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能训练出林书豪吗?
2012-04-29茅鹏
茅鹏
摘 要:2012年2月,林书豪作为杰出球员出现在NBA球场,震惊美国和世界,成就“林疯狂”(Linsanity)。中国能训练出“林书豪”吗?这个问题,实际上是“钱学森之问”的“体育版”。我的答案是:不搞训练改革,断然不能;进行训练改革,必然可能;若进一步进入“智训”,便将非常有利于培养出更高水平的、成群的“林书豪”来。
关键词:林书豪;钱学森之问;适宜形式儿童篮球
中图分类号:G80—05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2076(2012)04—0001—04
Abstract:Jeremy Lin revealed his outstanding talent in NBA in February 2012, which shocked the United States and the world and made himself known as Linsanity. Could China ever train top basketball players like Jeremy Lin?It is actually a sports version of “Mr. Qians Question”. To this question, the authors answer is that if training reform is implemented, we definitely can; if not, we absolutely cannot; further, “smart training” given, many more higher levels of “Jeremy Lin” will be trained to success.
Key words:Jeremy Lin; Mr. Qians Question; appropriate form of childrens basketball
中国能训练出“林书豪”吗?这个问题,实际上是“钱学森之问”的“体育版”。
23岁的林书豪是哈佛大学毕业生,投身NBA勇士队、火箭队,均遭抛弃,后被纽约尼克斯队吸收。尼克斯队本赛季连败,陷入绝境,当家球星安东尼又因伤缺阵。林书豪以新入队的替补球员身份,被偶择首发出场,任控球后卫,带领着主要是一群替补队员,从2012年2月5日到16日,使尼克斯队连胜7场。林书豪在首发4场比赛中得到了109分,是NBA和ABA合并之后前4场首发得分最多的球员,甚至超过了篮球之神乔丹。其中,2月11日第4场对湖人队,得38分、4篮板、7助攻、2抢断。其表现,超越了同场竞技的湖人队科比(得36分),令科比十分激动。
林书豪的突出成就,震惊了美国和世界。他获得奥巴马总统的高度赞赏;登上了《时代》杂志的封面;成为“美国梦”(“只要坚持奋斗就能成功”)的新典型。以至于在英文中,出现了一个广泛流传的新词:“Linsanity”(林疯狂)。
安东尼缺阵10场伤愈归队后,尼克斯又出现6连败。于是更换教练,更换打法,林书豪不再为首掌控球队,“林疯狂”出现退潮。然而,其表现仍然不俗。例如,3月18日胜步行者队的那场球,林书豪得19分、6助攻、7篮板,无愧于NBA控球后卫的行列。
2012年春,林书豪作为杰出球员出现在NBA球场,曾激起波及全球的强烈震动。这已经是历史上的事实。他如此年轻,未来仍必将继续有所发展。林书豪身高1.91米,包括跑、跳等项体能在内,在篮球界,条件均属一般。之所以成就“林疯狂”,凸显出他球艺之高超。
林书豪是华裔。如此杰出,牵涉不到有些人喜欢谈论的“人种天赋”,完全属于训练工作的水平问题。就像李政道、杨振宁……等等多位华裔科学大师,在美国能培养出来,为什么迄今在中国培养不出来?这就是著名的“钱学森之问”了!
中国没有训练出“林书豪”;中国队被排除在世界篮球先进水平之外;而且,控球后卫正是中国篮球的突出弱项。这些,都是迄今的事实。那么,将来呢?显然,具有反、正两个答案:
1 不搞训练改革,中国断然培养不出“林书豪”
《华盛顿邮报》网站2012年2月17日发表布鲁克·拉尔默的文章(译文题:《为何中国培养不出林书豪》,载《参考消息》2012.2.20第15版),断言中国训练不出“林书豪”。
该文说,前《纽约时报》驻北京首席记者吉姆·亚德利(中文名杨金新),以“美国篮球教练在中国的故事”为内容,写出了一部闹剧般的新书。他依靠自己在中国工作6年的经验,利用一个赛季的时间,深入山西猛龙队,朝夕相处,借助富有人情味的感人细节,捕捉到了本质:“为什么一个拥有近14亿人口、数亿篮球迷的国家,从未产生过一个富有想象力的世界级控球后卫,换句话说,中国为什么出不了林书豪?问题的答案存在于中国精英体育制度的昏暗迷宫中。”
[JP2]猛龙队老板,作风狂暴的钢铁大亨,决定引进一名美国教练鲍勃·韦斯,他是一个和蔼可亲的NBA资深教练。山西猛龙队队员则由一群中国球员,加上几名走马灯般更换的NBA淘汰球员和边缘球员组成。球队要力争脱胎换骨打入总决赛。然而韦斯很快发现,中国所有的标志(NBA式的球衣,等等),恰恰掩盖了系统化的国家控制同疯狂的拓荒式资本主义的扭曲混合。亚德利在书中写道:“一模一样的球场,一模一样的篮球,一模一样的比赛规则,但其余的一切却完全不同。”
“这个65岁球队老板脾气火爆……属于现代中国把自己创造的财富用于寻梦的一代人中的一员……他教训球员不厌其烦,在6年时间里解雇了15到16名教练。赛季还没开始他就变了卦,二话不说让韦斯靠了边,而让一位中国助教担纲执教,这位助教热衷于进行毫无目的的练习直到球员都累垮。”
亚德利指出:“这种‘大炼钢铁式的训练方法深深植根于中国的体育制度中,并成为中国缺少控球后卫之谜的一条线索。僵化的训练方法恰恰抑制了造就NBA级控球后卫所必需的特点:创造力、独立、激情和领导力。另一条线索则是……只根据预期身高……来选拔球员的体制,即使是林书豪,从一开始就不会得到打篮球的机会。”
上述这个美国研究断言,中国训练体制中所固有的一些因素:大运动量、抑制个性、唯身高选拔……等等,决定性地使中国训练不出“林书豪”。是否如此,可以讨论,但不妨作为一家之言。
《人民日报》2012年3月14日发表张贺的文章,强调文化传统:“虽然人们责备NBA没有早点发现林书豪,但实际上,林书豪恰恰是NBA培养和选拔机制的产物。这种机制确保了他可能一时被忽略但不会永远被埋没。”(《报刊文摘》2012.3.19第2版:《土壤比种子更重要》。)换言之,中国体育的培养和选拔机制(“土壤”),发育不出“林书豪”(“种子”)。
据我研究,若不改革陈旧僵化的训练思路,中国即使投入再多,也是训练不出“林书豪”的。
2 进行训练改革,中国肯定可以培养出“林书豪”
自20世纪50年代末,我根据自己的科学研究,发现中国体育行政所坚持的训练理论、训练方针、训练措施中,存在一系列根本性的弊端,必须改革。科学研究沿着这个中心,继续发展,到2003年,与严政、程志理研究员一起,写出了《一元训练理论》,它成为探讨训练改革的一整套纲要。
我认为,若能针对性地进行训练改革,中国肯定可以培养出“林书豪”来。谨择要简述如下:
1)人体并非是“‘功能素质的捆绑体”,而是“有机统一整体”
上世纪从苏联传来了以“耐力素质”、“力量素质”等等庞大的体系为内容的“体能训练理论”。苏联理论把“体能”和“技术”,认做体育训练的两项根本的“元因素”。这种“二元训练理论”,迄今被中国体育行政奉为圭臬。
我在20世纪50年代末,经过科学研究断定:“耐力素质”……等等庞大的体系,客观上是不存在的,它是凭空臆造、捏造的。这种“体能训练”,其实质就是“杂项化训练”,它干扰、妨碍真正所需的“体能发展”。结果只能使奉行它的球队,比赛中在 “体能”上处于下风。几十年来,中国足球队的“体能”表现,就是“确证”。(赛马不能拉车,拉车后就不再具备“赛马”的能力。这个事实,可以简明地诠释“杂项化训练”的“干扰作用”。)
我发现:“体能”与“技术”,是同一本质的不同侧面。“元因素”只有“一个”,并非“两个”。正确的训练工作,必须“专项化”。这既是发展“技术”、也是发展“体能”的唯一正确途径。林书豪既具备NBA级控球后卫的技术,同时也具备NBA级控球后卫的体能,这就是“专项化训练”的成果。中国体育行政所推崇的“杂项化训练”,必然会扼杀这种成果。
2)训练进步的根本原理,不是“超量恢复”,而是机体的“整体调整”
训练进步的根本原理是“超量恢复”,这也是苏联训练理论的一个根本点。[JP2]“超量恢复”必然导致“大运动量”。这两者,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是错误的。有的球队一堂课甚至训练六、七个小时,这好比用“马拉松”的训练方法去追求百米成绩。中国体育行政所推行的“大运动量”训练,必然导致球队战斗力的自我矮化。
我研究发现:训练进步的根本原理是机体的“整体调整”,它是在“体力波”运动中实现的。因此,训练安排在于掌握好“体力波”。以训练掌控来说,必须“适度”、“到位”。而且,对于“技术训练”、“战斗力训练”等项不同的任务,需要分别采取不同的掌控方法。
3)必须遵循“运动训练全周期”
犹如“生命全周期”,体育训练存在着“运动训练全周期”。在其中,童少年时期是天然的“优质启蒙期”。若跳过(略过)了童少年期,便不再可能获得“优异品质”的技术,也不再可能获得高度符合专项需要的肌体资质(体能)。
林书豪3岁就开始接触篮球了(本届CBA总冠军北京队的外援马布里,2岁就开始摸篮球了)。NBA球星的成长,是与他们宝贵的童年篮球经历分不开的。中国体育行政无视群众性儿童篮球运动的开展,这也是水平上不去的致命原因之一。
仅仅从上述三点,就可以清楚地看出:“一元训练理论”与中国体育行政所宗奉之训练思路,存在着本质区别。若能果断地转变观念,实行训练改革,中国就肯定可以培养出“林书豪”来。
3 若进一步进入“智训”,便将非常有利于培养出更高水平的、成群的“林书豪”
应该指出:“二元训练理论”迄今仍然是国际体坛的主流理论。但是,在国际体坛,它并无行政约束力。国际体坛(包括前苏联)实行教练员负责制,这样,就出现了“训练实践进化运动”。国外虽然没有产生出“一元训练理论”(2011年,其德译版已在德刊发表),但半个世纪来,“训练实践进化运动”日益远离“二元训练理论”,而趋近于“一元训练理论”,实现了“与时俱进”的“时训”格局。林书豪就是“时训”格局中的一个尖端成果。
中国体育行政赋予“二元训练理论”以极大的行政约束力。这样,教练员实际上就沦为训练操作员。这就在中国体育中杜绝了“训练实践进化运动”,陷入于“故步自封”的“陈训”格局。这样,中外足篮球的差距,就越来越大。
中国民间萌生了“一元训练理论”,实际上开启了“智训”格局。但它刚萌生就立即遭到体育行政的迎头痛击(全国性大批判),在中国体育大局中被剿灭。现在,若有司能幡然醒悟、自觉改革,就可以开启“智训”格局之优势。
足篮球中,运用的是非常复杂的技战术。“一元训练理论”指出,这种复杂技术,需要“内生型发展路线”,才能良好成长。
“内生型发展路线”,体现在群众性童少年专项运动中。(在其中,“个体发生重演种系发生”,成长出来的“技能品质”,与中国少体校以“基本功”等类手段“设级递阶”构成的“代理型发展路线”,其所训练出来的“技能品质”,是完全不一样的。两者不处在一个水平线上。)为什么巴西、阿根廷出现了这么多优秀足球运动员,在世界上这么突出?关键就在于群众性童少年足球运动的热烈开展。
能力,是在生命与环境的互动中成长发展的。“训练”,就是“环境因素”中的突出的一项。群众性专项运动,就提供了复杂技术产生和发展的“内生型环境”。这个“内生型环境”,解决了“是否趋近于合理、趋近于科学”的问题。
3.05米高的“篮圈”以及所规制的“球”,是成人篮球运动的基本的“环境条件”。把这个“环境条件”,生搬硬套给儿童,就构成了不合理、不科学的“内生型环境”。迫使其篮球技术的“成长经历”,被强制地纳入于“扭曲型环境”这样一段历程。我们在电视中看到:洛杉矶儿童把“成人球”投入“成人篮圈”。这个事实:既反映出“从儿童练起”,这个合理的一面;也反映出“扭曲型环境”,这个不合理的一面。(这个“不合理的一面”,在美国社会中,已经由“家庭的、可升降篮圈高度的、动态式小篮球架”,给予一定程度的弥补。但这仍然是非常不够的。)
我与王家宏、叶薇、张世林同志在上世纪80年代,经过多年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研究,得出了小学适用的“适宜形式儿童篮球”。(从球场、器械、到球本身,研制出一整套的规制设备。例如,篮圈高:低年级为2米,高年级为2.25米,等等。)它在多所小学中试验成功,同时成功地举办了全国性的实验比赛。
在江阴市球厂的资助下,分别由“适宜形式儿童篮球”试点小学里的泗洪县小学男队和南京小西湖小学女队,于1987年7月23日,在北京借用国家体委的体育馆,携全套科研得出的规制设备,举行了“表演赛”。有北京市崇文区两千多小学生到场观看,有国家体委、教委的领导干部莅临审察,并有20多家媒体记者到场。表演中,由于技术精湛,看台上不时传出雷动欢声。表演后,徐寅生副主任发表讲话,予以肯定。当晚,中央电视台作了播映。
在整个多年的研究、试验过程中,所有参与的或遇见的小学老师、家长和篮球专家们,交口赞誉。(从来没有听到过一句反对的声音。)这是我在其他的多项科研工作中,所没有经历过的。国家教委体卫司宋司长对我说:“为什么看台上的小学生,反应如此热烈?就因为他们的心灵是相通的!”
然而,国家体委群体司群体处的领导却对我说:“老茅,你们这是‘创新;然而,我们73年起推行的儿童篮球,也是‘创新。不能因为你这个‘创新,就推翻了我们原有的‘创新”。就这样,这项“适宜形式儿童篮球”,就被抛弃、埋没了。迄今20多年过去,迹近湮灭!(犹如非市场经济中常可看到的劣币驱除良币的现象。)
[HTK]“成人球”规格:“篮圈”高3.05米,球“周长”78厘米、“重”650克。群体司所采用的“73年儿童球”的规格:“篮圈”高2.80米(实际操作中仍然使用3.05米),球“周长”70厘米、“重”500克。显而易见:“创新”是名,“守旧”是实。它假冒“儿童球”标签,“挂羊头卖狗肉”,性质上根本不属于“儿童球”,而完全是“准成人球”。对于小学生技术发展的 “扭曲作用”,严重性并不亚于“成人球”。(除了行政力量所组织的训练外,我没有看到任何小学生,会自发地打这种“扭曲型”的“73年儿童篮球”。然而,在我们的试点小学里,却可以看到成群的小学生,拥到“适宜形式儿童篮球”球场上,欢喜地、雀跃地、自发地投入活动。)
把群众性的“适宜形式儿童篮球”开展起来,除了行政阻力、行政不作为以外,没有其他任何值得一提的困难。若把它开展起来,我国的儿童篮球,就会进入“智训”格局,从而一举超越美国的“时训”格局。这将非常有利于培养更高水平的、成群的“林书豪”出来。何乐而不为呢?!
中国体育行政守旧蛮干,成为了培训“林书豪”的拦路虎。必须切实贯彻科学发展观,眼睛向下,面向实际,努力学习,深刻思考,转变观念,大力推进训练改革。这样,方能使我国早日建成体育强国。