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社会转型期大学生负面就业心态的调查与分析

2012-04-29彭晓波王贺

高教探索 2012年4期
关键词:就业观念职业规划大学生

彭晓波 王贺

摘 要:1999年大学扩招政策实施后,我国高等教育规模快速增长。随后2008年在世界范围内爆发的金融危机,又给面临就业压力的大学生造成更大影响。在社会转型和大学扩招两个因素的双重压力下,大学生就业形式异常严峻。大学生负面就业心态的特点逐渐凸显,主要呈现出自卑、自負、盲从三个类型。本文在实践调研的基础上,认为要帮助大学生摆脱负面的就业心态的影响,必须要第一,主动转换就业心态,破除自卑就业心态;第二,加强职业规划训练,转变自负就业心态;第三,健全职业性格评价,走出盲从就业心态。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心态;职业规划;就业观念

我国高校在20世纪末开始实施扩招政策,随后,全国大学生在校人数以每年20%的速度开始增长,2010年,我国大学生在校人数更是达到了2500万人。[1]这使得我国高校毕业生人数大幅度增加,给就业市场造成了极大压力。同时,随着2008年在世界范围内爆发的金融危机的深度发展,中国社会的经济体制与社会结构开始进入了深度转型期,社会就业环境进一步严峻。在大学扩招和社会转型两个因素的双重影响下,当前大学生的就业心态究竟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大学生负面就业心态的特点又会产生怎样的变化?为了回答这些问题,本文以广东省D市四所高校的2012届毕业大学生群体为调查样本,通过抽样调查的方法进行了实证分析,以此来解答这些问题。

一、调查对象与分析方法

“心态”(mentality)概念最初是在法国年鉴学派创立的“心态史学”中出现的。它表示心理的集体特征,某个民族、某个人类群体等特殊的思想和感觉方式。[2]从本质上讲,就业心态是即将择业的社会群体对未来职业选择所普遍持有的价值判断、情感倾向。[3]

本次调查以问卷方式进行,调查对象选取自D市的四所普通高校。所用问卷为笔者在访谈基础之上编写的《大学生就业心态调查问卷》。该问卷分为两部分:基本信息部分和就业心态部分。在调查问卷中,笔者首先假设即将毕业求职的大学生存在负面的就业心态,然后根据社会心态学对心态概念的界定,把这些假设分为三类:一是自卑就业心态——求职时举止羞怯,反应木讷,害怕站出来表现自己,给面试人员留下此人话也不敢说,没有能力的负面印象;二是自负就业心态——求职时过于积极,哗众取宠,自命不凡,给面试人员留下此人能力超强,不能融入工作团队的印象;三是盲从就业心态——求职时四处出击,到处参加招聘会,投简历,没有自己的求职目标。[4]调查问卷围绕着这三个假设设定问题,采用李克特量表中的5点计分方法,分值越高则代表大学生就业心态方面遭遇到的问题越突出。

本文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选取D市的四所普通高校2012届毕业生作为样本,发放了870份调查问卷,收回的有效问卷为518份,回收率为59.5%。其中有负面求职心态的调查问卷为398份,占有效问卷总量的76.8%。这一定程度上说明了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存在负面心态的情况具有普遍性。

在收集到初始数据资料后,笔者采用应用非常广泛的统计软件SPSS19.0对研究数据进行分析,主要采用列联表(Contingency Table)分析法对调查得到的数据进行处理。列联表又称交互分类表,是指同时依据两个变量的值,将所研究的个案分类,然后比较各组的分布状况,以寻找两个变量之间的联系。

二、统计结果与分析

(一)性别与就业心态

对调查问卷的统计分析发现,自卑就业心态在D市女大学生中表现的比较明显(58.8%),自负就业心态在男大学生中表现的较为明显(62.5%),盲从就业心态的男大学生(35.0%)与女大学生(65.0%)在调查样本中所占比例的区别也比较明显(如表1所示)。卡方统计量的检验进一步表明,性别与三种类型的就业心态之间存在着一定的显著关系。此外,线性关联分析也再次证明性别与自卑、自负和盲从三种类型的就业心态之间存在显著线性关系。这说明D市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性别观念对他们的就业心态具有相当大的影响。

(二)生源地与就业心态

在调查问卷的统计分析过程中,笔者发现来自农村的D市大学生自卑就业心态(55.9%)与盲从就业心态(63.0%)相对于来自城市的D市大学生多一些,无论是城市生源还是农村生源都有一定程度的自负就业心态,城市生源的大学生则相对较少一些(46.9%)(如表2所示)。这一定程度上说明了随着我国社会城市化进程的发展,D市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生源地对个人就业心态的影响已经在逐步弱化。

(三)学历与就业心态

通过对三类就业心态和学历的比较分析,笔者发现,D市不同学历的大学生在就业心态中表现的非常不同,本科及以下的大学生自卑与盲从心态多一些(63.2%),本科以上的大学生自负就业心态多一些(57.3%)(如表3所示)。但是,在列联表分析中的卡方检验和似然比检验却得出了一个相反结论,三种就业心态与学历之间不存在显著的联系。此外,线性关联分析也表明自卑、自负、盲从类型的就业心态与学历之间不存在显著线性关系。这个发现一定程度上也再次印证了社会就业大环境的特征:即唯才是用,而不是学历至上。

(四)专业与就业心态

在调查问卷的统计分析中发现,D市文科类专业的大学生的盲从就业心态(63.6%)远远多于理工科类的大学生(36.4%)(如表4所示)。这一定程度上也说明了理工科专业具有很强的职业针对性,大学生一般不想放弃自己所学的专业。通过对列联表分析中的卡方检验和似然比检验,结果也支持这一结论,表明专业与三种类型的就业心态之间存在显著联系。此外,线性关联分析也表明专业与三种类型的就业心态之间存在显著线性关系。这说明所学专业对D市大学生的就业心态影响很大,也一定程度要求高校开门办学,专业设置要符合社会就业形势的发展与变化。

(五)家庭月收入与就业心态

通过对三类就业心态和家庭月收入的统计分析,笔者发现,家庭月收入越高,自负就业心态就越强(73.8%),反之,自卑(56.8%)和盲从(60.0%)就业心态则表现的较为突出(如表5所示)。对列联表分析中的卡方检验和似然比检验,支持这个发现,即就业心态与家庭月收入之间存在显著联系。但是,线性关联分析却不支持自卑、自负、盲从这三个类型的就业心态与家庭月收入之间的显著线性关系。这个发现说明了家庭的经济情况与D市大学生就业心态之间存在矛盾,但也再次印证了家庭经济状况较好的D市大学生具有一定的就业心理优势。

三、研究结论

在对调查问卷所收集的资料进行了深入分析后,本文认为D市大学生自卑、自负、盲从类型的就业心态产生的原因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自卑就业心态层面。本文的研究结果显示自我主体意识发展不健全的大学生容易产生自卑心理,有自卑心态的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往往觉得自己事事不如人,不敢面对、参与竞争。自卑就业心态在D市女大学生中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同时低学历的大学生(大专以下)在和高学历的大学生(本科以上)进行竞争时,自卑心态也相当明显。自卑就业心态产生的原因很多,既有个人生理方面的因素,又有社会环境、家庭经济地位等方面的因素,同时大学生的主观意愿与性格因素也有一定的影响。特别是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如果求职屡次受挫,那么他们往往就会产生一些程度不同的自卑心态。

自负就业心态层面。本文的研究结果显示大学生产生自负心态的根源在于不能正确评价自己,求职目标脱离了自己和社会的实际情况。自负就业心态在D市男性高学历的大学生中具有一定代表性,但与生源地、专业和家庭收入这些自变量不存在显著联系。自负就业心态的表现有很多,最突出的就是在就业时高估自己的能力,把自己的愿望和社会需要割裂开来,带有理想化的就业观念。这些大学生脱离就业市场的实际状况,在就业行动上往往表现为固执己见或自命不凡,给面试人员留下不能融入工作团队的印象。

盲从就业心态层面。本文的研究结果显示在大学生就业过程中,有不少学生存在着盲从心态。这类大学生的求职目的就是找一份工作来做,没有过高要求,他们不顾主观条件和客观现实,跟着感觉走,盲目从众。盲从就业心态在D市低学历和文科专业的大学生中具有较为突出的表现。进一步的访谈表明,之所以大学生在就业中出现盲从心态,很大程度上源于这部分大学生具有一定的自卑心理,没有扎实的专业技能。这种心态的大学生对自己就业的行业、合适的岗位没有明确的定位,缺乏主见,盲目跟随别人,在招聘会现场全然不顾自己的能力和就业市场现状,只要觉得有可能就去面试,就去排队投简历。

四、对策建议

第一,主动转换就业心态,破除自卑就业心态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Abraham Maslow)曾说:“对于世上一成不变的事物来说,习惯何等有用,但是当要去应付世上一些不断变化和流动着的事物的时候,习惯显然就构成障碍和阻力,它影响我们去适应新的、独特的、从未碰到过的情况。”[5]所以大学生要不断地学习新知识,接受新信息,转变自己的心态,客观地面对竞争的就业环境,在就业中处于主动的地位。现代社会发展迅速,许多大学生经过几年的学习,对专业和行业的认识和情感也发生了很大变化,等到大学生毕业时人才需求的数量和模式与当年入学时所做的预测已经产生了很大差异,一些专业由热变冷了;一些专业在不断地调整和改造中,却仍然跟不上形势的变化和需要。这往往会使大学生产生自卑就业心态。

破解大学生自卑就业心态,首先要建立正性暗示,阻断躯体化。宽容自己就业中的挫折,不急不躁,不要为此感到焦虑与抵触。非但如此,还要尽可能地对自己进行正性的自我暗示,比如,我会好起来的;我相信自己会不断进步。只有在不被自卑症状所困扰的情况下,大学生才能更好地进行求职。[6]其次要认清自己的局限性,放弃完美主义。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每一个人的能力都是有限的,而大学生对工作的要求过高则容易产生自卑心态。因此,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不要拚命地追求一个完美的工作。如果这样,心理承受力就会下降。要转换就业观念,先就业,后择业。要有乐观的人生哲学,愉快地接纳一个不完美的自己。

第二,加强职业规划训练,转变自负就业心态

在调查过程中,笔者发现在D市高校中,对大学生进行的职业规划训练还存在着很大差异。一般仅仅提供一些招聘信息、组织几场招聘会等。在就业指导课的教学方面,仅仅对大学生进行一些鼓励就业的政策解读,进行一些求职技巧训练。这些措施对大学生来讲,缺少针对性和实效性,对树立大学生的就业目标,培养他们的就业能力来说远远不够,很容易使他们产生自负就业心态。

因此,转变大学生自负就业心态,就要开展职业规划训练,培养大学生的职业意识。在大学生进入学校后,根据学生不同年级的特点,有所侧重地进行辅导。首先,职业规划训练应该重点培养大学生的职业认知能力,帮助他们深入了解自己所学的学科专业发展前景,以及自己在学习过程中应该提高什么样的素质和职业技能。[7]其次,职业规划训练应该重点提高大学生的自我认知能力,帮助他们对自己进行客观的认识评价,避免自卑与自负的心态。再次,职业规划训练应重点拓展大学生的知识唯度,使其掌握一些面试求职的具体技巧,增强他们就业时的竞争能力。

第三,健全职业性格评价,走出盲从就业心态

瑞士著名心理学家荣格(Jung)曾说性格决定命运。对大学生来讲,职场不是战场,但也要讲“知彼知己”。“彼”就是将要从事的职业和岗位,“己”就是自己的职业性格与专业水平。对一名大学生来讲,学习专业知识相对容易,但是认识自己的职业性格却很困难。在调查中发现,D市大学生很少有人能够正确认识就业市场的现实状况和自身条件,许多人的就业期望值很高,希望“一次到位”,這往往会产生盲从就业心态。[8]

帮助大学生走出盲从就业心态,高校的就业指导部门要发挥主力军和主渠道的作用。首先要加强对大学生进行就业市场预测和就业政策宣传的服务。高校的就业指导部门要转变工作思路,主动为毕业的各专业学生提供专业就业现状分析与用人单位的职位信息,使求职大学生能够根据社会就业环境及时调整自己的求职目标。其次,高校的就业指导部门要加强对大学生的职业性格评价服务。通过应用艾森克威尔逊(Hans J. Eysenck)特质理论,利用一些标准的心理测评软件,对大学生的自信心、职业性格、职业兴趣等进行评价,从而使大学生对自己的性格、兴趣、价值观、专业知识和技能进行一个充分的了解,进而考虑到各种外在因素而定位出一个自己的位置,不再没有目标的扎堆求职,从而发挥自己的长处,最大限度地实现自我的价值。[9]再次,高校的就业指导部门要通过就业拓展训练,培养毕业学生的意志力、创新力与竞争意识。通过团体训练和个别辅导的形式,帮助大学生稳定就业情绪和塑造健康的人生态度,使其学会心理调适,进而在就业过程中避免盲从心态。

参考文献:

[1]李春玲.高等教育扩张与教育机会不平等[J].社会学研究,2010(3):98-109.

[2]汝信.社会科学新辞典[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0.199.

[3]古斯塔夫·勒庞.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M].冯克利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89.

[4]黄建钢.政治民主与群体心态[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3.117.

[5]马斯洛.存在心理学探索[M].李文湉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2.94.

[6]乔治·H·米德.心灵、自我与社会[M].赵月瑟译.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5.217.

[7]崔华华.新时期大学生就业的特点及对策[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9(12):55-60.

[8]黎大志.困境与出路:大学生就业问题的理性思考[J].现代大学教育,2009(5):71-74.

[9]梁冬梅.高校大学生就业的现状及对策[J].人口学刊,2009(6):89-92.

(责任编辑于小艳)

猜你喜欢

就业观念职业规划大学生
论社会适应能力视角下的大学生职业规划
大学生职业规划与就业问题研究
指导大学生做好职业规划的策略研究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经济走向对经济学类毕业生就业影响
如何让大学生创业无后顾之忧
对民营企业大学生在职员工工作现状的调查与分析
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分析与应对策略
如何在地理教学实践中引导学生进行职业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