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农村民俗体育的选择性衰落与发展

2012-04-29孙昭君

山东体育学院学报 2012年4期
关键词:民俗体育选择性农村

孙昭君

摘 要:通过对济南周边地区农村村落民俗体育的嬗变阶段、目前的生存及发展状况、制约发展因素及推动优化对策等进行深入研究,近距离地观察和探析民俗体育的衰退原因和发展动力,提出发展我国农村民俗体育的可行性对策与建议。

关键词:农村;民俗体育;衰落与发展;选择性

中图分类号:G80—0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2076(2012)04—0027—05

Abstract:With the evolution of the surrounding areas of rural villages in Jinan folk sports, survival and development, restricted development factors and the optimization of countermeasures in—depth study, it observed and analyzed the recession causes and development of folk sports, and put forward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of the feasibility of the development of the rural folk sports, so as to give a broader practical pursuit of a new socialist countryside.

Key words:rural; folk sports; fading and development; selective

我国历史文化悠久,民族和民间体育文化源远流长。上下5000年,56个民族在辽阔的土壤上孕育了丰富多彩、形态各异的传统体育项目。这些项目不仅具有鲜明的民族文化、地域文化特色,还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各个民族、各个地区的发展轨迹。它们从不同的角度和侧面深刻地反映了各个民族发展的历史文化、民族心理和社会生活,在整个中华民族文化的形成进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们是剖析体育的形成及发展过程的活化石,是挖掘和创造新兴民族体育的灵感之源。然而,在中国城镇化快速发展和现代城市文化向乡土社会渗透的今天,很多宝贵的民俗体育项目濒临消失,因此有必要针对新时期农村的民俗体育进行一次大规模系统性的调查和小规模典型案例相结合的研究。1 研究对象

山东历史沉淀深厚,独具特色的齐鲁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济南是山东省省会,具有2000多年的历史,是闻名世界的史前文化—龙山文化的发祥地。同时也因为中国的原始部落的首领舜(约公元前22世纪)诞生与生活在济南一带,济南也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因此,以济南周边农村为研究对象,具有很强的代表性。

济南的周边平阴县、济阳县、商河县、章丘市、长清区3县1区1市,共有23个镇、10个乡、56个办事处。本研究涉及的村落共48个,涉及的民俗体育项目多达45项(见表1)。

2 研究方法

2.1 文献资料法

通过历史文献、村碑、家族谱、农民口述等了解不同时代的文化变迁及民俗体育活动开展状况。查阅地方政府的内部文件并通过有关文献资料和网络信息来拓宽对研究对象的把握。

2.2 问卷调法

2.2.1 调查对象

本研究采用分层法和强度抽样法相结合的办法对济南周边的48个村落进行调查研究。其中平阴县5个,济阳县13个,商河县12个,长清区7个,章丘市11个。共发放问卷816份,回收791份,回收率96.9%,其中有效问卷675份,有效率85.3%。所抽取的自然村落分属不同层次、不同地域,能够反应农村民俗体育的开展状况,符合研究需要。

2.2.2 问卷设计和检验

问卷设计大多数题项采用结构型封闭式(76.8%),小部分题项为结构型开放式(23.2%)。经相关专家对内容效度检验,问卷内容与期望了解的信息一致。针对问卷信度进行了内部一致性检验和复测信度检验,效果符合设计要求。复测信度选取的是长清和商河的19个村进行第二次调查,信度检验R=0.87。(问卷设计参照侯小伏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中国社团组织的现状、发展趋势及对策研究》的问卷设计)

2.3 专家访谈法

通过电话、网络及面谈,共访问省市专家教授等20余位。

2.4 田野调查法

为了对研究对象进行更为真实和深入的研究,经过被研究村落的村民的允许和配合,先是针对民俗体育项目的开展现状进行了为期两天的实地考察,2012年春节期间针对开展较好的有特色的村落1个,称为南村(平阴镇南门村)和民俗体育濒临消失的村落1个,称为苟村(商河县苟家村)各进行为期两周的驻扎式观察考察。用田野调查法弥补问卷调查法可能由于对农村实际情况缺乏深入了解而影响效度的不足;同时可以弥补农村地区人们文化程度有限而影响问卷的信度等缺点。通过对农民生活方式、生活习惯以及农村地方文化背景的关系细致人微的观察,进而对农村民俗体育产生、发展、变化的机制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研究(方法实施参考我国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提议的研究方法模式),以期寻求民俗体育选择性衰退和发展的主要原因。

2.5 数理统计法

数据处理采用SPSS11.0统计软件。针对部分近于正态的数据,剔除可疑指标设定在标准差3.5 。根据所调查数据的不同测度水平描述与分析,用分类变量主成分分析的方法(Principal Components Analysis for Categorical Data)探讨相关动态关系的影响因素,为民俗体育发展提供依据。

3 农村民俗体育衰退与发展的考察分析

3.1 农村民俗体育的嬗变

3.1.1 民俗祭祀、庆丰收表演性体育运动的发展

3.1.1.1 自然孕育发展期(1949年以前)

济南周边的村落中民俗体育丰富多彩,历史渊源深远。济阳仁风鼓子秧歌、商河鼓子秧歌(中国三大秧歌之首)蕴藏着厚重的历史传承,它们孕育于春秋战国齐鲁文化,始于秦汉,成于唐宋,兴于明清。具有武术特色的民俗体育项目也很丰富,如花鞭、马叉、花棍、武狮等也始于唐宋,在明清达到鼎盛时期。据考证,自从武则天执政时期创立了武举制,社会习武之风日益兴盛,在祭祖及欢庆仪式上民俗武术成为必不可少的程序。到了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太平军主力大多来自农民武装,“尚武救国、尚武卫国”成为农村体育的主流思想,以武术为表演形式的民俗体育得到了空前的发展。那时“族族有绝技,家家有壮丁”,每逢春秋祭祖及春节、元宵节等重大节日,全村老少都出动参加观看,舞龙、武狮、旱船、手龙舞、秧歌、高跷、玩狮狍、耍龙灯、鼓子秧歌、马叉、花棍、伞鼓、跑龙船、花鞭鼓、芯子等丰富多彩的民俗体育文化项目,千姿百态,壮观气派。

3.1.1.2 停滞与选择性发展时期(1949—1986年)

1949年开始,由于国家权力的干涉,以祭祀为目的的民族体育被禁止。受破“四旧”思潮的影响,旧习惯、旧思想、旧文化、旧风俗被破除,民俗体育处于停滞发展期。1955年,适应全国民间表演需要,某些项目如鼓子秧歌由祭祀、庆丰收目的选择性发展为节庆表演性项目。祭祀性的民间体育完成了选择性的发展变化,去“封建化”,发展为“表演化”。

3.1.1.3 同化发展及选择性衰退时期(1986年至今)

1986年以来,民俗体育表现出显著的同化发展特征, 某些项目从形式上省去了表演前类似于武术的程序,而注重表演的规模和可观赏性。同类型的表演性项目表现为技术动作由难变易、变现形式由单一到多样化的同化发展趋势。有些具有发展潜力的、观赏性强的项目经过社会的发展和市场经济的选择得到了更专业性的发展。如鼓子秧歌、伞鼓等项目出现了同化演变,发展为伞鼓鼓子秧歌,其场面更为壮观,技术日臻完美,更符合了表演的需要。但值得关注的是大多数项目如花棍、芯子、花鞭鼓、马叉等面临灭绝,显示出选择性衰退特征。因此,从总体来看,除了极个别的民俗体育项目取得了飞速发展,大部分的民俗体育项目正濒临消失。

3.1.2 民俗体育游戏的发展

3.1.2.1 流行期(20世纪90年代前)

一直以来,体育游戏是孩子们最快乐的活动,孩子们在钻、爬、跑、跳中享受着宣泄与释放。孩子们通过体育游戏保留和传承着浓厚的乡村体育文化,给村落带来勃勃生机。济南周边的村落民俗体育游戏丰富多彩,有猫逮老鼠、踢毽子、跳百索、打尜、跳房、抽陀螺、打啪、翻绳、打呱儿、将军宝、跳拉拉秧、弹琉璃蛋儿、藏摸互、丢手绢、徒手拔河、砸子儿、跳皮筋、呼拉圈、徒手拔河、磕拐、拾子儿、推铁环、走四棋儿、走九联、摔哇呜等几十种。每天,村里场院上(村里晒粮食的空地)到处都是孩子们快乐游戏的身影。到了傍晚,大人们都到场院边,呼喊着小孩子回家吃饭,孩子们却沉溺于游戏之中不愿回家,一片热闹景象。

3.1.2.2 衰退期(20世纪90年代至今)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因特网开始走进千家万户,表现在经济上是信息产业的兴起,如软件、计算机、网络等等类型的公司在国民经济中占据越来越大的比重,并以此带动了各行各业的信息化。同时,在信息时代,人们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方式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受社会发展的影响,农村的民俗体育游戏的主体——学龄前及上中小学的孩子们的活动形式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南村和苟村的实地观察中发现,小孩子们的业余时间多被看电视和玩游戏(村里有小游戏厅,1元4个游戏板)代替。虽然场院上有时可以看到孩子们在练习骑自行车、跳皮筋,但比起以前丰富多彩的民俗体育娱乐游戏活动,已显出淡漠之状。

3.2 农村民俗体育的选择性衰落的原因

3.2.1 受市场经济影响,农村民俗体育人力资源流失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随着改革开放的迅速发展,中国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国的经济体制由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社会体制也在向城市化、现代化转变。在农村,社会阶层迅速分化,从职业视角看,农民不再单一依靠土地生存;从地域视角看,农民不再单一地依靠农村生存。这就是有关专家提出的“离土”和“离乡”。平阴县、济阳县、商河县、章丘市、长清区地处省会城市济南的周边,所以劳力输出比例很大。统计数据表明,本次被调查的48个村落,人口总数量为43 501人,从2001—2011年,连续十年农村劳动力转移在3.18万人以上。这些青壮年劳动力,从身体素质、受教育程度、思想意识等各方面都是农村劳动力的佼佼者,也是民俗体育的中坚力量。由于大量的农村青壮年劳动力离开土地,走出农村,并由于工作原因常年漂泊在外,村中只留下老人、孩子以及照顾老人的妇女,因此农村民俗体育传承收到很大的冲击。

3.2.2 封闭与保守的传统思想影响

受传统的“传男不传女”、“传内不传外”的封闭与保守的传统思想影响,民俗体育中技术含量较高的项目正频临消失。伞鼓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它成形于唐宋,在明清时期尤为盛行,那时,在商河县区和县东为一派,伞、鞭结合,技术动作潇洒飘逸,勇敢剽悍;县西为一流派,伞、棍结合,刚劲挺拔,铿锵有力。由于各种流派互相渗透,全县各村风格各异令人叹为观止。然而如今,作为其中最具特色的花鞭鼓却濒临失传。在商河县苟家村的田野调查中,“张氏花鞭鼓”的传人,69岁的张吉福老人是花鞭鼓的唯一继承人,在后人中全村只剩下他的侄子还略会一点,虽然他们为花鞭鼓申请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但是由于后继无人,花鞭鼓面临失传。说起原因,张吉福老人说,主要是因为受传统思想影响,花鞭鼓不能传女、不能传外,由于家族中男孩子越来越少,花鞭鼓便在其家族中自生自灭了。

3.2.3 技术动作的复杂性

调查显示,濒临灭绝的民俗体育项目还有一个很明显的特征就是其技术动作难度较大,技术含量较高。如济阳县的马叉,动作矫健、风格豪迈,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表演者手持马叉上下飞舞, “苏秦背剑”、“海底捞月”、“单手钓鱼”等动作让人惊心动魄。据说,马叉兴盛时期,数十武者将马叉抛出上升20多米,马叉在空中铿锵有声,然后落入武者手臂旋转又抛出,让人惊叹不已。目前马叉表演只能在太平镇看到了,在后冯村会马叉的村民不足十人,其平均年龄为47岁,可见,马叉也面临着后继无人的局面。主要原因是,马叉技术动作技术含量较高,学习马叉的基本手臂功夫就需3年。现在的家庭中独生子居多,据调查94.5%的家长不舍得让孩子吃苦练习。

3.2.4 二元社会的影响导致农村对精神享受的抛弃

目前我国社会状态为“二元社会”,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城乡贫富差距显著。随着老人医疗压力加大、子女教育投入增加,许多农村青壮年劳动力为了追求物质生活水平的改善而进城打工。留守在村中的妇女和老人承担着田间的繁重劳动,还有照顾老人和上学孩子的繁琐家务。调查结果显示,改革开放前后农民对参与民俗体育活动的动机发生了显著变化,改革开放前排在前三位的动机是:身份认同、娱乐、交往需要。现在参与动机前三位的是:从中获益、经济允许、健身需要。可见,受经济发展的影响,现阶段农民参加民俗体育的动机带有一定的功利性。根据马洛斯需求层次理论,人们的需求从由低级向高级过渡分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感情需求、尊重需求、自我实现需求。目前农村生活水平正处于从温饱水平向小康过渡的初级阶段,所以大部分农村人还处于生理需求阶段,他们的精力绝大多数投入在为改善自身生活而进行的物质追求上。因此,在农村,人们不得不舍弃精神享受来换取更多的物质享受,他们对体育和精神的需求显得更加缥缈。从济阳县后冯村看到的锈迹斑斑的马叉和在商河县苟家村看到束之高阁的花鞭表明,祖传的民俗体育已逐渐被人们遗忘。

3.2.5 管理投入体制不健全,农村民俗体育网络尚未形成

农村的基层民俗体育文化团体和组织是农村体育开展的重要保障,是推进农村民俗体育社会化、可持续化发展的关键。然而调查结果表明,目前我国农村民俗体育的保护和管理体制十分薄弱,农村基层民俗体育网络尚未形成。对农村的民俗体育经费投入严重不足,农村原汁原味的民俗体育没有机会走出来,根本无法实现国家和政府所期望的以乡镇为龙头带动农村体育的不断发展和提高;也不能真正实现以乡镇体育为中心,发挥辐射效应,带动农村地区体育的长远发展计划。可见,要想保护与发展农村民俗体育就必须从农村抓起,从根本抓起。因此,政府应加大对农村体育的投入,扶持农村民俗体育团体的建立与发展,鼓励更多的农民加入到民俗体育保护与发展的队伍中来。

4 农村民俗体育的发展对策

4.1 培育农村民俗体育精神文化,构建民俗体育行为支撑网络

我国幅员辽阔、地域宽广,不同地域培育了各具地方特色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在当今农村体育文化建设中,要把丰富多彩的民族体育文化与精神文明建设紧密结合,努力建设既有传统民族地方特色、又富含现代文化特征的新农村体育文化。每个村落只有具有旺盛的民俗体育精神文化,才具有生命力,才是生机勃勃的新农村。因此,应鼓励每个村发扬民俗特色体育项目,并到乡里、县里交流和提高,进而形成网络式民俗体育,把各种形式的民俗体育文化连接起来,形成民俗体育文化网络,让更多的人了解民俗体育,让更多的爱好者投入到学习和发扬民俗体育行动中,是目前农村民俗体育建设的有效发展途径。

4.2 加强农村体育资金投入,积极发挥政府和市场的互动作用

我国农村的经济基础薄弱,要想真正提高农村的体育文化水平,最现实的对策就是建立并完善农村体育文化多渠道投入机制。政府的支持带动市场的调节,才能增强农村民俗体育文化的自生能力和再生能力。首先,各级财政部门要逐步加大对农村民俗体育文化事业的经济投人,保证农村体育文化事业发展的专项经费,尤其是有计划地投入到保护和扶持农村民俗体育文化建设中。其次,政府要引导和发挥农村民俗体育文化的优势地位和影响,促进建立共享、共用的公共民俗体育文化资源管理体制,利用市场互动有效整合资源,是新时期新农村体育文化全面发展的有效途径。

4.3 发挥学校体育作用,实现民俗体育的“有意传承”

学校是培养学生意识和学习方法最重要的场所,学生时期掌握的体育技能、养成的体育习惯将影响人的一生,在民俗体育的继承与发展过程中,农村的学校体育具有人力资源和体育设施上的优势。学校可以成为传承和发展民俗体育的重要阵地,实现民俗体育由“无意传承”变为“有意传承”。在体育教学中,体育教师可以将丰富多彩的民俗体育游戏带入课堂中,既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又能加强民俗体育的交流与传承。在课外体育活动中,可以发挥与民俗体育传人近距离接触的优势,聘请村中民俗体育传人当指导老师,宣传和传授民俗体育项目的基本技术。通过孩子们对民俗体育的参与热情影响和带动学校周边农村居民对民俗体育的参与与支持。从而有效地保护濒临消失的民俗传统体育项目,形成以学校为中心的辐射性民俗体育发展网络,使之成为带动民俗体育发展的强大动力。

4.4 顺应时代发展,探索民俗体育的市场经济之路

市场经济的对民俗体育发展的冲击影响有:1)民俗体育的继承人流失;2)二元社会的发展不平衡加剧,导致农民的心理压力增大;3)相对于城市社区体育的发展,农村体育的投入不足。但从另一个视角看,市场经济也为农村民俗体育的发展提供了机遇,长清区民间绝技手龙舞就是民俗体育成功进入市场经济,实现了以传统显特色、以特色建“精

品”的成功案例。

从1986年起,长清豫剧团从周围村子中不断吸收具有一定基础的年轻人进行业余训练,他们正常时间在城里上班,周末进行强化训练,使手龙舞队伍发展为具有老、壮、青三层梯队的实力队伍,并成功地进入市场,进行全国演出。使龙灯的一个分支结合民俗体育在异地再生,通过商业化的队伍,发展了民俗体育,加大了其社会的影响力。因此,针对具有特色的表演性强的民俗体育,政府可以鼓励农村成立民俗体育社团或与文化团体相互交流与整合,遵循社会发展规律、探索市场经济之路也许是拯救与发展民俗体育的方法之一。

5 结语

中国是世界上民族最多的国家之一,有着丰富多彩的民族民间体育项目。中国历史悠久,民俗体育传承着民族智慧和民族传统。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只有不断继承并发展民族体育才能丰富农民闲暇生活,促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进而增进新时期农民的社会感情和社会行为规范。只有充分发挥民族体育多元化优势,加强民俗体育的传承与交流,才能真正促使广大农民形成健康、科学的生活方式,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余涛,陈文新,胡好.基于社会分层对我国农村体育发展的内在机制审视[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8,(8).

[2]马永通.民族民间体育项目在山东省高校中的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J].山东体育科技,2010,(3):49—50.

[3]翟方.我国中部地区农村体育文化发展研究[J].安阳工学院学报,2011,(7).

[4]张红兵.浅析十一届全运会后济南市体育健身市场的发展[J].山东体育科技,2011,(1):85—88.

[5]李凤梅.新论我国民族传统体育特点与发展趋势[J].山东体育科技,2010,(4):45—47.

[6]罗湘林.对一个村落体育的考察与分析[J].体育科学,2006,(4).

[7]白晋湘.非物质遗产与我国传统体育文化保护[J].体育科学,2008,(1).

[8]郭敏刚,胡庆山,王健.农村体育思想的变迁及其对我国新农村体育建设的启示[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7,(11).

[9]吕康娟,郭伟,付旻杰,陆玓.上海农村体育发展战略[J].体育科研,2008,(4).

[10]欧阳斌,姜封庆.胶东地区村落农民体育需求现状及特征分析[J].山东体育科技,2011,(4):95—96.

猜你喜欢

民俗体育选择性农村
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煤超疯”不消停 今冬农村取暖怎么办
选择性听力
民俗体育视角下于都客家灯彩调查与研究
文化生态学视野下桂西南地区民俗体育与全民健身融合的思考
河南民俗体育“狮子爬天桥”的当代价值初探
庐陵民俗体育文化特征与创新性研究
选择性应用固定物治疗浮膝损伤的疗效分析
选择性执法的成因及对策
铈基催化剂用于NH3选择性催化还原NOx的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