电子通讯与信息技术、航空航天、核技术和高效节能等领域保持着国内领先水平。

“天府新区”的开发和建设是适应成渝经济区长远发展需要的,适应国家深化西部大开发战略需要的,能够成为新的经济增长极并引领区域跨越发展的新区。“天府新区”的战略使命是成为内陆世界级城市、城镇群对外开放的支撑平台,成为国家新的增长极引领西部发展的重要经济中心,成为西部经济发展高地辐射大西南、带动大西部,并探索新的发展模式成为体现科学发展的示范型新区。

三、打造“天府新区”增长极的具体思路

增长极理论认为:由推进型产业及其相关产业的空间集聚而形成的经济中心,它具有较强的创新和增长能力,并能通过扩散效应以自身的发展带动其他产业和周围腹地的发展。虽然一些先起步地区应该获得优先发展,并通过这些地区的“扩散”效应来带动其他地区的发展,但增长极理论不是万能钥匙,特别是欠发达地区不能盲目寄希望于通过确立极化效应来实现经济腾飞,应该根据区域实际情况积极实施发展战略,逐步提高区域竞争力,缩小区域之间的差异,并最终实现全面小康,走共同富裕的道路。建设“天府新区”就是打造区域发展平台,在区域内部形成网状经济增长极体系,使之成为西部经济高地的最核心载体和最坚实平台,通过辐射效应,带动全省经济发展,因此打造“天府新区”的具体思路是:

1.在发展路径上,培育“天府新区”的四大效应

通过上文增长极理论分析及“天府新区”的比较优势分析,我们可以扬长避短,通过培育四种效应,可有效防止极化效应,突出增长极的发展优势:一是培育“硅谷效应”。在“天府新区”构造吸引点,点燃高新技术火炬,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端服务业,以开明、开放的政策吸引区外资源,形成倒流现象,变“过道”为“驻留”。二是培育“支点效应”。天府新区是东西南北之“重心点”、成渝经济区“双核五带”的核心,中国西部的“天眼”,能肩挑两市产生“支点效应”, 成为成渝经济高地的珠峰,完全可以和“两江新区”一起成为成渝经济区的“两个轮子”,构成新的利益共同体,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共创辉煌。三是培育“分流效应”。“天府新区”是东西南北交点上的“中驿站”,可“过滤”和“截留”四方线上的信息流、物质流、资金流和人才流,产生“分流效应”。四是培育“势差效应”。天府新区与成都、重庆相比,在历史文化、行政体制、自然资源、发展程度等方面存在差别和差距,差距就是潜力,就是动力,由此可产生“势差效应”。同时,成都、重庆的发展对天府新区也有扩散、辐射、示范和牵引作用。

2.在发展重点上,推进经济、社会、环境发展相融合

在制订“天府新区”重大基础设施项目目录时,按照适度超前、合理布局、共建共享的原则,推进“天府新区”基础设施一体化,为“天府新区”打造现代化基础设施平台。以充分利用资源为目标,建立教育资源共享机制,建立科技资源共享平台,着力推进区域内科教资源共享。以社会保障为重点,继续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大力推进养老、医疗、生育、工伤及低保等资金由市级统一归集和发放,探索建立一体化社保机制;以公共服务为中心,统筹建设和综合利用区域内文化馆、图书馆、美术馆、博物馆和体育馆等公益性文化体育设施,在核心区布局高水平的科技、文化、艺术展览中心,形成覆盖全区、体系完备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推进社会发展一体化,构建繁荣、和谐的新型城区。全力推进区域生态同建,着眼于区域发展的可持续性,统一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水源、森林、湿地等重要资源,共建安全的生态环境体系。全力推进环境同治,通过一体化的环境治理,建立区域性的循环经济体系和循环型社会,共促区域人居环境的改善和经济结构的升级。

3.在区域布局上,加快推动城乡融合和中小城市协调发展

“天府新区”的建设要推进城乡建设融合,把推进城镇化进程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结合起来,以城市群发展为龙头,吸纳农村人口,支持和带动农村地区发展。加快城区相向发展,提升城市功能,加强路网建设,加快县(市)域人口和特色产业集聚,突出建设核心小城镇,把农业产业化、工业化和城鎮化建设结合起来,发挥城乡一体化的桥梁作用。按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建立以城带乡机制,全面深入推进城乡统筹,扎实推进村镇建设,使新农村建设走在全省前列。另外,在加快大城市建设发展的同时,进一步加强区域融合和中小城市的发展,加快市域之间的开放力度,打破行政区域限制,根据经济发展需要,构筑一体化的基础设施、公共设施,优化产业结构,形成整体合力,实现优势互补,加快集约发展。加快区域内小城市和中心城镇发展速度,特别是加快中小城市带的发展步伐,高层次规划,高等级建设,拓展“天府新区”发展空间,打造区内增长极网络。

参考文献:

[1]施祖麟.区域经济发展:理论与实证[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社,2007:118. [2]张永红.增长极理论与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三大阶段[J].湖南工业大学学报.2008,13.

[3]李林青.关于打造重庆北部新区核心增长极的研究[D].重庆:重庆大学,2009.

[4]王昌林等.中国产业发展报告 2010—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对策研究[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11,110—115.

[5]褚淑贞,孙春梅.增长极理论及其应用研究综述[J].现代经济,2011,10.

作者简介:杨富兰(1987—),女,汉族,籍贯:四川巴中,单位:四川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猜你喜欢

比较优势
中日贸易发展及展望
比较优势内生结构变动与政策干预
美国服务贸易发展与中美服务贸易互补性分析
基于比较优势的江西稀土产业可持续发展分析
新时期我国农产品国际贸易探讨
基于差别优势和比较优势的企业竞合效应研究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与完善
比较优势条件下的中国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分析
优化供给结构对消费效用的影响分析
论商业银行开展债转股的主要矛盾和信托公司推行债转股试点的比较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