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讲好“充要条件”这一概念
2012-04-29时富峰
时富峰
在中学数学教学中,有一个很重要概念——充要条件,它是学生们学习中的一个难点,往往学过以后还不能真正理解、分清,不能正确判断出充分条件、必要条件和充要条件,给以后的学习带来许多不便.
在实际教学中,我谨以自己的理解和教学体会得出一点看法,供大家参考.
我们知道命题都由条件和结论两部分组成,而数学命题的条件和结论之间都有某种联系,这就是充分条件、必要条件和充要条件问题.
为了使学员们能在参阅书本,认真领会的基础上,轻松地、有规律地认识清楚,现就此变换一下说法,来分清充分条件、必要条件和充要条件的关系.
1背浞痔跫、必要条件和充要条件
用A,B分别表示命题的条件和结论.
(1)如果A成立,那么B成立(A→B),则A是B成立的充分条件;
(2)如果B成立,那么A成立(B→A),则A是B成立的必要条件;
(3)如果A→B且B→A,则A是B成立的充要条件.
注意 (1)充分有“足够”的意思,即要有B,有条件A就足够了;
(2)必要条件是结论成立“必不可少”的条件;
(3)A是B的充要条件,同样B也是A的充要条件.
以上这些是教材所给的,难就难在对“足够了”“必不可少的”这些词语的真正理解,使学生的学习存在不少障碍.
2比绾闻卸弦桓鎏跫是结论成立的什么条件
我们知道判断的方法,不外乎分三个步骤:
第一步:找出题中所说的条件、结论各是哪一部分,分别用A,B表示;
第二步:试一试能否有A→B成立或B→A成立;
第三步:根据定义判断出它们各是什么条件.
综合上述1,2,我们知道这些与教材是相吻合的,在分析这些知识时,我把判断方法总结为以下几个步骤,结果在教学中得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学员们都觉得易懂且易掌握.
①先搞清讨论的问题:什么(A)是什么(B)的什么条件.
分清以后,创造一个命题:条件A,结论B,并视为一个原命题;
②判断这个原命题及其逆命题的成立性;
③若原命题成立,则原命题的条件(A)是结论(B)成立的充分条件;
若其逆命题成立,则原命题的条件(A)是结论(B)成立的必要条件;
若原命题、逆命题均成立,则原命题的条件(A)是结论(B)成立的充要条件.
④若在判断原命题、逆命题的成立性有困难时,则注意转化引用等价命题判断其成立性来解决.
例 (1)“x=y”是“x2=y2”的什么条件?
(2)“x≠y”是“x2≠y2”的什么条件?
(3)“x≠y”是“x2=y2”的什么条件?
(4)“x=±y”是“x2=y2”的什么条件?
解 (1)组织一个原命题:如果“x=y”,那么“x2=y2”.
其逆命题:如果“x2=y2”,那么“x=y”.
显然易得:原命题成立,而逆命题不成立.
故“x=y”是“x2=y2”的充分条件,但不是必要条件,即充分但不必要条件.
(2)创造一个原命题:如果“x≠y”,那么“x2≠y2”.
其逆命题:如果“x2≠y2”,那么“x≠y”.
在判断其原命题、逆命题时比较困难,此时就要运用其等价命题来解决:
原命题的等价命题=其逆否命题:如果“x2=y2”,那么“x=y”.
其逆命题的等价命题=其否命题:如果“x=y”,那么“x2=y2”.
這样,我们很容易知道:其逆否命题不成立,即原命题不成立;其否命题成立,即其逆命题成立.
故“x≠y”是“x2≠y2”的不充分条件,但是必要条件,即必要但不充分条件.
(3)创造一个原命题:如果“x≠y”,那么“x2=y2”.
其逆命题:如果“x2=y2”,那么“x≠y”.
显然易得:原命题不一定成立,而逆命题也不一定成立.
故“x≠y”不一定是“x2=y2”的充分条件,也不一定是“x2=y2”的必要条件,即不是充分条件也不是必要条件.
(4)组织一个原命题:如果“x=±y”,那么“x2=y2”.
其逆命题:如果“x2=y2”,那么“x=±y”.
显然易得:原命题成立,而逆命题也成立.
故“x=±y”是“x2=y2”的充分条件,也是必要条件,即充分必要条件,亦即充要条件.
以上这一问题的提法,是我在近几年实际教学工作中总结出的一看法,在教学中学生们也对此有更深的理解,现提出来供同行们讨论,希望同行们能提出一点善意的宝贵意见,以供大家共同提高,谢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