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数学课堂中的分组讨论问题
2012-04-29杨涛
杨 涛
数学新课改的推行不仅使知识结构上发生了较大的变化,而且使课堂教学模式也涌现了新的潮流——小组合作学习.从初中到高中,从沿海到内地,只见合作式的课堂上一片热闹的景象,每节课必讨论,讨论必合作,合作必展示,学生参与度高,听课者也颇受感染.然而,热闹过后,静下心来想一想,总觉得在高中数学课堂上的优质高效与合作学习的分组讨论并不是有着必然联系的.我们需要先理清以下四组关系,才能使分组讨论起到实效.
第一,分组讨论的目的与优质高效的目的是否一致.课堂的优质高效是实施课堂教学追求的目标.在高中数学各阶段,由于课时紧,任务重,每节数学课比起初中的课堂容量大得多,因而每节需要掌握的知识点较多,在此基础上的优质高效实际上要求数学课成为压缩饼干似的高营养品.如果基本知识点作为讨论的内容,则会导致无法完成既定的教学任务.在这方面要“有所为有所不为”,能够自己看书解决的,就不需讨论,大部分学生感到困惑的內容,要详加讨论.讨论时限制时间,发言时简明扼要,评点时一语中的.好钢用在刀刃上才会体现高效课堂.
第二,分组讨论的形式与数学教学课型的结构是否合拍.数学课有多种课型,概念课需要字斟句酌,需要理解识记,能够讨论的地方不多.习题课中的典型题需要集思广益,百花齐放,讨论就可以放开,以调动大家的积极性,发散思维,收敛归纳以解决问题.试卷评讲课上则可以实现课业前置,让各小组动手总结易错点,加以整理并发挥,在课堂上加以展示,可以避免一言堂.让学生实现自我总结,自我反省,自我提高.所以不是逢上课就讨论,而是根据课型及内容安排有需要时才讨论.
第三,分组讨论的形式与独立思考的空间是否重叠.数学是思维的体操,独立思考是学好数学的关键.在教学中为了避免分组讨论流于形式,注意把握三条原则:无思考不讨论,无任务不讨论,无疑问不讨论.留给学生充足的独立思考领悟的空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同时创造机会让每名学生都有展示的机会,比如给每个小组内成员编号,随机指定每个小组内的编号为3的成员展示,下次让编号5的组员表现,等等,克服课堂中总是几个老面孔发言的弊端.也让每名学生不能有依赖的思想,随时准备上台发言,展示真我的风采.在时间安排上做到先思考,有疑问、有准备地讨论.
第四,分组讨论的效果与分层施教的理念是否印证.小组合作学习的目的之一是优生带差生,先进帮后进.在实施讨论中学生在组内就有互帮互学的机制.设置讨论问题时就要考虑到这些差距,让后进生有力所能及的收获,中等生有爬坡的阶梯,优生有超越的高度,每个阶层都有所收获.老师的课堂驾驭能力则体现在所设计出问题的体现要层次感,学生讨论时轻重缓急的把握,讨论深度的拿捏.确保各个层次都有所收获,每名同学都有成就感.
总而言之,分组讨论要起到实效,避免成为表演秀,使学生感到喧嚣过后空空如也;必须摒弃形式主义,根据需要来设计教学,确有必要时实施讨论,以达到最佳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