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梯,你能轻松爬坡吗?
2012-04-29杨惠娟
教学时间:2003年3月
教学地点:海门市实验学校小学部
教学对象:三年级
【教学过程】
一、观察感知平移和旋转现象
1.初步建立平移和旋转的概念
师:同学们,生活中咱们经常会看到这些现象。(视频播放陀螺、汽车、缆车、风车等物体的运动)
师:这些物体都在不停的运动。能帮它们分分类吗?
师:大家把陀螺和风车分为一类,能用手势表示出它们是怎么运动的吗?
师:谁来用一个词概括这种运动方式?
生:旋转。
师:像陀螺、风车这样围绕一个点转动的现象,数学上称之为旋转。
师:那缆车、笔直前行的小汽车它们又是怎样运动的呢?谁用手势表示一下?
师:像缆车、笔直前行的汽车的运动方式,我们数学上称为平移。
师:今天咱们就来学习平移和旋转。(出示课题:平移和旋转)
2.判断平移和旋转现象
师:其实生活中还有很多平移和旋转的现象,看,请你判断一下下面物体的运动方式是平移还是旋转?(课件演示转动方向盘和升国旗,学生判断)
3.例举生活中的平移和旋转现象
师:谁来说说看,你还在哪儿见到过平移和旋转的现象?
生1:我们拉抽屉时,抽屉的运动就是平移。
生2:擦黑板的动作是平移。
生3:开窗户的动作是旋转。(边做打开窗户的动作边说)
生4:我觉得有的开窗户的动作是平移。(做轨道移动窗户的推窗动作)
师:同学们能想象出他们所举的两种不同推窗动作吗?是的,这两种现象生活中都有。
二、认识图形的平移,激发矛盾
1.情境引入,初步感知平移
师:你们可真聪明。接下来杨老师想带你们去大自然中看一看。
师:瞧!平静的湖面上有一只小船在向前行驶。小船刚出发不久两只小鸟就发生了争吵。船头的红鸟说:“我在船头,我经过的路程比你长。”绿鸟不服气,于是两只小鸟吵了起来。
师:同学们,请你来说说:红鸟和绿鸟谁经过的路程长?谁经过的路程短?
生1:我觉得绿鸟走的路程多,因为它在红鸟的后面。
生2:我觉得红鸟走的路程多,它走在前面,所以走的路程多。
生3:我觉得它们走的一样多。
师:哈哈,看来同学们的意见也不统一。你们还有什么办法来判断呢?
生4:我们用尺子量一下吧。
师:行。那红鸟所经过的路程应该从哪儿量到哪儿?谁来指一指。
(学生指,教师补充说明这是红鸟的起点,这是终点。)
师:红鸟运动前后的点我们称之为对应点。
师:谁来指指绿鸟的起点和终点,这也是两个对应点。
师:(指红鸟的终点和绿鸟的起点)这是两个对应点吗,为什么?
2.进一步研究平移的要素
师:现在我们借助方格图来研究好吗?(见左下图)红点(即船头的点)代表红鸟,绿点(即船尾的点)代表绿鸟。你们现在有办法比较出谁经过的路程长吗?
生:我们数格子就行了。
师:谁来数一数红点平移了多少格?
生:9格。
师:他数的对吗?咱们跟着电脑再数一遍。
师:谁再来数数绿鸟走了多少格?(边数课件边演示)
师:看来红鸟和绿鸟都走了9格,他们所经过的路程是一样长的。
师:绿鸟心里面还是不服气呀,它想,不行,我要换个位置跟你比。于是它爬到了帆顶上,这是它的起点,那它的终点在哪儿呢?谁来指一指?
师:那这次它走了多少格呢?谁帮它来数一数。
(学生上台数。)
师:还是一样长。这次绿鸟该服气了吧。
师:绿鸟还是不服气,于是它又爬到了桅杆顶上,结果会怎样呢?
生:还是一样长。
师:如果绿鸟继续换下去,结果会怎么样?
师:通过上面的故事你发现了什么?
师:也就是说,不管绿鸟站在小船的哪儿,它经过的路程和红鸟经过的路程永远都一样长。也就是说小船上任意一个点移动的距离都是一样长的。
师:那现在谁来说说,小船向右平移了多少格呢?为什么?
生:小船向右平移了9格。因为小船上每个点都平移了9格,所以小船就平移了9格。
师:咱们跟着电脑一起数一数。
师:同学们,要知道小船平移了多少格,只要数什么就可以了?
生:只要数小船上的任意一个点平移了多少格就可以了。
三、多层练习,促进内化
1.数一数、画一画
师:正当两只小鸟停止争吵时,天空忽然乌云密布,看来马上就要下雨了。瞧,河边两只小蚂蚁正忙着搬家呢。小蚂蚁把小房子向哪儿平移了多少格呢?
师:你是怎么数的?
师:还有不同的办法吗?
师:咱们帮小蚂蚁在新家旁植一棵树吧。(把三角形向上平移1格,再向上平移1格)
师:接着给小树画上树干就行了。
2.巩固练习
师:将三角形按要求平移咱们可以画出一棵小树,那将这些图形按要求平移会出现什么情况呢?
(学生拿出作业纸,动手画。)
生:是一条金鱼!
3.拓展练习
师:孩子们看,上面的这些图形都能任意旋转和平移,还可以复制,你能用这些图形创造一幅美丽的图案吗?
(展示学生作品:树、火箭、花等等。)
4.走进生活
师:2003年,上海音乐厅的整体搬迁,就是利用了平移的原理。大家看。(视频播放上海音乐厅整体搬迁录像)
四、课堂小结
师:想深入了解平移和旋转,单凭短短一节课的学习,是远远不够的。这样,感兴趣的同学课后可以收集一些平移和旋转的资料,咱们下节活动课再来研究,好吗?
(杨惠娟,海门市实验小学,226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