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学结合模式下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探析
2012-04-29邱秋云
邱秋云
摘要:工学结合已成为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方向,对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产生深刻影响。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应主动适应这一新的育人模式,不断深化教学改革。文章从授课的内容组织、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建设、网络利用以及考评体系改革等方面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高职院校;工学结合;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
工学结合是当前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成功经验和实践形式。工学结合是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应对市场需求,把教学活动与生产实践、社会服务、技术推广及技术开发紧密结合起来,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一项重要教育改革。[1]在工学结合模式下,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为思政课)的教学面临新的挑战和机遇。
一、工学结合的实施使思政课教学面临着新的挑战
(一)教学安排的挑战
工学结合模式下,高职院校更侧重于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更加注重学生就业竞争力的培育。为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许多高职院校为加大顶岗实习、工学交替的工作力度,往往缩短了思政课等基础课的教学课时;同时,在思政课的教学安排上,也要求注重实践教学,强调理论教学以职业岗位要求为目的,以“必需、夠用”为度,不追求学科体系的系统性和逻辑严密性,突出与职业岗位紧密联系的职业道德、职业精神等职业思想道德素质的培养。这些给高职院校思政课的教学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二)教学方式的挑战
工学结合模式下,课程教学的组织方式发生了重大变化,学生往往需要离开学校到社会,到工厂、车间、田间地头。各专业各班的实习有些是在教学计划中安排的,有些则是临时安排的,实习的时间有长,也有短,学生实习的地点较为分散。这使得采取合班集中教学的思政课授课进度难以保持一致,给教学带来诸多不便。
(三)教学环境的挑战
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基本都是在校园里实现的,学生所接触的教学环境比较单一,容易管理、教育和引导,即使碰到问题也能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具有可控性。然而,在工学结合模式下,学生有更多的时间进入社会和企业,对学生的教育和管理存在一定程度上的不可控性。面对这样的教学环境,如不及时加以正确引导,对学生的成长非常不利。因而,教学环境的挑战是工学结合教学模式下思政课老师时刻需要高度关注的重大问题。
二、工学结合的实施给思政课教学带来难得的机遇
(一)有利于促进思政课实践教学的落实
社会实践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对于促进大学生了解社会、增长才干、锻炼毅力、培养品格、增强社会责任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在现实的教学中,思政课实践教学环节有被泛化和虚化的情况,思政课老师多数只能从主观能动性出发,用活用足课堂实践教学(采取课堂演讲、辩论交流、案例教学、情景模拟等方式)。而工学结合的实施,为思政课教学实践提供了平台。有的职业院校探索出与学生顶岗实习、实训重合的方式,将之称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的“叠加教学”。[2]因而,工学结合为思政课提供了一条便捷且具有可操作性和可持续性的实践教学发展之路。
(二)有利于促进大学生的自我教育
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提高,既有赖于思政课的理论灌输和教师的教育引导,也有赖于学生的自我教育。学生到企业顶岗实习,企业规章制度往往能够直接规范和约束学生的思想与行为。这对学生思想品德的发展、职业素质的养成、能力的提高、行为的规范等方面都具有潜移默化的约束和规范作用[3];也使学生提前明白社会对自身的要求,促进学生的自我管理和自我教育,以主动适应社会发展要求。其教育效果往往超出课堂的教育效果。
(三)有利于促进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高职教育是以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实践能力强、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高端技能型人才为目标。思政课和专业课都有育人的功能,但两者的侧重点不同。前者侧重于从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方面培养,从根本上解决学生“为什么做”、“为谁做”的问题,教会学生“做人”的道理,实现的是“育人”的教育目标;而后者侧重于专业知识与动手能力的技能培养,解决的是“能做”的问题,教会学生“做事”的能力,实现的是“育才”的教育目标。思政课“育人”目标的实现,有赖于专业课的“技能”培养;而专业课“育才”目标的实现,也离不开思政课“做人”教育的正确引导。工学结合模式下,思政课的教学既解决了为什么而学的问题,也让学生在顶岗实习(实训)过程中,学会求真求实,克服困难,勇于创新,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更好地促进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三、工学结合模式下高职院校思政课的教学探索
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11]12号)明确指出:高职院校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现代企业优秀文化理念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强化学生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培养,加强实践育人,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4]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要根据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目标要求,积极探索课程教学的新思路、新方法,寻找教学的新途径和新举措。
(一)调整课程的教学计划,整合、创新教育内容,提高教学的针对性
高职教育的职业性特点以及就业导向的驱动性,使不少高职院校往往片面强调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忽视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思政课在学校的课程体系中地位不高,课时被削减、大班授课、师资队伍建设及教学投入不足等现象普遍存在,思政课教学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和有力的支持。面对困难和阻力,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师要主动适应工学结合的职业化育人发展趋势,根据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要求和学生的特点,压缩超越高职生接受能力的抽象理论内容,不断整合、创新课程的教学内容,切实从学生日常生活及未来职业所需要的思想道德要求出发,突出职业道德教育。教学内容应充分体现职业性和实用性,在以全国统一教材为参考依据的基础上,以学生就业和职业发展需要为出发点,合理安排教学内容,把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着力探寻思政课教学与就业教育的有机结合,使思想政治教育和就业能力培养教育得到有机的结合,突出其就业的导向性,提高教学的针对性。
(二)发挥工学结合优势,把思政课实践教学与专业实训、顶岗实习结合起来,提高教学的实效性
高职教育强调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把实验、实训、实习作为教学的三个关键环节。在思政课教学中,开展实践教学并将其作为课堂理论教学的有机延伸,既符合高职教育的要求,也满足思政课教学的需要。近年来,各高职院校都十分重视思政课的实践教学,通过校内主题实践活动、参观考察、撰写调查报告、志愿者活动等形式让学生获取知识,弥补课堂理论教学的不足,加深学生对理论的理解。但由于受时间、经费、师资及组织困难等因素的制约,实践教学开展缺乏连续性、学生参与缺乏广泛性、教师缺乏主动性,存在着重形式、轻实效等问题。在工学结合模式下,思政课可以利用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优势,将思政课实践教学与学生的专业实训、顶岗实习等结合起来。思政课教师要利用学生到企业顶岗实习的机会,结合各专业特点,有针对性地给学生布置实践任务,如设置相关调研专题,使学生在实习过程中通过观察和分析受教育、长才干、强素质。也应会同专业课教师加强对实习生的跟踪指导,邀请实习单位领导和实习指导人员与实习带队教师共同管理学生实习期间的学习、生活、工作,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把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延伸到实习企业,使思政课教学不仅不受专业课实践教学的影响,而且有利于促进学生将学到的政治理论知识转化为学生的实际行为,有效地解决思政课实践教学针对性不强、实效性差的问题。
(三)建设专兼结合的思想政治教育队伍,提升学生职业素养的支撑性
高职教育能否办出特色,办出水平,关键是师资。高职教育的发展,需要大批从事高职教育的教师,需要建立一支与高职教育相适应的师资队伍。工学结合的实施有助于建立一支以思政课教师为主,以企业的管理人员、技术能手、专业实习指导教师为补充的高素质的思想政治教育队伍。一方面,思政课教师通过参与工学结合,与企业人员交流学习,进一步了解社会、了解企业,有利于提高教师教学的能力和水平,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另一方面,聘请企业人员担任兼职教师,可充分利用他们丰富的实践知识,充分发挥企业的育人作用,以弥补教师数量及其实践教学能力不足的问题。
(四)建立健全思想政治教育网络阵地,增强教育的有效性
当前,互联网已成为人们了解社会、接受教育、进行日常交往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网络已深入人们的生活,给大学生带来的影响日益凸现,对青年学生的思想产生了越来越大的影响。高职院校应主动适应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找准高校德育与高科技的结合点,充分运用网络平台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通过学校校园网建立思政课教学专栏,设立信息资料库,广泛收集各种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如古今社会成功人士个人信息、社会热点难点问题、优秀影视作品、教师课件等,并及时地将其传递给学生。设立论坛,通过网络开展师生互动交流,及时回答学生关心、关注的问题,充分发挥网络的开放性、交互性特征,拓展教育的时间、空间,克服学生实习分散、学习时间不统一给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困难,提高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力、渗透力和覆盖面,增强教育的有效性。
(五)构建工学结合的思政课考核评价体系,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工学结合突破了以学校和课堂为中心、以理论讲授为主的传统封闭式教学组织形式,强化学生校内学习与实际工作的一致性。积极探索新形势下高职思政课教学考评体系,对于指导工学结合下高职思政课教学改革,正确引导学生学习思政课,增强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提高思政课教学效果具有重要意义。工学结合下高职思政课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及教学目标的改变,使学生学习成绩考核不能仅局限于课堂考试成绩,而是应把学生的理论课考试成绩和在现实生活中以及在实验、实训、实习三个关键环节的思想道德行为表现结合起来进行综合考查。[5]将学生的企业调研报告、实践教学的态度、任务完成情况、课堂学习表现与期末考试等考评综合起来确定成绩,既要考核学生的知识认知,更为重要的是考核学生的日常行为表现,促进学生“知”与“行”的统一。同时,将思政课考核成绩与学生的评优评奖、学生党员的发展等结合起来,努力把思政课教学和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学生管理结合起来,更好地发挥思政课教学的作用。
时代在发展,人才需求也在发展。工学结合是当前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作为育人主阵地的思政课也应适应这一变化和需求,创新教育形式,提高教学实效,完善评价体系,为中国特色社会主義事业培养合格的建设者和可靠的接班人。
参考文献:
[1]梁英平.工学结合模式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改探索[M].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9.
[2]王亚生.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顶层设计探究——基于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J].晋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1):36-39.
[3]叶忠明.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的高职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9(7):85-86.
[4]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Z].教职成[2011]12号,2011-10-12.
[5]刘京中,罗丽英.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研究——基于”工学结合”的模式[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9(3):90-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