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勤中人仰起头走路”

2012-04-29

江苏教育研究 2012年27期
关键词:校本教研中学

【学校名片】

常州市勤业中学是直属于常州市教育局的一所普通初中。学校坚持“学校让生命更幸福”的办学理念,抓住机遇,锐意改革,科学规划,走出了一条由薄弱学校走向优质学校的创新之路,2011年成立了常州市勤业中学教育集团。“自觉·勤勉”是该校的校训,“让勤中人仰起头走路”是全校师生的共同价值追求。学校开展课堂转型研究,形成了“展评学习法”课堂教学模式,取得了成功的经验。近年来,学校先后获“江苏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先进集体”、“首届浙、沪、苏长三角地区教科研优秀团队”、“常州市五一劳动奖状”、“常州市教科研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系中国教育学会“现代学校联盟行动计划”首批加盟学校。

受访:孙国平(常州市勤业中学教育集团校长)

采访:杨孝如(《江苏教育研究》杂志社记者)

杨孝如:教育界有个说法,叫“铜头铁脚豆腐腰”。“铜头”是指高中教育,“铁脚”是指小学教育,而“豆腐腰”是指初中教育。初中教育相对薄弱,已经成为了大家的共识。十几年前,勤业中学还叫常州九中的时候,好像也是一所薄弱学校?

孙国平:是的,大概在1997年前后,当时的九中滑到了谷底,是常州最薄弱的初中之一,当时有一句顺口溜很形象地描绘了那时的学校在老百姓心目中的地位:“九中九中,大门朝东。流氓成堆,打架成风……”走进学校,看到的是教育教学管理薄弱、设施落后的状况。学生学习习惯差,基础学力低。教师学科素养不足,自信心不足,工作闲散,不负责任的情况极为常见,“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更没有主动学习和研究的氛围;教师学历严重不达标,也没有一位教师评上市级骨干教师,教育质量之差在常州是出了名的,学区内学生大量流失。老师不愿意说自己在九中工作,学生不愿意说在九中读书,因为怕别人看不起。

杨孝如:“勤业”是一个很好的校名,但从九中到勤业中学,不仅仅是学校名称的改变。我们注意到,勤业中学近十年来的发展变化可以用“脱胎换骨”来形容,您认为学校最重要的变化是什么?

孙国平:我认为,是学校文化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一所学校的振兴和发展,起主要作用的一定是这个学校的文化。学校文化是师生思想的共识和行为的准则,它具有导向和规范作用,能统一思想行为,理顺和凝聚人心。要改变一所学校必须从重塑学校文化开始!

2002年,学校迁到现在的校址,校名也改为勤业中学。之后,学校一直着力推进“勤文化”建设,以学校发展愿景激发教师内心的进取愿望,营造良好的软环境。

2005年,我到勤业中学工作,当时的勤业中学,还有很多教师处于一种既自卑又甘于落后的心理状态,学校就把“让勤中人仰起头走路”作为全校师生共同的价值追求,使它成为学校发展的精神动力。为了勤中的今天和明天,勤中师生形成了向心力和凝聚力,形成了强烈的集体荣誉感,构建成了学校发展的动力系统。同时,我们提出了“自觉·勤勉”的校训,这四字校训很朴实,对师生的发展起到了很好的引领和促推作用。

就这样,新的“勤业”精神形成了,它既强调教师的责任意识和敬业奉献精神,更倡导“勤于学习、勤于思考、勤于研究、勤于创造”,做一个有思想的人。如今,勤业中学的教师和学生身上已经充满了“勤文化”的气息,勤中人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方式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

杨孝如:您刚才提到了一句话:“让勤中人仰起头走路。”据说,您现在还时不时地提这句话。我不明白的是,学校现在已经发展得很好了,勤中人的头已经仰起来了,为什么还要提?

孙国平:呵呵,早有人跟我提过这个建议,说今天的勤业中学不应该再提“让勤中人仰起头走路”了。但我不这么认为。现在中国已经逐渐崛起了,《国歌》中为什么还要有“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这样的歌词?就是提醒国人要时刻保持忧患意识,要有永不磨灭的坚强意志,这样才能使中华民族更加强大,永远屹立在世界的东方。

我们提“让勤中人仰起头走路”,主要是基于当时勤业中学涣散、自卑的一种精神状况,通过形成共同的价值追求,把学校发展变成勤中人共同的发展愿景,改变从前九中教师和学生“不敢见人”的萎靡状态。然而,学校文化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学校的发展也是无止境的,我们还需要激励今天的勤中人谋求卓越的发展。所以,我们用这句话来激励全体师生维持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保持不断超越、持续发展的人生态度,推动学校向更高的目标迈进。

杨孝如:学校薄弱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是教师队伍的薄弱,刚开始您也提到了这一点。这十年来,你们在教师队伍建设上做了哪些工作?

孙国平:是的,教师素质在学校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我们主要是通过校本研修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总体看来,我们的校本研修可以概括为“八个一”:确立一个共同愿景——院校合作,点燃教师变革激情;建好一个平台——常州市勤业社区PDS平台,打通教研信息交流通道;抓好一个活动——跨学科主题教学研修活动,建立聚焦课堂学习共同体;确立一个统领课题,转变教师工作方式,让研究成为生活状态;学透一本书——佐藤学的《学校的挑战》,建构基于校本的实践性理论框架,提高教师理论素养;落实一组项目管理,有效促进教师发展;构建一个体系——发展性教师评价体系,促进教师自主发展;搭好一座桥梁——为教师专业发展铺路搭桥。具体措施十分丰富,时间有限,这里就不一一介绍了。

杨孝如:我也看过一些学校的网上教研平台,但像你们PDS平台发帖如此踊跃、互动如此热烈的不多。这个平台有什么样的魔力,让教师愿意把时间和精力花在上面?

孙国平:PDS教学研究平台,是名副其实的勤业中学教师专业成长平台。2005年我刚到勤业工作,听说学校已经安装了“瑞博数字化教学研究平台”,但一直未开通使用。怎样有效地把信息技术资源运用到教学研究之中,拓展和延伸教学研究的时间和空间,让全体教师自由言说,人人参与教学研究?2005年11月,我用“我的期待”为题的博文,开启了勤业中学教师专业发展平台的运行,当时就有许多老师跟帖回帖,积极响应,包括当时已经50出头、信息技术不是很熟练的老教师,也表示愿意积极参与网上研究。2006年,学校成立“南京师范大学勤业社区教师发展学校”时,将这个平台更名为“常州市勤业社区PDS平台”。

万事开头难,对于新鲜事物,教师们也要经历试探、感知、熟悉、接受的过程。平台开通时,只有12个栏目,教师们还没有体验到平台的作用,自发应用平台的积极性也就无从谈起了。于是,我们采取了三项措施:一是行政助推。规定全员参与栏目,比如每学期必须更新教师专业成长目录索引、规划自评、教学反思、教学设计等栏目,并进行定期检查、评比,在年度教师单项荣誉评比中设立“网上教研先进个人或先进集体”奖项。二是骨干引领。每学科选取1—2名教研积极分子,有目的地引导本学科老师就某个问题展开讨论,比如听、评课后的感想、课程资源的共享、教学中重点难点的突破问题等。这样,以点带面,教师渐渐熟悉了平台的功能,主动尝试和应用的积极性大大提高。三是领导引领。学校领导每天登陆平台,发帖回帖跟帖,参与教师的实时讨论。教师在平台上学到东西、得到帮助、智慧分享,有话就到平台上说,说多了,就成为了习惯。

现在,我们已不需要任何的评比,教师讨论的话题越来越多,思考的问题越来越深,平台真正成为了思想碰撞、信息传递、实践总结的场所,成为了知识的储存器和管理器。甚至寒暑假,老师们都喜欢整理自己发表的日志,将它转化为论文、案例,使个人智慧得以提升,这些智慧的结晶大部分都变成了获奖论文或发表的文章,可以说,“常州市勤业社区PDS平台”是勤业中学教师优质论文、案例的“孵化器”,是专业成长的助推器。

杨孝如:一般来说,学校的教研活动都是以教研组为单位来开展的,你们为什么要组织每月一次的跨学科主题教研?这种主题教研活动是怎么开展的?全校教师集中在一起搞教研活动,会不会影响效果?

孙国平:以教研组为单位的教研活动我们也搞,不过主要是由学科组自己组织,没有一周一次还是两周一次的规定。分学科教学研究活动很重要,它是学科专业研究和教学方法研究的主要途径之一,能有效促进教师专业素养的提高。但对于那些共性问题的解决,光依靠教研组的力量往往显得势单力薄,而教学中的许多问题是相通的,需要全校甚至校外的专业力量来加以集中解决,基于这样的思考,我们将“跨学科主题教学研究”作为学校教学研究的主要方式之一。

我们的跨学科主题教学研究的流程是:首先是确定研究主题,相关教师或某学科教研组主备。然后是一到两位教师执教、全校教师听课;接下来是执教教师说课,不同学科教师评课,学校领导或专家点评;最后是网络评课或反思,让主题教研活动深度延续下去。

杨孝如:不同学科的教师集中在一起搞教研活动,会不会影响效果?

孙国平:我们每次主题教学研究常常需要两三个小时,但没有人觉得时间长,全校教师集中在一起进行讨论,解决疑惑,分享智慧,气氛非常热烈,结束时总还是感到意犹未尽。老师们在跨学科主题教学研究中收获很大,体会到了“磨刀不误砍柴工”的道理。老师们之所以喜欢这样的教研活动,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我们的研究主题选得好。

研究主题确定了研究的方向,奠定了研究的基础,所以我们在确定研究主题时都很慎重。一般来说,研究主题主要包括三类:第一类是学校需要帮助教师解决的教学中的热点问题;第二类是征求教师意见,收集到的教学中普遍感到困惑的问题;第三类是学校在教学诊断中发现的共性问题。自从跨学科主题教学研究活动开展以来,我们研究了很多主题,比如:怎样设计精确的教学目标?怎样优化教学设计?如何组织探究学习?如何用多媒体课件突破难点?怎样实施学案教学?怎样设计课堂提问?如何处理课堂中的“动”与“静”?如何上好复习课?怎样依据课程标准进行网上集体备课?怎样依据课程标准设计试题?……由于切入点小,研究对象具体,活动扎实,教师普遍感到收获很大,解决了教学中的实际问题。

杨孝如:我注意到,你们学校教师经常要填写各种各样的规划表、评估表、自查表……但是据我所知,一般来说教师都很不喜欢填表,觉得很繁琐,而且没有用处。你们不担心教师有这样的抱怨吗?

孙国平:关于填表,还要从6年前说起。2006年上半年,根据当时勤业的现状,我提出学校实行“目标管理和精细化过程管理相结合”的管理办法,为了让教师有明确的目标,需要老师填的第一张表格——《勤业中学教师教育设计书》诞生了。从此以后,每个学期开学一个月内,老师们都要根据新学期教育教学的新情况,完成一份教育设计书。教育设计书相当于学期规划,我们设计了教育设计书的模板,内容包括发展目标、现状分析、改进策略三个部分,要求教师根据个人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学期发展目标,并有相应的策略。表格中的“现状分析”,要求教师了解本班学生的基本情况,进行客观、准确的分析;“发展目标”部分,又分成期中目标和学期目标,是基于现状分析而确立的下阶段努力方向;“实施策略”是保障目标达成的一些有效、可行的方法和措施。在学期初填写这样三部分构成的设计书,能帮助教师厘清思路,提高工作成效。每个教师的教育设计书都由校长亲自过目签字后生效,对目标过低、目标不明确、措施针对性不强、措施不扎实的一律发回重填,必要时和老师进行面谈后重新填写。平时,教师对照教育设计书的内容,不断反思,即时调整教育教学行为,努力达成目标要求。学期中,职能部门主要检查教师的常规工作情况和教育设计书的落实情况。学期结束,学校对教师进行目标考核评价。填写教育设计书,引导教师分析现状、确定目标、找准策略,在工作过程中事半功倍、少走弯路,把“勤于学习、勤于思考、勤于研究、勤于创造”落实到了日常工作中,使教育教学质量得到明显提高。

我们教师固定填写的表格还有很多,比如多元智能自我评价表、职业生涯规划表、申报高一级教师专业职称条件自我对照表、申报市级优秀教师条件自查表、教师专业成长档案目录索引、年度教师单项荣誉申报表、教职工竞聘岗位意向调查表等等。这些表格可以帮助教师认识自我,了解他人,形成阶段目标并找到达到目标的策略。

勤业中学的老师并没有把这些表格看作是一种负担,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这些表格确实对提高工作质量、促进专业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二是每一张表格都有精心设计的模板,填起来方便而实用,不是走形式,不是做台帐,不需要长篇大论。

杨孝如:学校教育改革最终还是要落实到课程上。你们的校本课程很有特色,能不能给我们介绍一下?

孙国平:我们的校本课程开发坚持“学校让生命更幸福”的办学理念,全面深化课程改革。依据本校确定的“培养具有高度文明的有思想、有志向、会学习、视野开阔、善于沟通的高素质公民”的学生发展目标,将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活动课程融为一体,形成了涵盖人文素养、科学精神、生活情趣三大模块的学校课程体系。在人文素养模块中,我们有“做人要做这样的人”、“良好学习习惯培养”、“公民教育”、“生命教育”、“古诗创作”、“英语交际”、“多元文化”、“书法”、“播音朗诵”、“京剧学唱”、“说‘勤”等课程;在科学精神模块中,有“酬勤园”、“STC课程”、“数字星球”、“头脑奥林匹克”、“花样跳绳”、“定格动画”、“闪客E族”、“炫图show”等课程;在生活情趣模块,有“舞狮”、“打腰鼓”、“毛线编织”、“剪刻纸”、“沙画”、“花卉折纸”、“创意美术”、“涂鸦艺术”、“学说常州话”、“学烧中国菜”、“视唱练耳”、“丝花霏雨”、“葫芦丝”、“健美操”等课程。

杨孝如:听了你的介绍,我有两个疑问。第一个是,你们的校本课程这样多,会不会牵扯学生太多的时间和精力?会不会影响学生的学业成绩?

孙国平:校本课程的课时是国家规定的课时,我们是严格执行了国家课程计划,开足校本课程和综合实践活动课课时。我们每个学期开设30多门校本课程,校本课程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除了必修课外,学生每个学期必须选择一门自己喜欢的课程,从时间上说没有额外增加学生的负担。我们开设这么多的校本课程,绝大部分课程都是小班教学,学生主要是在“做中学”,主动参与和合作意识强、表现和交流的机会多,学生学习兴趣浓厚,学习积极性高。它不仅不会影响学生的学业成绩,在校本课程学习中学生的那种学习热情和合作、参与的意识,反而促进了文化课的学习。再有,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我们主要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上下工夫,而不是靠挤占校本课程和综合实践活动课时间甚至其它所谓“副课”的时间来提高文化课成绩。

杨孝如:第二个疑问是,你们为什么开设那么多生活情趣类的课程?这些好像学生在家里也能学得到啊?

孙国平:在我们的校本课程中,生活情趣类的课程占了很大比例,它们都是我们有意识安排的课程。这是因为,勤业中学的办学理念是“学校让生命更幸福”。我们认为,幸福的生命要有事业,还要有高雅的生活情趣,在办学过程中我们认识到,我们既要培养思想家、科学家、艺术家、军事家……我们还要把每个学生培养为好丈夫、好妻子、好父母、好儿女,让他们有能力去创造他们未来的幸福生活。在这些课程的学习中,学生学会的不仅是一种技能,更重要的是学会了欣赏和创造,提升了生活品位。同时,所有这些项目都是按课程来设计的,而不是一种简单的家务活,所以它在家里是学不到的。

杨孝如:2011年4月,常州市教育局发文成立了勤业中学教育集团,我想这应该是勤业中学发展的又一个里程碑。一年过去了,在教育集团建设上,在带动区域初中教育发展上,你们做了哪些工作?

孙国平:为了让勤业中学的优质教育资源辐射到更多的学校,常州市教育局成立了“常州市勤业中学教育集团”,常州市新闸中学成为教育集团的首个成员单位。一年来,集团内逐步建立起了“教师流动、教研联动、管理互动、课程带动”的管理机制,促进了集团内学校优秀文化的交流、合作项目的推进,形成了互惠共赢的格局。通过教师之间的交流合作,集团内教师受到“勤文化”的浸润,精神状态发生了明显变化,勤业中学的办学理念、教学理念已经开始渗透到集团内学校。

今年(2012年)5月22日,常州市初中教学工作会议在勤业中学召开,作为此次会议的承办单位,我校展示了学生阳光体育活动、校本课程和课堂教学现场,在大会上进行了“课堂教学改革”的经验介绍,得到与会代表的一致好评。在教育行政部门的推动下,勤业中学的办学经验正在向全市推广。

猜你喜欢

校本教研中学
研学农谷 产教研学
高中地理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以闽江环境保护校本开发为例
在多解中学创新
《红楼梦》(新校本)
《红楼梦》(新校本)
点校本《史记》中的“曆”字
Big Hero 6: Always be with You
An Analysis of Li’s Prose The Great Goal with Gee’s “the Seven Building Tasks”〔*〕
宁波市四眼碶中学
新型教研——说题的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