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高专坚持以人为本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的研究与实践

2012-04-29杨忠东

商场现代化 2012年23期
关键词:高职高专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

杨忠东

[摘 要]实现学生的全面可持续发展是学校办学的最高目的,也是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而可持续发展的实现则需要坚持以人为本。因此高职高专应把握高职学生特点,关注其生活方式、关心其生活状态,将教育活动奠基于高职学生的生活世界之中,以促进其可持续发展,为国家、社会所需的应用性人才、复合型人才提供保障。

[关键词]高职高专 以人为本 可持续发展 实践

伴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变迁而发生着变革。高等教育理念只有与时代合拍,才能更好地发挥功能。“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也是高等教育的重要指导思想。作为异军突起、已占据我国高等教育“半壁江山”的高职高专院校,在办学方向、办学模式、教学模式、管理模式等方面都不同于一般的高等学校,具有鲜明的高职特色。因而高职高专如何把践行“以人为本”落到实处,突破忽视学生自我要求的教育弊端,切实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这不仅是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在教育领域的具体体现,而且也是进一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不断推进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根本要求。

一、以人为本教育理念的内涵解读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和本质。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指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这是我们党适应新世纪新阶段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客观要求提出的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者应始终坚持的发展理念。“以人为本”作为一种价值取向,其根本所在就是一切以人为中心,一切以人为出发点。以人为本中的“本”,不是本体或本原,也不是本质或本性,而是指“根本”。以人为本,也就是说人是根本。对于教育而言,以人为本之人,含有学校的管理者、教师和学生等,管理者和教师是为学生服务的,因此教育以人为本其实质是以学生为本。“人是根本”,具体包含三个方面的意思:其一,人是目的。人是自己活动的目的,也是社会发展的目的。从哲学史来看,最早明确提出“人是目的”这个命题的,是德国哲学家康德。他最原初的意图是为了反对宗教神学,强调人不是神灵实现自己目的的手段,不是神的奴仆或玩物,人就是终极目的。因为神归根结底是人创造出来的,实质上也是服务于人的需要的。其二,人是关键。在社会进步和历史发展中,人永远是最主要的决定性因素。综观人类文明史,影响社会进步和历史发展的因素很多,但真正起着基础性、战略性、决定性作用的因素是人。其三,人是主人。在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相互关系和相互作用中,人总是扮演主体的角色,必须而且只能把人作为人对待。相对于自然界的万事万物,人永远处在中心和优先的位置,人的价值远高于物的价值。人的地位和价值是不可比拟的。综上所述,人是目的,人是关键,人是主人,这三个方面共同构成以人为本的完整内涵。以人为本是对人类思想史上人文主义、人道主义思想传统的批判继承,是基于当今时代人类活动和经济社会发展新特点所做的新思考与新概括。

二、高职高专学生的特点

高职高专的学生有着不同于普通大学生的特点,认识和分析新时期高职学生的特点,是落实以人为本教育工作的基础。高职院校的学生与普通高校的大学生相比,有着自身的鲜明特点。

(1)高职高专学生的心理特点

高职高专学生的心理具有一般大学生的特点,如:精力充沛,朝气蓬勃;情绪丰富,热情高涨:善于独立思考,求知欲强而好争辩;自我意识强,情绪体验深,易陶醉于低级情绪;自尊心强,往往自以为是等等。但作为高职高专学生,在心理特点上也有其特殊性,主要体现在:(1)自卑心理比较强。进入高职高专院校就读的学生,有相当一部分是在与本科类院校无缘的情况下,进行的一种无奈的选择,往往足以一个失败者的心态进入高职院校的,他们在同龄人中自感抬不起头来,具有较强的自卑心理,有一种“失落感”。(2)矛盾心理比较强烈。高职高专学生的心理发展,存在着明显的两面性,而且其各方面的发展也很不平衡,往往易引起各种各样的冲突和矛盾。与此同时,他们又处于自我意识发展的新阶段,从眼光转向外部世界,进而转向内部认识自己。因而,他们经常强烈地意识到内心所发生的种种矛盾。

(2)高职高专学生的学习特点

一是高职高专学生的学习动机。高职高专学生的学习动机多种多样,而且也随着学生生活的社会历史条件和个人的成长经历的不同而发展变化。但总体来看,高职高专学生的学习动机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①自尊心、进取心和不甘落后。②为了自己今后能有一份好工作,多挣点钱以使自己和父母能生活得好一些。二是高职高专学生的学习行为。高职高专学生的学习具有较高层次的职业定向性。他们在进校之初,自己就已经基本明白将来的工作岗位(岗位群),并围绕一定的职业定向学习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

三、高职高专坚持以人为本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的实践

(1)把握人的需要,明确教学方向

人的需要是指人的生存发展需要。生存需要是指谋得自身的存活和生命的延续;发展的需要是指人的个性发挥、提升自我、实现自我的需要。人并不是一开始就十分明了自己的需要的。它是人在后天学习的过程中在知识参与、能力养成、经验积累以及对自身认识不断加深的过程中,逐渐明朗起来的;是由人的认识能力、兴趣乃至利益所选择和建构的结果。“以人为本”的高职教育,首先要了解人的需要,把握人的发展的整体方向。高職教育是姓“高”名“职”、“能力先导”、“就业本位”的教育,职业需要是高职生最根本的需要。其次,明确教学方向。高职生是属于形象思维突出、擅长在情境化教学中学习程序性知识的群体。他们所需要的不是学科式教学的理论滋溉,而是实践主导下的能力生成和技能习得。因而对高职人才的培养,必须从人自身的需要和能力出发,把握这一群体的特点和学习需要,明确培养目标和教学方向,防止教学错位,把大量不切实际的、空疏无用的知识灌输给他们。

(2)赋予人以能力,掌握生存本领

能力是人驾驭活动本领的大小和熟练程度,是人的综合素质在行为上的外在表现,是实现人的价值的一种有效方式,是左右人生命运的一种积极力量。能力是决定高职学生的生存方式的主导因素,高职教育如果不能赋予学生高超的技能,知识的掌握又根本无法和普通高等教育媲美,空乏其身,学生失去职业生存的看家本领,那将是高职教育的最大失败。因而“以人为本”的高职教育,必须赋予学生以能力,教会他们生存本领。一要打破“知识本位”思想,树立“能力本位”的理念。因为能力是高职生谋职就业之本、安身立命之基、才略智能之长、个性发展之根,知识也只有转化为能力,才能被运用到工作实践中去。二要强化学生能力培养。要让学生的各方面能力特别是核心能力得到培养,如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创新能力、社会能力和学习能力得到发展,特长得到尊重和培养,使他们以突出精湛的能力优势立足社会。

(3)实现人的就业,达成适意栖居

无论是对人的需要的把握、教学的定位,还是能力的习得,都是为了人的职业生存。职业是个人进人社会后,在社会分工体系中获得的一种社会位置,是人融人社会的最本质的一个空间。对于每一个人来说,职业生存是更为切己、更为本原的真实性状,它是维系人的生活和幸福的基础。社会职业不是“先赋”的规定,而是“后致”的选择,它必须凭借人的能力,通过竞争才能获得。首先,“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教育,必须牢牢扭住这个根本,努力实现教育活动的这一目标规定。其次,在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中,要充分唤醒学生的职业意识、开发他们的职业潜能、增强其职业活力、提升其职业境界。让他们在有业、乐业、敬业的境界中,在经济建设的主战场上找到自己的用武之地。第三,作为高考竞争中的殿后一族,在就业形势日趋严峻的背景下,要教育学生务实、求真,不再追求非分的目标。把学好技能、谋职就业作为首选,以求得一份好的薪资为目标来安顿自我,适意地栖居,而不是去追求与自己真实需要和存在相背离的精英符号。

参考文献:

[1]王娓娓.“以人为本”管理理论及其在高职院校中的应用分析[J].科教导刊(上旬刊), 2010,(08) .

[2]苏丽君.在高职教育中实践人本管理[J]. 大家, 2010,(04).

[3]文纪斌.简析高职院校以人为本管理的创新[J]. 职教探索与研究, 2010,(02) .

[4]唐雪松.人本教育理念下的高职高专院校学生管理研究[J].成人教育, 2012,(02) .

猜你喜欢

高职高专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
高职高专基础会计实践教学模式的创新研究
云南省高职高专校园体育文化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
武汉市部分高职高专院校足球课的开展现状及制约因素
中小家族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研究
全球资源治理中的中国角色与愿景
语文教学应“以人为本”
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可持续发展
以人为本理念在幼儿园管理中的应用研究
提升教育智慧,打造高效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